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东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生物学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制醋、制饴、制酒是我国传统发酵技术。醋酸菌属于好氧型原核生物,常用于食用醋的发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食用醋的酸味主要来源于乙酸 B.醋酸菌不适宜在无氧条件下生存C.醋酸菌含有催化乙醇氧化成乙酸的酶 D.葡萄糖在醋酸菌中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2.物质A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机物,细菌X体内存在可降解A的酶。科研人员欲从淤泥中分离得到细菌X,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需对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湿热灭菌B.用于分离X的培养基需添加葡萄糖作为碳源C.细菌X的纯化与计数可使用平板划线法D.培养后某平板无菌落生长,则原因不可能是样品稀释倍数过大3.胞质杂种是指两个原生质体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其中一个细胞的细胞核消失后,两个原生质体的细胞质杂交得到的个体。科研人员利用雄性不育的品种A与可育的品种B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雄性不育的胞质杂种“华柚2号”,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了品种A的细胞核基因组中。经检测,“华柚2号”的细胞核和叶绿体基因来自品种B,线粒体基因来自品种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备原生质体时需用胰蛋白酶或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B.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可用于诱导原生质体A和B的融合C.“华柚2号”的获得说明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可能位于线粒体中D.应筛选发绿色荧光的杂种细胞C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华柚2号”4.女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图①所示。在此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同源染色体未联会,染色单体就提前分离的异常现象,如图②、③、④所示。现有基因型为AAaaBBbb的女性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基因型为AABb的次级卵母细胞,该细胞最有可能历经的分裂过程是( )A.① B.② C.③ D.④5.我国科研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以尿液中的抗原为靶标的戊肝诊断试剂盒,该成果属于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试剂盒的研制过程应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B.该试剂盒的检测原理为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C.该试剂盒检测前的采样不会对受检者造成创伤D.该试剂盒还可用于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测6.我国科研人员经人工培育获得的四倍体鱼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抗病力强的优点。研究者将这种四倍体鱼与正常二倍体鱼杂交,所得后代具备与四倍体相似的优点。选择将此种后代投入市场而非直接将四倍体鱼投入市场,主要目的是( )A.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B.避免带来生物安全问题C.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D.人为控制生物进化的速度7.果酒的家庭制作与啤酒的工业化生产相比,共同点是( )A.发酵前都需要对原料进行灭菌B.都需要进行菌种接种C.都需要一定有氧环境供发酵菌种进行繁殖D.发酵结束后都必须进行消毒以延长保存期8.端粒是染色体两端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DNA序列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缩短,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会受到损伤。端粒酶以其携带的RNA为模板(含短重复序列:5'-UAACCC-3')使端粒DNA序列延伸,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端粒酶向右移动完成G链的延伸为逆转录过程B.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比较高C.端粒酶延伸端粒DNA的短重复序列为5'-GGGTTA-3'D.以延伸的G链为模板形成C链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9.某生物科技公司尝试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批量繁殖优质奶牛。实验中选择成年奶牛的耳部皮肤细胞作为核供体,将其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形成重构胚。重构胚在体外培养至早期胚胎后移植到代孕母牛子宫,但多批次实验均出现胚胎着床后早期流产。经检测发现,代孕母牛体内孕酮水平正常,但重构胚的滋养层细胞未能正常形成胎盘结构。据此推测,实验失败的最可能原因是( )A.供体细胞核的端粒长度不足B.卵母细胞去核时损伤了细胞质中的调控因子C.体外培养时未添加动物血清提供营养D.未对代孕母牛进行免疫抑制处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红细胞寄生虫病,可用氯喹治疗。疟原虫pfert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第76位发生了赖氨酸到苏氨酸的改变,从而获得了对氯喹的抗性。对患者进行抗性筛查,区分氯喹敏感患者和氯喹抗性患者,以利于分类治疗。研究人员根据pfcrt基因的序列,设计了F1、F2、R1和R2等4种备选引物,用于扩增目的片段,如图甲所示。为选出正确和有效的引物,以疟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乙所示。10、氯喹抗性患者体内的疟原虫变异类型属于(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C.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变异11.下列关于引物F1、F2、R1和R2的叙述,错误的是( )A.F1-R1引物可用于特异性地扩增目的片段B.F1-R2引物不能用于特异性地扩增目的片段C.F2为无效引物,没有扩增功能,无法使用D.R2引物可用于特异性地扩增目的片段12.为了筛查疟原虫感染者,以及区分对氯喹的敏感性。现有6份血样,处理后进行PCR。产物用限制酶ApoⅠ消化,酶解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1~6号血样中,来自于氯喹抗性患者的是( )A.1号和6号 B.2号和4号C.3号和5号 D.1号、2号、4号和6号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5题,共52分。13.(8分)酿酒酵母是重要的发酵菌种,广泛应用于酿酒、食品加工及生物燃料生产等,研究人员对酿酒酵母菌株的生活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1)对于酵母菌的培养,比较适合它的培养基为______(A.马铃薯蔗糖培养基B.MS培养基C牛肉汤培养基),除了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外,还要考虑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______。(2)发酵过程中要测定酵母菌的繁殖速度,可用______平板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将培养到某一时期的培养液制备成1×105倍稀释的稀释液,每次取0.1mL进行涂布分离,三个培养皿生长的菌落数依次为34个、32个、30个,则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______个/mL。在恒温培养箱培养时,培养皿的放置方式如图______(填“a”或“b”)。(3)该酵母菌的发酵食品也会因为发酵时间的长短、条件和底物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使发酵食品的风味发生变化。酿酒时会因为发酵液放置过久等原因,导致出现酸味,可能是因为产生了______(填物质)。(4)某研究小组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出某品种的酵母菌后,取等量菌液分别接种于3个盛有等量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并分别置于转速为150r/min、200r/min、250r/min的摇床上培养,检测结果如图甲所示,摇床转速为250r/min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的原因是摇床转速越高,______,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小组同学继续用分离出的酵母菌进行果酒的发酵,发酵产物酒精可用______溶液检验。14.(8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侵入豆科植物根内可引起根瘤的形成,根瘤中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为了寻找抗逆性强的根瘤菌,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从盐碱地生长的野生草本豆科植物中分离根瘤菌;选取该植物的茎尖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生根试管苗);在实验室中探究试管苗根瘤中所含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回答下列问题。(1)从豆科植物的根瘤中分离根瘤菌进行培养,可以获得纯培养物,此实验中的纯培养物是______。(2)取豆科植物的茎尖作为外植体,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豆科植物的试管苗。外植体经诱导形成试管苗的流程是:外植体①愈伤组织②试管苗。其中①表示的过程是______,②表示的过程是______。由外植体最终获得完整的植株,这一过用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______。(3)研究小组用上述获得的纯培养物和试管苗为材料,研究接种到试管苗上的根瘤菌是否具有固氮能力,其做法是将生长在培养液中的试管苗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中滴加根瘤菌菌液,计试管苗长出根瘤。然后将甲、乙两组的试管苗分别转入______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两组试管苗的生长状况,若甲组的生长状况好于乙组,则说明______。若实验获得一种具有良好固氮能力的根瘤菌,可通过发酵工程获得大量根瘤菌,用于生产根瘤菌肥。根瘤菌肥是一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是______(写出2点即可)15.(10分)蜜蜂是营社会化生活的一类动物。蜜蜂的生活史如图所示。蜂王染色体数为2n=32。蜂王与工蜂在形态、结构、p;蜂王(卵原细胞)×维蜂(精原细胞)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截然不同,若幼虫时期持续食用蜂王浆则发育为蜂王,蜂王浆食用一段时间后改为以花蜜为食将发育为工蜂。为研究其发育机理,某科研小组利用蜜蜂幼虫分组开展相关实验,检测DNMT3基因表达水平和DNA甲基化程度,结果如下表。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不同蜂王菜饲喂量对蜜蜂幼虫DNA甲基化程度及发育结果的影响组别 处理方式 DNMT3基因表达水平 DNA 甲基化程度 幼虫发育结果1 饲喂3天蜂王浆 ++ +++ 22%发育为蜂王2 饲喂4天蜂王浆 ++ ++ 45%发育为蜂王3 饲喂5天蜂王浆 + + 100%发育为蜂王注:“+”越多则代表表达量越多、甲基化程度越高。(1)在该家族中,属于单倍体的是______。在图中的B过程中,细胞先后经历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2)DNMT3基因表达时,______酶与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DNA结合,使DNA双链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该过程称为转录。成熟的mRNA通过______(填结构名称)进入细胞质。(3)据表分析,增加蜂王浆的饲喂量(饲喂时间)可以______(填“促进”或“抑制”)DNA的甲基(4)结合上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A.DNA甲基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都可与DNA分子中的出嘌呤配对C.DNA甲基化可能干扰了基因的转录导致不能合成某些酶白质D.DNA片段甲基化后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5)若某DNA分子中的一个“G-C”胞嘧啶甲基化后,又发生脱氨基生成了胸腺嘧啶,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子代DNA分子中的异常DNA占比为______。(6)将DNMT3siRNA(序列与DNMT3mRNA互补)能微注射进幼血细胞内,结果上多数幼虫能发育成为蜂王,分析原因是______。16.(15分)自然群体中太阳鹦鹉的眼色为棕色,现于饲养群体中获得了甲和乙两个红眼纯系。为了确定眼色变异的遗传方式,某课题组选取甲和乙品系的太阳鹦鹉做正反交实验,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值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基因符号依次使用A/a,B/b)炭型 正交 反交棕眼雄 6/16 3/16红眼雄 2/16 5/16棕眼雌 3/16 3/16红眼雌 5/16 5/16(1)太阳鹦鹉的眼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为______;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依据为______。(2)正交的父本基因型为______,F1基因型及表型为______、______。(3)反交的母本基因型为______,F1基因型及表型为______、______。(4)下图为太阳鹦鹉眼色素合成的可能途径,写出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和色素的颜色______。17.(11分)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员应用基因工程以实现通过温度控制工程菌合成所需物质。(1)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常被改造为基因工程菌,其原因包括______。(2)为实现温度控制蛋白质合成,科研人员设计了方案1,构建表达载体(见图1),将其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转基因工程菌。大肠杆菌在30℃和37℃均可生长和繁殖,当培养温度为30℃时,C基因编码的C蛋白形成二聚体,______,因而大肠杆菌表达______荧光蛋白。(3)为更精准调控荧光蛋白表达,将上述表达载体改造为方案2中的载体(见图2)。与方案1相比,方案2的主要优势是______。图2(4)为检测方案2,科研人员将该方案中的工程菌稀释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培养温度周期控制见图3。依据方案2,每个菌落生长2天后可出现4个不同的荧光环带,请预测图4所示菌落每个环带的工程菌中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在下面表格中按时间顺序,依次写出所表达荧光蛋白的颜色(注:环带1形成时间为0-48小时,以此类推)。菌落环带 1 2 3 4所表达荧光蛋白的颜色 绿、红、绿(5)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常用于制备可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PHA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由单体分子3HB和4HB随机聚合,或通过分段聚合形成嵌段共聚物(见图5),其中嵌段共聚物性能更优。共聚物的合成过程如图5,请完善以下表格,通过改造方案2以实现应用工程菌大规模生产优质PHA(不考虑各种酶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差异)。操作 目的对方案2表达载体的改造为:①______。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获得工程菌。 获得可以合成PHA的工程菌。以葡萄糖为原料配置培养基,灭菌后加入上述工程菌。 配制培养基、接种。控制发酵条件:②______。 发酵48小时,获得3HB比例为25%的嵌段共聚物。河东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生物学试卷第Ⅰ卷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D A C B D B C D B A D B第Ⅱ卷本卷共5题,共52分13.(8分)(1)A浓度和比例(配比)(2)稀释涂布 3.2×107 a(3)醋酸(4)提供的氧气越充足 酸性重铬酸钾14.(8分)(1)由根瘤菌繁殖形成的单菌落(2)脱分化 再分化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3)无氮源接种到试管苗上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4)①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②能够减少化肥使用,改良土壤,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15.(10分)(1)雄蜂;有丝分裂;分化(2)RNA聚合;核孔(3)抑制(4)BC(2分)(5)1/2(6)DNMT3siRNA与DNMT3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从而干扰了DNMT3基因翻译的过程16.(15分)(1)6:2:3:5(3:5:3:5)是9:3:3:1的变式 正交、反交结果不同(2)aaZBZB AaZBZb、AaZBW(2分) 棕色(3)aaZBW AaZBZb、AaZbW(2分) 棕色、红色(2分)(4)①为基因A(或B);②为基因B(或A);③为红色;④为棕色17.(11分)(1)转基因操作简单、繁殖速度快、易于培养等(2)抑制启动子R,F蛋白不表达,解除F蛋白对启动子N的抑制 绿色(3)30℃条件下减弱红色荧光蛋白表达带来的荧光干扰,且降低对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抑制(4)菌落环带 1 2 3 4所表达荧光蛋白的颜色 红、绿、红、绿 红、绿 绿(5)任意一个 ①(2分) ②(2分)方案1 GFP 替换为 A、B,RFP 替换为 D、E;持续表达启动子链接X酶 30℃与 37℃发酵时间比为 1:3方案2 RFP 替换为 A、B,GFP 替换为 D、E;持续表达启动子链接X酶 37℃与 30℃发酵时间比为 1:3方案3 GFP 替换为A、B、X, RFP 替换为 D、E、X 30℃与 37℃发酵时间比为 1:3方案4 RFP 替换为A、B、X, GFP 替换为 D、E、X 37℃与 30℃发酵时间比为 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