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国文学理论家凯瑟认为:“小说叙述人不是它的作者,叙述人是一个由作家蜕变而成的虚构人物。”在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同时存在着作家与叙述人,叙述人是作品的直接陈述者,而作家则控制着叙述人进行叙事。
叙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两种面目出现:一是直接参与情节的叙述人,一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人。叙述人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虽然其叙事效果有所不同,但都紧紧围绕作者的创作意图。一部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人问题,反映了作家创作的自我意识,对作品成功与否也影响重大。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经注意到了作家在叙述中的自我意识调节,而作者的这种自我调节,便正是对叙述人问题的自觉把握和处理。我们看《史记》中的下面两类叙述。
(甲)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
(乙)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魏世家》)
甲类中叙述人没有直接出场,只是提供对事实画面的描述。在描述中,司马迁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之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仍然溢于言表。这种叙述,排斥了外露的个人情感,而又丝毫没有违背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目的,使其叙述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感。
在乙类里,叙述人直接以第一人称的“我”出场,这个叙述人也就是作家本身。司马迁直接参与并评论人物事件,概括整个故事和人物的意义,作家的感情一泻无遗,丰富了叙事的感染力。
这两类叙述笔法及其叙述人,是各自肩负着其创作使命的。正由于此,《史记》即便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这两种面目交叉出现的叙述手法,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体现共同的思想主题,共同为作者的创作目的服务。不论是隐性面目出现的叙述人,还是显性面目出现的叙述人,他们都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本人,而是叙事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都要受作品事件本身制约。但他们又不与作家相悖,都是作家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史记》中两种叙述人面目的应用,正好说明了司马迁创作的自觉意识,隐性叙述人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作家“通古今之变”的意旨,通过静观的描述揭示历史漩涡中的人物事件;而显性叙述人的面目则更多地通过自我的抒发,表达作家“究天人之际”的情感。两者的交替应用,相辅相成,表达了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内涵。正如李长之所说的:“就原则上说,司马迁对自己的主观见解和客观描写是分开去处理的。”因此,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创作尝试和实践,这一创举在我国叙事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前无古人的。
(摘编自王增恂《〈史记〉的叙述人问题》)
材料二: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就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指出:“子长多爱,爱奇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一方面有出众之处,而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碌碌无为,司马迁就没有选择他们。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特异性的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侯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都是极有情致的奇人奇事。正是由于司马迁“爱奇”,《史记》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
《史记》所写的这些奇人奇事,之所以能塑造一个个感染力极强的形象,主要在于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技巧。《史记》刻画人物重视典型化、个性化。司马迁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史记》记录了大量的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细节、心理活动,这些都是司马迁的艺术想象,使得人物个性鲜明,文本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同时,司马迁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倾注了个人的褒贬爱憎的情感,将“叙事”与“抒情”有机融合起来,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史记》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影响极大,历代的文学家把《史记》作为自己创作的标本进行学习、借鉴、模仿。如中国古代大量的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仅据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统计,就有三千六百多首咏史诗取材于《史记》。散文家如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等,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学习《史记》,而且在实践中学习《史记》的优良传统。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小说等各类古代小说,无一不受《史记》的影响,它们或取材于《史记》,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有一百八十多种从《史记》中取材的元杂剧。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也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如“蓄愤说”“诗穷而后工说”等。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理论家凯瑟指出,小说的叙述人和作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叙述人现身在故事中,而作家会隐身起来。
B. 小说的叙述人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作家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C. 《史记》在同一篇章中只会使用一种叙述人,如《李将军列传》用隐性叙述人,《魏世家》用显性叙述人。
D.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可以通过对叙述人的选用落实在《史记》作品中。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然历史和文学存在相通之处,如《史记》就是文史兼具的经典,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而将文史混为一谈。
B. 司马迁的审美观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选取,他会忽略庸常的权臣,而挑选奇人奇事编入《史记》。
C.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是项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场战役,《项羽本纪》围绕着这三者叙事,表现项羽个性。
D. 唐朝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观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西方文论为切入点,论述《史记》叙事特点,展现出开阔的理论视野。
B. 材料一引用了两段《史记》原文,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使材料论述有的放矢。
C. 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严密,说服力强。
D. 材料二第四段在列举数据时,标明了这些数据的来源,体现了其论证的严谨性。
4. 请根据材料一,从叙述人的角度对《屈原列传》作简要分析。
5. 《史记》为什么具有文学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
老舍
我一点不能自立:是活下去好呢?还是死了好呢?我还不如那么一只小黄绒鸡。它从蛋壳里一钻出来便会在阳光下抖一抖小翅膀,而后在地上与墙角,寻些可以咽下去的小颗粒。我什么也不会,我生我死须完全听着别人的;饿了,我只知道啼哭,最具体的办法不过是流泪!我只求一饱,可是母亲没有奶给我吃。怎样呢,我饿呀!母亲和小姐姐只去用个小砂锅熬一点浆糊,加上些糕干面,填在我的小红嘴里。代乳粉与鲜牛乳,在那不大文明的时代还都不时兴,就是容易找到,家中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为我花。浆糊的力量只足以消极的使我一时不至断气,它不能教我身上那一层红软的皮儿离开骨头。我连哭都哭不出壮烈的声儿来。
自然母亲是不亏心的。她想尽了方法使我饱暖。至于我到底还是不饱不暖,她比任何人,甚至于比我自己,都更关心着急,可是她想不出好的方法来。她只能偎着我的瘦脸,含着泪向我说:“你不会投生到个好地方去吗?”然后她用力的连连吻我,吻得我出不来气,母子的瘦脸上都显出一点很难见到的血色。
一岁半,我把父亲“剋”死了。
父亲的模样,我说不上来,因为还没到我能记清楚他的模样的时候,他就逝世了。这是后话,不用在此多说。我只能说,他是个“面黄无须”的旗兵,因为在我八九岁时,我偶然发现了他出入皇城的那面腰牌,上面烫着“面黄无须”四个大字。
义和团起义的那一年,我还不满两岁,当然无从记得当时的风狂火烈、杀声震天的声势和光景。可是,自从我开始记事,直到老母病逝,我听过很多次她的关于八国联军罪行的含泪追述。对于集合到北京来的各路团民的形象,她述说的不多,因为她,正像当日的一般妇女那样,是不敢轻易走出街门的。她可是深恨,因而也就牢牢记住洋兵的罪行——他们找上门来行凶打抢。母亲的述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难以磨灭。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直接与我们一家人有关的事实。
我不记得父亲的音容。他是在那一年与联军巷战时阵亡的。他是每月领取三两饷银的护军,任务是保卫皇城。联军攻入了地安门,父亲死在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
那时候,母亲与姐姐不敢出门,哥哥刚九岁,我又大部分时间睡在炕上,我们实在无从得到父亲的消息——多少团民、士兵,与无辜的人民就那么失了踪!
多亏舅父家的二哥前来报信。二哥也是旗兵,在皇城内当差。败下阵来,他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那正是热天,店中职工都已逃走,只有我的父亲躺在那里,全身烧肿,已不能说话。他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来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一语未发。父亲到什么时候才受尽苦痛而身亡,没人晓得。
父亲的武器是老式的抬枪,随放随装火药。几杆抬枪列在一处,不少的火药就撒落在地上。洋兵的子弹把火药打燃,而父亲身上又带有火药,于是……
在那大混乱中,二哥自顾不暇,没法儿把半死的姑父背负回来,找车没车,找人没人,连皇上和太后不是都跑了吗?
进了门,二哥放声大哭,把那双袜子交给了我的母亲。许多年后,二哥每提起此事就难过,自谴。可是我们全家都没有责难过他一句。我们恨八国联军!
母亲当时的苦痛与困难,不难想象。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响,有钱的人纷纷逃难,穷苦的人民水断粮绝。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活着,我们全家有点老米吃;他死去,我们须自谋生计。母亲要强,没有因为悲伤而听天由命。她日夜操劳,得些微薄的报酬,使儿女们免于死亡。在精神状态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得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这点痛苦并不是什么突出的例子。那年月,有多少儿童被卖出去或因饥寒而夭折了啊!
联军攻入北京,他们究竟杀了多少人,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北京家家户户的鸡都被洋兵捉走。敢出声的狗,立刻被刺死——我家的大黄狗就死于刺刀之下。偷鸡杀狗表现了占领者的“勇敢”与“威风”。以言劫夺,占领者的确“文明”。他们不像绿林好汉那么粗野,劫获财宝,呼啸而去。不!他们都有高度的盗窃技巧,他们耐心地,细致地挨家挨户去搜索,剔刮,像姑娘篦发那么从容、细腻。
我们住的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那里的住户都是赤贫的劳动人民,最贵重的东西不过是张大妈的结婚戒指(也许是白铜的),或李二嫂的一根银头簪。可是,洋兵以老鼠般的聪明找到这条小胡同,三五成群,一天不知来几批。我们的门户须终日敞开,妇女们把剪子藏在怀里,默默地坐在墙根,等待着文明强盗——刽子手兼明火、小偷。他们来到后,先去搜鸡,而后到屋中翻箱倒柜,从容不迫地、无孔不入地把稍有价值的东西都拿走。第一批若有所遗漏,自有第二批、第三批前来加意精选。
我们的炕上有两只年深日久的破木箱。我正睡在箱子附近。文明强盗又来了。我们的黄狗已被前一批强盗刺死,血还未干。他们把箱底儿朝上,倒出所有的破东西。强盗走后,母亲进来,我还被箱子扣着。我一定是睡得很熟,要不然,他们找不到好东西,而听到孩子的啼声,十之八九也会给我一刺刀。一个中国人的性命,在那时节,算得了什么呢!况且,我又是那么瘦小、不体面的一个孩子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一只小黄绒鸡都能自己寻食,意在与“我”生死完全听着别人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的心酸与无奈。
B. 文章对母亲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和叙述,着墨不多,但母亲疼爱孩子、勤劳坚强、强烈憎恨侵略者的形象如在眼前。
C. 母亲没有奶,家里又非常贫穷,“我”时常处在饥饿的状态中,母亲没有一点办法,以至于责怪“我”投生的不是地方。
D. “妇女们把剪子藏在怀里,默默地坐在墙根,等待着文明强盗……”的描写,表现了底层妇女坚韧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7. 下列关于父亲离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在“我”一岁半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我”不能记清楚他的模样,只能根据他出入皇城的那面腰牌知道他“面黄无须”。
B. 八国联军的子弹点燃粮店里撒落在地上的火药,随之引燃了父亲身上的火药,二哥目睹父亲痛苦死去,心里一直充满自责。
C. 父亲明明是被八国联军杀死,可文章却说“一岁半,我把父亲‘剋’死了”,可见父亲离世给“我”带来沉重的心理包袱。
D. 父亲离世是“我”童年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是造成“我”童年苦难生活的原因之一,这件事使文章自然过渡到对八国联军累累罪行的叙写。
8. 文章是如何表达对八国联军的憎恨之情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 文章将“我”的苦难的童年生活放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描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吾友潘子实、李浩卿,皆虔伯之友也。二君数为予言虔伯,予因二君盖知虔伯也。虔伯之舅曰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里,力耕六十年矣,未有子,得虔伯为其女夫,予因虔伯盖知翁也。
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因二君使予为说。予曰:“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盖尝拒樊迟之请①,而又曰:“耕也,馁在其中矣②。”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也。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于耕,而不耕者亦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己而已也。
今天下之事,举归于名,独耕者其实存耳,其余皆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作守耕说。
(节选自归有光《守耕说》)
材料二:
或问:“书院有田③乎?”
李子曰:“有哉!”
曰:“田若是急乎?”
李子曰:“闻之先生:‘天地非养无以物,圣人非养无以民,士非养无以成身。’故养者,天以之生,地以之行,人以之成。是故先王之士也与民异田则代耕何也?不如是,无以专志而业精也。故士所之庠序,别其冠衣,程其饩廪,端其术业,凡以异民也。后世则又选胜而区稔,拔其良聚焉,于是有积书之院、祭养之田,又以异士而考成也。”
曰:“窃闻之,孔子:‘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敢问士易聚而难成,何也?”
曰:“聚非其聚也。予尝蹑大梁之台,造院谒祠,登堂陟阁矣,丛篁茂林,长廊委翳,鸟鸣狸走。”
问曰:“士奚不聚也?”
曰:“无田。”
曰:“知难聚而必田之,何也?”
曰:“善身者不以二噎而捐食,善田者不以一歉而弃穑。故宁伪行欺世,而不可使天下无信道之名;宁矫死干誉,而不可使天下无伏义之称;宁田而难聚,聚而难成,而不可使天下无养士之人。”
(节选自李梦阳《空同集》)
【注】①盖尝拒樊迟之请:出自《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这一典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本质是为了培养懂得治理国家的知识分子,而非辛勤劳作的农民。②耕也,馁在其中矣:出自《孔子语录》: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③田:指学田。国家拨给或学校自行购买的土地,其收益作为学校的经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先A王B之士C也D与民E异F田G则代耕H何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表示被动,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用法不同。
B. 遇,际遇,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意思不同。
C. 害,妨害,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不同。
D. 造,制造,与成语“天造地设”“闭门造车”中的“造”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有光十分钦佩唐虔伯的为人,通过好友对唐虔伯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又通过唐虔伯了解了其岳父。
B. 唐虔伯请归有光为岳父的居室作说,归有光因其将岳父的住所命名为守耕而将说的名字命名为守耕说。
C. 孔子虽然拒绝了樊迟的请求,但并不是因为孔子厌恶耕作,而是因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将学问作为本务。
D. 对于书院的田地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李梦阳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他人的话来说明“养”的重要性。
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
(2)善身者不以二噎而捐食,善田者不以一歉而弃穑。
14. 对于耕种或学田,归有光和李梦阳分别提出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论诗三十首(其二)
【金】元好问
曹刘①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②,不教横槊建安③中。
论诗十绝(其三)
【宋】戴复古
曾向吟边问古人,诗家气象贵雄浑。
雕锼太过伤于巧,朴拙惟宜怕近村。
【注】①曹刘:曹植和刘桢。②刘越石:西晋诗人刘琨。③建安:指建安七子。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诗一、二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曹刘二人的诗歌风格和在当时的地位。
B. 元诗中“横槊”显示刘越石的英雄气概,令人想起《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
C. 戴诗第二句中的“诗家气象”指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所表现出的总体风貌。
D. 戴诗运用对比手法对几种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作出评价,情感倾向鲜明。
16. 元好问和戴复古对诗歌艺术风格的见解有哪些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莫衷一是。如司马迁认为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是“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云与鸟的意象,含蓄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
(3)与下图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的小说语言应该是“精彩的生活语言”。所谓“生活”,即人的具体生活、人之常情;哪怕是特殊的生活与孤僻的情感,也要符合普通人所能理解的逻辑。
这些生活与情感还要通过动人的方式表现出来——或感动,或触动,或让人心在某个瞬间怦然一动——这就要求小说语言比日常口语更加精彩。
对“精彩”也可略作深究。不得不承认,文字本身也能产生相对独立的艺术效果,有时光看语言本身,或节奏,或韵律,或特殊修辞方式造成的“陌生化”,让优秀的小说作者获得了( )的风格。①然而,②假如因此就认为“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③甚至是文学性所在,④那又走向极致了。人说玲珑塔,你说塔玲珑,仅仅换个说法,就能代替新的看法吗?真正精彩的文字,恐怕还在于能帮助读者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
在具体创作中,我们还要避免“水”, , ,看倒是看得懂,只是令人感到浪费时间。反之则要避免晦涩,意思都在,只是一般人看不懂,甚至故意让一般人看不懂。作者沉迷于自我表演,把说话当杂技,无非是骨子里那点儿自恋作祟罢了。
18.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B. 耳目一新 C. 鹤立鸡群 D. 变幻莫测
19.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书面语完全和口语一样,但当其比口语简洁时
B. 口语和书面语区别不大,但要比书面语啰嗦
C. 书面语完全和口语一样,甚至比口语还要啰嗦
D. 口语和书面语一样,当其比书面语通俗时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为感彩较为中性的句子,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22. 请根据上文内容,给“好的小说语言”下一个定义。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探究事情真相要“目见耳闻”,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事实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C 4. 《屈原列传》采用了两种叙述人来叙事
①“太史公曰”之前的部分(除了第三段的议论部分)的叙述人隐身其中,通过静观的描述来呈现屈原的遭际。
②第三段的议论部分和“太史公曰”部分的叙述人现身,直接表达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③《屈原列传》运用这种叙事手法使文本客观真实,又富有感染力。
5. ①《史记》对传记叙述人的处理,符合叙事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②《史记》的选材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文本具有文学价值。
③《史记》的内容和创作理念,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通过抒情议论直接表现。如“我们恨八国联军!”“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等等。
②通过直接描写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杀戮和搜刮来表现。如“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响”“北京家家户户的鸡都被洋兵捉走”等。
③反语讽刺。如“偷鸡杀狗表现了占领者的‘勇敢’与‘威风’”“占领者的确‘文明’”等反话正说,对侵略者进行了讽刺与揭露。
9. ①氛围上,渲染出到处火光烛天、杀声震天、枪炮齐响的战争氛围,增强自传的真实性和年代感。
②内容上,交代造成“我”的苦难生活的根源,表现出作者生逢乱世的无助与无奈。
③主题上,以小见大,更能表现出整个国家、社会的悲惨命运,引发读者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DFH
11. D 12. B
13. (1)孔子认为如果恰逢特定的时期,他是不畏惧亲自去做这件事的。
(2)善于养生的人不会因为两次被噎就放弃进食,精于农事的人不会因为一年歉收便放弃耕作。
14. ①归有光认为只有耕作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余都是为追求名声,使自己安逸享乐,强调了守耕的重要性。②李梦阳认为学田是士人专心学业、修身立节的保障,强调了学田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1)相同点:二人都崇尚刚健雄浑诗歌风格。元诗通过对曹植、刘桢诗歌豪壮的气概的称赞,和对刘越石诗风慷慨激越却不在建安七子之中的惋惜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戴复古直接点明诗歌气象以“雄浑”为贵。
(2)不同点:戴诗还对诗歌“朴拙”风格提出见解,即质朴和雕琢都要适度。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 始速祸焉 ③. 云无心以出岫 ④. 鸟倦飞而知还 ⑤. 落木千山天远大 ⑥. 澄江一道月分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A 19. ①. 语句② ②. 改为:假如因此就认为“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③. 语句④ ④. 改为:那又走向极端了。
20. C 21. 作者过分注重个人展示,使语言表达复杂化,这应该源于其对独特表达的追求。
22. 好的小说语言是指基于人的具体生活、人之常情(含特殊情况且符合逻辑),通过动人的方式表现出来,比日常口语更加精彩,同时避免“水”或晦涩,能帮助读者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的生活语言。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信息时代真相探寻之道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提出“目见耳闻”的认识论方法,这是古代文人探求真相的朴素路径。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眼见为实”这一古老信念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视觉欺骗技术、算法黑箱,让我们的感官不再是可靠的真相探测器。在这个意义上,重新思考认识论问题不仅是学术探讨,更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现代视觉技术已能够制造出真假难辨的影像,彻底动摇了“眼见为实”的传统认知。当深度伪造技术可以任意篡改视频内容,当特效电影能够以假乱真,我们的眼睛还能相信什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洞穴寓言,恰如现代人被屏幕围困的处境——我们所见不过是墙上的影子。古希腊哲人早已警示感官的局限性,而今天这一警示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020年,一位外国政要的伪造演讲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导致国际关系一度紧张,这便是视觉欺骗力量的当代例证。在技术赋能的幻觉制造面前,未经反思的感官经验非但不能引向真相,反而可能成为谎言的帮凶。
信息茧房与算法偏见构成了当代认知的新屏障,使我们的“耳闻”范围被无形之手限定。法国思想家福柯指出,认知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权力运作。今天,商业算法正成为新的认知权力,它根据我们的偏好不断推送相似内容,形成信息回音室。当一个人只听得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时,耳闻便不再是拓宽视野的途径,而成为强化偏见的工具。剑桥分析公司通过社交媒体数据精准投放政治广告,影响选民决策的案例,展示了算法如何塑造集体认知。
面对感官的局限与算法的操纵,重建真相探寻之道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认知能力。我们需要主动打破信息茧房,接触多元观点;需要了解基本科学方法,区分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需要具备媒介素养,识破信息操纵的常见手法。在复杂世界中,真相往往藏于细节与模式的交织处,需要综合感官观察、逻辑推理与专业知识的多元验证。
今天,我们既不能完全依赖“目见耳闻”的朴素经验主义,也不能陷入“一切都是建构”的虚无主义。真相虽难以企及,却值得永恒追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提问。”在这个信息洪流的时代,保持清醒认知的关键或许正在于:对所见持适度怀疑,对未见存开放心态,在感官与理性、个体与共同体、怀疑与信任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的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