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词人创作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弄懂全词大意。3.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写作背景和注释,概括词人用典的主要内容及其用意。评价目标1.准确说出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说出词人用典的主要内容及其用意。3.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全词。教学重难点1.说出词人用典的主要内容及其用意。2.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全词。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出示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乘,跑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它写的是谁?明确: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了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风格特点,下联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政治理想。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诗经》有《黍离》篇,指故国之悲。“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壮志。(设计意图:由对联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环节张本。)【讲授新课】任务展示:“用典”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最大的写作特点。但是,有人认为辛弃疾的这首词有“掉书袋(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之嫌,不像其他作品那样流畅自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设计意图:“用典”是这首词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抒情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本首词的重点及难点。抓住了这个“牛鼻子”,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就迎刃而解了。)任务活动一:背景介绍请1位同学介绍词人写作本词的背景,其他同学补充。明确:辛弃疾,南宋词人、文学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嘉泰三年(1203)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和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充分做好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亿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课前查找和课上交流,正是践行了诗歌签赏这一有效途径,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务活动二:用典探究学生自读全词,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其他同学释疑,教师补充。(设计意图:理解全词大意,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同时,学生释疑也体现其主体地位。)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词人在词中运用了哪几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明确:孙权击败曹操,建立伟业(慨叹当世没有英雄ナ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提醒当权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拓跋焘击败宋文帝(用人们祭祀异族君主,写出人们精神麻木)廉颇虽老仍不忘国(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仍可为国所用,也表示出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设计意图:此处设置“用典探究”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突出课堂重点和难点,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教学任务,从而最终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设计意图: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能否读出相应感情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任务活动三:交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谈谈你对于这首词的“掉书袋”之嫌的看法。(设计意图:这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个别阐述,可以检验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评价反馈】学生可以谈文中用典的晦涩,但典故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课堂小结】怀古诗词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而用典是怀古诗词的常见表现手法。只有把所运用的典故内容和作者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深入体会其背后的用意。【布置作业】结合学过的怀古诗词,想一想:这类诗词的写作目的一般有哪些?这首词的写作目的主要属于什么类别?(设计意图:由这首怀古诗词上升到这类怀古诗词,这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与升华,符合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教学反思本堂课,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环节相扣,有一定的层次。在教学中弱化了教师的讲解,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课堂参与度高。只是“评价反馈”环节可能与前面的交流环节有重复之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