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你认为谁最有实力一统三国?
数据来源:《三国志》《绪汉书 郡国志》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晋的建立及统一的基本史实,了解西晋的社会状况;
2、了解八王之乱的背景、主要影响,理解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
3、分析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交融中形成的,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西晋建立的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衰落
2、曹魏政权逐渐被司马家掌控
223年,刘备驾崩。刘禅继位,诸葛亮扶助朝政。234年,
诸葛亮病逝,蜀汉开始衰落。
曹丕死后,出身于世族豪门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63年,魏灭蜀(乐不思蜀)
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
大权;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建立:
时间:266年;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司马炎(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王濬伐吴)
天下终归司马氏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西晋统一过程:
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一)西晋的统治危机
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石崇与王恺争豪
相关史事:西晋时的贵族、富豪还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火,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资治通鉴》
统治阶层腐朽,追求享乐,社会风气败坏
1、统治阶层腐朽,追求享乐,社会风气败坏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一)西晋的统治危机
材料:“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鲁褒《钱神论》
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二)八王之乱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魏国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①封国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统治。
1、原因: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材料二:(晋惠帝)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②统治者昏庸无能。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二)八王之乱
2、概况:
时间:
291-306年
范围:
洛阳一带
人物:
八个宗室
目的:
争夺中央政权
东海王司马越最终胜出,立司马炽为晋怀帝。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二)八王之乱
3、影响:
(3)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资治通鉴》
(2)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永嘉南渡: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北方由于战乱(八王之乱和五胡南下)而遭到严重破坏,城乡满目疮痍,田地荒芜,一片残败的景象,从西晋永嘉年间到南朝刘宋(420-479年)末年,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
中原北方
中原南方
蒙古北方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西晋灭亡
1、背景:
八王之乱进入尾声之际,成都和今山西西部分别出现成汉、汉两个割据政权,与西晋并立。这是统一王朝分裂的开始,也表明经过八王之乱的内耗,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
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七上历史》
材料二: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晋书·载记第一》
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西晋灭亡
2、概况:
时间:
过程:
316年
分裂出成汉、汉两个政权
内迁各族人民起兵反抗
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总结:
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
原因:
1.统治集团奢侈享乐,统治腐败;
2.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使西晋走向衰落;
3.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抗暴政。
启示:
1.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勤政爱民;
2.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3.各民族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营造融洽的民族关系;
4.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游牧民族特点:
北方游牧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们大部分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放养
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内迁概况: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内迁概况: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匈奴

少数民族 内迁情况
氐、羌
匈奴、羯
鲜卑
陕西关中
山西
辽宁、陕西
及河套地区


鲜卑
鲜卑
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影响:
少数民族采桑图
少数民族耕作图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方凳
胡床
椅子
少数民族从游牧转入农耕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影响: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影响:
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的
历史文化,如鲜卑称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
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内迁各族认为自己与汉人同祖同宗是为了证明其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这说明了内迁各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交融的体现。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影响:
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
中华文明
汉族
鲜卑
匈奴


……

课堂总结



西晋
北方:十六国(前秦)
南方:东晋
八王之乱
游牧民族内迁
特点:
政权交替频繁
民族交融加强
分裂
统一
分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堂练习
(2024·山东临沂)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因为(  )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
C.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 (2023·辽宁阜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图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B
B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课堂练习
3. (2023·内蒙古通辽)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4. (2023·吉林长春)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B
D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
课堂练习
5.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B.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C.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D.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C
6.右图是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史展厅陈列的出土于湖南长沙的西晋县令出行时的仪仗俑中的骑马俑,这个俑使用了马镫,而马镫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骑马用具,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县令的权力很大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出现了民族交融 D.政权极其腐朽
C
课堂练习
7.“(西晋)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稳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未维持多久。”据此可知,西晋王朝的时代特征是 (  )
A.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B.天朝上国,繁荣富强
C.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D.休养生息,社会稳定
C
8.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的许多特点,如匈奴的结发、鲜卑的索发、羌族的披发等大部分都消失了,然而少数民族的食物,在中原却很流行。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特点是( )
A.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 B.政权分立
C.少数民族大量消失 D.“胡”“汉”观念加深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