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讲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复习目标】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特训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知识特训】1.物质的组成(1)构成微粒(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3)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4)同素异形体①概念: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 。②成因:原子间排列方式、原子数或成键方式不同。③实例元素 同素异形体C 金刚石、石墨、C60O O2、O3P 红磷、白磷④性质: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化学性质 。⑤相互转化:属于 变化。(5)元素、物质与微粒间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在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1)交叉分类法:同时用多个标准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2)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进行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3.分散系与胶体(1)分散系①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物。②组成③分类a.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可用下图直观地表示。b.若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可分为9种分散系。如图:烟属于固-气分散系,雾属于液-气分散系,悬浊液属于固-液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2)三种分散系比较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分散质粒子 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分散质 微粒成分 离子或 小分子 大分子或离子 集合体 巨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 或半透明 不均匀、不透明稳定性 稳定,静置 无沉淀 较稳定 不稳定,静置 有沉淀或分层分散质能否 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分类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胶、 气溶胶 悬浊液、乳浊液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Fe(OH)3胶体 泥水(3)胶体①胶体的分类a.气溶胶:雾、云、烟。b.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c.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②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知识拓展(1)电泳①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如带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②应用:工厂静电除尘。(2)渗析①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能透过半透膜。②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某物质经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一种单质。 ( )(2)Cu、NaCl、SiO2、H2SO4都为分子式。 ( )(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 )(5)酸溶于水一定能电离出H+,但能电离出H+的不一定是酸。 ( )(6)已知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2PO2,则H3PO2为一元酸。 ( )(7)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 ( )2.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都正确的是 ,都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A.NaClO(碱式盐)、C2H5OH(碱)、H2SO4(离子化合物)、玻璃钢(金属材料)B.液氨(氢化物)、NH4Cl(铵盐)、HNO3(含氧酸)、NaOH(强碱)C.HCl(共价化合物)、CH3COOH(羧酸)、Na2O2(碱性氧化物)、CH3I(卤代烃)D.NO2(酸性氧化物)、CH3CHO(有机物)、CO(有机物)、CH3COOCH3(酯)【能力特训】考向一 物质组成与分类的判断典例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下列关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铺首的主要成分是铜锡合金B.西汉透雕双龙白玉璧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D.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对点训练1 (日常生活情境题)下列戏曲表演用品主要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商周傩戏使用的青铜面具 B.战国礼乐使用的青瓷甬钟 C.宋元杂剧使用的缂丝团扇 D.清代皮影戏使用的牛皮人偶考向二 胶体的性质和应用典例2 新制Fe(OH)3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OH)3胶体带正电荷B.Fe(OH)3胶团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构成胶体粒子,带负电C.向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红褐色沉淀D.Fe(OH)3胶团结构可表示为{[Fe(OH)3]m·nFeO+·(n-x)Cl-}x+·xCl-【归纳总结】对胶体性质的理解(1)胶体粒子可以是多个微粒形成的聚集体[如Fe(OH)3胶体粒子]或大分子(如蛋白质胶体粒子、淀粉胶体粒子)。(2)胶体属于分散系,是混合物,而很多纳米级物质的微粒直径也是1~100 nm,但不属于胶体,属于纯净物,如纳米铜等。(3)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属于物理变化。(4)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5)胶体聚沉属于物理变化,如蛋白质的盐析就属于胶体聚沉现象。但蛋白质的变性不属于胶体的聚沉,此过程属于化学变化。(6)Fe(OH)3胶体粒子是分子的集合体,因此,1 mol Fe3+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数小于NA。对点训练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卤水点豆腐和静电除尘都利用了胶体聚沉的性质B.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C.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时,要边滴FeCl3溶液边搅拌,防止液体飞溅D.《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晩》中写到“就砚旋研磨”,墨汁具有胶体的性质教材拓展——胶体的制备与性质验证【图解分析】图解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探究实验【特别提醒】制备Fe(OH)3胶体的3个易错点:1.不能用自来水制备Fe(OH)3胶体,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应用蒸馏水。2.不能过度加热,否则Fe(OH)3胶体会聚沉生成Fe(OH)3沉淀。3.书写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生成的胶体不加沉淀符号“↓”,应注明“胶体”二字。典例 根据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制备方法: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2)制备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填字母)。A.Fe(OH)3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4)问题讨论:①可以利用 证明Fe(OH)3胶体已经制成。②在制备Fe(OH)3胶体时,甲同学没有使用蒸馏水,而用自来水,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原因可能是 。乙同学在制备Fe(OH)3胶体时长时间加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原因可能是 。特训点二 物质的基本性质及转化【知识特训】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宏观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反之是物理变化微观 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或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和溶液中晶体的析出二者关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2.物质结构、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关联图3.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4.不同类别的无机物之间转化的一般规律①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如:NaNa2ONaOHNa2SO4。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金属有Na、K、Ca、Ba等,但Mg、Fe、Al、Cu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②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如:SSO2H2SO3Na2SO3。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非金属有C、S、P等,但N、Si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NaCl晶体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改变。 ( )(2)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 )(3)碳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故硫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SO3。 ( )(4)SiO2H2SiO3。 ( )(5)SO3H2SO4。 ( )(6)Fe2O3Fe(OH)3。 ( )(7)Na2ONaOH。 ( )【能力特训】考向一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分析典例1 (2024·湖北卷)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点训练1 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考向二 不同类别物质的转化典例2 部分含Mg或Al或Fe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若a在沸水中可生成e,则a→f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B.在 g→f→e→d转化过程中,一定存在物质颜色的变化C.加热c的饱和溶液,一定会形成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红棕色分散系D.若b和d均能与同一物质反应生成c,则组成a的元素一定位于元素周期表p区【方法规律】价-类不同类别物质的转化程序的三步流程(1)画价-类图 根据已知信息确定目标元素的价-类图(2)想性质 联想目标元素的转化图(3)判正误 根据确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对点训练2 (2024·山东济南模拟)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模型和工具。下图为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是HCl、Y是Cl2,①为氧化物B.可用pH试纸测定Z溶液的pHC.X→Y、Z→NaClO均能一步实现D.KClO3、H2O2分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2∶1时,可生成等量的O2考向三 基于物质类别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典例3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天宫课堂”授课活动。其中“冰雪实验”演示了过饱和醋酸钠溶液的结晶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醋酸钠是强电解质B.醋酸钠晶体与冰都是离子晶体C.常温下,醋酸钠溶液的pH>7D.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可以促进醋酸钠晶体析出【方法提炼】根据物质类别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首先判断陌生物质的物质类别,根据该类别物质的一般性质及相关反应规律预测陌生物质可能会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然后选择可能与该物质反应的各类物质的代表物,推断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和反应产物。对点训练3 (1)已知次磷酸(H3PO2)是一元中强酸,写出其与足量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已知Be(OH)2与Al(OH)3都属于两性氢氧化物,写出Be(OH)2分别溶于NaOH溶液、盐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真题探究】真题示范典例 (2023·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D.铜官窑彩瓷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真题分析] 本题以“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竹木简牍的主要成分、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铜官窑彩瓷为情境,突出社会责任,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思路分析] 解题的基本思路为:选项中材料信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分离与提纯方法、化学反应原理选项[命题预测] 2026年高考预计继续在选择题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突出社会责任,体现爱国情操和人文情怀。真题再练1.(2023·山东卷)下列之物具有典型的齐鲁文化特色,据其主要化学成分不能与其他三种归为一类的是 ( )A.泰山墨玉 B.龙山黑陶C.齐国刀币 D.淄博琉璃2.(2024·浙江6月选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l(OH)3呈两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B.Na2O2能与CO2反应产生O2,可作供氧剂C.FeO有还原性,能被氧化成Fe3O4D.H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3.(2024·安徽卷)下列选项中的物质能按图示路径在自然界中转化,且甲和水可以直接生成乙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A Cl2 NaClO NaClB SO2 H2SO4 CaSO4C Fe2O3 Fe(OH)3 FeCl3D CO2 H2CO3 Ca(HCO3)2真题预测【原创题】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使用绿色零碳甲醇点燃主火炬,系全球首创,这是对“绿色亚运”的美好诠释。下图为绿色甲醇生态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烟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符合“碳中和”理念B.太阳能制氢中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为二氧化硅C.汽车中使用的甲醇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制取甲醇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该反应涉及2种氧化物参考答案特训点一知识特训化学 最小微粒 单质 相似 化学 被分散 容纳分散质 溶液 胶体 电解质 加热、搅拌自学微练1.(1)× (2)× (3)× (4)√ (5)√ (6)√ (7)√2.B A能力特训典例1 D 解析: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是由陶瓷制成的,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错误。对点训练1 B 解析:青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符合题意。典例2 D 解析:Fe(OH)3胶体属于分散系,显电中性,A错误;由图可知,Fe(OH)3胶团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构成胶体粒子,带正电,B错误;向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开始因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后由于盐酸过量,沉淀会溶解,C错误。对点训练2 D 解析:卤水点豆腐利用了胶体聚沉的性质,静电除尘利用了胶体电泳的性质,A错误;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 nm,B错误;制备Fe(OH)3胶体时不能搅拌,防止胶体聚沉,C错误;墨汁具有胶体的性质,D正确。考教衔接典例 (1)FeCl3饱和溶液 红褐色(2)FeCl3+3H2OFe(OH)3(胶体)+3HCl(3)A(4)①丁达尔效应 ②生成红褐色沉淀 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使胶体发生聚沉 生成红褐色沉淀 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特训点二知识特训自学微练(1)× (2)× (3)× (4)× (5)√ (6)× (7)√能力特训典例1 C对点训练1 D典例2 B 解析:若a在沸水中可生成e,此时a为Mg,e为Mg(OH)2,即f为镁盐,a→f的反应有多种,可能为Mg+2HClMgCl2+H2↑,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可能为Mg+Cl2MgCl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A错误;e能转化为d,则e为白色沉淀Fe(OH)2,d为红褐色沉淀Fe(OH)3,说明在 g→f→e→d转化过程中,一定存在物质颜色的变化,B正确;由题意得,此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红棕色分散系为Fe(OH)3胶体,c应为铁盐,加热铁盐的饱和溶液,也有可能直接得到Fe(OH)3沉淀,C错误;假设b为Al2O3,即d为Al(OH)3,c为铝盐,Al2O3、Al(OH)3与稀盐酸反应均生成铝盐,此时组成a的元素为Al,Al位于元素周期表p区,假设b为Fe2O3,即d为Fe(OH)3,c为铁盐,Fe2O3、Fe(OH)3与稀盐酸反应均生成铁盐,此时组成a的元素为Fe,Fe位于元素周期表d区,D错误。对点训练2 B 解析:由横坐标的分类方法及分析可知,X是HCl,Y是Cl2,①为氧化物,A正确;Z为HClO,其溶液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其pH,B错误;X→Y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Z→NaClO为HClO+NaOHNaClO+H2O,均能一步实现,C正确;2KClO32KCl+3O2↑,生成3 mol氧气转移12 mol电子,2H2O22H2O+O2↑,生成3 mol氧气转移6 mol电子,所以KClO3、H2O2分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2∶1时,可生成等量的O2,D正确。典例3 B对点训练3 (1)H3PO2+NaOHNaH2PO2+H2O(2)Be(OH)2+2NaOHNa2[Be(OH)4] Be(OH)2+2HClBeCl2+2H2O真题探究真题示范典例 C 解析:“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青铜属于合金,A正确;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蔡伦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陶瓷是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制成的,D正确。真题再练1.C 解析:墨玉、黑陶、琉璃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刀币的主要成分为合金,C符合题意。2.A3.D 解析:Cl2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无法直接生成NaClO,A错误;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B错误;氧化铁与水不反应,不能生成氢氧化铁,C错误;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D正确。真题预测B 解析:二氧化碳烟气转化为液体燃料,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中和”理念,A正确;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为单晶硅,B错误;甲醇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正确;由化学方程式3H2+CO2CH3OH+H2O可知,该反应涉及2种氧化物,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