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8张PPT)选必上第二单元复习读圣贤经典品百家智慧总述学习任务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论证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论语》十二章 孔门弟子 //大学之道 戴圣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总分式论证结构,浑然一体。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采用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剖析深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严密的逻辑整齐的排比、叠句多样的论证方法贴近生活的比喻三篇儒家作品,体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义、礼、道、《诗》、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讲为人处世之道,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三纲、八目)。表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的社会来说,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先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总述学习 任务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论证特点中华 传统 文化 经典 研习 《老子》四章 老子 //*五石之瓠 庄子 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以小见大,思辨性强。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居安思危、慎终如始、 “无为而治”。运用寓言故事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借“五石之瓠”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思想。两篇道家作品,涉及有无、正反、内外、终始等关系,体现先秦道家善讲对待之理的特点,以及行文上老子善用类比,庄子善用寓言的特色。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要和庄子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我们或许不需要过分超脱,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总述学习 任务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内容概述中华 传统 文化 经典 研习 *兼爱 墨子 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墨家的论说,指出“兼相爱”是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根本。墨子的《兼爱》探讨以兼爱求天下大治的观念,行文质朴不文,如面对听众耳提面命,不必繁琐。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即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论语》十二章君子之道修身养性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谨言慎行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外求内修3.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8.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12.学《诗》 兴、观、群、怨——养德增智2.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重视仁德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10.克已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自我约束1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内修(修己)外治(安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三纲八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行不忍人之政论证过程举例排比比喻对比孺子将入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犹四体若火、泉应有“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扩充“四端”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论 证 思 路《老子》四章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举例论证第十一章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启示:有无相生《老子》四章第二十四章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违背规律急于求成本 质根 源追逐显相看重我“有”举例对偶排比恶 果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令人厌恶比喻论证《老子》四章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偶排比层层递进加强自我修养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第六十四章把握先兆重视细节洞察先机抓好细节圣人无为百姓慎终如始总结对比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不妄动、不妄为五石之瓠瓠大而无用(明)同一物:不龟手之药(对比)客受封土地宋人世代漂洗丝絮问所用之异也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暗)答兼 爱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提出问题)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无有…天下治。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文言知识文言虚词单元研习任务三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的用例而的用例乎的用例者的用例也的用例以的用例其的用例于的用例虚词:之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之 第三人称代词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呢?助词,相当于“的”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兼爱》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论语》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虚词:之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乎 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用在句尾,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呢?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其恕乎!——《论语》 大概是“恕”啊!介进时间、处所,相当于“在”“到”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 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作为腰舟在江湖之上浮游呢?虚词:者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者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词组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人” “的事物”。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智慧的人不会困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助词,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呢?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之道》 想要治理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用在结果分句后,表停顿。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虚词:也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也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了肯定的语气。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暴弃他的君主。用于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相当于“呢” 是何也?——《兼爱》 是为什么呢?用于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呀”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可以说是好学了呀!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啊”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看见没有德行的人更要反省自己啊。虚词:而虚词 词性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而 连词 表并列,译为“和”“还”“而且”,前后可互换位置。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任重而道远 ——《论语》 做事勤勉还言谈谨慎。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表递进,“不仅……而且”,强调更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看见有德行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更要反省自己啊。表顺承,表示时间先后,且前一事已结束。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 靠近有道德的人,然后匡正自己。表转折,译为“但是” “却”。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有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虚词:而虚词 词性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而 连词 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若”。 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 人如果不仁德,他如何对待礼呢?表修饰,表示时间先后,且前一事仍在进行。 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边敲着船边,打着节拍,边应声高歌。表因果,译为“因为...所以...”,需推理得出。 知止而后有定——《大学之道》 因为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所以志向坚定不移。表目的,译为“为了”。 故亏父而自利——《兼爱》 因此使父亲受损失是为了让自己获利。语气词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虚词:已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以 介词,把 仁以为己任《论语》 把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介词,用,表方式、 手段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如果不能扩充它们,用它们侍奉父母是不够的。连词,以便,用来,表目的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兼爱》 所以盗窃别人的家用来使自己家获利。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 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 从天子到平民虚词:已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其 代词,表领属,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请问其目。《论语》 请问它的实践细则。代词,表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们)”“她(们)” “它(们)”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 我因为觉得它无用去击破它。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那些”“其中” 其安易持。《<老子>四章》 那些事物在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副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 其“恕”乎。《论语》 大概是“恕”啊。虚词:于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于 代词,表领属,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请问其目。《论语》 请问它的实践细则。代词,表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们)”“她(们)” “它(们)”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 我因为觉得它无用去击破它。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那些”“其中” 其安易持。《<老子>四章》 那些事物在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副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 其“恕”乎。《论语》 大概是“恕”啊。特殊句式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2.主语,谓语。(“兵,凶器。”)3.主语+“者”,谓语+“也”。(“兵者,诡道也。”)4.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判断句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特殊句式1.动宾:宾语+动词(“大王来何操?”)2.介宾:宾语+介词(“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四章察此何自起。——《兼爱》特殊句式1.中心词+之+定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中心词+定语+者(“客有吹洞箫者”)倒装句·定语后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特殊句式于/乎/以/自+宾语倒装句·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之道》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请买其方(以)百金。——《五石之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老子》四章对这三家(儒佛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老子他说》儒道互补儒道互补儒道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儒道互补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成就境界儒墨之爱内涵 倾向性墨家“兼爱” 无差等之爱,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功利性对等互报儒家“仁爱” 有差等之爱,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道德化不言回报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儒墨之爱流派 探寻的原因 做法儒家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墨家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文言翻译“六字诀”整体原则:直译(逐字落实,连字成句。)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2.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5.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6.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往往用于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论语》十二章挖空练习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追求)饱,居(居住)无求安(安逸),敏(勤勉)于事而(表并列)慎(谨慎)于言,就(接近)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表顺承)正(使动,使……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表假设,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代礼呢?如……何:对……怎么样)?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名作状,在早上)闻道,夕(名作状,在晚上)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有贤德的人)思(思考)齐(形作动,向……看齐)焉,见不贤而内(名作状,在心里)自省(宾前,反省自己)也。”(《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堆土成山),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判断句,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篑,进(前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同“智”)者不惑(迷惑),仁者不忧(忧愁),勇者不惧(畏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名作动,合乎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颜渊曰:“回虽(即使)不敏(聪敏),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一个字)而可以终身行(践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讽刺时政)。迩(近)之(音节助词,不译)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大学之道》挖空练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明明德(彰明美德。明: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新民”,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止:至,到)。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挖空练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连词,于是,就,则)有不忍人之政矣。以(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转动)之掌上。所以(连词,因果关系,......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之心。非所以(用来......的)内交(结交。内:同“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于乡党(同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退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萌芽,发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指示代词,此)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连词,表转折)自谓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同“燃”),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能充之,足以(连词,用来)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老子》四章挖空练习三十辐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当其无(是空的),有车之用。埏(揉和)埴(黏土)以(把)为(制作成)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踮起脚)者不立,跨(跨大步)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显明),自是(自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建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敬重)。其(这些)在道(用道的观点看)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人们)或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做)。(第二十四章)知人(能认识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果决)。知足(安于自得,心生满足)者富,强(勤勉)行(勤勉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立身行事的基础)者久,死而不亡(朽坏,消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名词活用为动词,显露迹象)易谋(谋划,解决),其脆易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散失)。为(做)之于(在)未有(未发生,未形成),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把持)者失之。是以(因此)圣人无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做)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动词活用为名词,想要的东西),不贵(动词意动用法,把……当做珍贵的、珍视)难得之货(财物),学不学(动词活用为名词,所学的事物),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过错),以辅万物之自然(本来的状态)而不敢为(干预)。(第六十四章)《五石之瓠》挖空练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培育 )之成(成熟)而实(结的葫芦)五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以(介词,用)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拿起来)也;剖之以为(把它作为)瓢,则瓠落(很大很大的样子)无所容。非不呺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大也,吾为(因为)其无用而掊(砸破)之。”庄子曰:夫子固(实在)拙于用(使用)大(形作名,大东西)矣!宋人有善为不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省略句,省略“以”,“以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不超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卖,出售)技百金,请与(给)之。’客得之,以(来)说吴王。越有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吴王使之将(统帅军队)。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同一,一样的)也,或(有的人)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考虑)以为大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也夫!《兼爱》挖空练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以(把)治天下为(作为)事(事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产生的地方),焉(于是、才)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治理)。譬(比)之如医之攻(医治)人之疾者然(一样),必知疾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何尝)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乱之所自起。当(通“尝”,尝试)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孝敬)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使动,使……亏损)父而自利(使动,“使……受益”“使……获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形作动,慈爱,爱护)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者亦然(这样)。盗爱其室(家),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使动,“使……获利”)其室;贼爱其身(自己),不爱人,故贼(名作动,伤害,残害)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卿大夫的封地),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使动,使……受益)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完备)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宾前,从哪里)?皆起不相爱。若使(假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像)爱其身,犹(仍然)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怎么施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通“又”)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怎么)得不禁恶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互相)恶(憎恨)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教考衔接强化训练1.ADF【解析】“由此”作“观”的状语,“之”作“观”的宾语,“由此观之”结构完整,“之”后应断开,即A处应断开;“而”是连词,连接“君不行仁政”和“富之”,故“君不行仁政”和“富之”之间不能断开,在“富之”后应断开,即D处应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即F处应断开。2.B【解析】B项,两者含义不同。前者指遵循,后者指凭、靠。C项,前者指家臣,后者指县令。3.B【解析】“自己就是这个王者”错。孟子认为自己是辅佐王者平治天下的人,即文中所说的“名世者”。4.(1)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2)(冉求)不能改善季氏的德行,田赋反而是从前的两倍。5.①接受宋国馈赠的理由是外出远行需要路费;②接受薛国馈赠的理由是为了防备不测,需要用钱买武器;③拒绝齐国是因为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是受贿。【解析】由原文“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可知,接受宋国馈赠的理由是外出远行需要路费;由原文“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可知,接受薛国馈赠的理由是为了防备不测,需要用钱买武器;由原文“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可知,拒绝齐国是因为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是受贿。【参考译文】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您一百镒上等金,您没有接受;在宋国,宋君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又到了薛国,薛君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过去不受礼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受礼就错了;如果现在受礼是正确的,那么,过去不受礼就错了。二者之间,夫子必居其一。”孟子回答说:“都正确。在宋国时,我准备远行,(按照习俗)对远行者必须要赠送路费;人家说:‘这是赠送的路费。’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国的时候(听说路上有危险),我有防备不虞的想法;人家说:‘听说您要防备危险,送点钱给您买武器吧。’我为什么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就没有接受的理由。没有什么理由却要送我钱财,这等于是贿赂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的表情好像有点不快乐的样子。以前充虞听夫子说过:‘君子不怨恨上天,不责备他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每过五百年一定会有推行王道的圣人出现,这中间一定会出现闻名于世的人(来辅佐圣人)。从周朝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按照年数来说,已超过了五百年;按照时势来看,应该出现圣人了。看来上天还没有想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安定,在当今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呢?我为什么会不快乐呢?”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想要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言谈破坏礼义叫作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可悲啊!”孟子说:“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孟子说:“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善季氏的德行,田赋反而是从前的两倍。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从这事看来,不帮助君主实行仁政却帮助他聚敛财富,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是为不仁之君努力作战的人呢?”6.C【解析】A项“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B项“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7.B【解析】“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8.D【解析】“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9.①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博大的包容性。②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10.②为了彰显道统的尊严和崇高而对自我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③但世事常不如意,面对“有为”无望的情况只能“无为”而治;(或改为:但世事常不如意,在“有为”无望的情况下只能“无为”而治。)【解析】画横线部分有两处语病:句②,搭配不当,“指出……要求”动宾搭配不当,可改把“指出”改为“提出”。③结构混乱,“面对‘有为’无望的情况下”句式杂糅,可改为“面对……的情况”或“在……的情况下”。11.①韬光养晦/随遇而安;②趋炎附势/矫揉造作;③沽名钓誉【解析】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趋炎附势: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沽名钓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好的名声和荣誉。12.(1)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3)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13.A【解析】A.“此处使用不当”错。根据前句可知,曾点言志的时候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只说沐浴、吹风、歌咏这样的志向,由文中“似有胸无大志之嫌”可知,作者并不认为曾点“胸无大志”,因此使用正确。胸无大志:心里没有远大志向。14.①儒中有道,道中也有儒。②与孔孟是一样的。【解析】 ①由前文“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后文“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产生之前,就已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可知,儒家思想中也有道家的心理,道家也做儒家入世之事,儒道思想有相互交融的特征。因此可填“儒中有道,道中也有儒”。②由第一段“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和第二段内容可知,孔孟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有入世之心,但是其思想中也有道家出世的心理;由第四段“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可知,道家也有社会责任感,道中也必有儒。因此可填“与孔孟是一样的”。15.①第二段先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推断出在此条件下他们应该不问世事,甚至连姓名都不留。②而事实是老庄著书立说、设帐授徒,这与推论相违背,故而假设错误。所以最终得出结论——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解析】①本段先做出一个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然后论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完全弃尘绝世者会像接舆、长沮、桀溺等人一样连姓名都不留,更不会著书立说、设帐授徒。②但是事实上老子说了“治国爱民”这些话,庄子同意儒家“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的说法,这些行为与前面的假设矛盾。所以,之前的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是不成立的。写作【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任务型作文题。作文材料由两则材料构成,须知只要出现的语料都是有用且有意义的,阅读审题时不可偏废,必须立足全局考虑命题者用意。通篇考虑,我们梳理如下任务:任务一:要围绕“先秦诸子经典”进行写作,可以宏观概说,也可以单点开花,但最后总是要回到“先秦诸子经典”上来,扣住情境。任务二:写作提示要求阐述“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我们的创作中也必须体现这种宏大的格局。同时也谈及对“你”的影响,即在宏大格局下,体现个人情怀,因而必须能从文中读到“我”。任务三:要谈你对先秦诸子经典的看法。本段语料的用词,如“有情怀有思想”“大哲先贤”“奠定”等,渗透着命题人的倾向,对经典对传统持肯定赞美的态度,这应该成为我们本次创作的主体态度,即正向的赞美肯定要在文章中尽可能多的体现,而非将过多笔墨放在批判上。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诸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尽可能高屋建瓴地谈及经典对民族性格、心理,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意义。立意: 1. 养浩然正气,御世间诱惑。2. 先秦诸子——人生的智慧宝典。3. 以经典文化育青年精神。读诸子经典,塑时代精神先秦诸子经典是中华民族闪耀的文化标识,在它们的奠基下,中华文化才显示出独有的厚重感,这份厚重感正是源于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的延续与积累。所以经典塑造精神,是变“文字”为“内在”的最好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儒墨道法……诸子百家都在探索病源,都为这个社会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没有谁的主张全对或者全错,让人更深地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后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无论怎样,先人们为了社会的进步,以天下为己任,深刻地思考,不断地实践,努力地变革的精神,实在让我尊敬。 儒家追求仁爱追求礼乐,墨家追求兼爱追求平等,到家追求自由追求无为而为有为,法家追求公正追求制度。诸子百家的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汇成了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它们仍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抗疫前线每位白衣战士所展现的“医者大仁”,抗疫后方每位居民居家隔离的“克己守礼”,国际援助充满人道主义的兼爱,都是经典精神的不同体现。经典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语言的优美精炼,更在于当中耐久寻味的内涵体悟。正因如此,文脉不绝,信念永存,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刚毅、不屈、自强、向上等民族精神,是对百家经典中各种精神的总结融合。是先秦经典塑造了当代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正因经典的底蕴更具魅力。先秦诸子经典正在以精神方式内化于中国,也将以多样化的方式融入全球。“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自远洋的抗疫物资标语令国人动容,这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国精神的赞美,更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经典的肯定。同样,外国经典中也定有他独特的意义,我们也应充分借鉴吸收国外经典,为我们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在全球化大局势下,期待在各类经典的融合中,诞生人类的伟大精神。吾辈青年,风华正茂,作为经典传承的未来践行者,我们对于经典中精神的摄取也应与时俱进。看到精华,也承认缺失,不盲目否认,体谅当时文化背景,不盲从,结合当代文化局势,形成新的思想。时至今日,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仍影响着我们,让人着迷的不是表面的文字,让人真正沉迷的是它塑造的精神能量,诸子百家经典实现了它伟大的价值。而我们,也在经典的指引下,不骄不躁地在心中修篱种菊,寻求真正的宁静;不慌不忙地拨开骤雨狂风,步向远大前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