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和考生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交回。一、基础知识(21分)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滂沱(pāng) 颀长(qí) 长歌当哭( dāng) 旋涡 兵荒马乱B.藤 蔓(wàn) 喧阗(tián) 喊喊喳喳(zhā) 托庇 茫无际崖C.蝙蝠(piān) 攒射(cuān) 殒身不恤(yǔn) 嬉 闹 扭怩不安D. 撇开(piē) 熨帖(yù) 解往南京(jiè) 安详 颠扑不破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三更半夜的,有什么大事 难道他——娜拉,不管他说什么你也不去,找理由来②这种以“饲养”小姑娘来 的制度,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③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宣夜说”的重要性就 了。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④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 的,甚至是 的 。A. 推脱 盈利 自惭形秽 微不足道 无关紧要B.推托 营利 相形见绌 无关紧要 微不足道C.推托 盈利 自惭形秽 无关紧要 微不足道D. 推脱 营利 相形见绌 微不足道 无关紧要3.下列有关各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为了抵御外敌,蜜蜂舍身刺敌;蜂后对于其能育的女儿们存有本能的仇视;姬蜂在毛虫体内求食;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例子:都不足为奇。②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③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④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A.第①句话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事例使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从而增强了说服力。文 中冒号的作用是总结上文并引出结论。B. 第②句中的双破折号用来标示注释内容,即对“这个长度单位”进行注释;括号也有注释作 用,但标示的不是正文,朗读时可不念。C. 第③句中“奇妙”一词为反语,辛辣地讽刺了包身工制度的不公平,与鲁迅称执政府屠杀 请愿学生的行为是“伟绩”异曲同工。D.第④句用呼告与反复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对大堰河的敬爱、怀念,使大堰河的形象 成为广大劳动妇女的化身,深化主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3分)A.莫令事不举(举行) 不矜名节(夸耀)未尝不临文嗟悼(悲伤)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繁殖)B.复驾言兮焉求(说话)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激荡)所以游目骋怀(开畅、舒展) 庶刘侥幸(希望)C.二三其德(品德) 已为墙,凡再变矣(已经)逆以煎我怀(预料、想到将来)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拜访)D.听臣微志(听闻)好自相扶将(互相)其制稍异于前(形制、规制)审容膝之易安(审视)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解释的一项是(3分)A.空中而多窍 余扃牖而居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夫孰异道而相安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及其所之既倦儿之成,则可待乎 徐徐更谓之C.而木之性日以离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但以刘日薄西山 木欣欣以向荣D.秋以为期 余既为此志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既自以心为形役6.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长余佩之陆离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⑥引以为流觞曲水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⑧死生亦大矣 ⑨此世所以不传也⑩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A.①⑤ /② /③⑩/④⑦/⑥/⑧⑨ B.①⑤/② /③⑩ /④⑥⑦/⑧⑨ C.①⑤ /②/③⑩/④⑥⑦/⑧⑨ D.①⑤/②/③⑩ /④⑦/⑥/⑧⑨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诗中鸥鸟通常是象征隐逸淡泊、自由超脱的意象,如黄庭坚《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杜甫 《客至》中“但见群鸥日日来”。B. 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奏事的公文有章、表、奏、议、疏等。“疏”多用于陈请谢贺,动之以情; “表”多用于陈述政见,晓之以理。C.黄昏和人定属十二时辰,黄昏即戌时,人定即亥时。“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月上柳梢头,人 约黄昏后”都与这两个时辰有关。D.《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包括十五国风,为各地的民歌,是《诗经》最有艺术成就的部分。二、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小题。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 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 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 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 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 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 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 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 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 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 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 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 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 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文旅开发需要深挖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才能汇聚人气、深入人心。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它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记忆与智慧。中国作协副主 席阿来表示,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的指引,脱离了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体察,保护就体现不出更大的价值,文旅开发就可能碎片化。文旅开发必须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文化生态和脉络有全面认知和深度把握,才能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变迁与精神传承。深挖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让游客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先辈们的智慧与力量。就拿端午节来说,从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到驱邪祈福的民俗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赛龙舟体现的是团结协作、奋勇争先;包粽子蕴含着对传统的传承和对家人的关爱。这些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是端午文化遗产的灵魂所在,也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深挖文化遗产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加强对文化遗产解读、 提炼、推广,构建起完整的文化阐释体系。还要将文化遗产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有机 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系统性、体验感的旅游产品,形成独具一格、不可复制的地方特色。同时, 要学会追踪和掌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趋势,善于运用国际化的叙述语言,将中国的审美 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认识。比如一些神话类文化遗产借鉴《哪吒》表达人类共同的 主题,反映的思想也汲取了海外文化成果,使中外观众都易产生情感共鸣。还可以利用现代科 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 出新的活力。唯有把握历史脉搏,才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旅产业 蓬勃发展的当下,让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既是现实需求,也是责任使命。(邓也《文旅开发需深挖文化遗产时代价值》,有删改)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源远流长,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B. 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是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的。C.文化传承与保护如果能体察文化遗产的时代精神,就可以避免文旅开发的碎片化。D. 如果不能把握历史脉搏,就无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王蒙:“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B. 管同:“昔者,圣王之世,服饰有定制,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诛。”C.余秋雨:“中国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D.曲道奎:“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10.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4分)某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小齐同学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 的讲话》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学习心得:中华文化的 ① 如大地承载万物,中华文化的和 平性如 ② 。在文明 ③ 未消散的今天,这种“以和化异,因容致和”的古老智慧,显得 尤为重要,恰是构建人类新文明范式的珍贵遗产。如《礼记》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 并行而 ④ ”,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色,超越对抗,始终指向一个多元共生、和平共荣的世界 图景。11.泉城某高中与国内外研学团,拟在李清照纪念堂举办文化共建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提 出建议,设计活动,完成下面表格。(6分)合理化建议 具体活动(举例)加强对李清照文化遗产的提炼、推广 用展板宣传李清照抢救《金石录》,体现其家国情怀① ②③ ④⑤ 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文本 一:史更新“通墙”①穿梭 滹沱河②迎敌怒吼刘流史更新现在怎么样了呢 他自从打败了猪头小队长,又摆脱了追来的敌人之后,就觉得自 己暴露得十分明显,敌人绝不会对他放松,他就不停地串“通墙”①,想找个严密地方藏起来,藏 到天黑就可以摸出去。可长时间听不见敌人有什么动静,他心里想:这是怎么一回事 敌人走了吗 绝不能够 啊!他们准是闹不清情况,也许他们认为这个镇子里还有其他的八路军哩!真是这样的话,他 们一定还要调兵来。好,来吧,他们来的越多越热闹。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还能这样想,史更新确实是条汉子。不过自己疲劳得真够呛,饿得也不行了,得想法向老乡讨要点儿吃的喝的。他发现一个小 院,大门开着,院里只有三间土房,窗户纸都破了。刚走进去,这时外面又有枪响,好像很多人 向这儿走来。史更新一听,心里一紧。这时忽然从屋里窜出一个人来,一看这人面熟,原来是在十年前 就认识的周老华。没有容得史更新说话,他一把拉住史更新的胳膊:“同志,快进屋藏起来。”史 更新没有来得及多考虑,跟老华进了屋。看见在炕上躺着一个老人,靠墙放着一个大躺柜,老华把柜掀开,连推带搡让史更新躲进去。周老华刚把柜盖好,这时候有三个伪军闯进了院。他们边踢着墙边的工具,边拿刺刀到处 乱刺乱挑。他急忙走出屋门,迎头对伪军们说道:“哎呀!各位军爷你们早来一会就好啦!刚 才有两个受伤的八路钻‘通墙’往北去了。”伪军一听就说:“走,你领着我们去找。”话没有说完,拉着老华就走了。周老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原来他在本镇德顺饭馆当伙计。几年来这个镇子就是八路军和敌人夺过来夺过去,但饭馆一直存在着,老华也一直当着伙计。八路军拿他作了地下关系, 敌人也拿他作了密探。可是他帮助八路军做事是真的,给敌人干就是假的。八路军为了让敌 人相信他,常常主动地让他去报告给敌人一些真实情况,当然结果还是为“放长线钓大鱼”。伪军们对他很熟,所以就相信了他的话。他领着伪军上哪儿去了 按下不表。再说史更新。他怕敌人再来搜他,所以听不见动静后他就从柜里又出来了。他认得炕上 的人是老华的父亲,这位老人卧病在床,说话艰难,见他出来,就用手指了指炕上的茶壶和房顶 吊着的装干粮的篮子,意思是让史更新喝水吃东西。史更新提过茶壶来一摸,里边有多半壶温水,高兴得他差点把心跳出来。于是他嘴对着壶嘴一口气就喝干了。他又伸手把篮子摘下来, 一看里边有七个梆硬的棒子面的大饼子,他抄起一个来就吃。哎呀!一咬饼子伤口就疼。他 身上有七处伤疤还没愈合,肩膀里还留着弹片 ……疼也得吃啊,还得快吃。因为不知道周老华的底细,害怕伪军们逼着他找八路军,找不着再回来一搜可就都危险! 不行,还是得走出去争取主动。于是,他又在怀里揣上了两个大饼子, 一摸兜里还有一块钱,悄 悄放在篮子里头,①对着炕上的老人说了声:“大伯啊!你救了我,我要多杀敌人报答你老人 家。”老头吃力地点了点头,还把手向外一指,挤出了“小”“心”这两个字。史更新提起枪出了屋子。往哪儿去呢 向着没有动静的地方钻吧,他又串起“通墙”来。 大家可不要小瞧“通墙”,凭借这些隐秘的“通墙”,八路军在战斗中通行无阻,隐蔽潜行,总能 “来无影去无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战争 智慧,比金子还珍贵。不大一会儿,他进了一个大院子,一看:啊!这是德兴涌烧酒作坊,史更新十几岁的时候在这儿 当小工,对这当然熟悉了。鬼子来之前,这里生意可红火呢,②酒坊的烟囱冒出白色的烟雾,和着劳 动的号子,柔和升腾,萦绕在空中,散发着十里八乡都能闻见的醇厚酒香。经过祖祖辈辈留下的精 细工序与精湛工艺,一粒粒红缨子高梁,一滴滴玉液琼浆,演绎着“四时合序、天人共酿”的文明哲学。可现在呢 院子里破烂不堪,被炮弹炸了个乱七八糟,只有靠左边的一排粮仓还没有塌倒,于是他翻身上墙,顺势登上了镇子里最高的房顶。上房一看:镇子里一处一处的烟火还挺 大,透过烟尘的薄层,还可以影影绰绰看见滹沱河里的半槽水从西南往东北滚滚地流去,太阳 照得波浪闪动着金光。可河上没有任何船只,这里自古就是水运要道,可现在只看见在一个河 湾处有一只被炸沉了的木船还露着桅杆,像斜插的一把刀。③滹沱河就如乡亲们的母亲,她在怒吼,她在酝酿着惊天力量。啊!我的家乡,我的滹沱河,我的大平原啊!怎能让那些禽兽任意践踏!也不知道为什 么,平时他并不大注意这些,单单到了这个时候,他感到家乡是这样可爱。可是他又看到, 一处 一处的村庄都冒着冲天的烟火,就像刀子搅心一般!这时见到大桥的两旁尘土飞腾,不用问, 敌人组织兵力在向这边活动,为他而来。兔崽子,还挺坚决!看看谁更坚决吧!要赶不跑你 们,除非是把我们杀绝!史更新想到这里,把他自己的伤痛都忘了,浑身都觉得有劲儿,连身上的汗毛都像立起来 一样。他立刻下来检点枪支子弹,就听见旁边院里有动静,他马上蹲在破墙的下边,静静地举 枪观察。果然,一个人从“通墙”的洞口露出了头来,史更新就把身子缩得更低,光露着半个脑 袋观察来人。这时候“通墙”洞口钻过来的那个脑袋,向两面甩达了甩达,过一会儿,整个身子 才钻出来。④史更新一看,进来的这个人有三十多岁,穿着一身黑布短衣,歪戴着一顶小礼帽 儿,露出半边油头,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小眼镜,眼球滴流流转,右手插到腰里去,显然是藏着 手枪,左手仔仔细细地拍了拍身上的土灰。…后面的故事更加精彩,我们接下来要表一表“单枪打开千军阵,独身冲破重兵围”。(节选自《烈火金钢》,有删改)文本二:“小说标题是‘烈火金刚’呢,还是‘烈火金钢’ ”编辑黄伊为此征求作者刘流的意见。刘流 说:“我写的是在抗日烽火中所锻炼出来的‘金’和‘钢’,是顶天立地的史更新、丁尚武他们。他 们不是庙里的金刚。”(节选自《长篇小说<烈火金钢>创作的前前后后》)[注]①“通墙”:冀中群众把家家户户的院墙都打开一个小洞口,起名为“通墙”。②滹沱 河:华北地区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河北省,最终汇入子牙河。是河北平 原的缔造者之一,长期哺育了沿河人民。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本叙述有“说书”风格,叙述视角是上帝视角,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客观性与全面性。B.“通墙”是史更新躲避敌人、转移行动的通道,也是冀中军民因“敌”制宜智慧的体现。C. 文本用补叙的方式介绍周老华,既补充说明了人物背景,又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连贯。D.“单枪打开千军阵,独身冲破重兵围”以对仗句式概括后续情节,增强古典叙事韵味。13.对文本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句子①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既写出史更新的知恩图报,也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B. 句子②运用视听嗅多感官描写,生动展现了家乡的美好,暗示了过去艰苦劳动的不易。C. 句子③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滹沱河以人的情感,表现出抗日力量的蓄势待发。D. 句子④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刻画典型形象,营造紧张氛围,令读者期待情节发展。14.文本二提到的人物的“金”与“钢”,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 请简要分析。(4分)15.同为革命题材小说,《烈火金钢》与《荷花淀》各具特色。请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小题。材料一: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钧①;人性虽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善言者,正不善也。君子重正言之惠,贤于轩璧之赠;乐闻其过,胜于德义之名。故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子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由此观之,轩璧之与田邑,岂能与善言齐价哉!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身之将败者,必不纳忠谏之言。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将败者 谓无直谏之臣。而不听善言者,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是以明者纳规于未形,从善如 转圜,遣恶如去仇。正音日闻于耳,故祸害逾远于身。昔者尧设招谏之鼓,舜树诽谤之木,汤立 司过之士。以圣哲之神鉴,穷机洞微,非有毫厘之谬也,犹设广听之术,开嘉言之路,岂不贻厥 将来,表正言之益耶 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 君子若能听言如响,从善如流,则身安南山,德茂松柏,名流千载也。(节选自《刘子 ·贵言章》)材料二:司马光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 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 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 灾当益甚,不当贺。”仁宗从之。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 俟既押班,然后就职。”神宗许之。遂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官 人,曰信赏,曰必罚。其说甚备。且曰:“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两宫②虚己以听,遇事常咨之。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 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 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节选自《宋史 · 司马光传》)[注]①纯钧:古代宝剑。②两宫:指太皇太后和哲宗。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3 分 )臣获事A 三朝B 皆以此C 六言献D 平生E 力学所得F 尽在G 是矣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甘,认为……鲜美,与《兰亭集序》中“齐彭殇为妄作”的“齐”用法相同。B.司,掌管、主持,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司”意思相同。C. 使,即使、纵使,与《项脊轩志》中“乃使人复葺南阁子”的“使”意思不同。D. 烦,繁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烦”意思相近。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楚庄王看轻千乘之国,范献子轻视万亩之田,他们认为千乘之国、万亩之田比不上 有价值的良言。B. 在交趾进贡异兽和表贺日食事件中,司马光援引前朝旧例,认为不应当庆贺,仁宗听 从了他的建议。C. 仁宗、神宗、英宗、哲宗对司马光合理谏言基本采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材料一“听言如 响,从善如流”。D.司马光病重依旧为国操劳,连梦话都言天下之事,符合材料一中对忠臣的评价“德茂松 柏,名流千载”。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 (4分)(2)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4分)20.材料一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小题。木兰花慢 ·彭城怀古萨都剌古徐州①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②荒,画眉人③远,燕子楼④空。人生百年如寄⑤, 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注]①古徐州:即彭城。②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③画眉人:西汉张敞 替妻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④燕子楼:唐代张愔死去后,其爱妾关盼盼居住在徐州燕子楼里 十年,后来绝食自尽。⑤寄:暂居,形容人生短暂。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片追忆项羽事迹,刻画了项羽的英雄形象,借“铁甲”“乌骓”两个意象生动描述了项羽 由盛到衰的转变过程。B.“料梦魂,应不到江东”,想必项羽不肯撇下子弟兵的魂魄而自过江东,让人联想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C. 下片写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如今禾黍遍地,与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有异曲同工之妙。D. 下片三、四、五句皆为用典,写英雄与美人的逝去,以“荒”“远”“空”强化了对历史变 迁、人事无常的感慨。22.毛泽东主席称赞这首词看似苍凉,实则雄阔。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其“雄阔”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表达对晋武帝破格提拔、厚加恩宠的感激之情。这两句后来常用于形容臣子对君主知遇之恩的感念。(2)《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摹画出陶渊明壶酒自适、惬赏庭树的闲散情态,传递出挣脱樊笼后的精神自足。(3)当下,有人不再刻意迎合社交,唯与知己对饮时敞开心扉,《登快阁》中“ , ”两句表达了类似的心境。(4)杭州被誉为“电商之都”,在杭州“带货大厦”看到琳琅满目的全球尖货,让人想起《望海潮》中用对偶和夸张手法的名句:“ , ”。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十八岁成人礼上,老师真诚地对大家说:“我想祝福每一名同学未来都能成功,但我更愿 意祝福每一位同学未来都能幸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 、(21分)1.D。2.B。3.D。4.A。5.C。6.A。7.B。二 、8.C。9.B。10.①天下为公观念/天下大同观念/多元一体思想/统一性,类似表述都可。②示例一 :柔 水化解纷争示例二:春雨滋养众生示例三:阳光普照寰宇③示例一:冲突的阴影示例二: 冲突的阴霾 示例三:对抗的迷雾 示例四:对抗的硝烟 示例五:冲突或对抗(与“未消 散”可搭配)④不相悖(共4分。每空1分。每空超过6个字不得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1.① 采用国际化的叙述语言。②示例一:观看芭蕾舞剧《李清照》。示例二:观看以“说 唱”的方式打开李清照故事。③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增加体验感。④示例一:设置拍照打卡点,可古装扮演李清照。 示例二:设计李清照文创印章,循环打卡集齐印章。⑤进行创新性表达。⑥示例一:利用声光电等手段再现李清照风采。示例二:与数字人李清 照穿越时空对话。示例三:用3D打印复原李清照故居。(共6分。每空1分。两者匹配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2.C13.B14.①“金”是指战斗智慧。通过“通墙”进行迂回巧妙的战斗,可避其锋芒,攻其不备。②“金”是指金子般纯粹的革命信仰与人格魅力。接受老华父亲的食物后,史更新主动留下 身上仅有的一元钱,严守八路军纪律。他对老人郑重承诺“多杀敌人报答”,体现出知恩图 报的珍贵品质。(列举其一即可)③“钢”是指钢铁般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无畏精神。史更新 身负七处未愈伤疤,肩藏弹片,在极度饥饿疲劳下仍坚持通过“通墙”转移躲避敌人;面对 可能增兵的敌人,他毫无惧色,反而期待“来的越多越热闹”。(列举其一即可)(共4分。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必须从“金”和“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① ②条任答一条即可。若分析“革命信仰”似“钢”亦可,分析“无畏精神”似“金”亦可。 分析其他人物,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5.①情节:《烈火金钢》设置悬念,情节曲折;《荷花淀》淡化情节,以对话和场景展现人 物变化。②人物:前者塑造了孤胆英雄,后者刻画了真实成长的妇女群像。③环境:前者突 出战争残酷,后者融合自然营造意境美。④语言:前者具有评书重交流互动的语言风格,后 者清新诗意。 ( 共6分。每点2分,每条要点均须包含两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答出三点即得 满分。意思对即可)三 、16.BDF17.B18.A19. (1)先世圣贤尚且能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论,何况平民百姓,难道可以不重视良言吗 (共4分。“采言于刍荛”,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刍荛采言”。“布衣”,平民百 姓。“贵”,重视、看重。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2)司马光见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也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处理各种朝廷事务,不 分昼夜地工作。本试卷答案最早发在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共4分。殉,献身,以身报国,为国效死。躬亲,亲自。舍,停止,不舍昼夜,指日夜不 停。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庶”字未翻译不扣分。)20.①举例论证,比如举楚庄王、范献子的例子论证君子应重视善言;②比喻论证,以“越 剑需槌砧成宝剑”比喻“人性需借助善言成就德行”,论证了善言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 将听善言者与不听善言者对比,论证了听取善言的重要性;④因果论证,如“正音日闻于耳, 故祸害逾远于身”,论证了君子接受善言可远离灾祸。⑤类比论证,比如“故临死者谓无良 医之药”与“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进行类比,论证当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已经无法 辨别和接纳良言了。(共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只指出论证手法而没有分析不得分。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酌情给分。)21.A22.①场景(意境)雄阔。上片“徐州形胜”“玉帐连空”“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等 词句点出了彭城地理形势的险要、战争场景的恢宏、自然景色的壮阔。②人物雄阔。上片“铁 甲重瞳”“乌骓汗血”写出了项羽驰骋疆场的豪迈气概。③情感雄阔。“且开怀, 一饮尽千 钟”写出了词人看淡得失、昂扬向上的精神境界。④视野雄阔。由眼前的古徐州回溯项羽, 再到汉家陵阙,直至当下,贯通古今,虚实结合,富有历史纵深感。(共6分。每点2分,概括要点1分,结合具体词句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意思对 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3 . (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2)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4)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