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兼爱心: 字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心学习目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就 是指“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 不分亲疏远近、毫无差别地爱一切人”。爱 无 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兼 爱兼,本义, 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解题知人论世墨 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称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2. 墨 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 派,创立了墨家学说。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 与儒家并称“显 学”。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 “非儒即墨”之称。1. 墨 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 学理论,被誉为 “科圣”。知人论世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显 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隐 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 有“ 非儒即墨”之称。儒光知人论世——儒家与墨家lm1.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 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 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2.《墨子》分两大部分:①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 的思想;②另一部分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3.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墨子》其书兼爱、非攻、天志、明鬼、 尚同、尚贤、 节用、节葬、 非乐、非命。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墨子思想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 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 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在平民的 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时代背景诵读文本,把握大意预习检查■ ①明确字音■ ②诵读课文譬如( pì ) 弗(fú ) 恶施不孝( wū )当察乱何自起( cháng )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wú )梳理结构 ■任务 一:理解文章大意,并梳理结构层次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 始的,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提 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翻译过关 ■任 务 二 :1、 自主诵读文章,标记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字词句(圈点勾画)2、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可借助导学案与学案完成)检 测 :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 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4分)翻译: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到利益;盗贼只爱自身,不爱他 人,所以伤害别人而使自 己得到利益。(得分点:室、利、第二个“贼”)盗和贼的区别窃货曰盗——《荀子.修身》害良为贼——《荀子.修身》盗 :1、偷窃;2、偷东西的人;3、谗佞小人贼 :1、害,祸害,害人的人;2、杀,暗杀,杀人的人, 作乱等危害国家的人;3、强盗。“盗”的侧重点在偷窃、骗取;“贼”的侧重点在祸害、作乱。“窃国大盗” 一般指通过欺骗而篡夺国家政权的人; “国贼”一般指通过叛乱夺取国家政权,危害国家或出卖国 家主权的败类。翻译过关 ■任 务 二 :检 测 :翻译以下重点句子(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 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分)翻译: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 么能不禁止人们相互仇恨而鼓励人们相爱呢 所以 天下人全都相亲相爱社会就会安定太平,互 相憎恨就 会发生祸乱。(得分点:个“恶”字、劝、交相)反复论说,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课本52页“学习提示”)思考1:读完课文,你对墨子的行文风格有何感受 (提示:语言风格、逻辑、层次)■任务三:研读文本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白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一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 白起,则弗能治。研读文本 ■任 务 三 :思考2:①尝试对本文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 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第一段:提出问题例 (留下观点和关键论证部分)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论证方法: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 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对比论证: “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弗能治。”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证。思考2:②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文本圣人以治天千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一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 爱父,故亏父而白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白一爱,不爱君,故亏君而白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 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 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禾相爱 … …研读文本 ■任 务 三 :思考2:①尝试对本文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 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第二段:分析问题 (留下观点和关键论证部分)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原因:起不相爱 天下之乱: “ 三 乱 ”①君臣、父子、兄弟(不慈不爱,此所谓乱)②窃异室以利其室,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 夫之相乱家, 诸 侯之相攻国,是乱。思考2:②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本段中有哪些“天下之乱” “乱”之因是什么 研读文本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研读文本 ■任 务 三 :思考2:①尝试对本文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 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第三段:解决问题 (留下观点和关键论证部分)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设问、反问的句式,从正面 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 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 问 句,以反诘的语气坚 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思考2:②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论证方法:研读文本拓展延伸那墨子的“兼爱”是否主张爱一切人 盗,人也; ……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墨子 · 小取》事者,恶wū 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wù 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研读文本 ■任 务 三 :思考2:①尝试对本文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 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故圣人以治天下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第四段:得出结论 (留下观点和关键论证部分)文本小结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分析问题:乱“皆起不相爱”解决问题:践行兼爱之道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研读文本 ■活 动 一 :探究:结合文本,尝试总结概括墨子文章的论证特点。学习提示:论证结构、思路、方法、方式等①论 证 语 言: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 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 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②论 证 结 构 、 思 路: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 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 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③论 证 方 法: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 手 法 。深入探讨 ■活动二:(对比鉴赏)讨 论 :儒墨两家一度被世人成为战国两大“显学”。 儒 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思 考 :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