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传承非遗手艺》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传承非遗手艺”是湘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内容,属造型表现领域。课程围绕“怎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开,介绍泥塑等非遗项目,展现其多样性,强调与中华文化联系,让学生认识非遗价值。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有一定兴趣但了解不深。他们对非遗认识较表面,缺乏传承保护意识。且学生手工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教学需激发兴趣,提供指导,让每个学生参与体验。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泥塑等非遗手艺的美学价值,提升对传统美学的感知。2. 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和历史时期泥塑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表现1. 学生掌握泥塑的基本技巧,能用实践展示对非遗手艺的理解。2. 提升学生在泥塑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和创作能力。创意实践1. 鼓励学生在传统泥塑技艺基础上融入个人创意,进行创新实践。2. 使非遗手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文化理解1. 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认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非遗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2. 掌握泥塑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3. 感受不同地区泥塑的特色和艺术风格。难点1. 将传统非遗手艺与现代审美和创新思维相结合。2. 激发学生在泥塑创作中的创造力。3. 让学生保持非遗手艺的原汁原味,同时进行创新。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作品展示与讨论教具准备泥塑材料、参考书籍、多媒体设备、展示板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谈话激趣引新课 引入话题(1) 教师热情欢迎学生来到美术课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强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发挥自身的创新力量,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表达形式去解读、传播非遗文化,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志愿服务体验非遗文化,亲身参与传承。(3) 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关于美术非遗文化艺术品有哪些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4)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提到的剪纸、皮影、风筝等答案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很好,看来大家都有关注非遗文化”。(5) 进一步介绍质朴粗犷的泥塑、栩栩如生的皮影、精致华丽的漆器髹饰技艺等非遗项目,强调它们历史悠久,根植于中华文化基因,借由口传身授代代传承,匠心流传,文化常新。(6) 抛出关键问题:“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怎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7) 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承非遗手艺》——泥塑,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期待。(8) 简要说明本节课将围绕泥塑展开学习,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1.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话,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美术非遗文化艺术品的问题。3. 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新时代青年传承非遗手工技艺的方法。4. 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泥塑内容产生兴趣。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思维活跃:☆☆☆关注非遗:☆☆☆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总书记讲话强调传统文化重要性,提问检验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对泥塑课程的兴趣和参与感,增强文化自信。欣赏分析探新知 活动一:了解泥塑概念 探讨定义(1) 教师提问:“说到泥塑,同学们认为什么是泥塑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2) 当学生回答“我认为泥塑就是用泥巴做出来的雕塑”时,给予肯定和进一步解释,说明泥塑是雕塑的一种基本形式,有圆雕和浮雕之分。(3) 详细介绍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4) 强调泥塑材料一般采用含沙少、质地细、黏性强的泥土,让学生对泥塑的材料有清晰的认识。(5) 展示一些简单的圆雕和浮雕泥塑作品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形式的区别。(6)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不同形式的泥塑在表现内容和艺术效果上的差异。(7)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雕和浮雕的特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8) 总结学生的发言,再次明确圆雕和浮雕的定义和特点。 活动二:探究泥塑起源与发展 追溯历史(1) 向学生讲述非遗技艺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手上继承和创新,引出泥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彩塑是石窟艺术的主题,两汉墓葬中的大量陪葬泥塑文物推动了泥塑的发展和演变。(3) 说明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直接促进了泥塑艺术的发展。(4) 强调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展示一些唐代精美的泥塑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对泥塑发展的影响,如宗教的传播如何促进泥塑艺术的发展。(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7)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8)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泥塑历史发展的知识。 活动三:分析不同地区泥塑特色 对比欣赏(1) 介绍泥塑广为流传于陕西凤翔、江苏无锡、河北天津以及河南、浙江、甘肃、山东、山西等地,重点选取陕西凤翔和江苏无锡、河北天津的泥塑进行详细讲解。(2) 展示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的图片,介绍其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3) 引导学生观察陕西凤翔泥塑的色彩和造型特点,提问:“大家看看陕西——凤翔泥塑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4) 当学生回答“色彩鲜艳、造型夸张”时,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分析其造型概括简练,靠彩绘来表现生动逼真、活泼可爱的动物,对于动物的特征删繁为简,着重描绘其本性的内在性格,以及生肖文化与泥塑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深厚传统象征意蕴、造型饱满、装饰感强的生肖泥塑。(5) 展示漫塑虎(陶塑)王增丰(广东梅州)的作品,介绍漫塑是用漫画手法表现的传统泥塑,作者借鉴石湾陶塑传统技艺制作漫塑虎,以诙谐的拟人化手法表现了活泼的老虎形象,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泥塑作品。(6) 引出泥塑的两大派别——北方的“天津泥人张”和南方的“无锡惠山泥人”,让学生从造型、用色等艺术语言角度对比欣赏。(7)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者的特点及寓意,并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8)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天津泥人张造型细腻、色彩自然和谐、寓意吉祥,无锡惠山泥人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反映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寓意。 活动四:了解制作工具和方法 工具介绍(1) 展示制作泥塑时通常会用到的工具图片,如海绵、割线、斜边塑刀、刮片、环形工具、大扁丝刀、转盘、钢针等,并逐一介绍其用途。(2) 详细讲解海绵的用途是吸水、补水、打磨,不同密度海绵的特点,以及如何用海绵绑在棍子一端辅助拉坯,还可以用磨砂海绵打磨干或半干坯的表面。(3) 介绍割线的用途是切割,材质有铁丝与木头、铁丝与塑料、铁丝与金属等,替代品有较粗的毛线、铁丝、木棒等,提醒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购割线,以及在切割大量泥块时要注意割线容易断的问题。(4) 说明斜边塑刀的用途是修型、制作肌理,材质以木制较多,形状有方形头、弧形头、锯齿形头,替代品有木铲、木刀、木簪等,同时提醒学生木制品易发霉,存放时要注意干燥的环境。(5) 介绍刮片的用途是塑型、清理,材质有木制、金属、橡胶,形状常用各边缘是不同弧度的刮片,替代品有废旧银行卡、名片铁片等,强调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到手。(6) 讲解环形工具的用途是修坯、制作肌理,材质为金属,形状有尖头、方头、圆头,替代品可以用铁丝和木棒自制,但要注意使用安全。(7) 介绍大扁丝刀的用途是塑性、修坯,规格长20CM左右,宽3 - 7CM,形状有方头、圆头、锯齿状头,替代品有厨房削皮刀、金属勺子等,提醒学生不要选择头部过软和生锈的工具,且大扁丝刀更适合作品轮廓的修整,细节部分需更换工具。(8) 说明钢针的用途是标注记号、打孔排放气泡内的气体、切割掉拉坯时厚度不均匀的地方。 方法讲解(1) 介绍陶塑可以徒手成型的方法,如团块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泥片辅以点线面成型、泥板拼接成型、内挖外雕成型、骨架支撑辅助成型、转盘拉坯成型等。(2) 重点讲解泥条盘筑成型的方法,先搓好泥条,注意保湿,用其盘制一些造型比较复杂、随意性强的陶器,强调这种造型方法的优势在于泥条可自由弯曲盘转,制作方便,还可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自然盘旋的纹理来增强其艺术特色。(3) 讲解泥板拼接成型的方法,将陶泥碾、拍成板状,按需切割成块,然后对泥板进行弯卷、围合、贴加等方法造型。(4) 演示转盘拉坯成型法,将揉练均匀的泥团放在拉坯机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在泥团上开孔、压底并拉出泥筒,再经过手势的变化,制作出千变万化的器物造型。(5) 展示一些运用不同成型方法制作的陶塑作品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用了哪些方法。(6)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交流以下运用了哪些方法制作陶塑作品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7)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纠正错误回答,强调不同成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8)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尝试不同的成型方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1. 积极回答教师关于泥塑定义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2.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泥塑的起源和发展,观察不同历史时期的泥塑作品图片。3. 分组讨论不同地区泥塑的特色和艺术风格,推选代表发言。4. 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制作工具和演示的制作方法,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讨论积极:☆☆☆观察仔细:☆☆☆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概念、历史起源和发展,分析不同地区泥塑的特色和艺术风格,介绍制作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实践创作 布置任务(1) 教师向学生提出实践创作的任务:“请同学们捏一个自己喜爱的动物朋友。(尝试不同的成型塑造方法。)”明确创作要求。(2) 强调用不同颜色的彩泥搭配在一起,再运用添加、刻画的方法对动物的表情、穿戴、饰物进行美化,注意不要太复杂,面部表情要夸张、有趣。(3) 展示一些用彩泥制作的动物作品图片,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和参考,如可爱的小猫、小狗、小兔子等。(4)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不同的成型方法和装饰技巧。(5) 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制作工具,如避免割线割伤手、钢针刺伤等。(6) 巡视学生的创作过程,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7) 对学生的创意和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继续加油”“你对彩泥的运用很熟练,很不错”等。(8)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创作思路,互相学习和启发。 作品展示与评价(1) 当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将作品放到展示台进行展示,营造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氛围。(2) 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如“请同学们先自我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觉得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3) 鼓励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作品,肯定自己的优点,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我觉得我的小猫做得挺有创意的,你看它的大眼睛和微笑的嘴巴,是不是很可爱?不过我觉得它的身体比例可以再调整一下”。(4)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如“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评价一下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5)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搭配、创意、装饰等方面进行评价,如“我觉得你的小狗已经很可爱了,不过加上一些小骨头或者项圈可能会更好”。(6) 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评价的中肯和有价值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如“同学们的互评都很中肯,我们要善于从别人的评价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作品”。(7) 强调创意和美观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制作中不断尝试和改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8)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表扬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1. 认真听取教师的创作要求,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创作。2. 尝试不同的成型塑造方法和彩泥搭配,发挥创意进行装饰。3.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客观地分析优点和不足。4. 参与互评,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学习他人的优点。评价任务 创意表现:☆☆☆评价中肯:☆☆☆交流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手工技能,培养学生的细节处理和美化技巧,以及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让学生从同伴的反馈中获得灵感,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创作。总结 回顾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积极回答。(2) 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了什么是泥塑、泥塑的发展、泥塑南北流派,并学习了如何制作泥塑。(3) 强调学习非遗技艺要认真遵循每一道工序,弘扬匠人精神,注重每一个细节,这是继承传统工匠经验的要求。(4) 再次强调泥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责任。(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学习非遗文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6)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同学们在本节课中表现都很积极,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7) 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本节课学习的泥塑知识,或者尝试用家里的材料再制作一个简单的泥塑作品。(8) 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参与和配合。 1. 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认真聆听教师强调的学习非遗技艺的要求和传承非遗的责任。3. 接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增强学习的信心。4.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态度认真:☆☆☆责任意识:☆☆☆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学习内容,强调泥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遵循传统工艺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细节的关注,增强学生传承非遗的责任感。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本节课学习的泥塑知识,包括泥塑的定义、起源、发展、制作工具和方法等。2. 用家里的材料(如彩泥、面团等)再制作一个简单的泥塑作品,可以是动物、植物或人物等。3. 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拓展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其他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并选择一种进行简单的介绍。2. 尝试将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拍照或录制视频,上传到班级群里与同学们分享。3. 思考如何将非遗手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出一些创意和建议。板书设计传承非遗手艺一、泥塑概念圆雕、浮雕,泥土为原料二、起源与发展新石器时代 - 唐代(顶峰)三、不同地区特色陕西凤翔、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四、制作工具与方法工具:海绵、割线等方法:泥条盘筑、泥板拼接等五、实践创作要求:彩泥搭配、表情夸张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成功激发了学生对非遗文化和泥塑课程的兴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创作的积极性较高。2.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作品展示与评价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深入了解了泥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3. 在实践创作环节,学生能够大胆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成型方法和装饰技巧,创作出了许多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1.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实践创作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作品的精细制作和装饰,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2. 对个别手工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不够细致和深入,导致这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信心和作品效果。3. 在作品评价环节,虽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评和互评,但评价方式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部分学生的评价比较表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