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讲 氧化还原反应(一)【复习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特训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知识特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2)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间的关系(4)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①常见氧化剂常见的氧化剂包括某些非金属单质、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过氧化物等。如:②常见还原剂常见的还原剂包括活泼的金属单质、非金属阴离子及含有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低价态金属阳离子、某些非金属单质及其氢化物等。如:③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中,Fe2+、S主要表现还原性,H2O2主要表现氧化性。(5)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Cu与稀硝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①双线桥法:a.标变价,b.画箭头(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c.标数目,d.标得失。特别提醒a.箭头指向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且需注明“得到”或“失去”。b.箭头的方向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仅表示电子转移前后的变化。c.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得到电子的总数。②单线桥法:a.标变价,b.画箭头(由失电子原子指向得电子原子),c.标数目(线桥上只标电子转移的总数目,不标“得到”“失去”字样)。特别提醒a.箭头从失电子元素的原子指向得电子元素的原子。b.不标“得到”或“失去”,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总数。c.线桥只出现在反应物中。(6)教材拓展——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①重要的氧化剂——KMnO4和K2Cr2O7a.在酸性介质中,Mn具有强氧化性,本身被还原为Mn2+。Mn+5Fe2++8H+Mn2++5Fe3++4H2O2Mn+6H++5H2C2O42Mn2++10CO2↑+8H2Ob.在碱性、中性或微弱酸性溶液中,Mn仍旧是氧化剂,本身被还原为MnO2。2Mn+I-+H2O2MnO2↓+I+2OH-c.在强碱性溶液中,当Mn过量时,还原产物是Mn。2Mn+S+2OH-2Mn+S+H2Od.在酸性溶液中,Cr2具有强氧化性,Cr2被还原为Cr3+。Cr2+6Cl-+14H+2Cr3++3Cl2↑+7H2OCr2+6Fe2++14H+2Cr3++6Fe3++7H2O②重要的还原剂——金属氢化物(如NaH)和万能还原剂NaBH4金属氢化物:a.结构特点:电子式可表示为M+[︰H]-(M为碱金属元素)。b.强还原性遇水强烈反应放出氢气,使溶液呈强碱性,如:NaH+H2ONaOH+H2↑。高温还原金属,如固态NaH在673 K时能将TiCl4还原为金属钛:TiCl4+4NaHTi+4NaCl+2H2↑。万能还原剂——硼氢化钠(NaBH4)硼氢化钠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NaBH4,为白色至灰白色细结晶粉末或呈块状,吸湿性强,其碱性溶液呈棕黄色,是最常用的还原剂之一。NaBH4通常用作醛类、酮类、酰氯类的还原剂,塑料工业的发泡剂,造纸的漂白剂以及医药工业制造双氢链霉素的氢化剂。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2)金属阳离子一定只具有氧化性。 ( )(3)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 )(4)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 ( )(5)某元素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该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 )(6)水作还原剂时,产物中一般有O2。 ( )(7)NO2溶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8)硝酸铜的分解产物可能是CuO、NO、NO2。 ( )(9)反应NaHCO3+H2HCOONa+H2O中,NaHCO3被氧化。 ( )(10)Na2O2与水的反应中,水是还原剂。 ( )2.已知NaBH4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BH4+2H2ONaBO2+4H2↑。(1)氧化剂为 ,还原剂为 。(2)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其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能力特训】考向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典例1 中国书画是世界艺术瑰宝,古人所用文房四宝的制作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竹管、动物尾毫→湖笔B.松木→油烟→徽墨C.楮树皮→纸浆纤维→宣纸D.端石→端砚对点训练1 (2024·湖北武汉模拟)下列物质的应用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用SO2漂白纸浆B.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的废水C.用ClO2处理饮用水进行净水消毒D.用纯碱溶液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考向二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典例2 利用CH3OH可将废水中的N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反应原理为H++CH3OH+NX↑+CO2↑+H2O(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表示NO2B.可用O3替换CH3OH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D.若生成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11.2 L,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对点训练2 (2023·福建厦门二模)关于反应3ClO-+2Fe3++10OH-2Fe+3Cl-+5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1 mol Fe,转移3 mol电子B.H2O是还原产物C.Fe3+是氧化剂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情境素材】“碘钟”反应是一种化学振荡反应,它于1886年被瑞士化学家Hans Heinrich Landolt发现。在碘钟反应中,两种(或三种)无色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并在几秒钟后变成靛蓝色。【原理分析】“碘钟”反应的原理:典例 (2024·辽宁卷)H2O2分解的“碘钟”反应美轮美奂。将一定浓度的三种溶液(①H2O2溶液;②淀粉、丙二酸和MnSO4混合溶液;③KIO3、稀硫酸混合溶液)混合,溶液颜色在无色和蓝色之间来回振荡,周期性变色;几分钟后,稳定为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色→蓝色:生成I2B.蓝色→无色:I2转化为化合态C.H2O2起漂白作用D.淀粉作指示剂特训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知识特训】1.强弱规律(1)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物质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但与外界因素(如反应条件、反应物浓度、酸碱性等)有关,具体判断方法如下: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①氧化性强弱:氧化剂>氧化产物。②还原性强弱:还原剂>还原产物。(2)依据反应条件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当不同的氧化剂(或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如:MnO2+4HCl(浓)MnCl2+Cl2↑+2H2O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O2+4HCl(浓)2Cl2+2H2O氧化性:KMnO4>MnO2>O22Na+2H2O2NaOH+H2↑Mg+2H2OMg(OH)2+H2↑还原性:Na>Mg(3)依据被氧化还原的程度判断①相同条件下,不同氧化剂作用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产物价态高的,其氧化性强。例如:②相同条件下,不同还原剂作用于同一种氧化剂,还原产物价态低的,其还原性强。例如:(4)依据“两表、一律”判断①依据元素周期表判断a.同主族元素对应单质的氧化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b.同周期元素对应单质的还原性从左到右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②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③依据元素周期律判断a.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如酸性强弱为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则氧化性强弱为Cl2>S>P>C>Si。b.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其对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如碱性强弱为NaOH>Mg(OH)2>Al(OH)3,则还原性强弱为Na>Mg>Al。2.先后规律(1)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①若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加入氧化剂后,将按照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反应。如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因为还原性强弱为Fe2+>Br-,所以Fe2+先与Cl2反应。②若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加入还原剂后,将按照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反应。如向含有Fe3+、Cu2+、H+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因为氧化性强弱为Fe3+>Cu2+,所以铁粉先与Fe3+反应,然后再与Cu2+反应。(2)常见的强弱顺序氧化性强弱为Mn(H+)>Cl2>Br2>Fe3+>I2>H2SO4(稀)>S,还原性强弱为Mn2+3.价态规律及其应用(1)价态归中规律思维模型含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叉现象。简记为“两相靠,不相交”。例如,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如下:(2)歧化反应规律思维模型“中间价高价+低价”。具有多种价态的元素(如氯、硫、氮和磷元素等)均可发生歧化反应,如Cl2+2NaOHNaCl+NaClO+H2O。(3)应用①判断含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如浓硫酸与SO2不发生反应。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判断反应体系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及还原产物。如反应6HCl+KClO3KCl+3Cl2↑+3H2O中,氧化剂为KClO3,还原剂为HCl,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为Cl2。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混合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2)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 )(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性越强,相应单质越活泼。 ( )(4)难失去电子的物质一定易得到电子。 ( )(5)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 )(6)在CO2氛围中,Mg燃烧生成MgO和C,在该反应条件下,Mg的还原性强于C的还原性。 ( )2.(1)试比较下列单质或离子的氧化性。①Cl2、Br2、I2、S: 。②H+、Cu2+、Zn2+、Na+: 。(2)试比较下列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①Mg、Fe、Cu、Ag: 。②Br-、I-、S2-: 。【能力特训】考向一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典例1 (2024·江西南昌模拟)化学上常用标准电极电势φθ(氧化型/还原型)比较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φθ值越高,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利用表格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氧化型/还原型 φθ(Co3+/Co2+) φθ(Fe3+/Fe2+) φθ(Cl2/Cl-)酸性介质 1.84 V 0.77 V 1.36 V氧化型/还原型 φθ[Co(OH)3/Co(OH)2] φθ[Fe(OH)3/Fe(OH)2] φθ(ClO-/Cl-)碱性介质 0.17 V X V 0.89 VA.推测:X<0.77B.Fe3O4与浓盐酸发生反应:Fe3O4+8HCl(浓)FeCl2+2FeCl3+4H2OC.Co3O4与浓盐酸发生反应:Co3O4+8HCl(浓)3CoCl2+Cl2↑+4H2OD.在等浓度的Co2+、Fe2+、Cl-的混合液中,还原性:Co2+>Cl->Fe2+【方法总结】根据影响因素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方法(1)浓度:同一种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如氧化性强弱为浓硫酸>稀硫酸,浓硝酸>稀硝酸;还原性强弱为浓盐酸>稀盐酸。(2)温度:同一种物质,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3)酸碱性:同一种物质,所处环境酸(碱)性越强,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对点训练1 (2024·江苏苏州模拟)已知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且还原性:I->Fe2+>Cl->Co2+。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3Cl2+6FeI22FeCl3+4FeI3B.Cl2+FeI2FeCl2+I2C.Co2O3+6HCl2CoCl2+Cl2↑+3H2OD.2Fe3++2I-2Fe2++I2考向二 价态规律的应用典例2 已知G、Q、X、Y、Z均为含不同化合价的氯元素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转化关系(未配平):①GQ+NaCl ②Q+H2OX+H2③Y+NaOHG+Q+H2O ④Z+NaOH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 )A.G、Y、Q、Z、X B.X、Z、Q、G、YC.X、Z、Q、Y、G D.G、Q、Y、Z、X对点训练2 L、M、R、P、Q分别代表五种含不同化合价的氮元素的物质,A、B分别代表两种含不同化合价的氯元素的物质(每种物质中氮或氯元素的化合价只有一种)。又知物质M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要比物质Q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低。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发生如下转化(未配平):①P+AQ+B ②L+O2M+H2O③L+MR+H2O ④B+H2OA+O2(1)若这五种含氮元素的物质中,有一种是硝酸,则硝酸是 ,理由是 。(2)反应②必须在催化剂(铂、氧化铁等)作用下,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才能发生,此反应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用途。据此推断在同温同压下,若物质R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则R的化学式为 。(3)某同学写出下面三个含氮的物质相互转换的关系式(未配平):Ⅰ.M+PN2O3+H2O Ⅱ.N2O4+H2OP+Q Ⅲ.M+LQ+H2O其中一定不可能实现的是 ,理由是 。考向三 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典例3 (实验探究情境题)验证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设计如下实验(已知:稀溴水呈黄色,浓溴水呈红棕色,碘水呈棕黄色;忽略氧气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① 溶液变为浅黄绿色实验② 溶液变为黄色实验③ 溶液变为棕黄色实验④ 溶液变为蓝色A.设计实验①的目的:排除实验②③④中水稀释的影响B.实验②发生的反应为2Br-+Cl2Br2+2Cl-C.实验③的现象可以证明氧化性:Cl2>I2D.实验④能证明氧化性:Br2>I2对点训练3 (2024·安徽滁州模拟)某课题组为探究0.1 mol·L-1的FeCl3溶液与Na2SO3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分析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实验一的红褐色液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B.实验二说明Fe3+发生了水解反应且被S还原C.实验三说明Fe3+发生了水解反应但未被还原D.以上三个实验说明S对Fe3+的水解无影响【真题探究】真题示范典例 (2024·甘肃卷)兴趣小组设计了从AgCl中提取Ag的实验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还原性:Ag>Cu>FeB.按上述方案消耗1 mol Fe可回收1 mol AgC.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是[Cu(NH3)4]2++4H+Cu2++4ND.溶液①中的金属离子是Fe2+[真题分析] 本题通过流程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以实验转化流程图为情境,创新情境,增强开放,突出学以致用。体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思路分析]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程序:[命题预测] 2026年高考预计继续在选择题中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探究的考查,突出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体现考教衔接。真题再练1.(2023·全国乙卷)下列应用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使用明矾对水进行净化B.雪天道路上撒盐融雪C.暖贴中的铁粉遇空气放热D.荧光指示牌被照发光2.(2023·浙江1月选考)关于反应2NH2OH+4Fe3+N2O↑+4Fe2++4H++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1 mol N2O,转移4 mol电子B.H2O是还原产物C.NH2OH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若设计成原电池,Fe2+为负极产物3.(2020·天津卷,节选)Fe、Co、Ni能与Cl2反应,其中Co和Ni均生成二氯化物,由此推断FeCl3、CoCl3和Cl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真题预测(实验探究情境题)高铜酸钾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黑色粉末状固体,与高铁酸钾性质相似,可以由四羟基合铜酸钾和次溴酸在冰水浴中合成:①K2[Cu(OH)4]+HBrOKCuO2+KBr+KBrO+H2O(未配平)。高铜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②KCuO2+H2SO4O2+CuSO4+H2O+K2SO4(未配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B.反应②中若有5.6 L(标准状况)O2生成,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C.反应②中KCuO2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D.由反应①②可知氧化性强弱顺序:HBrO>KCuO2>O2参考答案特训点一知识特训电子的转移 化合价 3×2e- 2×3e-自学微练1.(1)× (2)× (3)× (4)× (5)√ (6)√ (7)√ (8)× (9)× (10)×2.(1)H2O NaBH4(2) 1∶1能力特训典例1 B 解析:松木中的C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徽墨中的C元素主要以C单质的形式存在,徽墨制作过程中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符合题意。对点训练1 C 解析:用SO2漂白纸浆利用了SO2的漂白性,SO2与有色物质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的废水,N与OH-发生复分解反应,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ClO2具有强氧化性,用于饮用水的消毒,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符合题意;纯碱溶液由于C的水解而呈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典例2 C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利用CH3OH可将废水中的N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X,则X表示N2,NO2是大气污染物,A不正确;CH3OH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升高到+4,CH3OH是该反应的还原剂,O3有强氧化性,通常不能用作还原剂,故不可用O3替换CH3OH,B不正确;该反应中,还原剂CH3OH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升高到+4,氧化剂N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5降低到0,由电子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C正确;生成0.5 mol C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6NA=3NA,D不正确。对点训练2 A 解析:由反应可知2 mol Fe3+失去6 mol电子生成2 mol Fe,则生成1 mol Fe时转移3 mol电子,A正确;H、O元素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因此H2O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B错误;反应中Fe3+失去电子,作还原剂,C错误;氧化产物为Fe,还原产物为Cl-,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2∶3,D错误。考教衔接C 解析: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有I2生成,A正确;生成的I2又会与H2O2反应生成I,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I2转化为化合态,B正确;H2O2在此过程中参加反应,不起漂白作用,C错误;在此过程中,因为有I2的生成与消耗,淀粉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示剂的作用,D正确。特训点二知识特训自学微练1.(1)√ (2)× (3)× (4)× (5)× (6)√2.(1)①Cl2>Br2>I2>S ②Na+(2)①Mg>Fe>Cu>Ag ②Br-能力特训典例1 D 解析:氧化性Fe3+>Fe(OH)3,所以电极电势φθ(Fe3+/Fe2+)>φθ[Fe(OH)3/Fe(OH)2],推测X<0.77,A正确;Fe3O4与浓盐酸的反应为Fe3O4+8HCl(浓)FeCl2+2FeCl3+4H2O,B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C正确;φθ(Co3+/Co2+)>φθ(Cl2/Cl-)>φθ(Fe3+/Fe2+),氧化性Co3+>Cl2>Fe3+,所以还原性Co2+对点训练1 A典例2 A 解析:由反应①得出Q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高于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因为G中氯元素化合价必介于Q和-1之间,-1为氯元素的最低价;将该结论引用到反应③,Y中氯元素化合价介于Q与G之间,故Q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高于Y,Y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高于G;分析反应②,H2O中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Q中的氯元素转变为X中的氯元素,氯元素化合价必升高,则得出X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高于Q;分析反应④,Z中氯元素化合价介于Q与X之间,则X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高于Z,Z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高于Q。Cl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G、Y、Q、Z、X。对点训练2 (1)P P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高(2)N2(3)Ⅲ 氮元素价态Q>M>L,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M与L反应,不可能生成氮元素价态比M、L都高的物质Q解析:由反应④可知,反应后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反应后氯元素化合价必定降低,故Cl元素化合价B>A;由反应①可知,反应后氯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反应后氮元素化合价必降低,故氮元素化合价P>Q;由反应②可知,反应后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反应后氮元素化合价必升高,故氮元素化合价M>L;由反应③可知,该反应为氮元素化合价的“归中”反应,由于氮元素化合价M>L,R的化合价处于M、L之间,则氮元素的化合价M>R>L。综上所述,氮元素的化合价P>Q>M>R>L。(1)由于其中一种物质是硝酸,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高,P中N元素化合价最高,则P是硝酸。(2)根据题给的信息及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且L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五种物质中最低的,由反应②可知,L分子中含有氢元素,因此反应②是氨气的催化氧化反应,L是NH3,M是NO;又因为R的氮元素化合价在L、M之间,R的密度又比空气小,且R中N元素化合价大于-3而小于+2,所以R为N2。(3)氮元素的化合价P>Q>M>R>L,如果N2O3中N元素化合价与Q一致,则反应Ⅰ可以实现;反应Ⅱ是歧化反应,一种反应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大于+4,另一种反应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小于+4,故Q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小于+4,可以实现;由于氮元素的化合价Q>M>L,M、L不能都失电子,因此反应Ⅲ不可能实现。典例3 D 解析:实验①中将氯水加入蒸馏水中将其稀释,后续实验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这样可以排除实验②③④中水稀释的影响,A正确;溶液变为黄色是因为产生了溴单质,说明氯气可以将溴单质置换出来,B正确;溶液变为棕黄色是因为产生了碘单质,说明氯气可以将碘单质置换出来,证明氧化性Cl2>I2,C正确;实验②反应后的黄色溶液是含有溴单质的溶液,但是不能排除含有Cl2,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溶液会变蓝,证明反应产生了碘单质,可能是氯气或溴单质置换出了碘单质,不能证明氧化性Br2>I2,D错误。对点训练3 D 解析:由实验一知,加热FeCl3溶液,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A正确;实验二向过量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2SO3溶液,溶液变成红褐色,说明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再滴加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Fe3+与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B正确;实验三向过量Na2SO3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变成红褐色,说明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等分两份后,一份滴加铁氰化钾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Fe3+没有发生反应生成Fe2+,另一份煮沸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发生了胶体的聚沉,整个过程说明Fe3+发生了水解反应,但没有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由B、C分析可知,Fe3+均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说明S对Fe3+的水解反应有促进作用,D错误。真题探究真题示范典例 C 解析:金属活动性越强,金属的还原性越强,而且由题中的实验方案能得到证明,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e>Cu>Ag,A不正确;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1 mol Fe可以置换出1 mol Cu,而1 mol Cu可以置换出2 mol Ag,B不正确;反应①中,氯化四氨合铜溶液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铵,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NH3)4]2++4H+Cu2++4N,C正确;向氯化铜和氯化铵的混合液中加入铁,铁置换出铜后生成Fe2+,然后Fe2+被通入的氧气氧化为Fe3+,氯化铵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在这个过程中,溶液中的氢离子参与反应,因此氢离子浓度减少促进了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铁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因此,溶液①中的金属离子是Fe3+,D不正确。真题再练1.C2.A 解析:由离子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1 mol一氧化二氮,转移4 mol电子,A正确;该反应中H、O元素的化合价不变,H2O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B错误;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NH2OH是反应的还原剂,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铁离子是反应的氧化剂,C错误;若设计成原电池,铁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为正极产物,D错误。3.CoCl3>Cl2>FeCl3解析:由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可知,氧化性Cl2>Fe3+;由Co和Cl2反应只生成CoCl2可知,氧化性Co3+>Cl2。综上分析,FeCl3、CoCl3和Cl2三者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oCl3>Cl2>FeCl3。真题预测B 解析:配平两个反应:2K2[Cu(OH)4]+2HBrO2KCuO2+KBr+KBrO+5H2O、4KCuO2+6H2SO4O2+4CuSO4+6H2O+2K2SO4。反应①中Br元素化合价降低,HBrO作氧化剂,Cu元素化合价升高,K2[Cu(OH)4]作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A正确;反应②中每生成1 mol O2转移4 mol电子,则标准状况下生成5.6 L O2时,即O2的物质的量n===0.25 mol,转移的电子数为0.25 mol×4×NA mol-1=NA,B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