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画自己》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画自己”是湘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材介绍自画像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展示运用绘画语言描绘自我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画像展现自身特征与内心世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绘画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已有一定观察能力,缺乏对绘画语言的深入理解与运用能力。教学中需设计基础绘画技巧教学,鼓励学生探索个性,通过互动环节激发学习兴趣,突破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难点。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理解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语言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中的作用。2. 提升对艺术美的感知能力,学会从艺术作品中体会艺术家的情感和创作意图。艺术表现1. 运用所学绘画技巧,结合自身个性特征,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自画像,表达内心世界。2. 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与他人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提高艺术表达能力。创意实践1. 在教师引导下,探索和实验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法,发展创新思维。2. 创作出独特的自画像作品,展现自我探索和艺术表达的创意过程。文化理解1. 通过学习自画像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理解自画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 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画像作品,理解绘画语言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中的作用。2. 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自画像。3.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和实验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法。4. 学生理解自画像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难点1. 学生如何将个人情感和思想通过绘画技巧准确表达。2. 学生如何在探索和实验中发展创新思维。3. 学生如何理解自画像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实践创作法、探索实验法、讨论交流法、案例研究法教具准备自画像作品图片、绘画材料、多媒体设备、参考书籍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激趣游戏引新课 游戏导入(1) 教师热情地向学生打招呼,开启美术课堂,并介绍“你画我猜”游戏。详细说明游戏规则,强调画画的同学不能写名字,也不能透露任何可以轻易辨认的线索。(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邀请几位勇敢的同学自愿上台,到黑板上画出班上任意一位同学的形象。(3) 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在旁边观察,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捕捉同学的特征。(4) 当画画的同学完成作品后,教师展示作品,引导其他同学进行猜测。鼓励同学们大胆发挥想象力,积极发言。(5) 对于学生的猜测,教师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猜测错误也给予积极的反馈。(6) 当猜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为勇敢上台和猜得正确的同学鼓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7) 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游戏锻炼了大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8) 自然地引出话题,提到曾经用文字剖析自我,而自画像也是对自我的表达,进而提问艺术家是如何用绘画语言描绘自我的,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1. 积极参与游戏,部分同学上台画画。2. 认真观察画作,大胆猜测画中人物。3. 为表现出色的同学鼓掌。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评价任务 参与积极性:☆☆☆观察敏锐度:☆☆☆表达大胆性:☆☆☆设计意图 通过“你画我猜”游戏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互动性,自然过渡到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我的学习阶段。欣赏分析探新知 活动一:欣赏画家自画像 作品展示与引导(1)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贾科梅蒂、孙多慈、戴逸如和梅墨生等画家的自画像作品。(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第一感受,如整体氛围、情感倾向等。(4)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交流。(5) 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不同画家通过自画像展现出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6)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画像对自我意识探索的作用,提问学生从自画像中能了解到画家的哪些方面。(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自画像的理解。(8)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问卷讨论(1) 教师发放问卷,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完成问卷。(2) 提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结合之前欣赏的作品,深入思考自画像的意义和作用。(3) 鼓励小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 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5) 当小组讨论基本完成后,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6) 认真倾听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评价,对有价值的观点进行强调和总结。(7) 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促进小组间的交流和互动。(8) 总结小组讨论的成果,强调自画像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对个人自我表达的意义。 1. 认真观察画家自画像,表达自己的感受。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观点。3. 完成问卷,思考自画像的意义。4. 小组代表发言,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任务 感受表达力:☆☆☆讨论参与度:☆☆☆观点独特性:☆☆☆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不同画家的自画像,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小组讨论和问卷填写让学生深入探讨自画像的意义和作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欣赏分析探新知 活动二:小组讨论画家表现手法 讨论引导(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自己哪些特征?(2) 提醒学生结合之前欣赏的作品以及自己的观察进行分析。(3) 鼓励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4) 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5) 当小组讨论声音渐渐小了,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发言。(6) 认真倾听小组代表的发言,如周令钊自画像中线条粗细变化和色彩对比的运用,拉斐尔自画像中光影处理技巧等。(7) 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画家运用不同手法突出个人特征的重要性。(8)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手法所传达的情感和个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分析(1) 教师详细分析周令钊和拉斐尔的自画像作品。(2) 指出周令钊用硬挺直线勾勒脸型,描绘出脸形硬朗、性格坚毅的特征;拉斐尔用柔和曲线笔触描绘脸形,展现出瘦削脸庞和柔弱温和的感觉。(3) 强调自画像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不同艺术家因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不同,运用不同艺术语言发掘自我。(4) 引导学生对比两位画家的作品,体会不同手法的差异和效果。(5)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对作品的新认识。(6) 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观察和分析作品细节的重要性。(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自画像中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个性。(8) 为学生提供更多不同风格的自画像作品,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和学习。 1.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画家表现手法。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3. 倾听教师作品分析,发表自己看法。4. 思考如何运用手法表达个性。评价任务 讨论深入度:☆☆☆分析准确性:☆☆☆观点创新性:☆☆☆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分析,学习观察和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细节,理解艺术家运用特定技巧表达个性和情感的方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为创作自画像奠定基础。欣赏分析探新知 活动三:学习绘制自画像 脸型分析(1) 教师展示不同脸型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对比并描述脸型特点,如圆脸、尖脸、长脸、方脸等。(2) 讲解每种脸型的基本特征和在绘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圆脸的圆润感、尖脸的下巴尖锐感等。(3) 举例说明不同脸型对绘画的影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同学的脸型特点,加深对脸型的认识。(5) 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把握脸部基本形状特征的重要性。(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己的脸型特点。(7) 教师进行简单的脸型绘画示范,展示不同脸型的绘制方法。(8) 让学生在纸上尝试绘制不同脸型,教师巡视指导。发型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发型给人物带来的不同感觉,如短发干练、长发温柔、卷发活泼等。(2) 展示不同发型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发型的变化。(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发型以及原因。(4) 分析发型在肖像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发型与人物整体形象的搭配。(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画像中表现自己的发型特征。(6) 教师进行发型绘画示范,展示不同发型的绘制技巧。(7) 让学生在之前绘制的脸型基础上添加发型,教师巡视指导。(8) 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和交流。 1. 观察图片,描述脸型特点。2. 参与发型讨论,分享观点。3. 尝试绘制脸型和发型。4. 展示作品,听取评价。评价任务 特征把握度:☆☆☆讨论参与度:☆☆☆绘画表现力:☆☆☆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人特征,让学生学习如何绘制自画像。从脸型和发型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对绘画的影响,掌握基本绘制方法,提高绘画技巧。欣赏分析探新知 活动四:五官与表情分析 五官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五官的不同对人物形象的影响,如眼睛大小、形状,鼻子高低、大小,嘴巴宽窄、形状等。(2) 展示不同五官特征的人物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五官的变化。(3) 强调五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提醒学生在绘画时要注重观察和准确描绘。(4) 教师进行五官绘画示范,展示不同五官的绘制方法和技巧。(5) 让学生在之前绘制的脸型和发型基础上添加五官,教师巡视指导。(6) 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和交流,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7) 引导学生根据评价进行修改和完善。(8) 总结五官绘画的要点,强调细节的重要性。表情与比例讲解(1) 教师讲解面部表情是自身情绪的显露,能生动反映内心情感。展示不同表情的人物图片,让学生感受表情的变化。(2) 介绍“三庭五眼”的传统美学比例,解释其含义和作用。(3) 举例说明在实际绘画中如何运用“三庭五眼”比例,同时强调可以根据人物特点和风格进行适当调整。(4) 让学生对照镜子观察自己的面部比例和表情,教师巡视指导。(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画像中通过表情和比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6) 播放视频,详细讲解自画像的绘制过程和技巧,让学生进一步学习。(7) 鼓励学生在视频学习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次修改和完善。(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绘制自画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1. 参与五官讨论,观察图片。2. 绘制五官,展示作品。3. 观察自己的面部比例和表情。4. 观看视频,修改完善作品。评价任务 五官准确性:☆☆☆表情表现力:☆☆☆比例把握度:☆☆☆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五官和表情,让学生学会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讲解“三庭五眼”比例,帮助学生理解人脸结构,提高绘画的准确性。视频学习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绘画技巧。动手实践激创作 创作布置与指导(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一边照镜子一边绘制一幅自画像。(2) 强调构图要恰当,能够突出自己的独特特征,并且能够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图。(3) 为学生提供绘画材料,如纸张、颜料、画笔等。(4) 巡视学生创作过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5)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信心。(6) 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细节和整体效果,保持画面的整洁。(7)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展现个性。(8)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1. 明确作业要求,准备绘画材料。2. 一边照镜子一边绘制自画像。3. 接受教师指导,解决遇到的问题。4. 完成作品,准备展示。评价任务 特征突出度:☆☆☆情感传达力:☆☆☆创意表现力:☆☆☆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自画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画技巧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表达。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一幅自画像作品,要求构图合理,能够突出自己的特征和个性。2. 在作品旁边用简短的文字描述自己创作这幅自画像的思路和想要表达的情感。3. 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回顾所学的绘画技巧和知识。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法重新创作一幅自画像,对比不同效果。2. 收集一位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分析其绘画语言和表达的情感,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报告。3. 与同学交换自画像作品,互相欣赏并提出建议和评价。板书设计画自己一、自画像欣赏贾科梅蒂、孙多慈等画家作品特点二、绘画要素1. 脸型:圆脸、尖脸等2. 发型:短发、长发等3. 五官:眼睛、鼻子等4. 表情:三庭五眼三、创作要点突出特征、传达情感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你画我猜”游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2. 在欣赏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画家的自画像作品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审美感知能力。3.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绘制自画像的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在创作中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展现出一定的个性和创意。不足之处1.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的作品效果不够理想。2.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作品展示和交流环节有些仓促,学生的分享不够充分。3. 在引导学生理解自画像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文化内涵方面,深度和广度还有所欠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