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凝聚的力量》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评述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通过展示多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凝聚生活之美的方式。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欣赏评述和审美能力。但对于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性和凝聚力理解较浅。教学中应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审美和表现能力,促进健全人格形成和全面发展。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学生能通过欣赏作品,感悟其中“凝聚的力量”。2. 提高对美术作品中生活之美的感知能力。艺术表现1. 具体分析作品的背景和形式,如构图、造型、色彩等。2. 学会运用专业术语描述作品的艺术特点。创意实践1. 探究感兴趣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思考创作方式。2. 尝试用简单的构图分析简图表述自己的理解。文化理解1. 体会艺术中凝聚的力量,理解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内涵。2. 提高文化理解,感受艺术传递的正能量和社会精神力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分析艺术家通过美术作品凝聚生活之美的方式。2. 掌握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作品的方法。3. 理解不同作品中“凝聚的力量”的表现形式。难点1. 体会美术作品与文化理解的关系。2. 探究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3. 能够准确描述作品中“凝聚的力量”带来的不同感受。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讲解法教具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1) 老师开场:“上课,同学们好,请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充满凝聚力的事件或者作品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相关场景,引导他们将生活与美术作品中的凝聚力量联系起来。(2)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提到的有力量感的事情或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描述这些事件或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感受。(3) 介绍美术作品的独特作用:“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从迥异的个性中聚起共识,从纷纭的悲欢中凝结情感和力量。富于真实质感的作品,总是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给民族、社会的凝聚与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在凝聚力量方面的重要意义。(4) 播放美术作品的图片,展示1870 - 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列宾(俄罗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979年中国美术馆藏的何岸《西沙之晨》、2007年中国美术馆藏的吴云华《草原盛会》、1880年克拉姆斯柯依的《月夜》、1872年希施金的《松树林》、1895年列维坦的《金色的秋天》等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作品的魅力。(5) 提出问题:“那么美术作品怎样展现凝聚的力量?”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作品展现凝聚力量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6) 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说出的通过作品的画面内容、色彩等方式展现凝聚力量的观点,给予肯定和进一步的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想法。(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和形式分析——构图、造型、色彩、环境、明暗来感悟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并体会美术作品中的凝聚的力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8) 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深入探究美术作品中的凝聚力量。 1. 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见过的有力量感的事情或作品。2. 认真观看美术作品的图片,直观感受作品的魅力。3.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尝试说出自己对美术作品展现凝聚力量方式的理解。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理解准确:☆☆☆表达清晰:☆☆☆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美术作品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一:于细微处汇聚力量 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 播放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中展现的凝聚力量。视频播放完毕后,提问:“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的感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2) 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一起来到伏尔加河河畔写生。俄罗斯的母亲河那美丽的风光给列宾极大的震动。他从来没有如此亲近地看过自已的母亲河,但是随之而来的一幕却使他的心阵痛起来。涅瓦河河畔的那一幕再次上演了,一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沉重的平底货船,艰难地向前移动着。列宾的创作激情被触发了,在随后3年时间里,他专门到伏尔加河旅行了两次,他采访纤夫,和纤夫们交朋友,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终于完成了。”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3) 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分析:“接下来,我们从作品的形式方面分析美术作品是如何展现凝聚的力量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帮助学生观察画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4) 总结画面内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俄国画家列宾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描绘的拖船工人在伏尔加河畔拉船的景象,画面中画了11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面容严峻,双肩低垂,穿着破旧的衣服,呈现出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让学生对作品的画面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5) 引导学生分析构图:“那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构图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分析。”培养学生对构图的分析能力。(6) 总结构图特点:“没错,画面构图由近及远水平展开,奋力向前的人群显示了画面中的‘动’,画面后面的帆船构成三角形的形式,展现了画面中的‘动’,一静一动的构图形式让画面的视觉中心集中在奋力向前的人群中,同时,近大远小的构图形式显示了向前的凝聚的力量。”让学生理解构图对展现凝聚力量的作用。(7)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造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方面。请大家来说一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里的人物造型是怎样的?”培养学生对人物造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8) 详细描述人物造型:“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整体来看,人物形象真实、展现了他们的艰苦。”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造型所传达的情感。比较作品(1) 在大家共同分析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作品后,提出问题:“接下来请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我们走在大路上》构图有哪些异同?画面体现的‘凝聚的力量’给我们的感受是相同的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2)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3)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于学生的分析,给予肯定和补充,如“大家的分析能力很强,老师再补充一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展现了艰苦、挣扎、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我们走在大路上》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凝聚力。”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作品中凝聚力量的表现形式。(4) 提出问题:“思考:比较以下两幅作品,《草原盛会》和《西沙之晨》,说一说艺术家们分别怎样处理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处理方式。(5) 通过展示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草原盛会》和《西沙之晨》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如“《西沙之晨》显示了凝聚的力量——‘满载而归’:对我们现代化海军的憧憬,点明了保卫渔民安全与维护国家领海主权的主题。《草原盛会》的人物相互连接、环绕、依靠,展现了凝聚的力量——‘民族精神’:歌颂时代、歌颂生活、歌颂民族旋律。”让学生理解不同作品通过人物关系展现凝聚力量的方式。(6) 鼓励学生在分析作品时,要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入理解作品中凝聚力量的本质。(7) 总结活动一的内容,强调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构图、造型、人物关系等方面感悟作品中展现的凝聚力量。(8) 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美术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凝聚力量的表现方式,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1. 观看视频,分享自己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感悟。2. 认真倾听老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创作动机。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我们走在大路上》构图的异同,以及画面体现的凝聚力量的感受。4.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草原盛会》和《西沙之晨》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评价任务 分析准确:☆☆☆讨论积极:☆☆☆表达清晰:☆☆☆设计意图 通过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的详细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作品中展现的凝聚力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二:作品分析 —— 凝聚生活之美 欣赏俄罗斯秋天的作品(1) 介绍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优秀的绘画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和构图等元素的组合,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视觉效果。观者可以沉浸在画作所呈现的景象中,感受到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这种美的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使他们更加敏锐地感知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播放俄罗斯秋天的图片,展示列维坦的《金色的秋天》等作品,提问:“列维坦《金色的秋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认为哪里体现了生活之美?”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展现的生活之美。(3) 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提到的秋天的凉爽、金色绚烂的美等感受,给予肯定和进一步的引导,如“没错,列维坦将他看到的俄罗斯的秋日景色通过自己的绘画方式表现了绚丽灿烂,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的美景,展现了列维坦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美丽自然风景的追求。”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4) 拓展欣赏列维坦的其他风景油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列维坦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5) 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列维坦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6) 总结列维坦作品的艺术价值:“列维坦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寄予风景创作中,不仅展现自然风貌, 而且赋予大自然以独特的社会意义和人类情感。他的作品对于我们感受生活之美、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列维坦作品的重要性。(7)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用艺术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中的美。(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将生活中的美凝聚和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欣赏《松树林》(1) 展示希施金的《松树林》,提问:“希施金的《松树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2) 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提到的美、具有力量感等感受,给予肯定和进一步的分析,如“繁木茂林,疏密有致,大森林的美与神秘,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谓美不胜收。林木的形象雄伟豪放,独具个性,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象征了生气勃勃。”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 拓展欣赏希施金的其他风景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希施金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4) 引导学生从构图、造型等方面分析希施金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5) 总结希施金作品的艺术价值:“希施金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力,对于我们理解俄罗斯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希施金作品的重要性。(6) 鼓励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要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7)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艺术家通过作品展现生活之美的方式有何不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8) 总结活动二的内容,强调通过欣赏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中凝聚的生活之美,以及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1. 认真倾听老师介绍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艺术的来源和作用。2. 欣赏俄罗斯秋天的图片和列维坦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中体现的生活之美。3. 欣赏希施金的《松树林》,表达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4. 思考不同艺术家展现生活之美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比较分析能力。评价任务 感受深刻:☆☆☆分析准确:☆☆☆表达清晰:☆☆☆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列维坦和希施金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作品中凝聚的生活之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合作创新,动手实践 布置任务(1) 展示课件中的左图,介绍:“左图从左至右是艺术家们创作时需考虑的基本因素,请和同学们查找资料,一起探究一位感兴趣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创作的,将构图分析简图画在虚线框内,并分工填写实线框中的项目。”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2) 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如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等,帮助学生获取所需的信息。(3) 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4)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和查找资料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5) 提醒学生在分析作品时,要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思考。(6)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7) 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对于完成速度较快的小组,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拓展自己的思考。(8)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1. 明确任务要求,与小组成员一起查找资料,探究感兴趣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2.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构图分析简图和项目填写。3.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 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努力完成任务。评价任务 合作良好:☆☆☆探究深入:☆☆☆创意突出:☆☆☆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创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艺术家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创意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欣赏评述 展示成果(1) 邀请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包括构图分析简图和填写的项目内容。(2) 鼓励代表们详细介绍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考方法,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3) 认真倾听代表们的介绍,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代表们的精彩发言,及时给予表扬。(4) 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5)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组织代表们进行解答和讨论,共同完善探究成果。(6) 从构图分析、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对各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7) 总结各小组的探究成果,强调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在分析作品、理解艺术家创作方式等方面取得的进步。(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探究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1.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探究成果,介绍探究过程和思考方法。2. 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介绍,提出问题和建议。3. 参与讨论,解答其他小组的问题,完善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4. 倾听老师的评价,了解自己小组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评价任务 展示清晰:☆☆☆交流积极:☆☆☆评价客观:☆☆☆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课堂小结 总结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欣赏的作品、分析的方法、探究的活动等,强调美术作品中凝聚的力量和生活之美。(2) 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进步,如在分析作品、小组合作、创意实践等方面的表现。(3) 强调文艺凝聚力量,作品传递真情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见证历史、传递时代精神。(4)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5) 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写一篇欣赏短文,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6) 感谢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积极配合和努力,期待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7) 宣布下课。(8) 整理教学资料,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认真倾听老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进步,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3. 认识到文艺作品的重要意义,增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探究热情。4. 记录课后作业,准备课后完成。评价任务 总结准确:☆☆☆鼓励有效:☆☆☆作业合理:☆☆☆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学习成果,明确学习方向,同时强调文艺作品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探究热情。作业设计书面作业1.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作品中展现的凝聚力量和生活之美。2. 查找一位艺术家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制作一份手抄报。3. 思考美术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实践作业1. 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创作一幅体现凝聚力量的作品。2. 组织一次小组活动,共同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展现团队的凝聚力。3. 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作品,并与同学分享。板书设计凝聚的力量历史背景- 经济条件- 社会文化背景凝聚力、生活美形式分析- 构图- 造型- 色彩- 环境- 明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和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的构图、造型等方面,展现了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2. 教学内容丰富,选取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美术作品中凝聚的力量和生活之美。通过对作品的详细分析和比较,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例如,在合作创新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查找资料,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不足之处1.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欣赏分析环节,由于对作品的分析过于详细,导致后面的合作创新和欣赏评述环节时间有些紧张,学生的探究和展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2. 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 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完善,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