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光的反射和折射(课件 25张ppt 1份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5光的反射和折射(课件 25张ppt 1份教案)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4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一单元 对环境的察觉】
八年级上册
雨过天晴, 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这束光通过三棱镜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活动:我是小牛顿
出现彩色的光带



绿

靛diàn

太阳光
偏折最小
偏折最大
三棱镜
白纸屏
光的色散
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可形成:
红、橙、黄、绿、蓝、靛diàn、紫等颜色光
白光是什么光呢?
1、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2、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1.可见光
它们怎么形成?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如同三棱镜,使得阳光发生了色散。
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着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用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可以观察到彩色的光。这是因为光在水中的折射能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再通过镜子反射出去的缘故。
你知道彩色电视机播放出来的丰富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吗?
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品红


红+绿+蓝=白
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看起来绿色的物体,红色的物体,白色和黑色的物体,眼睛分别接收到了哪种色光?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红色的
红色的物体:眼睛接收的光是物体反射的红光
其他的颜色呢?
绿色的物体:眼睛接收的光是物体反射的绿光
绿色的
其他的颜色呢?
白色的物体:眼睛接收的光是物体反射的所有光(“混合光”)
白色的
黑色的物体:吸收了所有色光,无光反射进入眼睛。
黑色的
颜色去哪里了?
这幅照片,加了蓝色滤光镜后,为什么颜色变蓝了?
蓝色滤光镜是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蓝光,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吸收了。
植物叶的颜色
植物的叶看上去大多是绿色的,这是因为植物叶中含有的叶绿素对绿光反射能力强,所以我们看到的植物叶大多呈绿色。但有些植物到了秋天,叶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由绿色变成黄色或红色。原来,植物叶里除了含有叶绿素以外,还含有橙黄色的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到了秋天,叶绿素受气温下
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分解,而胡萝卜素和叶
黄素则比较稳定,终于在秋天“重见天日”了。
生活中所有的光我们都能看见吗?
紫外线验钞机
红外线温度表
红外线、紫外线,都是肉眼看不到的。
红外线
红外线应用: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等都是利用红外线的强弱来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
红光外侧,肉眼看不见的光
如图:响尾蛇就是靠红外线来捕食的,响尾蛇在眼和鼻孔之间有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用来测定周围动物的准确位置而捕获猎物。
响尾蛇
动物中的红外线
热寻的导弹:跟踪飞机尾部热量的导弹,著名的美国响尾蛇 .
红外线夜视仪
夜视仪:探测人体热量,红外线成像 (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
理疗机:
使用远红外线的热效应治疗
紫外线应用:
荧光效应(验钞);杀菌、消毒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人类照射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身体健康,但照射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可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的照射.
地球上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哪里呢?
太阳
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在距地面20~25km的大气中,集中了地球上大多数的臭氧,形成臭氧层。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照射。
①检验商品中的荧光剂
探究活动2:
利用红外线还是紫外线呢?
②电视遥控器
③利用灯消毒灭菌
④验钞机识别假钞
⑤追踪导弹
红外线
红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⑥全自动感应水龙头
红外线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五课时)教案
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波长的光经色散、吸收、反射、透射后呈现不同颜色。
跨学科概念
能量:光能与热能(红外线)、化学能(紫外线光合作用、杀菌)的转化;
工程与技术:彩色显示、光纤通信、夜视与紫外防伪;
环境与生命:臭氧层与紫外线防护、生态色适应。
二、教学目标(四维对标新课标学业质量)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①说出白光是由多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②区分光的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不同;③解释不透明/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科学思维 ①用“吸收-反射-透射”模型预测物体颜色;②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色光混合规律;③建立波长-颜色-能量水平的初步对应关系。
探究实践 ①完成三棱镜/水镜色散实验并绘制光谱;②用 RGB LED 混光设计 16 色“调色盘”;③检验不同材质对 UV 光的透过率并提出防晒方案。
态度责任 ①认识过度紫外线暴露的危害,树立科学防晒与生态保护意识;②在实验中养成安全使用激光与紫外灯的责任感。
三、重难点
重点:白光色散现象及光的三原色原理。
难点:物体颜色的本质(选择性吸收/反射)与光的三原色≠颜料三原色的区别。
四、教学资源
实验:三棱镜、强白光手电、白屏;RGB LED模块+Arduino;小手电、太阳镜、普通/荧光纸。
信息化:PhET“Color Vision”、Padlet光谱墙。
安全:UV灯限时30s,激光加散射罩。
五、教学流程
1、视频:雨后彩虹+抖音“七彩瀑布”。提问:彩虹是光反射还是折射?
学生快速回答并上传彩虹照片至 Padlet。
情境驱动,激活前概念。
分组实验A:三棱镜色散——记录七色顺序与偏折角;实验B:RGB LED 混光——调出“橙、紫、白”。
填表:色光比例与合成色;用 PhET 验证。
数据化探究,培养定量思维;教师巡视观察记录合作情况。
动画:波长-颜色-能量;对比光的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展示彩色电视像素。
学生用“吸收-反射”模型解释绿叶、红花、黑T 恤的颜色。
由现象升华为模型,突破颜色本质难点。
任务:设计一张“科学防晒海报”。提供UV灯、太阳镜、纸币荧光条。要求:测试并标注不同材质 UV 透过率→给出防晒等级。
现场测试→海报制作→3 min 快速路演。
真实问题解决,强化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科学性40 % +创意30 % +可行30 %。
:①判断题“黑布吸收所有色光”;②选择“遥控器用的是哪段不可见光”;③连线题“应用-波段”。
即时统计,错题推送微课。
精准诊断,课后推送个性化补偿。
六、板书设计
1.4.5光和颜色
白光色散 → 复色光
三原色:红绿蓝(光) vs 红黄蓝(颜料)
颜色成因:不透明:选择性反射;透明:选择性透射
不可见光:红外-热、紫外-荧光/杀菌
生态与安全:臭氧层、科学防晒
七、分层作业
A 基础(必做):
(1)课本 Pxx 第 1~4 题;(2)拍摄家中一个物体的颜色成因解说视频(≤30 秒)。
B 拓展(选做):
利用废旧光盘衍射彩虹,测量七色角度并验证与波长关系。
C 创新(挑战):
设计一款“紫外防伪验证卡”原型,能显示隐藏图案,并附 100 字原理说明。
八、教学反思
学生是否真正区分“光的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
实验中是否出现“光谱重叠”导致颜色辨认困难?如何改进?
UV 海报任务是否只停留在测试?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系统的防晒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