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正视发展挑战课时精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正视发展挑战课时精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 正视发展挑战课时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自2025年1月1日起,我国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这一改革( )
A.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B.有利于调控人口数量
C.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D.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2.当前,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老龄化减缓 B.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
C.少量的人口流动 D.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3.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0%。这反映出( )
A.国家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增进老年人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C.老年群体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D.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老龄化加剧的新特点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因为( )
A.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偏高 B.近年来劳动力总量大幅增加
C.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D.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5.2024年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逐步延迟到63周岁,女职工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
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需要
②能有效遏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
③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更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④有利于满足劳动者多样化需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以下数据对比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全国总人口(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2021年末 141260 0.34 18.9
2022年末 141175 -0.60 19.8
2023年末 140967 -1.48 21.1
A.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
B.总人口增速趋缓,老龄化加剧
C.人口众多,出生男女性别比偏高
D.人口众多,大量的人口流动
7.2024年3月20日,国务院公布《节约用水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节约用水行政法规。该法规的实施有利于( )
①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②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③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风气 ④降低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表明我国( )
A.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
B.为解决大量的人口流动采取积极措施
C.将解决老龄化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
D.把发展银发经济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9.吉林省某市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开辟了便民“老饭桌”,让老人们吃得省钱、可口、舒心,解决了当地老年人“做饭难” “吃饭难”的问题(见下图) 。此举( )
A.弘扬了孝亲敬长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B.能够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C.解决了人口问题给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D.提高了人口素质,调控了人口的数量
10.如下图漫画所示,我国多地出台生育支持相关措施( )
①为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
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③违反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④造成环境资源形势严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一法律规定直接应对的挑战是( )
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开发难度大
②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③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
④人口发展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某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开展了一次议题式教学活动。同学们参与讨论内容如下,最有可能作为本次教学议题的选项是( )
A.我们的美好生活 B.经济发展谱新篇
C.我国资源面面观 D.严峻的资源环境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蕴含着中国人民与之相依千年的深厚感情。良田沃野,农人耕耘,方有岁稔年丰。
☆一份有力的保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系列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但是,我国耕地依然存在量不足、质不高的问题,如撂荒增多、土壤退化等。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重而道远。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为何要专设一章“耕地保护”。
一位暖心的代表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朱晓丽在去年两会提交《关于深化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提升粮食安全的建议》的基础上,继续围绕建立农田土壤绿色修复示范区等话题提出建议。17年来,她深入田间地头,听取民声,考察调研生产一线存在的问题,做好“土地医生”,努力守好人民的“饭碗田”。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朱晓丽是如何履行人大代表职权的。
14.材料一“银发经济”是指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作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发展银发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福祉。

(1)从材料一可获取哪些信息?
材料二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文件内容摘要 文件解读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 ①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②
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③
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④
(2)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文件摘要内容。
15.时政热点如瞭望之塔洞察时代,政治素养似压舱之石稳舵前行,青年当执此双桨驶向担当征程。
时事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有诸多立法亮点:
亮点一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明确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国防素养,发挥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亮点二 将学校国防教育与兵役宣传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依法服兵役意识,营造服兵役光荣的良好氛围。
亮点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创新宣传报道方式,全民普及国防知识。
(1)上述立法亮点对我们坚持厉行法治有何启示?
时事二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小秦和同学们对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主题 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 调查时间 2025年4月
调查人 小秦所在的学习小组 调查方式 网上搜集资料
调查情况汇总 情况一到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10.5亿亩高标准农田,覆盖都江堰等大型灌区、东北平原等北方粮食主产区以及珠三角等粮食主销区,建设总量约占全部永久基本农田总量的三分之二。每年6月25日的“全国土地日”,各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倡导节约用地理念,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覆盖人群广泛,让耕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情况二当前,我国耕地监测主要依赖卫星遥感、无人机以及地面监测站点等科技手段。然而,部分偏远地区受地形复杂、通信网络覆盖差、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等因素影响,难以实现实时、精准监测。情况三在面对我国点多面广的耕地分布,我国部分地区执法人员数量有限,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执法设备落后,导致对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的巡查、发现、处置能力不足,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屡禁不止。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来看,也暴露出监管漏洞,如存在偷工减料等违规问题,影响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成效。
调查报告结论 ①____。(要求:针对调查情况,总结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分析全面。100字左右。)
针对现状提出的建议 ②____。
(2)请完成上述报告中的①②部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对人口政策相关知识的理解。延迟退休政策通过延长劳动者工作年限,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及养老压力,故A符合题意;延迟退休主要针对人口结构而非数量,调控人口数量需依靠生育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政策直接目的是应对老龄化问题,而非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且当前我国更强调高质量发展),故C说法错误;延迟退休与人口素质提升无直接关联,提高素质需通过教育、医疗等途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而非减缓,故A说法错误;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故B符合题意;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城镇化进程加快,而非少量流动,故C说法错误;随着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增速趋缓,总量保持平稳,并未“急剧增加”,故D说法错误;故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特点。题干未提及国家调控人口数量或提高人口素质的具体措施,与银发经济数据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而非仅针对老年人,故B说法错误;银发经济规模占比虽增长,但“主要力量”夸大了老年群体的作用(2035年仅占GDP的10%),故C说法错误;银发经济规模扩大直接反映出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故D符合题意;故选D。
4.C【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与政策调整的关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主要影响人口结构平衡,与延迟退休无直接关联,故A说法错误;我国劳动力总量因老龄化呈减少趋势,而非“大幅增加”,故B说法错误;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养老金压力增大,延迟退休可缓解此问题,故C符合题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属于就业政策优化,与延迟退休的主因无关,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5.C【解析】本题考查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延迟退休政策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等现实问题,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①说法正确;延迟退休是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压力,但无法直接“遏制”老龄化趋势(老龄化由人口结构决定),②说法错误;延长工作年限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③说法正确;政策强调“弹性实施”“分类推进”,尊重劳动者差异需求,有助于保障民生,④说法正确;故选C。
6.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特点和人口问题。分析题文可知,2021-2023年我国全国总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说明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趋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断增长,说明我国老龄化加剧,故B说法正确;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低于净人口再生产率为1.00时的更替水平,表格未体现我国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我国出生男女性别比例数据,看不出我国出生男女性别比偏高,故C不符合题意;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题干未涉及大量的人口流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节约资源。分析题文,《节约用水条例》的实施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节约用水的规范和要求,能够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为国家水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该法规法规的出台能够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规范用水行为,促进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风尚,故①③说法正确;这部法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需要综合多种措施,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节水技术的推广等,故②说法错误;法规的实施也不能降低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比重,人均水资源占有比重是由水资源总量和人口数量等客观因素决定的,故④说法错误;故选B。
8.A【解析】本题考查人口问题。分析题文,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表明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发展银发经济旨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故A符合题意;题干与人口流动关系不大,发展银发经济主要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虽然老龄化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但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故C错误;发展银发经济与提高国民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本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教育;故D错误;故选A。
9.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问题。社区食堂能帮助解决老年人“做饭难” “吃饭难”的问题,切实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体现了社会对老龄群体的关爱与照顾,此举能够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故B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A不符合题意;CD选项说法太绝对,夸大了此举的作用,故CD说法错误;故选B。
10.A【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特点和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我国多地出台生育支持相关措施是为了为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故①②说法正确;相关措施符合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优化调整,故③说法错误;相关措施目的是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而不会造成环境资源形势严峻,故④说法错误;故选A。
11.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总量和种类、人口发展问题与法律规定的挑战无关,故①④不符合题意;法律规定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目的是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冲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②说法正确;该规定直接应对这一挑战。通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推进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法律旨在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转变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③说法正确;故选C。
12.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题文中学生的对话中旨在强调了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最有可能作为本次教学议题的是严峻的资源环境,故D说法符合题意;题文中体现的是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形式,没有体现美好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故AB说法与题不符;C观点只体现了资源形势,没有体现出环境的相关内容,故C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1)我国重视“耕地保护”,着力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专设“耕地保护”一章为耕地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我国耕地形势严峻,加强“耕地保护”能有效遏制耕地总量下滑的趋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加强“耕地保护”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或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的其他答案)
(2)长期深入一线调研,听取民声,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向人大提交议案,依法行使了人大代表的提案权。
【解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链接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专设“耕地保护”一章可链接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为耕地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撂荒增多、土壤退化等可链接我国耕地形势严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可链接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安全。
(2)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人大代表职权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长期深入一线调研,听取民声可链接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向人大提交议案可链接依法行使了人大代表的提案权。
14.(1)①近年来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②未来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大,其占GDP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这反映出银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
(2)①表明要加强党对发展银发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②强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共同促进银发经济发展。
③说明发展银发经济的目的是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增进老年人福祉。
④体现了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智能设备在银发经济中的应用,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解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人口问题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近年来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及其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可链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及其占GDP比重发展趋势可链接银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
(2)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党的领导、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思想、科技创新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可链接加强党对发展银发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可链接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可链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增进老年人福祉;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可链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智能设备在银发经济中的应用,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15.(1)坚持厉行法治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厉行法治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特别是要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依法服兵役意识;坚持厉行法治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法律知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为厉行法治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据;等等。
(2)①只要学生结合材料,从我国耕地保护的成就和不足两个角度作答,观点正确,表达清楚即可。例答: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积极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大型灌区、主产区及主销区,“全国土地日”等活动让耕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度显著提升。但在部分偏远地区,耕地监测技术覆盖存在不足,耕地监测难以实时精准;相关执法工作存在人员、设备等不足,项目监管有漏洞,影响保护成效。
②只要学生所答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答出两点即可。例答:研发适合偏远地区的轻便监测工具,结合当地地形特点优化监测方案;组织村民参与日常耕地巡查,建立科技监测与人工巡视相结合的双重监管体系;加大对基层执法队伍的人员和设备投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执法能力;完善项目建设监管制度,实行全程公开透明化管理,严厉惩处偷工减料等违规行为;等等。
【解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国家,需要运用厉行法治的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启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坚持厉行法治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将学校国防教育与兵役宣传教育相结合,坚持厉行法治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创新宣传报道方式,坚持厉行法治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
(2)小问1: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我国的资源形势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我国已建成10.5亿亩高标准农田,覆盖都江堰等大型灌区、东北平原等北方粮食主产区以及珠三角等粮食主销区,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积极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大型灌区、主产区及主销区。每年6月25日的“全国土地日”,各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耕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度显著提升。部分偏远地区难以实现实时、精准监测,部分偏远地区,耕地监测技术覆盖存在不足,耕地监测难以实时精准。我国部分地区执法人员数量有限,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执法设备落后,相关执法工作存在人员、设备等不足,项目监管有漏洞,影响保护成效。
小问2: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的有关知识,从建议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存在偷工减料等违规问题,完善项目建设监管制度,实行全程公开透明化管理,严厉惩处偷工减料等违规行为。对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的巡查、发现、处置能力不足,组织村民参与日常耕地巡查,建立科技监测与人工巡视相结合的双重监管体系。
部分偏远地区难以实现实时、精准监测,研发适合偏远地区的轻便监测工具,结合当地地形特点优化监测方案。我国部分地区执法人员数量有限,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执法设备落后,加大对基层执法队伍的人员和设备投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执法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