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凝铸时光》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随着社会发展,公共艺术成城市文化重要部分,公共雕塑作为其重要形式,美化环境且承载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本课程探讨公共雕塑艺术,让学生理解个人、社群与环境互动关系,激发创造力与审美力。学情分析此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兴趣浓,但对抽象概念理解有限。在学习公共雕塑这种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时,可能较难把握其与个人、社群和环境的联系。教学中需多结合实例,采用生动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敏锐感知公共雕塑的艺术美,体会不同材料、造型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2. 感受公共雕塑与环境融合所营造的整体美感。艺术表现1. 掌握分析雕塑作品的方法,准确从个人、社群、环境角度解读作品。2. 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对雕塑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创意实践1.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设计出与环境、人群和谐相处的雕塑草图。2. 发挥创新思维,为雕塑作品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1. 了解公共雕塑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2. 认识公共雕塑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和艺术使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明确公共雕塑艺术通过个人、社群与环境互动传达文化理念和艺术使命。2. 掌握分析雕塑作品的方法,从多方面解读作品。3. 理解不同材料在公共雕塑中的运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难点1. 深刻体会公共雕塑与个人、社群和环境的内在联系。2. 设计出与环境、人群和谐统一且有创意的雕塑作品。3. 准确把握公共雕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创作中体现。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练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雕塑作品图片、视频资料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引导思考(1) 教师在黑板写下“雕塑”二字,提问:“同学们,城市中有很多雕塑,大家能说说平时都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雕塑吗?”引导学生回忆城市中雕塑的存在场景。(2) 进一步提问:“那你们觉得这些雕塑有哪些作用呢?可以结合自己见到的雕塑来谈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公共雕塑具有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比如一些公园中的雕塑能让公园更具艺术氛围;能协调公共空间,使空间更有层次感;还能传递文化理念和艺术使命,既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也有助于个人与社群、环境的联系。(4) 展示一些不同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共雕塑图片,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凯旋门雕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雕塑的作用。(5) 提出问题:“公共艺术如何表现个人与社群、环境的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6)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提问:“如果在我们教室外面放置一座雕塑,应该放什么样的雕塑比较合适呢?”让学生初步思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7) 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8) 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1. 回忆并分享在城市中见到雕塑的地方。2. 思考并回答雕塑的作用。3. 观察图片,感受雕塑的作用。4.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想法。评价任务 发言积极度:☆☆☆想法独特性:☆☆☆参与讨论度:☆☆☆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公共雕塑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讲授新课 - 分析《黄河母亲》 作品赏析(1) 教师展示何鄂《黄河母亲》雕塑的高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当你看到这件作品时,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直观感受。(2) 进一步提问:“雕塑中,女性形象代表什么?男性婴儿又代表什么?”启发学生思考作品的象征意义。(3) 展示不同材质的图片,如汉白玉、花岗岩等,提问:“为什么不用质地更好的汉白玉或其他材料来雕塑,反而要用普通的花岗岩呢?”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选择与作品表达的关系。(4) 介绍兰州这座城市与黄河的紧密联系,提问:“你觉得《黄河母亲》对于中国、兰州这座城市有什么意义?”让学生从文化和地域角度理解作品的价值。(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记录讨论结果。(6)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作品。(7) 总结《黄河母亲》的意义:整体造型呈现母亲侧卧黄河岸边看护幼儿情景,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孕育者的母亲形象,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气度大方、不断创造文明的时代精神;选用花岗岩能表现黄河颜色和炎黄子孙肤色,其粗糙质感诉说中华民族沧桑巨变;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是兰州市标志性景点。(8) 再次展示《黄河母亲》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总结内容,再次感受作品的魅力。 1. 观察作品,描述第一印象。2. 思考并回答问题。3. 参与小组讨论,记录结果。4.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思考深度:☆☆☆发言逻辑性:☆☆☆设计意图 通过对《黄河母亲》的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从象征意义、材料选择、文化价值等方面分析雕塑作品的方法,理解公共雕塑与个人、社群、环境的联系。讲授新课 - 环境与雕塑对话 活动一:赏析《大地之子》 引导探究(1) 教师展示董书兵《大地之子》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震撼。提问:“雕塑作品位于何处?周围环境有何特点?雕塑的位置是否特意选择?”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与环境的关系。(2) 让学生对比雕塑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色彩,提问:“雕塑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色彩之间是否存在对比或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3) 描述雕塑所在环境的氛围,提问:“雕塑所在环境的氛围是否对作品的意义有所增益?”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作品意义的影响。(4) 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过程,提问:“设计者创作这座雕塑想要表达什么?”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寓意。(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每个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书面报告。(6) 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书面报告,分享小组的探究成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和总结。(7) 总结《大地之子》的相关内容:作品位于甘肃省瓜州县红山坡戈壁滩,瓜州是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棕褐色的雕塑与大片荒漠浑然天成;红砂岩材质适宜沙漠环境,表达生命活力与对生命的尊重;寓意提醒人们保护地球。(8) 再次展示《大地之子》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结合总结内容,深入体会作品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1. 观察图片和视频,思考问题。2. 对比色彩,发表看法。3. 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撰写报告。4.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报告。评价任务 探究积极性:☆☆☆报告完整性:☆☆☆展示表现力:☆☆☆设计意图 通过对《大地之子》的赏析,让学生深入理解雕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讲授新课 - 环境与雕塑对话 活动二:思考与交流 小组讨论(1) 教师展示为迎接杭州2023年亚运会,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并置于校园中的雕塑作品图片,提问:“仔细观察,说出这座雕塑的主要材料。”引导学生关注雕塑的材料。(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讨论雕塑材料的选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3)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4) 播放《中国美术学院的秋叶艺术节》视频,让学生感受雕塑与环境、材质相辅相成的效果。(5)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雕塑与环境、材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视频中的内容。(6) 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结合之前的分析和视频内容,深入探讨雕塑与环境、材质的关系。(7) 请小组代表再次发言,分享小组的新认识。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升华,强调材料选择对雕塑与环境融合的重要性。(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与环境融合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1. 观察图片,说出雕塑材料。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观点。3.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4. 再次参与小组讨论,总结认识。评价任务 观察准确性:☆☆☆讨论参与度:☆☆☆总结归纳力:☆☆☆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作品、播放视频和组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雕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为后续创作打下基础。讲授新课 - 我们与雕塑对话 活动三:赏析互动性雕塑 感受互动(1) 教师展示《同学》(闫松岭,现立于清华大学校园)和《时空对话》(尹刚,现立于北京东城区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观察雕塑的造型和人们与雕塑的互动场景。(2) 提问:“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雕塑设计与人们的互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关注雕塑的互动设计。(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讨论这种互动性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并给予启发。(4)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互动性在公共雕塑中的重要性。(5) 展示一些其他具有互动性的公共雕塑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互动性雕塑的魅力。(6) 提问:“如果我们要设计一座互动性雕塑,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性雕塑的设计要点。(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头脑风暴,每个小组围绕互动性雕塑的设计要点进行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8) 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肯定和鼓励,为后续的创作活动做好铺垫。 1. 观察图片和视频,思考互动性体现。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感受。3. 观看案例,拓展视野。4. 参与头脑风暴,展示创意。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度:☆☆☆讨论深度:☆☆☆创意新颖度:☆☆☆设计意图 通过赏析互动性雕塑,让学生感受公共雕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意识。实践活动 创作指导(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次创作活动,设计一个校园雕塑,画出草图,写出说明,注意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明确创作任务和要求。(2) 组织学生再次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思考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功能需求,为创作寻找灵感。(3) 提供一些校园雕塑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参考借鉴,拓宽创作思路。(4) 指导学生从雕塑的主题、造型、材料、与环境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构思,提醒学生要考虑雕塑与人群的互动性。(5) 学生开始进行个人创作,教师巡视各学生,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6)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草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向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作品特点。(7) 请小组内的同学对每个作品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8) 学生根据小组同学的建议,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1. 明确创作任务和要求。2. 观察环境,寻找灵感。3. 进行个人创作。4. 参与小组交流,修改作品。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性:☆☆☆设计合理性:☆☆☆交流积极性:☆☆☆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善课堂上设计的校园雕塑草图,使其更加详细和精美。2. 为自己设计的雕塑撰写一篇详细的说明,阐述其设计理念、与环境和人群的互动关系。3. 收集至少3个不同风格的公共雕塑案例,分析其与环境、人群的联系。拓展作业1. 尝试用简单材料制作校园雕塑的模型。2. 与同学合作,共同设计一个社区公共雕塑方案。3. 参观当地的公共雕塑,写一篇参观感受。板书设计凝铸时光一、公共雕塑的作用美化环境、协调空间、传递理念二、分析雕塑作品《黄河母亲》:象征意义、材料选择、文化价值《大地之子》:环境融合、寓意表达三、雕塑与环境、人群的关系互动性、协调性四、创作设计主题、造型、材料、互动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表现出对公共雕塑的浓厚兴趣。2. 案例选择恰当,《黄河母亲》《大地之子》等作品具有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公共雕塑与个人、社群、环境的联系。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掌握了分析雕塑作品的方法。3. 实践活动设计合理,让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作品创意丰富,展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之处1. 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理解公共雕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使命时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实践活动中小组交流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