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秋 即墨区月考)如图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2.(2024秋 绥芬河市月考)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3.(2024秋 岳阳期末)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建立民主政治 D.引领思想启蒙4.(2024秋 古冶区校级月考)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A.取得了巨大成功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5.(2024秋 华龙区校级期末)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6.(2024 杏花岭区校级模拟)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7.(2024秋 淮阳区月考)“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2024秋 长清区期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9.(2024秋 侯马市期末)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10.(2024秋 阳谷县月考)史学家蒋廷黻(fú)认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列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有( )①创建北洋水师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创办轮船招商局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24 枣阳市二模)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的三年内,外轮在中国航运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官办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0万匹。与上述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12.(2024秋 安定区期末)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道B.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13.(2024秋 泸县校级期末)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14.(2024秋 江城区期末)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5.(2024 禹城市二模)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6.(2024秋 即墨区月考)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17.(2024秋 长春期末)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B.本质上是维护清廷的统治C.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D.受顽固派抵制18.(2024 徐州三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19.(2024秋 泸县校级期末)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老金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老德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赵老刚说:“我在总理衙门当过差。”他们中肯定有一个在说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人是( )A.王老德 B.李老金 C.张老木 D.赵老刚20.(2024 岳阳开学)《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秋 即墨区月考)如图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分析】本题以历史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解答】由前三个示例可知此题考查角度为近代不平等条约中我国被迫割让的领土。根据时间轴所示,结合所学,我们可得知1895年所对应的应为《马关条约》,符合题意要求的只有C选项。A项为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趁火打劫,割占我国东北地区,时间不符:B项为《马关条约》内容,但不符合割占领土的主题;D项为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故选:C。【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2024秋 绥芬河市月考)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分析】本题以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为切入点,考查义和团运动。【解答】由题干时间“1900年、天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以义和团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3.(2024秋 岳阳期末)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建立民主政治 D.引领思想启蒙【分析】本题以著名的史学家戴逸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答】由材料“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作用,即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故选:D。【点评】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4.(2024秋 古冶区校级月考)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A.取得了巨大成功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2024秋 华龙区校级期末)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分析】本题考查对近代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的认识。【解答】图片上面是列强对华侵略活动(英国走私鸦片)及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反映出列强侵华;下面为在历次侵华活动或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综合判断,此图反映出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抗争。A仅仅是鸦片战争的影响,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现象,图片没有反映近代化探索,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区别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6.(2024 杏花岭区校级模拟)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解答】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自治权。琅城市民争取自治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故选:C。【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7.(2024秋 淮阳区月考)“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分析】本题以“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解答】据题文材料中的话说的意思是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开工设厂,省却了运费和关税,得到很大便利。根据所学知识,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工设厂是在《马关条约》之后,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马关条约》。8.(2024秋 长清区期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史实。“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选项B符合题意。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A;《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关条约》的相关史实。9.(2024秋 侯马市期末)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分析】本题以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解答】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这说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D。【点评】注意识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0.(2024秋 阳谷县月考)史学家蒋廷黻(fú)认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列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有( )①创建北洋水师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创办轮船招商局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解答】据“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等;洋务派还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故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有①③④。故选:C。【点评】理解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1.(2024 枣阳市二模)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的三年内,外轮在中国航运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官办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0万匹。与上述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的相关史实。“外轮在中国航运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0万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的三年内,外轮在中国航运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官办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0万匹。”可知,与此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题干内容体现了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项正确;产生了广泛而持久影响的是戊戌变法,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排除C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影响的相关史实。12.(2024秋 安定区期末)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道B.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分析】本题以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答】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开辟了”,排除;C项错误,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排除;D项错误,这是辛亥革命,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13.(2024秋 泸县校级期末)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一次近代化运动。【解答】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最终目的”“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据此分析可知,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挽救国家危亡,使中国富强。故选:D。【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14.(2024秋 江城区期末)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6月,英美俄日等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在北京城烧杀抢掠,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至西安。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15.(2024 禹城市二模)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解答】题干关键信息“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随之而来的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16.(2024秋 即墨区月考)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分析】本题以学者的认识为依托,考查戊戌变法。【解答】据“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可知,这说明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其主张是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17.(2024秋 长春期末)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B.本质上是维护清廷的统治C.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D.受顽固派抵制【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本质上是维护清廷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8.(2024 徐州三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绅商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可知,这表明晚清的绅商救亡图存意识增强,选项C符合题意;主张兴办新式学校、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晚清绅商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的相关史实。19.(2024秋 泸县校级期末)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老金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老德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赵老刚说:“我在总理衙门当过差。”他们中肯定有一个在说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人是( )A.王老德 B.李老金 C.张老木 D.赵老刚【分析】本题以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为切入点,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解答】据所学知,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所以王老德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与史实不符。故选:A。【点评】注意识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20.(2024 岳阳开学)《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史实。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解答】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题干中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甲午战争之后。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史实。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