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六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并核对条形码。
2答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3.保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4.评分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依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班级拟举办“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参与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一、“家”义探源(共12分)
为保证本次活动顺利进行,班级拟编印“‘家’义探寻”宣传册页,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这是《说文解字》对“家”的解释,译成白话文:家是人居住的地方,意符是“宀”,音符是“豭”的省略形式“豕”。豭,牡豕也,就是公猪。
材料二:
甲骨文“家”,还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说法,远古时代,居住干栏式建筑,上层人居住,预防野兽袭击,下层是饲养家畜,如猪。养猪是家的特征,故造有房(宀)有猪(豕)的“家”字。笔者存疑,远古干栏式建筑在南方,而文明之火源自中原,向四面八方燃烧,而中原的生活是穴居,在崖壁或土壁凿洞,或半穴居,向下挖掘,上面是树干支撑,屋顶苫草,众所周知,延安窑洞是这种穴居生活的延续。所以,这种观点很难成立。
材料三:
“家”字,用“狗”替代“猪”,行不行?古代狗也可以作为祭品,还可以殉葬。商代墓葬,棺椁之下有“腰坑”,有狗的遗骸,保护陪伴墓主人来到冥界。《华阳岩铭》按每字古文、小篆、隶书排列,古文有“家”字,里面就是一只“犬”,而非“豕”。
材料四:
古代王公贵族死后,一般建起“庙”以便经常祭祀;平民百姓是没有“庙”的,往往在屋廊下摆“豕”(猪)祭拜,就是“家”。后引申为“住所”等义。
材料五:
“家”字的演变
材料六:
“家”字谜语
谜语1:“玉不琢,非宝玉” 谜底:家
谜语2:“飞逐边塞上” 谜底:家
谜语3:“女儿出嫁” 谜底:家
1. 阅读上述材料一至材料四内容,阐述你对“家”字字源及字义的发现。
2. 请阅读材料五,为本活动宣传册封面醒目位置(“?”号处)选某一种字体的“家”字;并阐述你选择的理由。
3. 请阅读材料六,从设谜方式角度,从中为“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家’谜我猜”栏目选定一则谜语,并阐述你选择的理由。
二、“家”训育志(共25分)
钱氏家训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钱七虎:为国作长城
钱七虎,我国防护工程学家。7岁那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要干一番事业”,他铭刻在心。他历经十年,学习防护工程。倾心竭力六十余年,他为祖国“铸盾”,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但他却说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为提升自己,他自学了动力有限单元法和计算机编程方法;因为缺少计算机,他利用别人吃饭睡觉的空隙进行运算;为培养人才,他还捐出奖金、津贴,资助了584位困难学生,累计捐出1800多万元。钱老说,“为国家和人民安全贡献心血,有价值”。
(摘自《感动中国人物》相关材料)
4. 上述《钱氏家训》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哪些内容训诫和规劝。
5. 《钱氏家训》中有“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的劝诫,请结合《钱七虎:为国作长城》材料说明“钱氏家训”在钱七虎身上的具体体现。
6. 请为“钱氏家训”附录中“家庭楷模”人物“钱七虎”撰写一则“颁奖词”。
7. 请选择两句(不局限于连续的两句)你最喜欢的“钱氏家训”中的句子工整地抄写在下面表格内(书写质量满分5分),并阐述你喜欢的原因。
喜欢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家”书传情(共31分)
(一)(共8分)
请阅读《可爱的中国》(节选)完成小题
可爱的中国(节选)
——方志敏致亲爱的朋友们(1935年5月2日)
亲爱的朋友们:
①我终于被俘入狱了。
②关于我被俘入狱的情形,你们在报纸上可以看到,知道大概,我不必说了。我在被俘以后,经过绳子的绑缚,经过钉上粗重的脚镣,经过无数次的拍照,经过装甲车的押解,经过几次群众会上活的示众,以至关入笼子里,这些都像放映电影一般,一幕一幕地过去了!A.我不愿再去回忆那些过去的事情,回忆,只能增加我不堪的羞愧和苦恼!我也不愿将我在狱中的生活告诉你们。朋友,无论谁入了狱,都得感到愁苦和屈辱,我当然更甚,所以不能告诉你们一点什么好的新闻。我今天想告诉你们的却是另外一个比较紧要的问题,即是关于爱护中国,拯救中国的问题,你们或者高兴听一听我讲这个问题罢。……大多数的中国人,有良心有民族热情的中国人,仍然是热心爱护自己的国家的。现在不是有成千成万的人在那里决死战斗吗?他们决不让中国被帝国主义所灭亡,决不让自己和子孙们做亡国奴。朋友,我相信中国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救。
③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走而离去中国了。
④B.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⑤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⑥朋友,我的话说得太啰唆厌听了吧!好,我只说下面几句了。我老实地告诉你们,我爱护中国之热诚,还是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的真诚无伪;我要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之心还是火一般的炽烈。不过,现在我是一个待决之囚呀!我没有机会为中国民族尽力了,我今日写这封信,是我为民族热情所感,用文字来作一次为垂危的中国的呼喊,虽然我的呼喊,声音十分微弱,有如一只将死之鸟的哀鸣。
⑦啊!我虽然不能实际地为中国奋斗,为中国民族奋斗,但我的心总是日夜祷祝着中国民族在帝国主义羁绊之下解放出来之早日成功!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yì,掩埋)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C。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⑧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要各人所有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你们挚诚的祥松五月二日写于囚室
8.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从方志敏的这封信中读到了什么?
9. 请从下列文章划线句中任选其一,赏析其表达效果。
A.我不愿再去回忆那些过去的事情,回忆,只能增加我不堪的羞愧和苦恼!
B.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C.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二)(共6分)
10. 请阅读《林海雪原》(节选)完成小题
《林海雪原·曲波》节选
“目标!”杨子荣大肚匣子向前一挥,“正前方,小山顶发现敌人,冲锋!”
匪徒们嗷的一声,奔越过杨子荣的联络点,冲向正西的小山包。在匪徒们怪吼狂奔中,杨子荣从烟荷包的双层布中间,取出自己的桦皮膜卷,在五六秒钟的刹那间,把它安放在那个刮过的香烟盒大小的树皮里,还轻松地看了看历历犹新的自己来时留下的马蹄印,然后一阵急跑,跟上演习冲锋的匪徒。
孙达得高兴得心快跳出来了,他伸手拔出匕首,叭的一声,把匕首刺在那块树皮上,然后轻轻撬了撬刀尖,往外一拔,一片香烟盒大小的树皮,随着他的匕首脱落下来。同时,从里面滚出一小卷白白的桦皮膜卷来。孙达得赶忙拾在手中,狠狠地把它握了两下,“哎!哎!你可来了!”他抬起头,遥望着北边,“老战友,英雄!你成功了!”接着,他小心地把它装入怀中,长喘了一口气……
在《可爱的中国(节选)——方志敏致亲爱的朋友们(1935年5月2日)》中,方志敏发出“要各人所有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号召。在《林海雪原曲波》这部书中的“智慧才能”,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原著具体内容(不局限于节选部分)进行阐释。
(三)(共8分)
请阅读《呈公主殿下书》完成小题
呈公主殿下书
公主殿下:
①请饶怨臣今日又不辞而别,殿下尚在襁褓,未成满月,臣本不应早早辞别,留下殿下哇哇作语,臣心实有不忍,惭愧于心,敬呈其书,以表心志。
②臣闻国之大计,系与民生,民强则国强、民富则国富。今国已定脱贫攻坚之策,时至今日,全面小康,决战取胜已在朝夕,臣食民之禄,不敢忘怀,民之所盼,系臣之职责,当不辱使命,攻坚克难。
③臣于三月十五日身至汇川区泗渡观坝居,虽其居距离城区不足百里,然臣却不能每日当归侍候殿下,臣之罪。观坝为其母之乡,亦是十里樱花长廊、大娄山红色文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旅游胜地,风景尤佳,民风朴实。旬月以来,臣以走访民生,接待八方观光游客、引导产业发展为主,每日所为,均以日记,望殿下予以详查。
④天下父母心,臣知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深远,钱财过多之于殿下则为害,臣今日所为,亦是为殿下留下一份精神之食粮,可供殿下爱民、爱国、爱农所用。殿下知臣学农,然起初并非吾所愿,一因幼年家贫,不堪学费之重负,弃工学农,半工半读,终完学业;二则择业之时,以为农村广阔之天地,可庇臣口粮之需,当无饥寒交迫之忧;然未想,臣学农今日终有用武之地,实则臣之幸事,亦渐知农村之广阔天地。农事之于国,如广厦之基石,溪流之源泉,不可偏废,农桑之事尤为关键。如今国之力日益强盛,诸般利好之政策普惠于民,寒门学子不再有无钱就学之惑,疾者不再有就医之难,贫者不再有危房之忧、进出不再有道路之艰,诸如各类就业、择业培训如雨后春笋,臣之力亦在其中,臣之乐亦在其中。
⑤臣拜书以闻,愿殿下听之信之,恕臣侥幸,臣感激涕零不胜惶恐!
⑥愿殿下安好,茁壮成长。
余永流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作于泗渡镇观坝居
【注释】2020年12月1日,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驻村干部余永流身体突发不适,送医后救治无效去世。生命定格在33岁。这是余永流请缨到泗渡镇观坝村驻村不久后,于2018年4月28日写给他刚刚满月的女儿的信。
11. 在《可爱的中国(节选)——方志敏致亲爱的朋友们(1935年5月2日)》中,方志敏发出“亲爱的朋友们,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号召。请结合具体内容阐释“奋斗”“持久地艰苦地奋斗”在《呈公主殿下书》中的具体体现。
12. 《可爱的中国(节选)——方志敏致亲爱的朋友们(1935年5月2日)》《林海雪原(节选)》《呈公主殿下书》中方志敏称呼同志们为“朋友们”,孙达得称呼杨子荣为“老战友、英雄”,而余永流称自己的孩子为“公主殿下”。这些称呼发自肺腑,饱含深情;这些称呼的变化又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请结合本次“‘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主题活动,阐述你的发现和思考。
(四)(共9分)
请阅读《黄土地的歌谣》,完成小题
黄土地的歌谣
侯发山
①黄亮懂事后,才知道爷爷名字的由来。爷爷给黄亮解释说:“那时咱家没地,你老爷(即曾爷爷)一直在地主家打长工,种地。我出生后,他希望咱黄家能有自己的地,这才给我起名土地。”
②爷爷虽是一个土里刨食儿的农民,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有“诗人”的天赋,口头歌谣作得像模像样。如A.“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干部,小干部,回到家里闲不住,穿皮鞋,戴眼镜,回到家里就劳动,又锄地,又拔草,一会儿不干老婆吵”,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土地承包到户,黄家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按人口分,全家五口人,二亩三分地。爷爷的“新作”又来了:“不打铃,不敲钟,一路小跑去上工,责任田里显威风。”
③这时候,曾爷爷已经去世多年,爷爷才四十出头,正值壮年,像牛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天不亮就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不愿意回来。庄稼地嘛,只要你想干,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儿:种地前需要平整土地,挑粪。若是家里没有牲口耕耙,就得人力翻地,然后用耙子把土坷垃平,种子种下,等苗出来,除草,浇水,撒肥,打药……到了收获季节,更忙。“紧种庄稼,消停买卖”是爷爷的口头禅。特别是收麦时节,更不能耽误,“麦熟一晌,蚕老一霎”,若不及时抢收,麦穗就要炸裂了。割麦天正是五黄六月,天热,还要趁晚上收割。麦子收割下来,需要挑到麦场,趁着晴好天气,一边晾晒,一边打场——即用牲口拉上石磙撵麦子,再经过翻场、起场、扬场等工序,才能做到颗粒归仓。整个下来,不死也要脱层皮。为此,爷爷曾作过一首打油诗:“五月麦稍黄,虎口抢粮忙。大人前头拱,少儿紧赶趟。烈日烤脊背,汗水湿衣裳。手上磨水疱,脚踝满是伤。口渴嗓冒烟,腰酸脸发烫。饥肠辘辘叫,身疲麦铺躺……
④“爷爷,真辛苦啊。”黄亮那时只有四五岁,若不是爷爷帮助回忆,好多事都记不起来了。
⑤“不辛苦,口嚼黄连唱山歌,苦中有乐。为啥?收获的粮食都是自个儿的啊。B.住着新瓦房,麦囤顶着梁,全年吃白面,感谢党中央。”
⑥黄亮考上大学后,爸爸进城打工,爷爷不愿进城,他舍不下家里那二亩三分地。为此,爷爷没少埋怨,但埋怨改变不了现实,再说,村里跟爸爸一样大的青壮劳力都进城了。
⑦让爷爷欣慰的是,黄亮大学读的是农业。让他不明白的是,黄亮毕业后回村了。
⑧黄亮笑嘻嘻地说:“爷爷,您不就是在村里待了一辈子,我就不能回来?”
⑨“你回来弄啥呢?一肚子学问,难道回来种地?”爷爷叹口气,心里既高兴又担忧。当下好多人都不种地了,土地荒芜了不少。荒草成片,有的疯长一人多高,如果哪群迷失方向的大象走进去,一时都难以发现。他上了年纪,收拾自己那点土地都有点力不从心了,幸亏有了旋耕耙、脱粒机,他省了好多力。他想种那些荒芜的地,也是有心无力。
⑩“爷爷,您若是算卦,这一卦可值钱了,我就是回来种地的!
“啊?咱家那点地能养活——”爷爷惊得胡子一抖一抖的,后半截话没说出口。过去指地吃喝,现在要买房,买车,还要结婚,供晚辈上学,到医院看病,指望那点地的粮食会中?他爸都知道进城赚钱,难道他跟钱有仇?
“爷爷,那点地当然不够塞牙缝。我已经给村主任和其他村民商量好了,村里的一千亩地我一个人承包。”
“你,你不是说胡话吧?”爷爷瞅着黄亮,像看外星人似的。
黄亮笑了,说:“爷爷,我跟您说的是正经事,没开玩笑。”
“我,我都八九十了,可没有力气帮你了。你爸就是回来,恐怕也不行,一千亩,乖乖,比过去大地主种的都多,那得雇多少长工啊!”爷爷摇了摇头。
“爷爷,咱骑驴看唱本,往后瞧好了。”
没等黄亮把手续办妥,爷爷病倒了,这才进城养病。好在有父亲照料,黄亮一门心思地经营流转来的土地。
等到第二年小麦开镰的时候,爷爷的病也养好了。
爷爷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跟随黄亮来到了田间地头。忽然,爷爷,揉着自己的眼睛,大声嚷嚷道,“亮亮,我还得进城,我的眼睛坏了。”
黄亮吓了一跳,说:“爷爷,您的眼睛怎么啦?”
“我看不到车里的人!”爷爷边揉着眼一边着急地说。
“爷爷,这些收割机的驾驶室就没人,无人驾驶,北斗卫星给指挥着呢。”
“啥?无人驾驶?”
“在手机上就操作了,每小时收割三四十亩。”
爷爷长舒了一口气,吟诵道:C.抚今忆往年,麦收两重天。晨见麦子熟,午间粮满仓。机器代人力,轻松无累慌……紧跟党步伐,初心永不忘。与时要俱进,正道是沧桑。祖国无限好,奋斗幸福长。”
看到爷爷脸上荡漾着的笑容,黄亮也舒心地笑了
(原载《金山》2022年第12期)
13. 请结合对文中“爷爷”的“歌谣”的理解,阐述文章题目“黄土地的歌谣”的表达效果。
A.“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干部,小干部,回到家里闲不住,穿皮鞋,戴眼镜,回到家里就劳动,又锄地,又拔草,一会儿不干老婆吵”“不打铃,不敲钟,一路小跑去上工,责任田里显威风。”
B.住着新瓦房,麦囤顶着梁,全年吃白面,感谢党中央。
C.抚今忆往年,麦收两重天。晨见麦子熟,午间粮满仓。机器代人力,轻松无累慌……紧跟党步伐,初心永不忘。与时要俱进,正道是沧桑。祖国无限好,奋斗幸福长。”
14. 请结合《黄土地的歌谣》具体内容,阐述你对《可爱的中国(节选)——方志敏致亲爱的朋友们(1935年5月2日)》中提到的“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的理解和感悟。
四、“家”风抒写(共82分)
(一)(共22分)
“家”风传承
15. 请根据提示、补充完善下列“‘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总结陈辞稿(讨论稿和修订稿)空缺处内容。
讨论稿
“家”,多么温馨的字眼!
世界很大,人生很长,而家很小。但,家却是这个世间最温暖的地方。
家,是王冕《墨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美德的借梅自喻;是王建《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委婉疑问和思念倾诉;是刘禹锡《浪淘沙(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对美好生活淳朴而热烈的向往;是韩翃《寒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对宦官得宠专权腐败现象的讽刺;是陆游《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那份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和悲壮心愿。
……
修订稿
家是温暖居所,家更是成长的摇篮。
“家”是“家训”里________________(用《钱氏家训》《钱七虎:为国作长城》内容回答);“家”是书信里________________(用《可爱的中国》节选)《林海雪原》(节选)内容作答);“家”是现实生活里________________(用《呈公主殿下书》作答);“家”是我们今天________________(总结本次“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综合性实践活动作答)。
……
16. 请从总结陈辞讨论稿或修订稿中选择其一向活动组委会推荐使用,并阐述你的推荐理由。
(二)“家”风抒写(共60分)
17. 题目:请本次“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拟定一份倡议书;
要求:字数500字以上,不得抄袭或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18. 题目:给三十年后的自己或晚辈们写一封“家”书。
要求:字数500字以上,不得抄袭或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六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并核对条形码。
2答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3.保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4.评分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依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班级拟举办“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参与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一、“家”义探源(共12分)
【1~3题答案】
【答案】1. 从字源看,“家”,居也,平民在屋廊下摆“豕”祭拜、形成“家”(按照材料提示内容整合得出自己关于字源说法:源于记录生活、生产或源于祭祀源于记录生活、生产或源于祭祀)。
从字义看,“家”,本意是屋内、住所;引申为住地;还可以引申为安家落户、定居。
2. 示例:
我选择甲骨文的“家”字,理由:甲骨文是“家”字早期形态,字体保留象形特征,能清晰看到“宀”(房屋轮廓)与“豕”(猪的形象)的组合。这种原始构形与宣传册探寻“家”义的意图高度适配,能直观呈现“家”字最初的字源结构,让观者快速联想到“家”字起源,借助甲骨文古朴、具象的特点,为宣传册营造浓厚的文化探究氛围,助力读者理解“家”的原始内涵,所以选甲骨文“家”字用于封面醒目位置。
3. 示例:我选择谜语3“女儿出嫁”,理由:从设谜方式看,谜语3采用拆字法——“嫁”字由“女”和“家”构成,“女儿出嫁”即“女”离开,剩余部分为“家”。这种设谜方式紧扣“家”与家庭生活的关联,与“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的栏目主题(强调家庭、成长、家风传承)高度贴合。谜语3的拆字逻辑更贴近家庭日常,易引发参与者对家庭关系的联想,增强互动感。
二、“家”训育志(共25分)
【4~7题答案】
【答案】4. 《钱氏家训》从个人修养、家庭规范、社会交往、国家贡献等方面作了诸如个人“心正言范、三省四箴、谨严廉介”、家庭“勤祭祀、须读书、娶淑女、择佳婿”、社会“信交友、惠乡邻、恤寡孤、念老幼、救灾急、排难纷”、国家“谋天下、利万世”等方面的训诫和规劝。
5. 钱七虎倾心竭力六十余年为国铸盾,是“钱氏家训”中“为天下谋”“为万世谋”的具体体现;为培养人才资助困难学生累计捐出奖金、津贴1800多万元,是“钱氏家训”中“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的具体体现。
6. 结合材料梳理、总结其在“个人修为”“家庭付出”“社会贡献”“国家担当”等几个方面作出的成就和贡献;《钱七虎:为国作长城》材料从其对国家和社会的付出和贡献角度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在诸如家与国关系上的表述上,如能表述出“顾大家即是照顾了小家”、在与社会交往方面诸如“与社会最好的交往即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等理念
7. 示例:
理由:这句话以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个人利益与天下利益的取舍之道。它跳出了“私利至上”的局限,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提醒人们在价值选择中超越小我,追求更崇高的社会价值,这种格局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三、“家”书传情(共31分)
(一)(共8分)
【8~9题答案】
【答案】8. 示例一:整封书信中,方志敏报告了自己狱中情况和向党表明斗争到底的决心。
示例二:从回忆被捕后在狱中情况的平淡描述中,读出了方志敏对自己不能实际为中国奋斗的羞愧和遗憾。
示例三:从“我坚信”等句子中,读到了方志敏对“可爱的中国”必将出现的坚定信念。
9. A句写方志敏不愿回忆自己被捕后在狱中的情况,写出了他对自己不能实际为中国奋斗的羞愧和遗憾。
B句写方志敏对新的中国的设想,运用排比句式语气强烈的表达了方志敏对新中国的热切期望和坚定信念。
C句写出了方志敏想象自己变成花朵致敬奋斗的志士们、鼓励战士们前进,用想象自己变成花朵、致敬、鼓励朋友们为中国奋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为中国奋斗的决心、信心。
(二)(共6分)
【1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林海雪原》里“智慧才能”体现在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小分队剿灭国民党残余土匪的策略充满智慧:剿匪采用侦察渗透与卧底行动、里应外合与精准突袭、心理战与分化瓦解、发动群众与后勤保障等方式,以最小代价取得全歼这些土匪的最大胜利,充满智慧,是方志敏等革命前辈所希望的。
示例二:《林海雪原》里的“智慧才能”体现在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小分队剿灭国民党残余土匪时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与“雪”交朋友,最终全歼这些国民党残余土匪,充满智慧:为克服了雪地行军困难,小分队战士适应雪地环境,学会了滑雪;利用雪地环境隐蔽行动,利用雪地的地形和积雪特点,设置陷阱和埋伏,借助雪地进行快速转移和包抄,借助这些独特战术优势,最终取得了剿匪的全面胜利;以最小代价取得全歼这些土匪的最大胜利,充满智慧,是方志敏等革命前辈所希望的。
示例三:《林海雪原》里的“智慧才能”体现在作者曲波叙述解放军小分队剿灭国民党残余土匪的方法充满了智慧:如小说对杨子荣等人物、小说情节的传奇化塑造,极具传奇性。小说对小分队剿灭顽匪充满智慧的叙写艺术,这种文艺繁荣服务于中国建设的局面,也正是方志敏等革命前辈所希望看到的。
示例四:节选部分叙写了杨子荣机智勇敢成功递送情报的场景,凸显了杨子荣机智勇敢、善于斗争、用于斗争的精神风貌(在理即可),小说反映的取得剿灭土匪的情景,也是方志敏等革命前辈希望看到的。
(三)(共8分)
【11~12题答案】
【答案】11. 余永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走访民生、用所学农业知识造福于乡邻、乐在其中、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正是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寄希望于后世“朋友们”的“奋斗”“持久地艰苦地奋斗”。
12. 示例一:选择这三篇选文中任意一篇人称使用进行说明,恰切地表达了文段作者对中国的热爱、对朋友们的热切希望、对未来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念(孙达得对杨子荣由衷的敬佩、对接到战友转递出的信息后内心的激动、对战友安全担忧的释然等)(余永流对女儿“殿下”称呼在写出了父亲对女儿满腔的爱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事业、对工作满腔的爱);
示例二:选择这三篇选文中任意一篇人称使用进行说明,恰切地表达了文段作者对中国的热爱、对朋友们的热切希望、对未来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念(孙达得对杨子荣由衷的敬佩、对接到战友转递出的信息后内心的激动、对战友安全担忧的释然等)(余永流对女儿“殿下”称呼在写出了父亲对女儿满腔的爱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事业、对工作满腔的爱);正因为有了方志敏烈士对中国、对未来美丽中国的热爱、坚定信念,正因为有方志敏对朋友们的热切期望,才有了《林海雪原》里杨子荣式的英雄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有了余永流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奋斗”,这便是我们的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共9分)
【13~14题答案】
【答案】13. A处歌谣是爷爷对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人们劳作态度转变的描述;
B歌谣写出了实行承包责任制、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由衷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C句表达了爷爷对现如今科技用于生产、农村前景广阔的无限欣喜之情;
“黄土地的歌谣”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串起了文章土地承包责任制前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科技赋能产业迭代升级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美好盛景,自然顺畅,巧妙新颖。
14.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节选)——方志敏致亲爱的朋友们(1935年5月2日)》中对未来中国充满创造和进步提出了热切的期望,在小说《黄土地的歌谣》中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如今中国经历了实行土地承包责任、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等创新性举措,使得农业生产、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正是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热切期盼出现的局面。
四、“家”风抒写(共82分)
(一)(共22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①. 不要人夸好颜色 ②. 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 今夜月明人尽望 ④.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⑤. 如今直上银河去 ⑥. 同到牵牛织女家 ⑦. 日暮汉宫传蜡烛 ⑧. 轻烟散入五侯家 ⑨. 王师北定中原日 ⑩.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个人修为、家庭担当、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规劝和训诫; . 奋斗精神和斗争智慧的感召和传承; .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线上初心不变、以身奉献、创造幸福的实践; . 探“家”源、培“训”志、悟“书”情、传“家”风的躬身实践。
16. 选择第一版,陈辞强调了“家”的概念、温暖,可以作为此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总结陈辞;选择第二版,陈辞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总结,对家的含义、家训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家书传达的浓烈情感、家风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都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适合本次活动的总结陈辞。
(二)“家”风抒写(共60分)
【17题答案】
【答案】例文: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发现,奶奶总爱说“碗里饭要吃干净”,爸爸常提醒“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还”?这些藏在日常里的话,其实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哦!它像一棵大树的根,悄悄滋养着我们长大。现在,“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语文实践活动开始啦,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家风、学习家风,让成长的路上开满美德的小花吧!
家风是什么?它就是家里的“小规矩”和“好品质”。有的同学家吃饭时长辈先动筷子,这是“尊敬长辈”的家风;有的同学做错事会主动承认,这是“诚实勇敢”的家风;还有的同学看到浪费会心疼,这是“勤俭节约”的家风。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们家的故事,也让我们慢慢变成更棒的人。
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我们当一次“家风小侦探”。在这里,我们想向大家发出倡议:
快去问问家里的“老故事”。晚饭后拉着爷爷的手,听听他小时候怎么帮奶奶做家务;翻开家里的相册,让爸爸妈妈讲讲他们上学时“认真学习”的小秘密。把听到的趣事记在笔记本上,或者画成漫画,家风就变成看得见的故事啦!
试着写下自己的小感受。当妈妈说“别人帮你要道谢”,你是不是觉得心里暖暖的?当爸爸教你“遇到困难不放弃”,你是不是更有勇气了?把这些想法写成几句话、小诗,甚至编个小故事,都是在和家风交朋友哦!
学着做家风的“小践行者”。在教室里,主动帮同学捡起掉落的文具;在家里,自己整理书包和房间;在小区里,看到垃圾弯腰捡起来。这些小事都是在实践家风呀,就像把种子种在土里,慢慢会长出参天大树呢!
同学们,家风不是难懂的大道理,就是我们家的“爱与规矩”。让我们借着这次活动,好好找找家里的家风宝贝,让它们陪着我们长高、长大。当每个同学都带着好家风向前走,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都会变得更美好!
快来加入我们,让家风像小星星一样,照亮我们的成长路吧!
“家风传千古,成长伴我行”活动组委会
×年×月×日
【18题答案】
【答案】例文:
致三十年后的你
三十年后的我:
你好,此刻是三十年前的夏夜,窗外的雨点正斜斜地打在阳台的绿萝叶子上,嗒嗒嗒,像无数只小鼓在同时敲响。我坐在爷爷的老藤椅上给你写信,藤条间的缝隙漏进几缕路灯的光,把信纸照得半明半暗。椅子“嘎吱嘎吱”地响,和着雨声像支老旧的歌谣,恍惚间就像爷爷笑起来时喉咙里的轻颤。
你还记得这把藤椅吗?去年夏天我蜷在上面看漫画,突然“咔嚓”一声,右侧一根藤条断成了两截。爸爸连夜翻出工具箱,老花镜滑在鼻尖上,用粗麻线来来回回缝了二十多针。现在那地方摸起来还带着点粗糙的凸起,每次坐上去我都故意往那边挪挪屁股,好像能透过布料听见爸爸当时的叹气,那叹气里藏着点无奈,更多的却是舍不得扔的疼惜。
妈妈昨天又在厨房腌萝卜了,玻璃罐被她洗得发亮,胖乎乎的白萝卜块在酱油里浮浮沉沉,上面还撒着几粒鲜红的小米辣。她戴着蓝布袖套,手腕一翻一搅,酱油便在罐里画出漩涡。“你外婆以前总说,腌菜要等够日子才香,急不得。”她边搅边转头看我,额角的碎发被风扇吹得轻轻动。就像这次数学考砸了,她把烫好的碗筷摆上桌,往我碗里夹了块浸得发亮的萝卜:“下次仔细点,就像腌菜不能少放盐,一步差了,味道就偏了。”萝卜的咸香混着她的声音,在闷热的屋里漫开。
对了,冬至那天我们包了饺子,奶奶把三枚硬币用开水烫了又烫,在昏黄的灯下挨个塞进饺子皮里。我盯着蒸腾的热气数饺子,吃到第三十二个时,牙齿突然磕到个硬东西,“叮”一声吐在手心,是枚五角的硬币,边缘还沾着点韭菜馅。爸爸笑着把他吃到的硬币塞给爷爷,爷爷却又推回来:“这叫福气分着吃,少了谁都不行。”现在那枚硬币还躺在我的铅笔盒里,和橡皮、尺子挤在一起,每次打开盒盖,都像能听见那天的笑声滚出来。
窗外的雨小了些,绿萝叶子上的水珠慢慢聚成一串,“啪嗒”落在阳台的瓷砖上。三十年后的你,还会记得这些事吗?也许那时候藤椅早被收进了杂物间,妈妈的蓝布袖套也磨破了边,但我希望你看到这封信时,能想起三十年前的雨声有多好听,想起那些藏在烟火里的暖,就像此刻,风从纱窗溜进来,带着点酱油和雨的味道,轻轻擦过信纸。
三十年前的你
×年×月×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