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样的美术门类》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赣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 美术七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美术的开篇内容,介绍了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设计、书法、篆刻、摄影、现代媒体艺术等多样的美术门类。它让学生对美术有初步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各门类美术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生活经验,但对美术门类的系统认识不足。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在理解美术作品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上有困难。教学中可多结合实例、组织活动,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感知不同美术门类作品的线条、色彩、造型等形式美。2. 体会不同美术门类作品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艺术表现1. 能用简单语言描述不同美术门类作品的特点。2. 尝试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对作品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创意实践1. 发挥想象,尝试用不同美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进行简单创作。2.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与美术门类相关的创意活动。文化理解1. 了解不同美术门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特点。2. 认识美术对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设计、书法、篆刻、摄影、现代媒体艺术等美术门类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不同美术门类在工具、材料、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差异。3. 体会不同美术门类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难点1. 准确区分不同美术门类作品,理解其独特的艺术语言。2. 感受不同美术门类作品在表现形象和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多样性。3. 培养学生对美术门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相关视频资料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展示与提问(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图片,如中国画《清明上河图》、油画《蒙娜丽莎》、雕塑《大卫》、建筑巴黎圣母院等。(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精美的作品,你们能感受到不同美术门类的艺术魅力吗?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美术门类吗?”(3)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初步印象和感受。(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特见解。(5) 进一步提问:“美术是一个门类繁多的大家庭,那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你们还知道哪些不同的美术门类呢?”(6)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举手回答问题。(7) 对学生提到的美术门类进行补充和完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样的美术门类。(8)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1. 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美术作品图片。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 回忆自己知道的美术门类,举手回答问题。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参与度:☆☆☆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丰富的美术作品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美术门类的艺术魅力。通过提问和交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知识讲解 绘画讲解(1) 教师讲解绘画的概念: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表现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中创造形象或渲染气氛、情调,表达情感或交流、传递信息的一门艺术。(2) 介绍绘画包括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3) 展示不同绘画形式的代表作品,如中国画《虾》(齐白石)、油画《向日葵》(梵高)、版画《开国大典》(董希文)、水彩画《窗前的水果》等。(4) 引导学生从工具、材料、美术语言、呈现方式等方面分析不同绘画形式的特点。例如,中国画使用毛笔、宣纸、墨汁等工具材料,注重笔墨韵味和意境表达;油画使用油画颜料、画布等,色彩丰富、表现力强。(5) 讲解不同绘画形式在表现形象和表达情感方面的差异。如中国画常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空灵的意境,油画则更擅长通过细腻的色彩和逼真的造型表达强烈的情感。(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绘画形式的优缺点,并选派代表发言。(7)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加深学生对绘画门类的理解。(8)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绘画作品?它们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绘画的魅力。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绘画的概念和艺术形式。2. 仔细观察不同绘画形式的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回答。评价任务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绘画的概念、艺术形式和特点,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绘画这一重要的美术门类。展示丰富的代表作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绘画形式的魅力。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绘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讲解 活动一:雕塑探究 雕塑讲解(1) 教师讲解雕塑的概念:雕塑是以可塑、可雕的材料,通过雕塑语言、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的一门艺术。(2) 介绍雕塑按材质划分,可分为雕塑、石雕、木雕等;按空间形式划分,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等。(3) 展示不同材质和空间形式的雕塑作品图片,如圆雕《思想者》(罗丹)、浮雕《昭陵六骏》、木雕《观音像》等。(4)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雕塑作品,从材质、造型、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例如,石雕作品质感坚硬、造型庄重;木雕作品则更具细腻的纹理和温润的质感。(5) 讲解不同材质和空间形式的雕塑在表现形象和表达情感方面的差异。如圆雕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或物体的形态;浮雕则更适合装饰性表达,通过凹凸变化表现主题。(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想象如果自己是雕塑家,会选择哪种材质和空间形式来创作作品,并说明理由。(7)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8)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雕塑的概念和分类。2. 仔细观察雕塑作品图片,分析其特点。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4. 认真听取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雕塑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展示丰富的雕塑作品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材质和空间形式的雕塑的特点。组织小组讨论和想象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知识讲解 活动二:工艺探索 工艺讲解(1) 教师讲解工艺的概念:工艺是设计意识为主导,运用工艺材料和美术技巧制作集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于一体的工艺品的一门艺术。(2) 介绍工艺可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两大类。日用工艺包括陶瓷、玻璃、编织等;陈设工艺包括牙雕、玉雕、景泰蓝等。(3) 展示不同类型的工艺作品图片,如陶瓷茶具、玻璃花瓶、牙雕摆件等。(4)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工艺作品,从设计、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例如,陶瓷茶具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设计上既要考虑使用方便,又要注重造型和色彩的搭配;牙雕摆件则更注重雕刻工艺的精湛和艺术造型的独特。(5) 讲解工艺作品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方面的作用。如日用工艺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陈设工艺作品可以装饰环境、增添文化氛围。(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工艺作品,分析其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并思考如果自己来设计,会有哪些改进。(7)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8)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工艺艺术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工艺的概念和分类。2. 仔细观察工艺作品图片,分析其特点。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工艺作品进行分析和改进思考。4. 认真听取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工艺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工艺艺术的本质特征。展示丰富的工艺作品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类型工艺作品的特点。组织小组讨论和设计改进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体会工艺艺术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知识讲解 活动三:建筑与设计赏析 建筑讲解(1) 教师讲解建筑的概念:建筑是人们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和建筑物。建筑不仅包括人们生活必需的房子,还包括道路、桥梁等。建筑也是一门艺术,设计师们选用各种结构、材料、运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段,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物质上、精神上的享受。(2) 展示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图片,如中国古典建筑故宫、西方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现代建筑鸟巢等。(3) 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不同风格建筑的特点。例如,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庭院布局,采用木结构和砖瓦材料;西方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和大窗户,体现了宗教神秘氛围;现代建筑则更注重功能与形式的结合,运用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4) 讲解不同风格建筑在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如中国古典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西方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宗教文化的象征,现代建筑则体现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风格建筑的优缺点,并谈谈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和理由。(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7)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理解。(8) 提问学生:“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哪些建筑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提高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建筑的概念和不同风格建筑的特点。2. 仔细观察不同风格建筑的作品图片,分析其特点。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比较不同风格建筑的优缺点,表达自己的喜好和理由。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回答。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建筑的概念和展示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建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筑艺术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知识讲解 设计讲解(1) 教师讲解设计的概念:设计是把计划、规划和设想通过视觉形式传达出来的一门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设计。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而且要满足人们在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要。(2) 展示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图片,如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3) 引导学生从设计的目的、功能、形式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设计的特点。例如,服装设计要考虑人体工程学和时尚潮流,室内设计要注重空间利用和风格营造,平面设计要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传达信息。(4) 讲解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如好的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文化传播。(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件自己身边的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7)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8)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设计作品,培养自己的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设计的概念和不同类型设计的特点。2. 仔细观察不同类型设计的作品图片,分析其特点。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选择身边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和改进建议。4. 认真听取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设计的概念和展示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设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和改进建议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收集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图片,制作一份手抄报,介绍其所属门类和特点。2. 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一种美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创作一件关于校园生活的作品。2. 与同学合作,设计一个小型的校园活动海报。板书设计多样的美术门类一、绘画- 概念- 形式:中国画、油画等二、雕塑- 概念- 分类:材质、空间形式三、工艺- 概念- 分类:日用、陈设四、建筑- 概念- 风格:古典、哥特式、现代五、设计- 概念- 类型:服装、室内等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 组织小组讨论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关注度和欣赏能力。不足之处1. 在讲解一些抽象的美术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2.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创作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学生的创意和潜能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不够多元化,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应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