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随拍随记录》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随拍随记录》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随拍随记录》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材旨在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将创意运用于摄影活动,通过实践把创意转化为成果,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感受摄影记录生活的魅力。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已有一定造型表现能力,能尝试多种表现方法并积极参与活动,还能根据媒材特点结合创作意图创作美术作品。但对于摄影中的特殊视角、画面空间感等专业知识了解较少。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他们对生活美的感知和创新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学生通过欣赏摄影作品,感受摄影中蕴含的生活之美和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力,提高审美水平。
艺术表现
1. 具体分析摄影作品的特殊视角,如空间感、平摄、俯摄、仰摄,掌握不同视角的表现效果。
2. 学会运用特殊视角、前景增加视觉趣味等拍摄方法进行摄影创作。
创意实践
1. 以《有趣的校园生活》为题,运用所学拍摄方法创作戏剧性的画面。
2. 在实践中发挥创意,提高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摄影作品的能力。
文化理解
1. 体会摄影中蕴含的生活之美,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 了解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蕴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分析摄影作品中的“特殊视角”,包括平摄、俯摄、仰摄的特点和效果。
2. 理解摄影画面的空间感,掌握前景、中景、后景的运用。
3. 学会利用有意味的前景来映衬主体,丰富画面内容。
难点
1. 体会并运用特殊视角、前景增加视觉趣味等拍摄方法进行创作。
2. 在创作中根据主题和表达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拍摄视角和前景。
3. 创作出具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展现校园生活的独特魅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导入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相关多媒体课件、照相机、摄影作品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导分享
(1) 老师开场:“上课,同学们好,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拍摄过或者见过哪些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2)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提到的摄影作品进行简单点评,肯定学生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摄影的魅力。
(3) 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摄影让我们学会用思考来观察世界,能记录生活的多姿多彩、感悟大自然的风情,还能将生活中的美蓄积起来。
(4) 向学生展示用摄影机拍摄的作品视频,播放前提出观看要求:“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感受视频中所呈现的场景和氛围。”
(5) 视频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视频内容:“视频当中展示了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开幕,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蓝天起舞的场景,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空军以忠诚向无尽蔚蓝高地冲锋,人民空军正以雷霆万钧之势磅礴成长壮大,中国利益在何处,空军的翅膀和航迹就延伸到那里。”
(6) 展示2019年陈玲的摄影作品《壮阔国行情》,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这幅作品同样展现了对生活的记录和浓浓的爱国情怀。请大家畅所欲言:在举起相机前,你是否想过拍什么?怎么拍?”
(7) 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思考摄影创作的前期准备和立意:“我们需要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从构思画面、选择技巧和构图,到用相机去捕捉,我们要先立意。不必一味追求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让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使客观对象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8) 总结引入新课的内容,强调摄影创作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1. 举手分享自己拍摄或见过的摄影作品及感受。
2. 观看摄影视频,描述视频内容。
3. 思考并回答在举起相机前的拍摄想法。
4. 聆听老师的总结,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评价任务 分享积极:☆☆☆
观察仔细:☆☆☆
思考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分享摄影作品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展示相关视频和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摄影创作的立意,为后续学习摄影知识和技巧奠定基础。
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一:探寻摄影画面的空间感 知识讲解
(1) 老师讲解:“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具体学习怎样拍摄作品,怎样展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分别是——画面的空间感,注意前景、中景、后景的使用。特殊视角,俯视、平视、仰视拍摄视角的选择。以及有意味的前景的使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 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前景、中景、后景的呈现方式:“通过以下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前景、中景、后景的呈现方式。你更喜欢哪种呈现效果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展示1942年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作品《冬季日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当画面有前景、中景和后景时,就会呈现出很强的空间感。我们可以利用明暗对比或前景,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心,这是表现距离、空间和深度的有效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别说一说这幅《冬季日出》摄影作品中的前景、中景、后景分别是哪里?”
(4)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中景的重要性:“中景更能吸引住我们的视线,同时摄影作品中有明暗的对比,由此形成了我们的视觉中心。”
(5) 展示2022年常湖川的摄影作品《一路吉祥》,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空间感:“那么,《一路吉祥》的空间感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近大远小的特点和延伸性。
(6) 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和肯定,讲解线性透视构图的概念:“没错,线性透视构图是利用线条增强透视关系,体现画面空间感的手法。羊群婉蜒地跋涉过结冰的湖面,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的雪山。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一路吉祥》的近景、中景、远景分别取了哪些景?”
(7) 倾听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分析作品的空间层次:“冬季的阳光照亮山脉顶峰,在山坡上投下的阴影巧妙地隔开了前景的树林和中景的山脉,前景、中景与后景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分界,空间感极强。”
(8) 展示现代赵成艺的摄影作品《合唱与指挥》,讲解景深的概念:“现代赵成艺的摄影作品《合唱与指挥》也注意到了空间感和生活性的表达,说明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摄影画面离不开对景深的运用。景深是拍摄有限距离的景物时,构成清晰影像的景物的深度,它与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相关。” 1. 观察图片,表达对前景、中景、后景呈现效果的喜好。
2. 分析《冬季日出》的前景、中景、后景。
3. 分析《一路吉祥》的空间感和近景、中景、远景。
4. 聆听老师对景深概念的讲解。
评价任务 观察准确:☆☆☆
分析合理:☆☆☆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多幅摄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画面的空间感,让学生了解前景、中景、后景的运用以及线性透视构图、景深等概念,为学生的摄影创作提供理论支持。
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二:学习摄影中的特殊视角 视角讲解
(1) 老师讲解:“为了更好地表现事物,表达主题、情感等,我们拍摄时不妨改变取景的角度。调整视点高低是改变画面构图、避免背景杂乱的有效手段。摄影时取景高度的选择,要根据被拍摄主体的形状特征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来确定。一般分为平摄、仰摄和俯摄。”让学生了解特殊视角的概念和作用。
(2) 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平摄、仰摄和俯摄所呈现的效果:“让我们共同通过图片来了解平摄、仰摄和俯摄所呈现的效果。”
(3) 展示现代韩丹的《中国村BA——乡村振兴新典范》摄影作品,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欣赏这幅摄影作品,思考:下图属于哪种角度的摄影作品?”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详细解释仰摄的特点:“没错,仰摄是指从低处向高处拍摄的一种拍摄角度,由于镜头低于被摄对象,从而产生从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
(5) 展示姜晨璐的《跟着感觉走》摄影作品,提问学生:“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幅摄影作品,思考:这幅摄影作品属于哪种角度的摄影作品?你有怎样的感悟?”
(6) 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感悟进行点评和引导,讲解平摄的效果:“平视的拍摄角度,精心的元素取舍,更是精彩的一笔。给人留下想象余地,让有限的元素得以向画面之外延伸,是摄影必备的思路之一。如果说摄影有着‘微观的放大,宏观的缩小’的特点,那么这就是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7) 展示2018年吴志忠的《南京,金陵造船厂》和《金陵一隅》摄影作品,提问学生:“这两幅作品属于哪种角度的摄影作品?”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讲解俯摄的特点:“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俯摄是指摄像机轴线高于被摄主体视线,从高向低拍摄的一种拍摄角度,给人低头俯视的感觉。即便是面对同一景物,摄影师关注的点不同,选择的角度和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 1. 观察图片,了解平摄、仰摄、俯摄的效果。
2. 分析《中国村BA——乡村振兴新典范》的拍摄角度。
3. 分析《跟着感觉走》的拍摄角度并分享感悟。
4. 分析《南京,金陵造船厂》和《金陵一隅》的拍摄角度。
评价任务 判断准确:☆☆☆
感悟深刻:☆☆☆
思考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不同视角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掌握平摄、仰摄、俯摄的特点和效果,提高学生对特殊视角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三:有意味的前景 前景讲解
(1) 老师讲解:“如果想要更好的拍摄出一幅摄影作品,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前景能映衬主体,增强画面空间感并丰富画面内容。前景对于引导观众的视线逐步深人画面非常重要,因此要寻找有意味的场地与物体进行组合。”让学生了解前景的作用。
(2) 展示现代阿特·沃尔夫的《山岩》摄影作品,分析作品中前景的运用:“现代阿特·沃尔夫的《山岩》,注意前景与画面统一,不要太过复杂,以免削弱主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前景中的红花与枯木暗喻青春与衰老,并引导观众关注远景中的山岩。”
(3) 展示现代卓迪·普格的《创意摄影》,提问学生:“接下来展示的是这幅摄影作品,思考:下图属于哪种角度的摄影作品?运用什么物体作为前景?”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肯定,讲解前景的作用:“这幅摄影作品以鞋子作为前景,发散的直线使我们的视觉中心集中起来,这就是使用前景的魅力所在。”
(5)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组织小组讨论:“发散思维,思考交流——面对右边的场景,你会选择什么作前景,增加画面的趣味性?说说你的选择和理由。”
(6) 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7)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点评和总结:“我们可以利用书本、花草等来制作拍摄前景,使画面更加丰富而有意境。前景和远景宜相互呼应。”
(8) 展示运用前景的摄影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前景的魅力:“让我们共同欣赏运用前景的摄影作品。” 1. 聆听老师对前景作用的讲解。
2. 分析《山岩》和《创意摄影》中前景的运用。
3. 小组讨论选择前景的方案和理由。
4.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分析合理:☆☆☆
讨论积极:☆☆☆
创意丰富:☆☆☆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前景的运用,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意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有意味的前景来提升摄影作品的质量。
合作创新,动手实践 实践指导
(1) 布置实践任务:“请用特殊视角、前景增加视觉趣味等拍摄方法,以《有趣的校园生活》为题,创作戏剧性的画面,感受拍摄视角变化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体会摄影的乐趣。”明确实践要求和主题。
(2) 提醒学生在拍摄过程中注意安全,合理使用相机设备。
(3)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拍摄视角和前景,发挥创意,记录校园生活中的有趣瞬间。
(4) 巡视学生的拍摄过程,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耐心解答,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发现学生的优秀创意和拍摄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7) 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安排,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拍摄任务。
(8) 组织学生结束拍摄,回到教室进行作品整理。 1. 明确实践任务和要求。
2. 携带相机在校园内进行拍摄创作。
3. 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4. 整理拍摄的作品,准备展示。
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
技巧运用:☆☆☆
任务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摄影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欣赏评述 作品展示与评价
(1)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有趣的校园生活》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展示板进行展示。
(2) 鼓励学生积极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拍摄的思路、使用的特殊视角和前景等:“请各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作品,说一说在拍摄中所使用的特殊视角和前景。”
(3)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其他同学可以认真倾听,并提出你们的问题和建议。”
(4)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老师也来评价一下大家的作品,首先肯定大家的努力和创意,作品中运用了很多我们所学的拍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画面的构图还可以更加优化,特殊视角的运用可以更加大胆等。”
(5)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评价一下,说说你认为哪幅作品最有创意,为什么?”
(6) 总结学生的互评结果,强调评价的重要性:“通过互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作品的优缺点,学习到其他同学的长处。评价是学习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7)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作品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里,我们要表扬表现优秀的同学和作品,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
(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运用摄影记录美好瞬间,提高摄影技能。 1. 展示自己小组的摄影作品。
2. 介绍作品的拍摄思路和方法。
3. 倾听其他同学的作品介绍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4. 参与互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价任务 表达清晰:☆☆☆
评价客观:☆☆☆
交流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通过互评和老师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课堂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老师进行课堂总结:“留住当下,让记忆成为永恒。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特殊视角将生活表现的丰富多彩,摄影是一个人的写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摄影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就让我们把生活的每一刻美好的瞬间,都放进有回忆的相机里!”
(2)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摄影的特殊视角、画面空间感、前景的运用等:“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学摄、仰摄、俯摄等特殊视角,了解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前景的作用,还通过实践创作了自己的摄影作品。”
(3) 强调摄影记录生活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摄影记录美好瞬间:“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用摄影记录下更多美好的瞬间,发现生活中的美。”
(4)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后,请大家整理自己的摄影作品,制作成一个小相册,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在摄影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5)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感谢大家在本节课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6) 宣布下课:“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7) 整理教学用具,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8)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 聆听老师的课堂总结。
2.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
4. 有序下课。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态度认真:☆☆☆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强调摄影记录生活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整理自己在课堂上拍摄的《有趣的校园生活》摄影作品,挑选出5 - 8张优秀作品制作成一个小相册。
2. 为每张照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介绍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和自己的感受。
3.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分享自己在摄影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作业
1. 利用课余时间,拍摄一组以《家乡的美景》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运用所学的拍摄方法,展现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2. 将拍摄的作品制作成一个电子相册,并添加音乐和特效,与同学和家人分享。
3. 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摄影比赛,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和艺术素养。
板书设计
随拍随记录
一、空间感
前景 - 中景 - 后景
线性透视构图
景深
二、特殊视角
平摄
仰摄
俯摄
三、前景
映衬主体
丰富画面
引导视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导入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和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欣赏分析环节,通过展示大量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摄影知识和技巧后,及时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尝试运用特殊视角和前景等拍摄方法,创作出了不少有创意的作品。
3. 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不足之处
1.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实践环节,由于学生对拍摄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导致拍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欣赏评述环节,评价不够深入。
2. 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现不够主动,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
3. 教学资源的利用还可以更加充分,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手机中的摄影作品,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