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们走在大路上》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评述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我们走在大路上》是湘美版“我们在一起”单元的内容。教材旨在让学生明白艺术是认识他人和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学生可对构图、动势、变化与层次以及聚焦中心有基本了解,掌握构图分析方法,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开阔、兴趣高涨,具备一定作品赏析能力,对现代艺术感兴趣。但他们对作品创作手法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教师可加强知识背景介绍,引导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敏锐感受其中的构图之美,提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敏感度。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作品,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增强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1. 深入了解作品构图、动势、变化与层次以及聚焦中心等要素,熟练运用构图分析方式。2. 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1. 发挥创意思维,从构图角度独特表现人物关系,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力。2. 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材料,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文化理解1. 了解艺术是“思维的行走”,理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提高对作品文化意义的领悟能力。2. 通过欣赏不同作品,认识到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理解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深入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构图表现人物关系,增强作品的表现力。2. 掌握构图、动势、变化与层次以及聚焦中心等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3. 学会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鉴赏法分析美术作品。难点1. 能够准确运用所学的构图分析方式,创作出主题明确、富有表现力的绘画作品。2. 深刻理解动势、变化与层次以及聚焦中心等抽象概念,并能在作品中灵活运用。3. 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创意和情感,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内涵。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解演示法、问答交流法教具准备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音频欣赏,引入新课 播放音乐(1) 教师播放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引导学生认真聆听。(2)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听完音乐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分享。(3) 详细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包括1962年周恩来总理同中央部委领导来沈阳开会,晚会后总理与作曲家交流,李劫夫受触动创作歌曲等内容。(4) 强调歌曲传达的慷慨激昂情绪,引出从视觉角度欣赏同名美术作品。(5) 展示《我们走在大路上》美术作品,让学生整体观察作品。(6) 引导学生初步描述作品中看到的内容,如人物、场景等。(7) 鼓励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受。(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 1. 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2. 积极分享听完音乐的感受。3. 仔细观察美术作品,尝试描述看到的内容。4. 分享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评价任务 音乐感受:☆☆☆作品描述:☆☆☆积极参与:☆☆☆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欣赏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美术作品欣赏,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欣赏分析,作品鉴赏 分析《我们走在大路上》(1) 提出问题: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2) 当学生回答看到一群年轻的藏族修路工人边走边唱后,进一步提问手中扬起来的衣服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深入思考。(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介绍西藏妇女过去的情况以及选择画她们的意义,强调作品的真实性。(4) 提出问题:作品构图中运用了哪些基本形,从重心、方向等方面分析这种方式对于突出主题的作用?(5) 引导学生发现作品运用了对角线构图和“之”字形走位,并分析其特点和效果。(6) 总结作品运用斜线构图以及藏族青年女工形象和步态对表达时代主题的作用。(7) 再次强调构图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8)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构图的独特见解。 1. 仔细观察作品,回答看到的内容。2. 思考衣服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回答。3. 参与构图分析,发现基本形和特点。4. 分享对作品构图的见解。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思考深度:☆☆☆见解独特:☆☆☆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品的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构图分析方法,理解构图对表达主题的重要性。小试牛刀,鉴赏分析 活动一:运用四步鉴赏法分析作品 介绍鉴赏法(1) 向学生详细介绍“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鉴赏法的含义和步骤。(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四步鉴赏法分析作品,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3) 布置任务,让学生尝试运用四步鉴赏法分析《我们走在大路上》作品。(4) 巡视学生的分析过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5)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分享不同的观点。(6) 请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分析成果。(7) 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鉴赏方法的正确运用。(8)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分析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鉴赏能力。 1. 认真学习四步鉴赏法。2. 尝试运用鉴赏法分析作品。3.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结果。4. 听取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分析。评价任务 方法运用:☆☆☆交流分享:☆☆☆反思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运用四步鉴赏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二:分析《飘动的白云》 理解动势概念(1) 展示《飘动的白云》作品,提出问题:什么是动势?引导学生思考。(2) 当学生回答画面的主要动态后,进一步解释动势的含义,即艺术家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等元素传递出来的流动感和方向感。(3) 强调动势不仅体现物体的运动,还能体现情感和意境,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4) 提出问题: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5) 引导学生发现画面中三位人物一齐回首,望向身后飘动的白云的动势。(6) 提问学生欣赏这幅作品的动势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7)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加深学生对动势的理解。(8) 展示其他具有动势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动势的魅力。分析《草原上》(1) 展示《草原上》作品,提出问题: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2) 当学生回答看到三名藏族美女在优雅表演打酥油后,提问作品构图运用了什么基本形。(3) 引导学生发现作品运用了三角形构图,并分析其稳定性和对主题表达的作用。(4) 提出问题:作品构图与主题表达有何关系?让学生深入思考。(5)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构图与主题表达的紧密联系。(6) 布置任务:尝试画出该作品的构图示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7) 巡视学生的画图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8) 展示学生的构图示意图,进行点评和总结。 1. 思考动势的概念,回答问题。2. 观察作品,描述看到的内容和动势感受。3. 分析作品构图和主题表达的关系。4. 尝试画出作品的构图示意图。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观察分析:☆☆☆动手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动势和构图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欣赏分析,探索新知(续) 活动三:分析《喜遇》 理解变化与层次(1) 展示《喜遇》作品,提出问题:什么是变化与层次?引导学生思考。(2) 当学生回答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后,进一步解释变化与层次的含义,强调处理好人物关系对画面层次感的重要性。(3) 提出问题:根据画面提示,尝试在虚线方框中描述相应的对象。让学生实践操作。(4) 引导学生分析主题人物和背景的关系,以及变化与层次在画面中起到的作用。(5)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运用虚实关系、疏与密、强与弱等手法体现主次关系。(6) 展示其他具有变化与层次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效果。(7)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运用变化与层次的手法。(8) 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和鼓励。分析《人民和总理》(1) 展示《人民和总理》作品,提出问题:什么是聚焦中心?引导学生思考。(2) 当学生回答画面的主要元素或焦点在一个中心位置后,进一步解释聚焦中心的作用,即加强画面的组织性和视觉冲击力。(3) 提出问题:你知道画面上描绘的是什么内容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4) 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即根据邢台地震期间周恩来三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的历史事件创作。(5) 提出问题:画面聚焦中心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出视觉中心。(6) 分析画面的构图与动势,如倒三角向前移动的动势对引导视线的作用。(7) 展示作品的构图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人物视线的方向。(8) 总结聚焦中心和构图动势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1. 思考变化与层次的概念,回答问题。2. 实践描述对象,分析画面关系。3. 了解作品背景,找出聚焦中心。4. 观察构图示意图,理解构图动势的作用。评价任务 概念掌握:☆☆☆分析能力:☆☆☆知识理解:☆☆☆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变化与层次、聚焦中心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作品中的运用。合作创新,动手实践 布置创作任务(1) 引导学生回忆和亲朋好友、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时光,激发创作灵感。(2) 明确创作任务:运用本课所学的构图分析方式,创作一幅“我们在一起”主题绘画。(3) 强调创作要求,如主题明确、构图合理、能够体现人物关系等。(4)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思维,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5)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绘画工具和材料。(6) 巡视学生的创作过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7) 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与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请教。(8) 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创作时间。 1. 回忆美好时光,构思创作内容。2. 明确创作任务和要求。3. 开始创作绘画作品。4. 遇到困难及时交流和请教。评价任务 创意构思:☆☆☆创作态度:☆☆☆交流合作:☆☆☆设计意图 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课堂未完成的“我们在一起”主题绘画作品,并进行完善。2.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运用所学的构图分析方法进行书面分析。3. 收集一幅体现动势或变化与层次的美术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法,重新创作“我们在一起”主题绘画。2. 创作一个以“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的系列绘画作品,展现不同的场景和情感。3. 组织一次小型的美术展览,展示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并撰写展览介绍。板书设计我们走在大路上一、构图1. 基本形(对角线、“之”字形、三角形)2. 作用(突出主题)二、动势1. 概念(流动感、方向感)2. 效果(体现情感意境)三、变化与层次1. 含义(处理人物关系)2. 手法(虚实、疏密、强弱)四、聚焦中心1. 定义(视觉中心)2. 作用(加强组织性、冲击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音频欣赏、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在作品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3. 创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作品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不足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未能及时得到足够的指导。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创作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作品。3. 对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