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敦颐高级中学2025年7月高二期末考试数学本试卷共4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样本数据16,24,14,10,20,30,12,14,40的中位数为( )A. 14 B. 16 C. 18 D. 202.“”是“”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在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 )A. 30 B.60 C. 40 D. -604.某校高三年级800名学生在高三的一次考试中数学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若某学生数学成绩为102分,则该学生数学成绩的年级排名大约是( )(附:,,)A. 第18名 B. 第127名 C. 第245名 D. 第546名5.若函数为偶函数,则实数( )A. 1 B. C. D.6.已知为抛物线上一点,过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则的最小值为( )A. B. C. D.7.如图,在正方体中,,是正方形内部(含边界)的一个动点,若,则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 B. C. D.8.若抛物线与椭圆的交点在轴上的射影恰好是的焦点,则的离心率为( )A. B. C. D.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部分选对得部分分,选错得0分.9.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才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发明的公式为,i虚数单位,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建立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关系,这个公式也被誉为“数学中的天桥”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为虚数单位依据上述公式,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复数为纯虚数B. 复数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C. 复数的共轭复数为D. 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的轨迹是半圆10.在前n项和为的正项等比数列中,,,,则( )A. B.C. D. 数列中的最大项为11.设a为常数,,则( ).A.B. 成立CD. 满足条件的不止一个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2.已知的边的中点为,点在所在平面内,且,若,则____________.13.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椭圆的长轴长为,短轴长为2,P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14.方程的最小的29个非负实数解之和为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7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为△ABC的面积且4S+3(b2-a2)=3c2.(1)若b=2,求△ABC外接圆的半径R;(2)若△ABC为锐角三角形,求的取值范围.16,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2AD=2,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1)求证:PB⊥平面DEF;(2)求二面角B-DE-F的正弦值.17,已知数列{an},{bn}满足,b1=-1.(1)求a3;(2)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an.18,已知函数f(x)=x2+(1-a)x-aln x(a∈R).(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2)当a>0时,求函数f(x)在区间[1,e]上的最大值.19,某自然保护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某种濒临灭绝动物数量有大幅度增加.已知这种动物P拥有两个亚种(分别记为A种和B种).为了调查该区域中这两个亚种的数目,某动物研究小组计划在该区域中捕捉100只动物P,统计其中A种的数目后,将捕获的动物全部放回,作为一次试验结果.重复进行这个试验共20次,记第i次试验中A种的数目为随机变量Xi(i=1,2,…,20).设该区域中A种的数目为M,B种的数目为N(M,N均大于100),每一次试验均相互独立.(1)求X1的分布列.(2)记随机变量Xi.已知E(Xi+Xj)=E(Xi)+E(Xj),D(Xi+Xj)=D(Xi)+D(Xj).(i)证明:E()=E(X1),D()=D(X1);(ii)该小组完成所有试验后,得到Xi的实际取值分别为xi(i=1,2,…,20).数据xi(i=1,2,…,20)的平均值=30,方差s2=1.采用和s2分别代替E()和D(),给出M,N的估计值.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记为X~H(P,n,Q)(其中P为总数,Q为某类元素的个数,n为抽取的个数),则D(X)=n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样本数据16,24,14,10,20,30,12,14,40的中位数为( )A. 14 B. 16 C. 18 D. 20【答案】B【解析】将这些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可得:10,12,14,14,16,20,24,30,40,则其中位数为16.故选:B.2.“”是“”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若,则,由于,所以,充分性成立,当时,满足,但是,必要性不成立,因此“”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3.在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 )A. 30 B.60 C. 40 D. -60【答案】B【解析】的通项为:,令可得:的系数为.故选:B.4.某校高三年级800名学生在高三的一次考试中数学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若某学生数学成绩为102分,则该学生数学成绩的年级排名大约是( )(附:,,)A. 第18名 B. 第127名 C. 第245名 D. 第546名【答案】B【解析】因为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则,且,所以,因此该校数学成绩不低于102分的人数即年级排名大约是.故选:B.5.若函数为偶函数,则实数( )A. 1 B. C. D.【答案】C【解析】由函数为偶函数,可得,即,解之得,则,故为偶函数,符合题意.故选:C6.已知为抛物线上一点,过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则的最小值为( )A. B. C. D.【答案】C【解析】如图所示:因为,,设,则,当时,取得最小值,此时最大,最小,且,故C正确.故选:C7.如图,在正方体中,,是正方形内部(含边界)的一个动点,若,则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 B. C. D.【答案】A【解析】若,则为中点,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为,三棱锥外接球的球心到平面的距离为,则外接球的半径为,所以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选项正确;故选:A8.若抛物线与椭圆的交点在轴上的射影恰好是的焦点,则的离心率为( )A. B. C. D.【答案】C【解析】不妨设椭圆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椭圆右焦点为,则根据题意得轴,,则,则,当时,,则,则,代入椭圆方程得,结合,不妨令;解得,则其离心率,故选:C.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部分选对得部分分,选错得0分.9.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才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发明的公式为,i虚数单位,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建立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关系,这个公式也被誉为“数学中的天桥”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为虚数单位依据上述公式,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复数为纯虚数B. 复数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C. 复数的共轭复数为D. 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的轨迹是半圆【答案】ABD【解析】对于A,,则为纯虚数,A正确;对于B,,而,即,则复数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B正确;对于C,,复数的共轭复数为,C错误;对于D,,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的轨迹是半径为的半圆,D正确.故选:ABD10.在前n项和为的正项等比数列中,,,,则( )A. B.C. D. 数列中的最大项为【答案】BC【解析】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由,有,联立方程解得或(舍去),有,可得.对于A选项,由,,有,故A选项错误;对于B选项,,故B选项正确;对于C选项,由,有,故C选项正确;对于D选项,由,令,有,可得有,可得数列中的最大项为或,故D选项错误,故选:BC.11.设a为常数,,则( ).A.B. 成立CD. 满足条件的不止一个【答案】ABC【解析】对A:对原式令,则,即,故A正确;对B: 对原式令,则,故,对原式令,则,故非负;对原式令,则,解得,又非负,故可得,故B正确;对C:由B分析可得:,故C正确;对D:由B分析可得:满足条件的只有一个,故D错误.故选:ABC.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2.已知的边的中点为,点在所在平面内,且,若,则____________.【答案】11【解析】因为,边的中点为,所以,因为,所以,所以,所以,即,因为,所以,,故.故答案为:1113.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椭圆的长轴长为,短轴长为2,P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答案】【解析】由题意有,,,设直线与x轴的交点为Q,设,有,,可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可得的最大值为.故答案为:14.方程的最小的29个非负实数解之和为______.【答案】【解析】方程可化为,因式分解为,解得或,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7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为△ABC的面积且4S+3(b2-a2)=3c2.(1)若b=2,求△ABC外接圆的半径R;(2)若△ABC为锐角三角形,求的取值范围.解析 (1)∵S为△ABC的面积且4S+3(b2-a2)=3c2,S=acsin B,∴4acsin B=3(c2+a2-b2)=3×2accos B,即tan B=,∵0(2)由(1)可知,B=,∴==(用3(sin2C+cos2C)代换3)=1+,∵△ABC为锐角三角形,∴,∴tan C>,∴0<,设t=,则,∴016,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2AD=2,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1)求证:PB⊥平面DEF;(2)求二面角B-DE-F的正弦值.解析 (1)证明:因为PD⊥底面ABCD,BC 底面ABCD,所以PD⊥BC,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CD⊥BC,又因为PD、CD 平面PCD,PD∩CD=D,所以BC⊥平面PCD,又DE 平面PCD,所以BC⊥DE,又因为PD=DC=2,E是PC的中点,所以DE⊥PC,又PC,BC是平面PB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以DE⊥平面PBC,又PB 平面PBC,所以DE⊥PB,又EF⊥PB,且DE∩EF=E,所以PB⊥平面DEF.(2)以D为原点,以DA,DC,D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0,0,0),B(1,2,0),E(0,1,1),P(0,0,2),则=(0,1,1),=(1,2,0),由(1)知PB⊥平面DEF,所以=(1,2,-2)为平面DEF的一个法向量,设平面BDE的法向量为n=(x,y,z),则由取n=(2,-1,1),则cos设二面角B-DE-F的平面角的大小为θ,则sin θ=,所以二面角B-DE-F的正弦值为.17,已知数列{an},{bn}满足,b1=-1.(1)求a3;(2)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an.解析 (1)当n=1时,当n=2时,a3=a2-b2+4=.(2)∵∴①×2+②得2an+1+bn+1=4n+4,∴2an+bn=4n,则bn=4n-2an,代入①得an+1=an-(4n-2an)+2n,则an+1=3an-2n,∴an+1-(n+1)-,又a1-1-=1,∴数列是以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n-n-=3n-1,∴an=3n-1+n+.18,已知函数f(x)=x2+(1-a)x-aln x(a∈R).(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2)当a>0时,求函数f(x)在区间[1,e]上的最大值.解析 (1)f(x)的定义域为(0,+∞),f '(x)=x+1-a-,若a≤0,则f '(x)>0,此时f(x)在(0,+∞)上单调递增,若a>0,则由f '(x)=0得x=a,当0当x>a时, f '(x)>0, f(x)在(a,+∞)上单调递增.综上,当a≤0时, 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无单调递减区间,当a>0时, f(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0,a),单调递增区间为(a,+∞).(2)由(1)知,当0函数f(x)的最大值为f(e)=e2+(1-a)e-a,当a≥e时, f(x)在区间[1,e]上为减函数,函数f(x)的最大值为f(1)=-a,当1由f(e)-f(1)=e2+(1-a)e->0,得a<,当1当≤a综上,当a<时,函数f(x)的最大值为f(e)=e2+(1-a)e-a,当a≥时,函数f(x)的最大值为f(1)=-a.19,某自然保护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某种濒临灭绝动物数量有大幅度增加.已知这种动物P拥有两个亚种(分别记为A种和B种).为了调查该区域中这两个亚种的数目,某动物研究小组计划在该区域中捕捉100只动物P,统计其中A种的数目后,将捕获的动物全部放回,作为一次试验结果.重复进行这个试验共20次,记第i次试验中A种的数目为随机变量Xi(i=1,2,…,20).设该区域中A种的数目为M,B种的数目为N(M,N均大于100),每一次试验均相互独立.(1)求X1的分布列.(2)记随机变量Xi.已知E(Xi+Xj)=E(Xi)+E(Xj),D(Xi+Xj)=D(Xi)+D(Xj).(i)证明:E()=E(X1),D()=D(X1);(ii)该小组完成所有试验后,得到Xi的实际取值分别为xi(i=1,2,…,20).数据xi(i=1,2,…,20)的平均值=30,方差s2=1.采用和s2分别代替E()和D(),给出M,N的估计值.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记为X~H(P,n,Q)(其中P为总数,Q为某类元素的个数,n为抽取的个数),则D(X)=n解析 (1)依题意,X1服从超几何分布,故X1的分布列为P(X1=k)=,k∈N,0≤k≤100.X1 0 1 … 99 100P …(2)(i)证明:由题可知Xi(i=1,2,…,20)均服从完全相同的超几何分布,所以E(X1)=E(X2)=…=E(X20),E()=EE(Xi)=×20E(X1)=E(X1),D()=D=D(Xi)=×20·D(X1)=D(X1).故E()=E(X1),D()=D(X1).(ii)由(i)可知的均值E()=E(X1)=.由公式得X1的方差D(X1)=,所以D()=.依题意有解得N=1 456,M=624,所以可以估计M=624,N=1 45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