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茶馆(节选)》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1.对下列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B.戏剧冲突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除独幕剧外,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C.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D.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他的话剧还有《龙须沟》等。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②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③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④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回事!⑤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⑥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A.③⑦不同;②⑥不同;①④相同。B.③⑦相同;①②不同;④⑥不同。C.①③相同;②⑥相同;①④不同。D.④⑥不同;②③不同;③⑦相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由此产生的痛苦往往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打击。此时,许多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内心痛苦,带来心理的轻松。一种常见心理是“酸葡萄”心理。追求职位而不得,就说职位越高,责任越重,不如现在自在。这其实是为了冲淡自己得不到某样东西时的自我宽慰。另外一种常见心理是“甜柠檬”心理。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以此减少内心的失望。这两种心理实质上都是通过否定、掩盖、转移等方式来掩饰内心的失败感。如果任由这样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占据我们内心,我们就会放弃行动,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面对人生磨难,我们需要学会启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一种是补偿法,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客观或主观存在的一些缺陷。①荣获“中国按摩学会十佳精英”称号的盲人王俊,面对失明的不幸,即使一味地抱怨老天不公,也不能让他恢复视力。②如果任由自己陷入悲伤情绪,也许还会失去更多的东西。③但王俊通过训练身体其他感官的敏感性,弥补了丧失视力的缺陷,最终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④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使自己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最终也能走向成功。3.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4.“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5.下面《茶馆》第二幕节选片段中两处划线的人物台词有何言外之意?请分析。[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童向内探头。]报 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报 童 ①也许有,您自己找!王利发 走!不瞧!报 童 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唐铁嘴 ②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拿了一张报,没给钱即走)[报童追唐铁嘴下。]王利发 (自言自语)长辛店!长辛店!离这里不远啦!(喊)三爷,三爷!你倒是抓早儿买点菜去呀,待一会儿准关城门,就什么也买不到啦!嘿!(听后面没人应声,含怒往后跑)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茶馆》第二幕(节选)注老舍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难 民 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王利发 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难 民 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王利发 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巡警上)巡 警 走!滚!快着!(难民散去)王利发 怎么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巡 警 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王利发 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饭,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巡 警 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要走)王利发 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巡 警 (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巡 警 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大 兵 屌!巡 警 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王利发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巡 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大 兵 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王利发 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大 兵 屌!揍他个小舅子!巡 警 快!再添点!王利发 (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大 兵 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巡 警 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王利发 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巡 警 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王利发 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巡 警 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王利发 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注: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期。(有删改)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巡警与大兵的对比、难民与王利发的对比等,都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B.巡警为王利发打发走了难民和大兵,但他欺软怕硬,根本算不上维护社会治安。C.王利发不可怜难民,却把钞票给了巡警、大兵,也是生存于动荡社会中无可奈何的举动,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D.大兵的蛮横搜刮,既揭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本性,同时又揭露出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7.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巡警”这一人物形象。8.请分别从难民、巡警、大兵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当时的社会状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茶馆(节选)老舍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清闲,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王利发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王利发 开工厂?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有删改)文本二:谈幽默(节选)老舍幽默在字典上有十来个不同的定义。据我看,它首要的是一种心态。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以萨克莱说: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反语、讽刺、机智、滑稽剧、奇趣这几个字都和幽默有相当的关系。反语是似是而非,借此说彼:幽默有时候也有弦外之音,但不必老这个样子。讽刺是文艺的一格,诗,戏剧,小说,都可以整篇地被呼为讽刺;幽默在态度上没有讽刺这样厉害,在文体上也不这样严整。机智是将世事人心放在X光线下照透,幽默则不带这种超越的态度。而似乎把人都看成兄弟,大家都有短处。闹戏是幽默的一种,但不甚高明。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能在行为上言语上思想上表现出这个幽默态度。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可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怅怀。往小了说,他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挨了邻儿一拳,而去打邻儿的爸爸。往大了说,他决不会因为战胜政敌而去请清兵。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一个幽默写家对于世事,如入异国观光,事事有趣。他指出世人的愚笨可怜,也指出那可爱的小古怪地点。(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对信洋教的马五爷毕恭毕敬,对精明、易怒的常四爷大打出手,以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这勾勒出二德子欺软怕硬的洋奴嘴脸。B.二德子态度转变,王利发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身份,说“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C.文本一的语言呈现含蓄隽永的特点,耐人寻味,同时贴近人物身份,展示鲜明个性,使得出场的人物活灵活现、生动形象。D.文本一围绕王利发的经历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的故事在茶馆中上演,形成了《茶馆》特有的卷轴式平面结构。1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他的作品有独特的幽默风格。B.《茶馆》选取裕泰茶馆这个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场所以它的兴衰作为全文的线索,茶馆里各色人物依次登场,演绎着时代的风云变幻。C.文本二表达老舍对幽默本质的思考,强调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文章采用比喻、类比等手法说明与幽默相关的几个概念的异同。D.老舍先生塑造人物常使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展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进而反映社会变迁,表现出深沉的历史意识。11.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舞台说明的不同作用。12.《茶馆》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幽默效果,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从文本一中举出两处不同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茶馆(节选)老 舍【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康大力 是这里吗?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康大力 找对啦?妈!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王利发 您找谁?康顺子 (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你,你看看我是谁?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你忘了吗?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王利发 您的……?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康顺子 有三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康顺子 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王利发 你?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 (同王淑芬、康顺子下)王利发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李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 (回去)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B.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14.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三处矛盾冲突。15.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小阅读16.下面《茶馆》第二幕节选片段中两处划线的人物台词有何言外之意?请加以分析。[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童向内探头。]报 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报 童 ①也许有,您自己找!王利发 走!不瞧!报 童 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唐铁嘴 ②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拿了一张报,没给钱即走)[报童追唐铁嘴下。]王利发 (自言自语)长辛店!长辛店!离这里不远啦!(喊)三爷,三爷!你倒是抓早儿买点菜去呀,待一会儿准关城门,就什么也买不到啦!嘿!(听后面没人应声,含怒往后跑)17.“秦庞斗嘴”的语言尤为精彩,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潜台词,试分析这段对话,读出每句话的弦外之音。(1)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2)“天下太平了”“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3)我早就知道!(4)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18.《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节选部分的艺术特色有哪些?《8.《茶馆(节选)》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除独幕剧外”错误,独幕剧也不例外,戏剧冲突都要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故选B。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结合“那点意思”分析,为借代。②“风”“雨”有比喻义,为暗喻。③结合“两张嘴”分析,为借代。④结合“忘了姓什么”分析,夸张。⑤“一个小指头”就能推到在地,运用夸张;“一个小指头”,运用比喻。⑥“孙子”有比喻义,为暗喻。⑦结合“两个脆”分析,为借代。故选A。3.遇到挫折时,启动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固然可以带来心理的轻松,但容易一步步(使我们)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 4.D 5.现在天天都在打仗,怎么可能会有不打仗的新闻。有“几乎没有不打仗的新闻或报纸”“现在天天打仗,到处打仗,社会动乱”的意思,或“报童手里没有不打仗的报纸”,也可得分。②王利发胆小怕事,怕惹上麻烦,对国事避而不谈。【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先概括第一段的内容,语段主要是说人遇到挫折时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有两种常见的心理。然后指出两种心理防御机制带来的问题。根据“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由此产生的痛苦往往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打击。此时,许多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内心痛苦,带来心理的轻松”“一种常见心理是‘酸葡萄’心理”“另外一种常见心理是‘甜柠檬’心理”概括出:遇到挫折时,启动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可以带来心理的轻松。根据“如果任由这样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占据我们内心,我们就会放弃行动,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概括出:容易一步步(使我们)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最后用转折关系连词“固然”“但”衔接两个句子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后语境内容,上文叙述王俊通过训练弥补自身缺陷,最终打开成功大门。叙事完整后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失”一“收”来概括总结王俊,衔接紧凑而自然。由此,再引出后文的归纳推理——由个体到一般的感慨。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语言的能力。分析戏剧人物台词的言外之意,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①前文王利发说“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报童回答“也许有,您自己找!”,这是一种不太确定的回答,有两种情况,一是强调天天都在打仗,社会动乱,不打仗的新闻怎么可能会有;二是可能有这类报纸,但报童手里没有。②前文王利发说“走!不瞧!”,表示不愿意谈国事,而“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是唐铁嘴说的话,“他”指的是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可见,“我不像他”暗指王利发胆小怕事,怕惹上麻烦,对国事避而不谈。6.A 7.首先,从他对难民的态度上,可见他的凶狠,其次,从他对待大兵的态度上,可见他的狡猾,最后,从他对待王利发的态度上,可见他的贪婪。 8.故事通过难民数量多及其央告、巡警的贪婪勒索、大兵的蛮横搜刮,反映了当时社会由于军阀混战而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的状况。【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A.“剧本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错,选文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且“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说法不准确,应是反映了战乱频繁、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社会现实。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文本中筛选出有关该人物的情节内容,然后结合各种描写手法对其进行分析概括。(1)巡警对难民说“滚!快着”,难民的反应是“散去”,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难民的表现是侧面衬托,表现出巡警的凶狠。另外还有“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要走)”,这种威胁中也表现了蛮横无理。(2)收了钱也不保证无事,“(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可见奸猾;巡警打发不了大兵,便帮大兵勒索王利发,可见其狡猾:“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快!再添点!”(3)前后两次趁机勒索王利发,表现出他的贪婪:“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探究分析文本呈现出的社会状况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找出难民、巡警、大兵的行为,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最后指出当时的治安状况。故事是以“王利发”为主要线索串联起来的,选段一开场写他的店铺门口聚集着众多难民,通过难民数量及难民所说话语凸显战乱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为随后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随即登场的是“巡警”,他因受到了“上面”的交派,前来索要八十斤大饼,“王利发”加以解释却毫无作用,最后不得不递上钞票以求化解此事,正当此时又有“三五个大兵”“闯进门口”,“王利发”不得不再次给“巡警”递上钞票,希望巡警帮助自己请走“老总们”,但“老总们”却还想“要现大洋”,未果之后骂骂咧咧接下了钞票的同时又“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离开了,“巡警”认为自己帮助“王利发”“挡住了一场大祸”,便要求他另给一份好处,但遭到了拒绝,只得离开。最后,“王利发”一句“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清晰点出时代背景,给戏剧带来了一抹沉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无序、动荡不安。9.B 10.C 11.①表现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如“不肯示弱”提示了常四爷内心的怒气,展示了他耿直不屈的性格特征。②渲染舞台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如“二德子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氛围,二人矛盾进入白热化,为马五爷出场铺垫。 12.①讽刺手法。“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明里讽刺二德子欺软怕硬,暗中嘲讽腐败政府。②反语。“二德子,你威风啊!”“威风”一词看似夸赞实则施威,达到幽默效果。③夸张手法。“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为了讨好秦二爷,王利发言语夸张,让人忍俊不禁。【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精明、易怒”错误,常四爷的形象特征应为耿直、有正义感,如当面训斥二德子“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如痛恨洋人“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C.“含蓄隽永”错误,文本一的语言符合“贵浅显”的特点,多用简短口语,通俗易懂。D.“围绕王利发的经历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错误,文本一中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的故事是相对独立的。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文本拓展能力。C.“类比”错误,文本二没有运用类比手法,而是将幽默与另外几个概念进行比较,应为比较。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舞台说明作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回顾舞台说明的常见作用,如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展示社会背景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舞台说明,进行分析。①如一开始“二德子,一位打手”,这是交代了二德子的打手身份,“凑过去”“要动手”是二德子蛮横对待常四爷的表现,“过去请安”是二德子对待马五爷的表现,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二德子欺软怕硬的洋奴嘴脸;如“不可示弱”是常四爷面对二德子的欺压时的表现,展现常四爷内心的怒气,展示常四爷面对欺压的耿直不屈的性格特征。②舞台说明还有渲染舞台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的作用。如“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是说二德子听到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这句话,因为听到这句话所以有了下面“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等一系列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如“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提示了二德子的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当时气氛的紧张,常四爷和二德子之间的矛盾进入白热化状态,可谓一触即发,为下文马五爷的出场做了铺垫。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作者使用哪些手法取得语言上的幽默效果。①如“二德子欺负常四爷的时候,常四爷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语含讽刺,表面是讽刺二德子在面对洋人时候的软弱无能,而在面对国人的时候却是横行霸道,实则是暗中嘲讽腐败政府。这是使用讽刺手法达到幽默效果。②如马五爷说“二德子,你威风啊”,“威风”本是褒义词,此处属于褒词贬用,这句话看似夸奖二德子,实则是向二德子施威,使用反语达到幽默效果。③如王利发在面对秦仲义的时候极尽恭维讨好之能事,“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使用夸张的修辞,夸张地恭维了秦仲义,夸大秦仲义的钱财,在圆熟风趣、油嘴滑舌之中取得幽默效果。13.A 14.①作为被拐卖人口的康顺子母子和人口拐卖者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②作为被欺压对象的康顺子母子和残忍暴虐的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③作为晚清太监的庞太监和在民国后饿死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 15.①内容上,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由“大嫂”“您”,变为“你”,再到后来变成“太监的家眷”,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的态度从热情尊重到不耐烦再到嫌弃。②形象上,塑造了康顺子被迫害的底层民众形象,王利发自私自利,势力,缺乏同情心的人物形象。③主旨上,体现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说法有误,“往里边探头”是因为这个地方“改了样儿”,她不太确定自己要找的地方就是这里,所以探头看看清楚,并非因为胆怯。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的能力。文本中,首先是康顺子母子与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康顺子母子都是被拐卖的对象,而刘麻子是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正是由于这些黑心的人口拐卖者的存在,造成了被拐卖者悲惨的命运;其次是康顺子母子与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康顺子母子是庞太监买来的人口,处处受到庞太监的剥削欺压;最后是庞太监与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作为晚清太监,在民国失去了势力,最后被他的侄儿们活活饿死。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细节作用、分析文章主题的能力。“您找谁?”“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王利发一开始称呼康顺子为“您”“大嫂”,充满了热情与尊敬,这时候的他还不明白康顺子前来的用意,只是把她当成普通百姓,作为买卖人,比较圆滑,见人三分笑;“你会干什么呢?”“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当康顺子请他帮忙找工作之后,他便称呼康顺子为“你”,少了几分尊重,多了一些不耐烦;“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后来当王淑芬坚持留下康顺子母子之后,他感叹又要填两张嘴吃饭,称呼康顺子为“太监的家眷”,充满了鄙视与嫌弃。这三次称谓的变化,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态度的转变,对于康顺子,王利发虽然也觉得她命运悲惨,但却不愿伸手帮她,说“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还让她“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想把她打发走,也反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揭示了康顺子这类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过去被压迫被侮辱,如今连王利发这样的人也看不起她,不愿帮助她。体现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16.①现在天天都在打仗,怎么可能会有不打仗的新闻。②王利发胆小怕事,怕惹上麻烦,对国事避而不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台词含义的能力。①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但明摆着现在天天都在打仗,所以报童听了就知道王利发是在故意刁难不想买报纸,但报童既不好直接怼回去,又不想说没有,于是回答“也许有,您自己找”,想要不打仗的新闻,您还是自己找吧——怎么可能有呢?就此可推出言外之意。②唐铁嘴说自己不像王利发一样,后有“我最关心国事”,说明王利发不关心国事,而且茶馆里有“莫言国事”的横幅,所以唐铁嘴的言外之意即是说王利发胆小怕事,怕惹上麻烦,对国事避而不谈。17.(1)秦仲义听出敌意,先是礼数周到喊一声“庞老爷”,继而假装关心庞老爷的心情状态,表面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暗讽,“这两天”背后是说你只是暂时安稳,前些日子你也有惶惶然的时候,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2)庞太监自然听出其中含意,尤感不爽,开口谈国事,一个“那还用说吗”表示应答和回击,派头十足,以谭嗣同问斩一事炫耀保守派的胜利,“天下太平了”意即“我”不仅是这两天安顿,以后“我”都安顿。随后又提出警告,开始放狠话,言外之意是谁敢支持维新派,谭嗣同就是下场,你秦仲义小心着点。(3)秦仲义接受了警告,但不服软,不畏惧,意即“你不用威胁我”,同时,一方面是知道变法掉脑袋但还讲维新,表示他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是早就知道自上而下的变法长不了,还是认为实业救国才是良策,不受庞太监的含沙射影,让庞有点悻悻然,因为变法的失败没影响秦仲义发财。(4)第一回合不分伯仲,庞太监见警告无效,退一步寻求新的攻击点,以个人利益为恐吓点,以经济实力为借口发动进攻,意即你不老老实实学聪明点,你那点财产怕是都不保。【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潜台词的能力。(1)这之前庞太监看见秦仲义高声叫了“哟!秦二爷!”,秦仲义听出庞太监的挑衅之意,先是礼数周到地喊一声“庞老爷”,继而假装关心庞太监的心情状态,表面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暗讽,因为百日维新运动威胁了庞太监等类人的利益,故“这两天”背后是说你只是暂时安稳,实际上是在暗示前些日子你也有惶惶然的时候,虽然变法失败,但也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2)这是秦仲义讽刺之后庞太监的回答。庞太监自然听出其中含意,很是不爽,于是开口谈国事,“那还用说吗”以反问语气表示应答和回击,派头十足,以谭嗣同问斩一事炫耀保守派的胜利,“天下太平了”意即“我”彻底安顿了——不仅是这两天安顿,以后“我”都安顿。随后又提出警告,开始放狠话,“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言外之意是谁敢支持维新派,谭嗣同就是下场,你秦仲义小心着点。庞的回应看似是表达对现状的满意和警告别轻举妄动,其实是对某种潜在动荡或改革的不满和反对,强调自己对传统和权威的坚定立场。(3)“我早就知道!”是秦对庞表态的回应,表面上似乎是在附和,表明秦仲义接受了警告,但潜在意思是对庞在其立场的顽固早有预料,带有一种无奈或嘲讽。“早就知道”表明不服软,不畏惧,我知道变法掉脑袋但还讲维新,“你不用威胁我”,表示他的坚定立场,就是掉脑袋也要维新;“早就知道”还指秦仲义早就知道维新会失败,因为秦仲义是实业救国派,他认为自上而下的变法长不了,还是认为实业救国才是良策,变法的失败没影响秦仲义发财。所以不受庞太监的含沙射影,这让庞有点悻悻然。(4)第一回合秦仲义和庞太监有来有往,不分上下,庞太监见警告无效,退一步寻求新的攻击点,“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这句话表面上是称赞,其实是暗含讽刺:都知道你发财了,有钱,如果你不老老实实学聪明点,你那点财产怕是都不保。这是以个人利益为恐吓点,以经济实力为借口发动进攻。18.【示例】节选部分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人物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2)每个角色都在说自己的事,可是又都与时代相关联,从中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如常四爷“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的感叹,康六倾诉自己卖女儿“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等,都显示了洋货充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3)丰富的潜台词。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得深说得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寥寥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骨子里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4)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是完全不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宋恩子冲突的场面,“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的猖狂言论表现了宋恩子欺软怕硬、狐假虎威的人物性格。(2)作品中,庞太监娶妻涉及“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忍痛卖女儿的康六和康顺子的悲剧命运和人贩子刘麻子倒卖人口牟取暴利的罪恶行径。这些人物的命运,他们彼此间的纠葛,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恶人猖獗,特务横行;洋货充斥,洋教势力抬头;民不聊生,卖儿卖女以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抬头、爱国正直的人受迫害的现实。在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些有闲的市民阶级对时事漠不关心,对穷人的苦难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玩物丧志的无聊与麻木——大清国确是气数已尽,日薄西山,走到了它“要完”的时候了。(3)《茶馆》第一幕中,庞太监和秦仲义的对话,庞太监代表的是封建保守派,秦仲义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两个人的政治立场是对立的,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得到了印证。秦仲义问庞太监说:“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其中的潜台词是戊戌变法失败了,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保守派心里很高兴吧,此句台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封建保守派的痛恨。庞太监的一句“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庞太监警告以秦仲义为代表的维新派。庞太监说的“好些财主都讲维新!”和秦仲义说的“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和“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其中的潜台词是维新派处于弱势,但是一定不会就此消沉、退出历史的舞台,表达了维新派要和保守派继续对峙。(4)整部《茶馆》话剧中,老舍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茶馆中的一个画面,把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成了一幅画卷,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