8.《中西艺术时空对话》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中西艺术时空对话》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内容属于第三单元“东西碰撞与融合”,通过展示中西方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中西艺术的异同与融合。有助于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多元审美观念,提升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艺术感知,但对中西艺术差异与融合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渴望探索新鲜事物。不过在分析艺术作品时,可能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教学中可多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破对抽象艺术概念理解的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感受中西方雕塑、绘画作品的独特美感,提高对艺术形式的敏感度。
2. 体会不同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艺术表现
1. 尝试运用所学中西方艺术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准确描述和评价。
2. 学习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在实践中初步展现中西艺术元素的融合。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在手抄报制作中融入中西艺术特色,进行创意表达。
2.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创作体现对中西艺术的理解。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西方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增强文化认同感。
2. 认识到中西艺术交流融合的重要性,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中西方雕塑、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2. 理解中西方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3. 学会运用艺术语言对中西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
难点
1. 深入体会不同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
2. 如何在创意手抄报中巧妙融合中西艺术元素。
3. 引导学生形成开放多元的艺术审美观念,打破文化局限。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手抄报制作材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
(1) 播放一段关于东西方艺术碰撞与融合的视频,营造艺术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视频中可以包含中西方不同风格的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元素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与融合。
(2) 在播放视频过程中,适时暂停,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出现的艺术作品,提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最感兴趣的艺术元素或场景,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5) 展示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像》和秦代的兵马俑图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这两件雕塑作品。详细介绍《奥古斯都像》,指出他身材魁梧,披挂华丽罗马式盔甲,盔甲图案象征对世界的统治,右手指向前方似训话,左手握象征权利的节杖,右脚边有小爱神丘比特形象,面部表情严峻沉着,体现帝王尊严高贵,整体风格写实,容貌刻画逼真。
(6) 介绍秦跪射俑,描述其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发髻,着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作握弓状,展现持弓单兵操练动作。强调跪射俑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细致刻画,反映出严格写实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
(7) 提出问题,如“两件作品分别带给你什么感受?”“它们分别代表了哪种艺术风格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8)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对这两件雕塑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和引导。 1. 观看视频,感受东西方艺术的魅力。
2.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视频中艺术作品的初步印象。
3.观察《奥古斯都像》和秦跪射俑图片,直观感受两件作品的不同。
4.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准备发言。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
参与度:☆☆☆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导入,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典型雕塑作品并提问,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和思考中西方雕塑的差异,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中西方雕塑对比赏析 对比分析
(1)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奥古斯都像》和秦跪射俑,从雕像的姿态、表情、服饰等方面进行对比。详细分析《奥古斯都像》人物形象具有理想化倾向,其姿态和表情展现出帝王的威严和统治力;而秦跪射俑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姿态自然真实。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件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示学生从造型、比例、细节刻画等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小组内成员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引导他们发现中西方雕塑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
(4)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两件作品相同点在于对象容貌刻画逼真、生动传神、人物形象真实;不同点在于《奥古斯都像》理想化倾向明显,秦跪射俑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
(5) 展示更多中西方雕塑作品图片,如古希腊的《掷铁饼者》和中国的《昭陵六骏》,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中西方雕塑差异的理解。
(6)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对新展示作品的分析和理解,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纠正不准确或片面的观点。
(7) 总结中西方雕塑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上的主要差异和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8) 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雕塑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如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1. 仔细观察作品,对比分析异同。
2.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观点。
3.代表小组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4.自主分析新展示的雕塑作品,分享见解。
评价任务 分析能力:☆☆☆
合作能力:☆☆☆
知识运用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典型雕塑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中西方雕塑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因素对艺术的影响。
中西方绘画对比赏析 活动一:赏析《春》 作品介绍
(1) 展示《春》的图片,介绍这是一幅木板蛋彩画,创作于1476 - 1478年,作者是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2) 详细描述画面内容,指出画作主要描绘了九人在清晨幽静桔林草地上横列一字排开的形象,中心人物是身着盛装的美神维纳斯,前面带路的是鞋子上长翅膀的众神使者梅尔库里,他手持蛇杖,后面跟随“美丽”“青春”“欢乐”三女神,手挽手且行且舞。
(3)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色彩、构图和人物姿态,感受作品的美感和氛围。提问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景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直观感受。
(4) 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指出作品带有浓厚的理想和神秘色彩,花神象征自然与生命,体现了西方绘画对神话和理想世界的追求。
(5) 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思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6) 组织学生讨论《春》与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上的可能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7)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引导,强调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和对理想美的追求,与中国传统绘画有不同的侧重点。
(8) 让学生再次欣赏《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活动二: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作品解读
(1) 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图片,介绍作品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作者是南唐画家顾闳中,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 详细解读画面内容,按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依次介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叙事性和情节性。
(3)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特点。指出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色彩绚丽清雅,构图富有想象力。提问学生从线条和色彩运用中感受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 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强调作品体现了礼教秩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理。
(5) 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南唐的政治局势和韩熙载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6) 组织学生对比《韩熙载夜宴图》与《春》在造型语言、空间表现、色彩逻辑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
(7) 请学生发言,总结对比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系统总结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8) 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绘画差异对各自艺术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1. 欣赏《春》,感受其艺术魅力。
2.参与讨论,分享对《春》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韩熙载夜宴图》,了解画面内容和艺术特点。
4.对比分析两幅作品的差异,发表自己的观点。
评价任务 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春》和《韩熙载夜宴图》的赏析和对比,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中西艺术时空融合探讨 活动三:融合案例分析 作品展示与讨论
(1) 展示倪瓒《渔庄秋霁图》、赵无极《10.2.77》(油画)、徐冰《天书》、《山水书房》等作品图片,介绍许多艺术家致力于中西美术体系的融合。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思考“《10.2.77》如何让中西艺术‘对话’?”“《天书》《山水书房》等作品如何用现代手法传承中国文化?”等问题。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作品的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寻找中西艺术融合的痕迹。
(4)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发现作品中独特的融合方式。
(5)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分析不同作品中中西艺术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6) 展示更多中西艺术融合的案例,如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融合的多样性。
(7) 引导学生思考中西艺术融合的价值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8) 鼓励学生在后续创作中尝试借鉴艺术家的融合手法,发挥自己的创意。 1. 观察融合作品,思考相关问题。
2.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3.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思考中西艺术融合的价值和挑战。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合作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和讨论中西艺术融合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西艺术融合的方式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实践创作指导 创作指导
(1) 布置实践创作任务:查阅资料,收集喜欢的近现代艺术家的信息,制作一份创意手抄报。
(2) 介绍绘画领域的齐白石和徐悲鸿、雕塑领域的吴为山、漫画领域的丰子恺等艺术家的信息,包括他们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3) 展示优秀创意手抄报作品案例,分析其设计排版、素材运用、色彩搭配等方面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创作参考。
(4) 指导学生进行手抄报的设计排版,如确定主题位置、板块分布、图文比例等。提醒学生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5) 讲解手绘起稿的技巧,如线条的运用、图形的绘制等。鼓励学生大胆构思,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大致轮廓。
(6) 介绍拼贴素材的方法,如选择合适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裁剪和粘贴,使手抄报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7) 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融入中西艺术元素,可以借鉴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
(8)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在手抄报中展现自己对中西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1. 明确创作任务和要求。
2.了解艺术家信息,获取创作灵感。
3.学习手抄报制作方法和技巧。
4.开始构思并进行手抄报创作。
评价任务 信息收集:☆☆☆
创意构思:☆☆☆
技能掌握:☆☆☆
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实践创作任务,介绍艺术家信息和优秀案例,指导创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动手能力。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总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包括中西方雕塑、绘画的差异,中西艺术融合的案例和实践创作要求。
(2) 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中西艺术的新认识。
(3)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中西艺术对话和融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欣赏艺术作品。
(4) 展示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抄报创作进展,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5) 布置课后作业:继续完成创意手抄报,要求内容准确、资料丰富、设计有创意,并体现中西艺术元素的融合。
(6)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格式和提交时间,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7) 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简要评价,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8)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下课。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收获。
2.听取教师对课堂表现的评价和建议。
3.明确课后作业要求。
4.收拾学习用品,有序下课。
评价任务 总结能力:☆☆☆
表达能力:☆☆☆
作业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中西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创意手抄报,确保内容准确介绍艺术家信息,资料丰富涵盖多方面内容。
2. 在手抄报中合理运用手绘和拼贴技巧,使设计具有创意。
3. 体现中西艺术元素的融合,如在排版、色彩或图案上借鉴中西方艺术特色。
拓展作业
1.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中西方融合的艺术作品,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2. 尝试运用中西艺术融合的手法,创作一幅小画或设计一个小工艺品。
3.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业和创作思路,互相学习和启发。
板书设计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一、中西方雕塑
1. 奥古斯都像(西方):理想化、写实
2. 秦跪射俑(东方):源于生活、写实
二、中西方绘画
1. 《春》(西方):理想神秘、科学用色
2. 《韩熙载夜宴图》(东方):礼教秩序、主观用色
三、中西艺术融合
案例:赵无极、徐冰等
四、实践创作
手抄报:艺术家信息、中西元素融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通过视频导入、对比赏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案例选取典型,中西方雕塑和绘画作品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中西艺术的差异和特点。中西艺术融合案例的探讨,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实践创作环节设计合理,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手抄报制作中,发挥了创意,体现了对中西艺术的理解。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西方艺术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时,讲解不够深入透彻,部分学生可能理解存在困难。
2. 小组讨论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小组讨论不够充分,影响了讨论效果。
3. 对学生手抄报创作的个别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未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