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走进地域民间美术》教案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赣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教材围绕地域民间美术展开,介绍了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展示不同民俗活动中的民间美术内容,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在婚丧嫁娶、节庆赛事等方面的体现。教材引导学生探究同一种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域的特点及原因,为学生认识和欣赏民间美术提供了丰富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文化认同感。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地域民间美术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在分析和理解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关系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结合生动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破理解障碍,增强他们对民间美术的感知和理解。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敏锐感知不同地域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造型等外在特征。2. 体会民间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审美情趣。艺术表现1. 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和风格。2. 尝试借鉴民间美术元素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创意实践1. 分析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域呈现差异的原因,提出创新性见解。2. 开展小组合作,设计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民间美术创意方案。文化理解1. 深入理解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民俗活动的紧密联系。2. 增强对地域民间美术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民俗活动的紧密联系。2. 掌握同一种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 培养学生对地域民间美术的欣赏和分析能力。难点1. 深刻理解民间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内涵。2. 引导学生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差异。3. 激发学生对地域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实物、绘画工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展示民俗活动视频(1)播放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民俗活动的视频,视频中要清晰展示春节的春联、窗花、新衣,元宵节的灯会彩灯,端午节的龙舟等民间美术元素。(2)在播放过程中,适时暂停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民间美术内容。(3)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民间美术元素。(4)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参与这些民俗活动时见到的民间美术作品。(5)展示一些不同地域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的差异图片,如不同地区的春联字体、风格,不同样式的窗花等。(6)引导学生对比这些差异,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7)提出问题:民间美术作品如何反映地域文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8)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进地域民间美术。 1.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寻找视频中的民间美术元素。2. 踊跃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民间美术作品。3. 仔细对比不同地域民间美术的差异图片。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分享积极:☆☆☆思考深入:☆☆☆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民俗活动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后续探究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奠定基础。新课讲授 活动一:感知 交流 分析民俗活动中的民间美术(1)再次展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民俗活动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这些活动中能发现哪些民间美术内容及其特点。(2)巡回指导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3)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4)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总结民间美术在这些民俗活动中的表现特点,如春节的民间美术色彩鲜艳,寓意吉祥;元宵节的彩灯造型多样,工艺精美等。(5)展示一些其他民俗活动中的民间美术作品,如婚礼上的剪纸、寿宴上的面塑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的紧密联系。(6)引导学生思考民间美术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如增添节日氛围、表达美好祝愿等。(7)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拓宽学生的视野。(8)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相互依存的关系。 1. 分组积极讨论民俗活动中的民间美术内容和特点。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 认真观看其他民俗活动中的民间美术作品,思考其作用。4. 参与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评价任务 讨论积极:☆☆☆发言准确:☆☆☆交流有效:☆☆☆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分析民俗活动中的民间美术过程中,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内容和特点,以及与民俗活动的紧密联系。新课讲授 活动二:探究 理解 探究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1)展示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作品,如同为年画,展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地的年画。(2)引导学生对比这些作品的风格、题材、色彩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3)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地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分析。(4)巡回指导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资料进行深入思考。(5)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6)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讲解民间美术作品的产生和创造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7)展示更多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作品案例,如不同地区的刺绣、木雕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理解。(8)引导学生思考民间美术在传承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 认真对比不同地域民间美术作品的差异。2. 分组讨论造成差异的原因,结合资料进行分析。3.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4. 思考民间美术在传承地域文化中的作用。评价任务 对比准确:☆☆☆讨论深入:☆☆☆理解到位:☆☆☆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民间美术在传承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新课讲授 活动三:表现 分享 讨论民间美术的特点和传承(1)提出问题:以年画或其他民间美术种类为例,说一说它在不同地区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准备。(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3)巡回指导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地域文化、民俗活动等方面分析原因。(4)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展示小组讨论成果。(5)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补充,总结不同地区民间美术的特点和形成原因。(6)提出问题: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手工艺为代表的民间美术是否有保存和传承的必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简要地写下来。(7)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8)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引导,强调民间美术保存和传承的重要性。 1. 思考问题,准备在小组内交流。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3. 小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4. 写下自己对民间美术保存和传承的观点,并参与全班交流。评价任务 思考全面:☆☆☆讨论热烈:☆☆☆观点明确:☆☆☆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民间美术的保存和传承问题,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保护意识。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的关系、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联系、不同地区民间美术的特点等。(2)强调民间美术在反映地域文化、传承民俗传统方面的重要作用。(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优秀表现。(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身边的民间美术,发现更多的地域文化之美。(5)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种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域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6)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和困惑。(7)再次强调民间美术保存和传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文化责任感。(8)宣布下课。 1. 认真回顾课堂内容。2. 倾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3. 记录课后作业。4. 如有疑问,向教师提问。评价任务 回顾准确:☆☆☆倾听专注:☆☆☆作业记录:☆☆☆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理解。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民间美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收集一种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域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2. 用文字描述你所收集的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域的特点和差异。3. 思考并写下你对民间美术保存和传承的建议。拓展作业1. 尝试运用民间美术元素进行一件小工艺品的创作。2. 与家人一起参观当地的民间美术展览,并记录自己的感受。3. 参加一次民间美术手工制作活动,体验民间美术的魅力。板书设计走进地域民间美术一、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1. 表现形式2. 作用二、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1. 地域差异2. 形成原因三、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1. 重要性2. 建议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讨论热烈。2. 教学内容丰富,结合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足之处1. 在引导学生分析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关系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分析和讲解。2.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学生分享民间美术保存和传承观点时有些仓促,未能充分展开讨论。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表现不够自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