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走近非遗》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强调美术与多学科融合。教材融入历史、文化等知识,助学生全面理解非遗。学习此课,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树立保护非遗的意识和责任感。非遗承载民族起源、历史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结晶,学习该教材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负责。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美术知识和认知在扩展,体验与创造能力渐强。小学阶段的学习让他们具备一定美术知识、创作、欣赏探究和分析表现作品的能力。教学中,可利用这些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非遗世界。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表现1.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2. 掌握欣赏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创意实践1. 利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设计非遗图案。2. 创作一件与非遗相关的作品。文化理解1.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承意识。2. 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欣赏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3. 感受非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2. 激发学生对非遗的传承意识。3. 让学生将对非遗的理解融入到创意实践作品中。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引导观察(1) 老师在进入课题前,向学生说:“同学们,在进入今天的课题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个精彩的视频。大家要仔细观察视频中的内容哦。”然后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2)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传统艺术形式呢?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3)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当有学生回答后,给予肯定和表扬,如“xx同学观察得真仔细,掌声送给你!”(4)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那大家知道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关系吗?”(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去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6) 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走近非遗》,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和学习目标。(7) 再次强调观察视频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也要保持这种观察和思考的习惯。(8) 询问学生对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1. 认真观看视频。2.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3.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4. 分享自己对视频中传统艺术形式的印象。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回答积极:☆☆☆思考深入:☆☆☆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传统艺术形式,为后续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做铺垫。同时,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非遗定义与分类讲解 详细讲解定义与分类(1) 老师向学生解释:“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 结合图片,详细介绍非遗的分类,如“口头传统和表达,就像我们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传说等;表演艺术,像刚才视频里看到的昆曲等;还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3)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非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像春节、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就属于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这一类的非遗。”(4) 提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能属于非遗的东西呢?”(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纠正,进一步明确非遗的范围。(6) 强调非遗的重要性,说:“非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7) 让学生分组讨论非遗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8)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再次强调非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 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2. 观察老师展示的图片。3.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4. 参与小组讨论并发言。评价任务 理解准确:☆☆☆回答合理:☆☆☆讨论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非遗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对非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结合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典型非遗技艺展示 活动一:展示典型非遗技艺 展示与引导思考(1) 老师说:“同学们,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非遗,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进典型非遗,来一场视觉的盛宴,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吧!”然后依次出示剪纸、皮影等典型非遗技艺的图片。(2) 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详细介绍每种非遗技艺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比如“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它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往往寓意着吉祥、幸福等美好愿望。”(3) 展示一些剪纸和皮影的实物作品,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感受它们的质感和工艺。(4) 提问学生:“大家觉得这些非遗技艺美在哪里?它们和我们现代的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5)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非遗技艺。(6) 播放一段关于剪纸或皮影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非遗技艺的制作方法。(7) 再次强调这些典型非遗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8)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非遗技艺的场景。 1. 观看老师展示的图片和实物。2. 聆听老师的介绍。3.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4. 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思考深入:☆☆☆分享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典型非遗技艺的图片、实物和制作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引导学生思考非遗技艺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鼓励学生分享生活经历,增强学生对非遗的亲近感。走近非遗的途径讲解 活动二:介绍走近非遗的途径 讲解与引导规划(1) 老师说:“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非遗的知识和典型技艺,那我们怎样更深入地去了解非遗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些走近非遗的途径。”(2) 详细介绍走进非遗博物馆的好处,比如“非遗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的非遗实物和资料,我们可以在那里看到各种各样的非遗作品,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介绍参观非遗展览的意义,“非遗展览通常会集中展示某一类或某一地区的非遗项目,我们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很多精彩的非遗表演和作品。”(4) 说明体验非遗项目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亲自参与一些非遗项目的制作,比如学习剪纸、刺绣等,这样能更深刻地感受非遗的魅力。”(5) 强调参与非遗活动的价值,“参加非遗活动,像非遗讲座、研讨会等,可以和专家、传承人交流,学到更多关于非遗的知识。”(6)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想通过哪种途径去走近非遗,并说明理由。(7)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8)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尝试通过这些途径去深入了解非遗。 1. 聆听老师的讲解。2. 参与小组讨论。3. 派代表发言。4. 记录老师推荐的走近非遗的途径。评价任务 理解清晰:☆☆☆讨论积极:☆☆☆发言有条理:☆☆☆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走近非遗的途径,拓宽学生了解非遗的渠道。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实践,增强学生对非遗的探索欲望。实践、展示环节 活动三:实践与展示 指导实践与展示分享(1) 老师布置实践任务:“接下来,同学们要用纸或布设计非遗图案,创作一幅作品,比如刺绣、剪纸等。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来进行创作。”(2) 为学生提供纸、布、手工刻刀、剪刀、雕刻垫板、铅笔、针线等学具,并强调使用工具时的安全注意事项。(3)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比如“你这个图案的线条可以再流畅一些。”(4)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自己对非遗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大家可以大胆创新,把你心中的非遗用图案表现出来。”(5) 提醒学生注意作品的整体布局和色彩搭配,“要让作品看起来更加美观和协调。”(6)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分享一下你的创作过程和灵感来源。”(7)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你的作品很有特色,把非遗的元素表现得很生动。”(8) 总结学生的创作情况,再次强调创意实践在学习非遗中的重要性。 1. 选择学具,开始创作。2. 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3. 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4. 聆听其他同学的分享。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技巧运用:☆☆☆展示精彩:☆☆☆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非遗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表达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课堂讨论(非遗意义与保护) 组织讨论与总结引导(1) 老师说:“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我想大家对非遗都有不一样的见解吧?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非遗意义与保护,以及怎样传承非遗。”(2) 为每个小组发放讨论记录纸,提醒学生记录讨论的要点。(3)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巡回观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4) 当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5) 对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认真聆听和记录,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们组的想法很有深度,考虑得很全面。”(6)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非遗的重要意义和保护的必要性,“非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它。”(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动,“大家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和传承非遗呢?”(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保护和传承非遗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分组进行讨论。2. 记录讨论要点。3. 派代表发言。4. 思考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方法。评价任务 讨论积极:☆☆☆发言有条理:☆☆☆思考有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非遗的意义和保护传承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行动力。作业设计书面作业1. 根据非遗项目背景历史、传承与发展、文化内涵写一份非遗技艺调查报告。2.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并制作一张手抄报。3. 用文字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实践作业1. 尝试通过走进非遗博物馆、参观非遗展览等途径,进一步了解非遗。2. 向身边的人宣传非遗知识,倡导大家一起保护和传承非遗。3. 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善自己在课堂上创作的非遗作品。板书设计走近非遗一、非遗定义与分类定义: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实物和场所分类:口头传统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二、典型非遗技艺剪纸、皮影等三、走近非遗途径博物馆、展览、体验、活动四、实践与保护创意实践作品展示非遗意义与保护传承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视频导入、图片展示、实物触摸、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2.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在讲解非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创意实践和课堂讨论,深入理解非遗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3. 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传承非遗,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意识。不足之处1. 在实践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作品,导致展示和分享环节有些仓促。2. 对个别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不够细致,可能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3. 在课堂讨论中,虽然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但仍有少数学生比较沉默,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