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任务式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任务式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登高
登高临远,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民族现象。自宋玉《九辩》以来,就有秋日感怀的传统,悲秋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孔子登山曾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悲。”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沈约《临高台》中云:“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同学们能回忆起哪些关于“登高”的诗篇呢?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登岳阳楼》
《登幽州台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预设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猿啸”“落木”“长江”等典型意象,体会诗歌情境交融、浓郁悲凉的意境;
2.赏析诗句,通过“换词法”、品析炼字的方式体会诗歌意蕴,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思想感情;感受忧国忧民的“诗圣心”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诗句,通过“换词法”、品析炼字的方式体会诗歌意蕴,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思想感情;感受忧国忧民的“诗圣心”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沉”即深刻、深厚,“郁”是凝重、含蓄。沉郁是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要注意沉郁是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而非消极或简单的忧愁。
顿挫: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顿挫
文体常识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留诗1400余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诗人简介
杜甫 (712~770)
生平经历
《望岳》
读书和壮游时期
(35岁以前)
《兵车行》
《丽人行》
困居长安十年时期
(35岁一44岁 )
《春望》
《月夜忆舍弟》
“三吏” “三别”
战乱流离时期
(45- -48岁 )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客至》
西南飘泊时期
(48- 58岁 )
04
03
02
01
“安史之乱”后,诗人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的相继辞世,更使他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登高》。
写作背景
任务一
意象解码 探悲秋之境
1.初读诗歌,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感受?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任务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孤独
悲伤
痛苦
……
2.再读诗歌,找出首联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
任务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品析炼字,从上述意象中选择最能够触动你的一个进行赏析。
任务一
4.巧用“换词法”,赏析“猿啸”“落木”等典型意象,体会悲之深度。
任务一
(1)猿啸的“啸”能否改为“鸣”或“啼”呢?
任务一
不能。
“啸”的意思是“动物拉长声叫”。
“啼”和“鸣”指的是鸟兽叫,“啸”写出了叫的状态,更能够体现悲哀之情;如《三峡》中写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啸”是凄凉与悲哀的,更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忧郁。
(2)“落木”为“落叶”的意思,“落木”能否改成“落叶”?
任务一
不能。
①“木”字形显根茎枝叶,藏冲破泥土的生长力量。“叶”字则没有这个效果;
②“木”呈空阔光秃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与颔联无边的空间浑然相融,塑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
③“木” 比 “叶” 更沉重,承载的悲情更具深度与分量。
5.通过对“猿”“落木”“长江”等意象的层层探讨,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之悲,这种“悲”是简单的悲伤吗?亦或是压抑的悲哀吗?
任务一
不是。
作者虽心绪哀伤,但意气激昂,“落木”的沉重和生命力、“长江”的浩荡和无穷、以及“猿啸”的苍凉与凄厉,用“悲壮”一词来概括作者的情感更加合适,“悲中有壮”才是颔联所蕴含的独特悲秋意蕴。
任务二
句法品析 悟个人之悲
1.前两联营造了广阔雄浑的时空背景,意境大开小合,来衬托作者之悲,请从“层次分析”“画面欣赏”角度进行赏析。
任务二
高处、远处——秋风迅疾,秋天辽阔,猿啸哀长;
低处、近处——沙洲清晰,白沙一片,鸥鸟盘旋;
镜头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声色并茂,勾勒出了一幅秋江山水图。
2.朗读诗歌的后两联,结合下列资料思考后两联呈现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哪些内容体现了悲的情感?
任务二
【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任务二
呈现了一个离家万里,漂泊他乡,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的“潦倒”诗人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在一是作客,二是常作客,三是深秋作客,四是万里作客;五是登台,六是独登台,七是多病登台,八是百年登台。
任务三
风格溯源 感家国之怀
任务三
前两联的“悲”含有深厚、雄浑的格调,而后两联的“悲”则转为低沉、压抑。这种“悲”不仅仅是简单的悲伤,而是悲意之中含有深厚、雄浑的格调,情感跌宕起伏,这便是“沉郁”;从结构上来看,首联与颔联“起承”,营造气魄宏大的意境,颈联出现突转,给人“顿挫”之感。这便是“沉郁顿挫”的风格。
1.再读诗歌,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诗人为何“苦恨”?
任务三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安史之乱刚过,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杜甫时年 55 岁,四处漂泊,孤苦无依。不仅是国事艰难,更是人生潦倒。诗人恨国家动荡不安,更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壮志难酬!
悲自然之秋——悲人生之秋——悲国家之秋
五、作业布置
根据课本67-70页的文学短评写作要点,写一则关于《登高》的文学短评,表达自己对诗歌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理解、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