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1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预习衔接.夯实基础.含解析)-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章第1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预习衔接.夯实基础.含解析)-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2024)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4秋 龙凤区期中)人的肌肉细胞、精子细胞、卵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条数依次为(  )
A.23 46 23 B.46 23 23 C.46 23 46 D.46 46 23
2.(2024秋 南昌期中)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  )
A.DNA和蛋白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糖类和DNA D.脂质和DNA
3.(2024秋 天桥区期中)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人的黑发与人的卷发
B.茄子果实的紫色和番茄果实的红色
C.家兔毛的黑色和白色
D.小明的A型血和小刚的A型血
4.(2024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层次关系的是(  )
A. B.
C. D.
5.(2024秋 西和县期末)前几年河北邢台企业家解克锋悬赏百万寻子引发大家关注。2023年11月底,警方利用解克锋等人的照片进行人脸对比找到线索,11月2日,通过DNA对比结果,确认解清帅就是解克锋的儿子。DNA主要存在于人体细胞的(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质
6.(2024秋 巨野县期末)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异随处可见,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同种小麦,在肥沃土壤里长得健壮,在贫瘠土壤里长得瘦弱
B.经过训练的鹦鹉能学说人类语言
C.充足光照下的小麦比树荫下的小麦穗粒大
D.通过杂交选育出高产、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
7.(2024秋 巨野县期末)某初中学生对于遗传病和传染病总是混淆,请你帮他找出下列均为遗传病的一组是(  )
A.糖尿病、大脖子病、侏儒症
B.坏血病、夜盲症、佝偻病
C.血友病、先天性聋哑、色盲症
D.新冠肺炎、流感、艾滋病
8.(2024秋 长沙县期末)细胞中那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的是(  )
A.蛋白质和糖类 B.蛋白质和无机盐
C.脱氧核糖核酸和脂质 D.DNA和蛋白质
9.(2024 日照)某同学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萝卜长在地下部分为白色,长在地上部分为绿色。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壤中缺乏某种物质,地下部分无法形成叶绿素
B.叶绿体只在叶肉细胞中才能形成
C.地下和地上部分遗传物质组成不同
D.性状由基因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
10.(2024秋 沾化区期末)达尔文与表姐结婚后生下10个孩子夭折了3个,无独有偶,遗传学家摩尔根与其表妹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因“莫名其妙的遗传病”夭折,唯一幸存的男孩是半痴呆儿。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遗传病的诊治难度大,现在的医疗手段不能根治,只能缓解症状
B.隐性遗传病基因传给子代后不能表达
C.近亲结婚会提高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染色体遗传病和基因遗传病
11.(2024秋 沾化区期末)韭菜和韭黄都可以食用,味道相差不多。但它们不是同一个品种,它们之间有区别。韭黄:在黑暗中生长,没有叶绿素产生,其叶片嫩黄透亮。韭菜:在阳光下生长,充分吸收了阳光的滋润,根茎横卧,鳞茎呈狭圆锥形,根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B.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韭菜和韭黄是同一种生物
D.植物叶片的颜色由环境决定
12.(2024秋 沾化区期末)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如图是此病的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1若与患病女性结婚,后代患病概率为
B.7号和8号属于直系血亲
C.8号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D.8号的X染色体有可能来自1号或2号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3.(2024秋 龙凤区期中)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基石,是国家安全的底线。科研团队在研究水稻时,将几种水稻进行杂交实验,并得到足够多的子代。杂交实验如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实验中子代矮秆与亲代性状相同,这种现象称为    。
(2)水稻的高秆和矮秆是一对    ,通过实验能确定高秆为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3)水稻植株的高秆和矮秆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用字母D表示显性基因,d表示隐性基因。理论上,第二组实验中子一代高秆的基因组成为    ,子代性状表现为矮秆的概率为    。
(4)将矮秆与矮秆杂交得到的种子用紫外线辐射处理后,再将这些种子种下去,结果长成的植株中出现了极少数高秆,并且这些高秆的子代中仍然出现了高秆。像这样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4.(2024 日照)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非糯性水稻花粉中含有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糯性水稻花粉含有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直链淀粉含量越低,支链淀粉含量越高,糯性越强。现用两种类型的纯种水稻杂交,子一代均为非糯性水稻(相关基因用B、b表示),取子一代的花粉加碘液进行染色,结果如表一。
表一
亲代性状 子一代花粉类型及数量
蓝黑色 橙红色
非糯性×糯性 149 151
(1)由题可知,水稻糯性和非糯性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    为显性性状。
(2)子一代生殖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子一代两种类型花粉比例接近1:1,原因是    。
(3)让子一代水稻自花传粉,子二代中糯性水稻的比例为    。为了提高糯性水稻比例,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基因N导入图二植株,含有基因N的花粉不能完成受精。该转基因植株自花传粉,子代中糯性水稻的比例为    。
(4)“基因编辑”通过对自身基因进行修改,也可以提高水稻糯性。科研人员利用该技术培育了甲、乙、丙3个新品种。据表二分析,三者中糯性最强的是    ,依据是    。
表二
类型 直链淀粉相对值
野生型 1.0
甲 0.6
乙 0.8
丙 1.4
15.(2024 青岛)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追溯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1)1900年左右,屈埃诺在研究某种小鼠毛色遗传时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用A和a分别表示显、隐性基因):根据    组可判断小鼠毛色中的显性性状是    色。
乙组子代中黄鼠和黑鼠比例约为2:1,他推测可能有一种基因组成的黄鼠在胚胎期全部死亡了。根据他的推测,死亡小鼠的基因组成应该是    ;假如未死亡,这种基因组成的小鼠在乙组子代黄鼠中所占的比例应为    。
组别 亲本 子代数目(只)
黄鼠 黑鼠
甲 黄鼠×黑鼠 2378 2398
乙 黄鼠×黄鼠 2396 1235
(2)1902年,麦克朗发现人类男性体细胞中存在性染色体。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似,图一表示某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其中1对是性染色体,其他3对为常染色体。
该果蝇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的组成为    (用图一中符号表示),雄果蝇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来自于亲代的    果蝇。
(3)1910年,摩尔根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他做了如图二所示的杂交实验。
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相比,该实验结果的不同之处是白眼性状的遗传总是与    相关联。他推测并用实验证明了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不在Y染色体上,则亲代白眼果蝇产生的精子中携带白眼基因的概率是    。
(4)孟德尔、屈埃诺、摩尔根等人在遗传学研究中能取得成功,除了他们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外,以下各项中属于他们成功原因的是    (填数字,多选)。
①实验材料易饲养,繁殖快
②选用亲本进行无性生殖
③从观察性状遗传出发,推测基因的传递规律
④对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遗传和变异现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4秋 龙凤区期中)人的肌肉细胞、精子细胞、卵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条数依次为(  )
A.23 46 23 B.46 23 23 C.46 23 46 D.46 46 23
【考点】染色体的组成和性别遗传.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B
【分析】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一半,染色体成单存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染色体成对存在。染色体数目变化可总结规律: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2n:n:2n。
【解答】解: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因此,人的肌肉细胞中染色体为46条,精子细胞、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为23条。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的一半。
2.(2024秋 南昌期中)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  )
A.DNA和蛋白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糖类和DNA D.脂质和DNA
【考点】染色体的组成和性别遗传.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A
【分析】DNA的载体是染色体,也就是说DNA在染色体上,但染色体上除了DNA外,还有蛋白质,所以说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了染色体。
【解答】解: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记住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解题的关键。
3.(2024秋 天桥区期中)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人的黑发与人的卷发
B.茄子果实的紫色和番茄果实的红色
C.家兔毛的黑色和白色
D.小明的A型血和小刚的A型血
【考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C
【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解答】解:A、人的黑发与人的卷发是两种性状,因此不属于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番茄和茄子是两种生物,因此茄子果实的紫色和番茄果实的红色不是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
C、家兔毛的黑色和白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C符合题意。
D、小明的A型血和小刚的A型血,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相同表现形式,因此不属于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
4.(2024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层次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染色体、DNA、基因及其关系.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C
【分析】遗传信息载体的结构层次由简到繁的顺序: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生物体。
【解答】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因此,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大小关系如图:

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染色体、DNA、基因及其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5.(2024秋 西和县期末)前几年河北邢台企业家解克锋悬赏百万寻子引发大家关注。2023年11月底,警方利用解克锋等人的照片进行人脸对比找到线索,11月2日,通过DNA对比结果,确认解清帅就是解克锋的儿子。DNA主要存在于人体细胞的(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质
【考点】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载体﹣DNA.
【专题】归纳推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专题.
【答案】C
【分析】细胞核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能经复制后传给子代,同时遗传物质还必须将其控制的生物性状特征表现出来,这些遗传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细胞核中。
【解答】解: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可见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故选:C。
【点评】明确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6.(2024秋 巨野县期末)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异随处可见,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同种小麦,在肥沃土壤里长得健壮,在贫瘠土壤里长得瘦弱
B.经过训练的鹦鹉能学说人类语言
C.充足光照下的小麦比树荫下的小麦穗粒大
D.通过杂交选育出高产、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
【考点】生物的变异.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D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A、同种小麦因生长环境的不同,性状出现明显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A不合题意。
B、经过训练鹦鹉能学说人类的语言,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B不合题意。
C、光照下的小麦比树荫下的小麦穗粒,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C不合题意。
D、经过杂交选育出高产、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变异类型的判断方法。
7.(2024秋 巨野县期末)某初中学生对于遗传病和传染病总是混淆,请你帮他找出下列均为遗传病的一组是(  )
A.糖尿病、大脖子病、侏儒症
B.坏血病、夜盲症、佝偻病
C.血友病、先天性聋哑、色盲症
D.新冠肺炎、流感、艾滋病
【考点】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C
【分析】遗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色盲、先天性愚型病、先天性聋哑、白化病、血友病等。
【解答】解:A、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大脖子病是成年时期缺碘引起的,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都不属于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坏血病是缺维生素C造成的,夜盲症是人体缺维生素A造成的,佝偻病是缺钙或维生素D造成的,都不属于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血友病、先天性聋哑、色盲症都是由于体内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都属于遗传病。C符合题意。
D、新冠肺炎、流感、艾滋病都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都不属于遗传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遗传病的概念及人类主要的遗传病。
8.(2024秋 长沙县期末)细胞中那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的是(  )
A.蛋白质和糖类 B.蛋白质和无机盐
C.脱氧核糖核酸和脂质 D.DNA和蛋白质
【考点】染色体、DNA、基因及其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解答】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包括DNA和蛋白质。
故选:D。
【点评】掌握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9.(2024 日照)某同学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萝卜长在地下部分为白色,长在地上部分为绿色。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壤中缺乏某种物质,地下部分无法形成叶绿素
B.叶绿体只在叶肉细胞中才能形成
C.地下和地上部分遗传物质组成不同
D.性状由基因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
【考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D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的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
【解答】解:A、萝卜长在地下的部分由于接受不到光照,不能形成叶绿素,A错误。
B、萝卜属于肉质根,长在地上部分为绿色,说明叶绿素不只在叶肉细胞中才能形成,B错误。
C、植物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组成都是相同的,C错误。
D、萝卜体细胞遗传物质相同,萝卜长在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由于环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说明性状由基因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考查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2024秋 沾化区期末)达尔文与表姐结婚后生下10个孩子夭折了3个,无独有偶,遗传学家摩尔根与其表妹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因“莫名其妙的遗传病”夭折,唯一幸存的男孩是半痴呆儿。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遗传病的诊治难度大,现在的医疗手段不能根治,只能缓解症状
B.隐性遗传病基因传给子代后不能表达
C.近亲结婚会提高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染色体遗传病和基因遗传病
【考点】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优生优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B
【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解答】解:A.遗传病诊治的难度很大,现在的医疗手段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A正确。
B.在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细胞中,对应的隐性基因控制所控制的隐性性状不表现出来,但是隐性基因在子代中并没有消失仍能传递给子代;而隐性遗传病基因传给子代后,能够在隐性纯合体中表现,B错误。
C.血缘关系越近,遗传基因越相近,近亲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更大,近亲结婚时,大妇双方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可能同时传递给子女,大大提高了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
D.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如果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就是染色体遗传病,如果基因突变或者致病基因控制则是基因遗传病。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常见的遗传知识的相关应用。
11.(2024秋 沾化区期末)韭菜和韭黄都可以食用,味道相差不多。但它们不是同一个品种,它们之间有区别。韭黄:在黑暗中生长,没有叶绿素产生,其叶片嫩黄透亮。韭菜:在阳光下生长,充分吸收了阳光的滋润,根茎横卧,鳞茎呈狭圆锥形,根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B.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韭菜和韭黄是同一种生物
D.植物叶片的颜色由环境决定
【考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B
【分析】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生物的许多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韭菜和韭黄的遗传物质相同,而表达的性状不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性状的概念和性状的遗传。
12.(2024秋 沾化区期末)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如图是此病的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1若与患病女性结婚,后代患病概率为
B.7号和8号属于直系血亲
C.8号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D.8号的X染色体有可能来自1号或2号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专题】开放性图表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B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通常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解答】解:A、5号正常,6号患病,子代9号患病,基因组成是aa,基因a来自双亲,因此,5号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为:
由此可见,11号的基因组成是Aa,11号若与患病女性结婚(遗传图如上),后代患病概率为一定是,正确;
B、7号和8号属于旁系血亲,错误;
C、3号和4号正常,子代7号患病,3号和4号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即都是Aa,遗传图为:
8号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正确;
D、性别遗传图为:
8号是女性,性染色体为XX,X染色体有可能来自1号或2号,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及性别的遗传。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3.(2024秋 龙凤区期中)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基石,是国家安全的底线。科研团队在研究水稻时,将几种水稻进行杂交实验,并得到足够多的子代。杂交实验如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实验中子代矮秆与亲代性状相同,这种现象称为  遗传 。
(2)水稻的高秆和矮秆是一对  相对性状 ,通过实验能确定高秆为  显性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3)水稻植株的高秆和矮秆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用字母D表示显性基因,d表示隐性基因。理论上,第二组实验中子一代高秆的基因组成为  DD或Dd ,子代性状表现为矮秆的概率为  25% 。
(4)将矮秆与矮秆杂交得到的种子用紫外线辐射处理后,再将这些种子种下去,结果长成的植株中出现了极少数高秆,并且这些高秆的子代中仍然出现了高秆。像这样的变异属于  可遗传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现象;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1)遗传。
(2)相对性状;显性。
(3)DD或Dd;25%。
(4)可遗传。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通常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解答】解:(1)遗传是指生物学上把亲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第一组实验中子代矮秆与亲代性状相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3)水稻的高秆和矮秆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通过第二组实验高秆与高秆杂交,子代中出现矮秆,能确定高秆为显性性状。遗传图为:
水稻植株的高秆和矮秆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用字母D表示显性基因,d表示隐性基因。理论上,第二组实验中子代高秆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子代性状表现为矮秆的概率为25%。
(4)将矮秆与矮秆杂交得到的种子用紫外线辐射处理后,再将这些种子种下去,结果长成的植株中出现了极少数高秆,并且这些高秆的子代中仍然出现了高秆。像这样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故答案为:
(1)遗传。
(2)相对性状;显性。
(3)DD或Dd;25%。
(4)可遗传。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4.(2024 日照)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非糯性水稻花粉中含有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糯性水稻花粉含有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直链淀粉含量越低,支链淀粉含量越高,糯性越强。现用两种类型的纯种水稻杂交,子一代均为非糯性水稻(相关基因用B、b表示),取子一代的花粉加碘液进行染色,结果如表一。
表一
亲代性状 子一代花粉类型及数量
蓝黑色 橙红色
非糯性×糯性 149 151
(1)由题可知,水稻糯性和非糯性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  非糯性 为显性性状。
(2)子一代生殖细胞中含有  12 条染色体,子一代两种类型花粉比例接近1:1,原因是  子一代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Bb,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含B基 因的生殖细胞与含b基因的生殖细胞数量相等 。
(3)让子一代水稻自花传粉,子二代中糯性水稻的比例为   。为了提高糯性水稻比例,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基因N导入图二植株,含有基因N的花粉不能完成受精。该转基因植株自花传粉,子代中糯性水稻的比例为   。
(4)“基因编辑”通过对自身基因进行修改,也可以提高水稻糯性。科研人员利用该技术培育了甲、乙、丙3个新品种。据表二分析,三者中糯性最强的是  甲 ,依据是  甲的直链淀粉相对值最低 。
表二
类型 直链淀粉相对值
野生型 1.0
甲 0.6
乙 0.8
丙 1.4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1)非糯性;
(2)12;子一代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Bb,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含B基 因的生殖细胞与含b基因的生殖细胞数量相等;
(3);;
(4)甲;甲的直链淀粉相对值最低。
【分析】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时,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习惯上,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3,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解答】解:(1)两种类型的纯种水稻杂交,子一代均为非糯性水稻,说明非糯性为显性性状。
(2)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的一半,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子一代生殖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子一代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Bb,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含B基因的生殖细胞与含b基因的生殖细胞数量相等,故子一代两种类型花粉比例接近1:1。
(3)子一代水稻(Bb)自花传粉,子二代糯性水稻(bb)的比例为。图二中转基因植物的基因B和基因N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其基因组成为BNb,该植株自花传粉,含有基因N的花粉不能完成受精,即含有BN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不能形成受精卵,遗传图解如图:
由遗传图解可知,子代中糯性水稻的比例为。
(4)由题意可知,直链淀粉含量越低,支链淀粉含量越高,糯性越强。表二中甲品种直链淀粉相对值最低,糯性最强。
故答案为:(1)非糯性;
(2)12;子一代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Bb,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含B基 因的生殖细胞与含b基因的生殖细胞数量相等;
(3);;
(4)甲;甲的直链淀粉相对值最低。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15.(2024 青岛)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追溯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1)1900年左右,屈埃诺在研究某种小鼠毛色遗传时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用A和a分别表示显、隐性基因):根据  乙 组可判断小鼠毛色中的显性性状是  黄 色。
乙组子代中黄鼠和黑鼠比例约为2:1,他推测可能有一种基因组成的黄鼠在胚胎期全部死亡了。根据他的推测,死亡小鼠的基因组成应该是  AA ;假如未死亡,这种基因组成的小鼠在乙组子代黄鼠中所占的比例应为   。
组别 亲本 子代数目(只)
黄鼠 黑鼠
甲 黄鼠×黑鼠 2378 2398
乙 黄鼠×黄鼠 2396 1235
(2)1902年,麦克朗发现人类男性体细胞中存在性染色体。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似,图一表示某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其中1对是性染色体,其他3对为常染色体。
该果蝇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的组成为  Ⅱ、Ⅲ、Ⅳ (用图一中符号表示),雄果蝇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来自于亲代的  雌性 果蝇。
(3)1910年,摩尔根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他做了如图二所示的杂交实验。
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相比,该实验结果的不同之处是白眼性状的遗传总是与  性别 相关联。他推测并用实验证明了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不在Y染色体上,则亲代白眼果蝇产生的精子中携带白眼基因的概率是  50% 。
(4)孟德尔、屈埃诺、摩尔根等人在遗传学研究中能取得成功,除了他们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外,以下各项中属于他们成功原因的是  ①③④ (填数字,多选)。
①实验材料易饲养,繁殖快
②选用亲本进行无性生殖
③从观察性状遗传出发,推测基因的传递规律
④对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遗传现象.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1)乙;黄;AA;;
(2)Ⅱ、Ⅲ、Ⅳ;雌性;
(3)性别;50%;
(4)①③④。
【分析】(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二种性状,而所有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纯合体,子代是杂合体。
【解答】解:(1)结合分析,根据乙组实验,黄鼠亲代产生了黑鼠子代,可以判断小鼠毛色中的显性性状是黄色,隐性性状是黑色。乙组子代中黄鼠和黑鼠比例约为2:1,而不是预期的3:1,他推测可能有一种基因组成的黄鼠(即AA)在胚胎期全部死亡了。如果这种基因组成的黄鼠未死亡,那么乙组子代黄鼠中AA和Aa的比例应为1:2,因此AA在黄鼠中所占的比例应为
(2)图一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其中1对是性染色体(XY),其他3对为常染色体。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都会发生分离,因此该果蝇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的组成为图一中的Ⅱ、Ⅲ、Ⅳ。雄果蝇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来自亲代的雌果蝇,因为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中X染色体来自亲代雌果蝇,Y染色体来自亲代雄果蝇。
(3)摩尔根发现的白眼雄果蝇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白眼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他推测并用实验证明了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不在Y染色体上。因此,亲代白眼果蝇(XaY)产生的精子中携带白眼基因(Xa)的概率是50%。
(4)孟德尔、屈埃诺、摩尔根等人在遗传学研究中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包括:①实验材料易饲养,繁殖快,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③从观察性状遗传出发,推测基因的传递规律,这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④对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揭示遗传规律。而选用亲本进行无性生殖并不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因为遗传学的研究主要基于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传递和重组。
故答案为:(1)乙;黄;AA;;
(2)Ⅱ、Ⅲ、Ⅳ;雌性;
(3)性别;50%;
(4)①③④。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