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光的反射和折射(课件 30张ppt 1份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光的反射和折射(课件 30张ppt 1份教案)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1.4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一单元 对环境的察觉】
八年级上册
一、光的反射
光入射到物体表面时,分界面上会改变光
的传播方向,有一部分被反射出去的现象。
二、反射光路图
入射光线
A
O
入射点
法线
反射光线
B
α
β
入射角
反射角
平面镜镜面
入射角(∠α):
反射角(∠β):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反射定律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镜面反射
四、反射类型
光滑镜面的反射
2、漫反射
凹凸不平的表面的反射
漫反射时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五、反射的应用
玻璃幕墙镜面反射、
潜望镜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太阳光与水平面成40°角射向地面,利用平面镜可使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此时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是( )
A、80 ° B、40 ° C、50 ° D、20 °
平面镜
1.定义:
表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举例:
生活中的镜子、玻璃、
光亮的地板、平静的水面等
谈谈你照镜子的发现:
1)你站在镜子前,看到什么?
2)镜子里的你是真实的你吗?在像的位置放一张纸,能看到纸上有你吗?
3)你的像与你大小相同吗?
4)你到镜子的距离与像到镜子的距离关系如何?
5)当你面向镜子,向镜子走去(若以每秒 1米的速度),则像怎样?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a、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b、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
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c、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d、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
竖立
大小相同
没有点燃
玻璃板
实验原理?
将蜡烛不断远离玻璃,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e、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2. 实验数据记录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3. 分析与论证
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观察记录的图纸,能得出什么结论?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实验结论: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S
S’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
4、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大小相等的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黑暗环境: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
用茶色玻璃:使蜡烛的像更清晰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中
2、如果有3毫米厚和2毫米厚的两块玻璃板, 应选择____毫米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
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物距和像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理由是 。
2
不合理
两组数据太少,无法寻找普遍规律
1、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用薄玻璃:避免成两个像,无法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与桌面不垂直:无法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重合。
(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
1、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
虚像
2、不能在光屏中呈现
S
S’
3、平面镜成像规律
(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因此我们可以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平面镜成正立、左右相反的虚像;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作图
法一:成像规律法(对称法)
B’
A’
A
B
B’
A’
A
B
法一:成像规律法(对称法)
法二:平面镜成像原理法
S
S’
注意: 进入人眼,引起视觉的光线来自物体S,而不是来自S’,镜子后面也不存在一个发光点S’。S’称为发光点S的虚像,虚像应该画虚线。
沿着直线去寻找目标
M
A’
A
B
B’
法二:平面镜成像原理法
1.小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平面镜成像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D. 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D
课堂练习:
2、你能解释猴子为什么不能捞到水中月亮的原因吗?
3、左边的时钟几点几分?右边在平面镜里的时间?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捞不到。
8:20
3点40分
4、1.8m高的人站在平面镜前,距镜面0.5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m.当他后退0.5m时,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m,像距镜面___m。
1.8
1.8
1
5、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哪一个? ( )
A B C D
C
6、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将:( )
A、变大 B、 变小 C、不变
C
5、平面镜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潜艇里的潜望镜
改变太阳光的传播方向,达到室内采光。香港汇丰银行大楼平面镜阵列。
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特点
凸面镜
凹面镜
具有会聚作用
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应用:
汽车后视镜、道路广角镜
应用:
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
医用额镜
具有发散作用
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汽车后视镜
超市防盗镜
山路转弯凸面镜
凹面镜可以聚光
太阳灶
汽车车灯的反射罩
手电筒的反射罩
1、什么叫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光的反射
反射面是平的镜面
3、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实 、虚)像;
像和物体的大小 ( 不相等、相等 );
上下 (相反、不相反);
左右 (相反、不相反);
像和物的连线 (不垂直 、垂直 )于镜面;
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

相等
相反
不相反
垂直
相等
等大、等距、连线垂直、上下相同、左右相反、虚像。
小结: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教案
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在平面镜成像中的应用)。
跨学科概念:
能量——光能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并在界面上发生反射;
工程与技术——平面镜在光学仪器、建筑采光、交通安全中的设计与优化;
信息——利用对称、坐标化方法表征虚像的位置与大小。
二、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①说出平面镜成像的五个特点(等大、等距、连线垂直、正立、虚像);②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像的形成。
科学思维 ①建立“物–像–镜面”对称模型,能借助坐标纸或几何画板定量描述像的位置; ②通过“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判断像的虚实。
探究实践 ①独立完成“蜡烛+玻璃板”实验,获取不少于 3 组物距/像距数据,绘图并得出规律;②设计并制作一款“校园安全转角镜”原型,说明其尺寸、角度及成像优势。
态度责任 ①意识到镜面反射眩光可能造成的光污染与安全隐患,提出基于平面镜的低成本改进方案; ②在实验与设计中养成精确记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称模型建构。
难点:虚像概念及其光路本质。
四、教学资源
器材:玻璃板(2 mm 茶色)、两支相同蜡烛、白纸、刻度尺、量角器、光屏、激光笔、护目镜。
信息化:GeoGebra“平面镜成像”模板、Padlet 实时投屏。
安全:激光笔加散射罩,严禁直射人眼。
五、教学流程
1、情境视频:香港汇丰银行大厅平面镜采光系统。提问“为什么白天不用开灯?”
学生快速头脑风暴,弹幕上传猜想。
真实工程情境激活前概念,引出现象与问题。
分组实验:蜡烛-玻璃板成像。教师下发任务单,强调“找重合、读距离、查虚实”。
①找像位并标记;②测 3 组物距/像距;③用光屏检验能否接收像。
通过动手获得第一手数据,培养测量与记录习惯。
教师巡视用 checklist 记录合作情况。
①GeoGebra 实时呈现一组学生数据→自动拟合“像距=物距”线;②动画演示光路:反向延长线→虚像。
学生口述结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解释“虚像不能在屏上成像”。由数据升华为模型,用可视化突破“虚像”难点。
任务:设计“校园安全转角镜”。提供需求:路口宽3m,需让1.6m身高学生看到20m外来车。
①计算镜最小长度(对称法);②用硬纸板+铝箔制作原型;③现场测试视角并改进。
工程情境下迁移知识,体会“像距=物距”在尺寸设计中的价值。评价(功能 40 % + 创新 30 % + 展示 30 %)。
课堂快问快答:1.8 m 人站在镜前 0.5 m,后退 0.5 m 后像高?像距?
即时统计正确率,错题推送微讲解。
精准诊断,课后推送个性化补偿资源。
六、板书设计(思维可视化)
1.4.2平面镜成像
特点:等大、等距、连线垂直、正立、虚像
原理:光的反射(反向延长线汇聚)
应用:采光、潜望镜、转角镜
模型:对称法(坐标化)
七、分层作业
A基础(必做):
(1)课本 Pxx 第 2、3 题;(2)绘制 1:50 比例的“家中卫生间镜”物像对称图。
B拓展(选做):
拍摄 60 秒短视频,用家中平面镜完成“蜡烛熄灭隔空取水”魔术,并揭秘虚像原理。
C创新(挑战):
利用废旧光盘制作“微凹-微凸”组合镜,实测并比较其对视野的扩大效果,写150字报告。
八、教学反思
学生是否真正用“对称”而非“感觉”判断像距?
实验中有无出现“玻璃板未竖直”导致数据偏离?如何指导?
工程设计是否停留在画图阶段?如何加强“原型-测试-迭代”闭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