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学期课题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读、研读、悟读,分析意象,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掌握通过关键字把握诗歌主旨情感的方法。 3.理解诗中人物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从贬谪诗文中获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价值观。 4.激发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品读、研读、悟读,分析意象,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2.理解诗中人物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难点: 1.掌握通过关键字把握诗歌主旨情感的方法。2.激发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教学过程情境任务: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品味诗词古韵之美,九年级携手校刊、校广播站,共同开启“跟着诗词去旅行”主题活动。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诗人刘长卿来到长沙贾谊宅,开启诗意之旅。并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向校报、校刊投稿的任务。 活动共设置四个站点: 1.诗韵探索者:朗读,诵读感知,背景音乐我来选; 2.诗意风景线:品读,妙笔生花,诗歌画面我来绘; 3.诗情旅行家:研读,知人论世,诗人渊源我追溯; 4.诗海漫游记:悟读,心领神会,古今智慧我汲取。 一、诗韵探索者:朗读,诵读感知,背景音乐我来选 1.朗读诗歌。注意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朗读要求:首先要读对字音。仔细辨别每一个字的读音,如“谪宦”“栖迟”等,确保发音准确清晰。读准节奏是关键。根据诗句的韵律和意义,合理划分节奏。如“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通过恰当的停顿,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 3.请大家小组讨论,为这首诗选取适当的朗读配乐,并尝试配乐诵读。 (1)学生展示: 学生1:我们组选择的朗读配乐是《胡笳十八拍》。这首古琴名曲,相传为蔡文姬所作,倾诉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苦难心声。曲调独特,旋律跌宕起伏,情感深沉,节奏抑扬顿挫,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用《胡笳十八拍》作为配乐,能更好地烘托出诗歌中历史的沧桑感和诗人内心的愁苦。 学生2:我们组选择的朗读配乐是《汉宫秋月》。《汉宫秋月》旋律缓慢,细腻多变,展示了一种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长沙过贾谊宅》描写的正是秋季,整体氛围寂寥冷落、凄怆忧愤,与《汉宫秋月》营造的意境相符。 (2)互评,教师评价。 (3)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即关键字——“悲”。 4.齐读诗歌,读出悲情。 二、诗意风景线:品读,妙笔生花,诗歌画面我来绘 1.这首诗可谓诗中有画。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品读诗句,读出其中的画面感。 2.从诗中选取你喜爱的画面绘制插图,为插图命名并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展示1: 我画的是:谪宦栖迟图。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强烈的对比之下,怎一个“悲”字了得。“栖迟”,指像鸟儿那样地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贾谊的贬谪生活就像“栖迟”的鸟儿一样,惊惶不安。 学生展示2: 我画的是:秋草寒林图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来到贾谊宅,斯人已逝,徒留伤感。诗人遍寻不得,只“空见”“秋草”,“寒林”,“日斜”,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典型意象分析: (1)草:草因其连绵不绝,常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刘长卿的诗中也常用这一意象。更何况秋草枯萎,一片衰败,更添愁绪。例: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陶渊明《拟挽歌辞》 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刘长卿《经漂母墓》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刘长卿《春草宫怀古 》 寒林:往往给人以凄凉肃杀之感。例: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张说《幽州夜饮》 朝去秋田啄残粟,暮入寒林啸群族。——刘长卿《山鸲鹆歌》 (3)日斜:即夕阳西下,在古诗词中常有羁旅之思,蕴含着无奈与思乡之情。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白朴《天净沙·秋思》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和尾联的“江山摇落”联系起来,也可使人联想到人生的沉落,唐王朝的沉落。 学生展示3: 我画的是:湘水凭吊图。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时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悼念自己。当然,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学生展示4: 我画的是:江山摇落图 暮色浓烈,江山寂静。一阵秋风掠过,树叶纷纷飘落。“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贾谊,更是怜己。他们都是无辜被贬,远谪天涯。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婉的叹息。 3.明确悲景。再读诗歌,读出画面。 三、诗情旅行家:研读,知人论世,诗人渊源我追溯 1.思考:诗歌展现的画面为何如此悲凉? 解题:从诗中可知,题目中的“过”,并非仅仅是简单地经过,而是刻意地去“寻”。这一“寻”,体现出的是一种景仰向慕的心境。贾谊曾在湘水凭吊屈原,刘长卿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他们都是在由衷地寻求知音。 2.究竟是怎样的经历,使得不同时代的三位文人心意相通呢?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学生1:视频展示屈原生平 学生2:对于贾谊,我们并不陌生。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李商隐的咏史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西汉初期政论家、文学家。年少成名,被汉文帝征召为博士,后升太中大夫。因遭群臣反对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赴长沙途中于湘水作《吊屈原赋》。后虽被召回长安,却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后世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学生3: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应当是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分析资料可知:屈原、贾谊以及诗人刘长卿都遭遇贬谪,怀才不遇,内心愤懑。这首咏史怀古诗看似咏古,实则观今;诗人怜人的同时亦悲己。 明确:悲事,悲人。 3.再次诵读诗歌,用心品味诗意,读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悲戚。 四、诗海漫游记:悟读,心领神会,古今智慧我汲取 在我们曾经学习和了解过的文人当中,遭遇贬谪者不在少数。审视他们的作品,诗如《梁甫行》《行路难》等,文如《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思想情感可谓丰富多彩:阅读这些诗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1:许多文人在被贬谪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以顽强的意志面对困境。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坚韧的精神提醒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学生2:苏轼、刘禹锡等文人在贬谪之地能以豁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起伏。他们寄情山水,从自然中寻找慰藉,学会放下得失,享受当下。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不被困境所束缚。 学生3:曹植的《梁甫行》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同情。这提醒我们要关心他人,尤其是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他们人性的关怀和帮助。 学生4:贬谪文学中常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文人以笔为武器,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这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勇于反思现实,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依次进行了朗读、品读、研读、悟读,深入地了解了诗歌的内涵。我们紧紧围绕着“悲”这一关键字,细致地分析了诗歌中的悲情、悲景、悲事、悲人,成功地沟通了跨越千年的屈原、贾谊以及刘长卿,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确实是心有戚戚。期望同学们能够学有所获,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其他诗歌的学习当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