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中国的自然灾害 课后作业(含解析)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中国的自然灾害 课后作业(含解析)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2.4 中国的自然灾害
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台湾省的兰屿岛,有一种传统的“地窖式”民居,房屋主体位于地下1.5~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用铁皮覆盖,极具特色。图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和“地窖式”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所代表的气象灾害主要带来( )
A.狂风暴雨 B.剧烈降温 C.持续干旱 D.洪水泛滥
2.兰屿岛上“地窖式”民居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 B.寒潮 C.干旱 D.台风
3.下列关于不同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洪水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B.在台风多发地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C.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转移
D.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大力开垦草原,增加耕地总面积
根据全国2463个国家级气象站各节气的扬沙日数统计数据,显示春季是扬沙日数最多的季节,扬沙日数甚至能达到夏秋时节的8倍之多。读各节气平均扬沙日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扬沙天气高发期是( )
A.立春—雨水 B.清明—谷雨 C.立秋—处暑 D.霜降—立冬
5.造成北京春季沙尘高发的原因是( )
A.北京春季回暖加快,土壤含水量大
B.植被覆盖率高,土层易被卷起
C.春季冷空气依然活跃,多大风
D.北京春季进入雨季,降水多
6.面对扬沙天气我们应该( )
A.出门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品
B.无视天气状况开展高强度户外锻炼
C.经常长时间开窗通风
D.风沙进入眼睛后随意揉眼睛
2024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纪念日。京杭大运河汴河段又称通济渠,连接黄河和淮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下图为通济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通济渠所处河段最常遇到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旱涝 D.台风
8.航运是通济渠修建的主要目的之一,古代通济渠航运价值高的原因是( )
A.人口多,运输需求量大 B.地形平坦,流速较快
C.无结冰期,全年通航 D.全年多雨,流量较大
2024年6月,由于长时间的强降水使广西桂林市遭遇了超三十年一遇的洪水。在本次洪水灾害中,我国紧急启用卫星持续为灾情发展、抢险、救灾、灾害评估等工作提供遥感卫星数据保障和分析服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遭遇洪水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河谷中,向河谷下游转移 B.在城市中,向高层建筑转移
C.在乘车时,催促司机加速行驶 D.在电杆旁,迅速爬上电线杆
10.我国启用卫星为灾区提供遥感卫星数据保障和分析服务,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充足的电力 B.雄厚的资金 C.先进的科技 D.便利的交通
11.长时间的强降水易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寒潮 C.台风 D.滑坡
下图示意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自然灾害相对分布较少的区域是( )
A.东南丘陵 B.长江三角洲 C.云贵高原 D.准噶尔盆地
1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干旱 B.寒潮 C.滑坡 D.洪涝
14.该自然灾害( )
A.属于地质灾害 B.影响范围小、危害不大
C.与冬季风关系密切 D.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
15.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其中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等类型。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列举一例地质灾害类型:______。
(2)根据台风路径可知,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______,经常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也能______,缓解局部地区旱情。
(3)干旱指某时段降水量显著______(多于/少于)多年均值,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现象。经济活动中,______(工业/农业)生产受到此灾害的影响更大。
(4)从气候和地形角度,简要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5)寒潮是我国冬春季常见的气象灾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寒潮的主要影响及防御措施。(各答一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甲所代表的气象灾害是台风,主要影响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区,主要带来狂风暴雨,A正确;不会导致降温,带来部分雨水可以缓解干旱,台风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不会导致洪水泛滥,BCD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受台风影响大,民居主体位于地下,房屋较低,最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台风,D正确;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受沙尘暴、干旱影响小,纬度低,基本不受寒潮影响,ABC错误。故选D。
3.答案:D
解析:若洪水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A不符合题意;在台风多发地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B不符合题意;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转移,C不符合题意;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大力开垦草原,增加耕地总面积,会造成风沙更严重,正确的做法是植树造林,用于保持水土,D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B
解析:沙尘天气高发期在春季,惊蛰到谷雨正值春季,B正确。故选B。
5.答案:C
解析:北京春季沙尘高发主要是因为春季冷空气活跃,多大风,为沙尘暴提供了动力条件,C正确;A选项土壤含水量大不利于沙尘产生,A错误;B选项植被覆盖率低是沙尘形成的因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B错误;D选项春季北京降水少,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沙尘天气应采取防护措施,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对人体的危害,A正确;B选项高强度户外运动有害健康,B错误;C选项开窗通风会增加室内沙尘,C错误;D选项蒙眼可能损伤眼睛,D错误。故选A。
7.答案:C
解析:通济渠所处河段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泥石流是常发生在山区地区,B错误;该地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较稳定,较少发生地震,A错误;该地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容易导致旱涝灾害,C正确;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地处北方,较少受台风影响,D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古代通济渠航运价值高的原因是古代该地人口多,经济较发达,运输需求量大,A正确;地形平坦,流速较慢,B错误;位于淮河以北,冬季有结冰期,C错误;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并不是全年多雨,D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在河谷中向河谷下游转移,洪水通常从上游冲下,下游更危险,应往高处撤离,A错误;城市中向高层建筑转移,高层建筑地势高,可避免被淹,B正确;催促司机加速行驶,洪水路段易失控或积水导致熄火,C错误;电杆旁可能漏电或被冲倒,爬上电线杆极危险,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电力是基础保障,但非遥感技术核心依赖,A不符合题意;资金支持虽重要,但非技术层面的直接原因,B不符合题意;遥感卫星需先进科技支撑数据获取与分析,C符合题意;交通与卫星遥感无直接关联,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答案:D
解析:地震由地壳运动引发,与降水无关,A错误;寒潮是冷空气活动,与强降水无关,B错误;台风可能带来降水,但题目强调降水诱发的次生灾害,C错误;强降水使土壤饱和,易引发滑坡或泥石流,D正确。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该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平原、丘陵和高原地区,例如东南丘陵、长江三角洲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等地;西(北)部地区该自然灾害分布较少,例如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藏自治区等地。综上,D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据图可知,该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丰沛的东南地区,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却较少发生,可推知该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D正确;东南地区降水丰沛,发生干旱的概率较小,A错误;寒潮主要影响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东南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小,B错误;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图中该自然灾害特别严重区是东部的平原、丘陵地带,C错误。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据上题可知,该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属于气象灾害,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失常引起的,与夏季风关系密切,与冬季风关系小,影响范围大,危害大,ABC错误;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D正确。故选D。
15.答案:(1)滑坡、泥石流等
(2)东南沿海(或东部沿海);带来丰沛的降水
(3)少于;农业
(4)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年际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5)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大风天气,受寒潮影响的地区还可能发生霜冻、冻害等多种灾害。
提前发布预警,提醒公众防寒保暖;做好农作物和牲畜防冻措施;加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抗寒维护等等。
解析:(1)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图中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应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读方向,根据台风路径可知,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一方面,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带来的丰沛降水可以缓解局部地区的旱情。
(3)干旱指某时段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均值,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现象,经济活动中,农业生产受到此灾害的影响更大:长时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4)从气候看,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从地形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在暴雨多发的夏季容易造成地面严重积水,引发洪涝灾害。
(5)寒潮是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形成灾害。防御措施:对气象部门来讲,应提前发布预警,提醒公众防寒保暖;对个人来讲,一是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二是老弱病残,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三是做好水管防冻措施。对农业来讲,可通过加固棚架设施、家禽家畜防寒保温等做好农作物和牲畜防冻措施。对交通和电力部门来讲,应加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抗寒维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