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陡峭、露宿、喷香、暮色、修葺”等;运用略读方法,快速梳理文章情节,能够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 学习以花喻人、象征的写作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 体会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理解并传承雷锋精神,培养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情节,明确文章围绕小茅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及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理解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写作手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掌握“梨花”的多层含义,理解以花喻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标题“驿路梨花”的丰富意蕴,理解其不仅指自然界的梨花,更象征着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将雷锋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展示梨花的图片或相关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梨花的特点,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梨花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2. 提问:在你们的印象中,梨花常常象征着什么?今天,让我们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文中的梨花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内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略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与小茅屋相关的关键信息。
2. 梳理人物出场顺序,并用简洁语言概括其与小茅屋相关的故事,按照“人物+与小茅屋发生的故事”的格式进行概括,如:
(1) “我”和老余:日暮时在深山迷路,发现并投宿小茅屋。
(2)瑶族老人:第二天前来送米,之前曾借宿小茅屋。
(3) 哈尼小姑娘:告知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的事,众人接力守护小茅屋。
3. 思考并回答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探寻悬念误会,体会情节之美
1. 布置自主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找出文中设置的悬念和误会,思考其作用,同桌间交流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悬念,如“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不是瑶族老人,那主人家是谁呢?”“解放军为什么建造房子呢?”以及误会,如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梨花是茅屋主人等情节。
3. 总结悬念和误会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跌宕起伏,避免平铺直叙;推动故事发展,使文章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四)研讨小茅屋主人,感悟人物精神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文中出现的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要求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原因,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总结出文中人物(解放军、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等)都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像他们一样具有雷锋精神的人或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五)精读文本,品味语言与标题之美
1. 美句赏析:
让学生精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梨花和小茅屋环境的句子,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 标题探究:组织学生探讨标题“驿路梨花”的含义和作用,明确其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既指自然中的梨花,也指梨花姑娘以及像梨花姑娘一样具有美好品质、传承雷锋精神的人;同时,“驿路梨花”还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氛围,象征着雷锋精神在驿路上处处绽放,代代相传。
(六)当堂练习
1. 借鉴以花喻人的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刻画身边具有美好品质的人,如老师、同学、环卫工人等。
2. 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七)课堂小结
1. 回顾文章的主要情节,总结文章设置悬念、误会的写作手法以及“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强调雷锋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做一个乐于助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八)作业布置
1. 收集身边的好人好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2. 以“雷锋精神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结合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学生对文章的情节、写作手法以及主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雷锋精神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感悟文章的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