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项脊轩志》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9.2《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小题
1.以下加点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A.返回 B.归附 C.女子出嫁 D.归宿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归有光《项脊轩志》)
A.光彩 B.超过 C.美好的 D.尽
3.下列对《项脊轩志》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与《苏武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两个“当”意思不一样。
B.“逮奉圣朝”一句中的“逮”,读音为“dài”,意为“等到”。文中与之同义的词有“及、迨、洎、比(至)”。
C.“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中“方丈”是古义,而“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中“往往”不是古今异义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B.先大母:敬称自己已去世的祖母。
C.束发: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D.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不上漏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B.妪,先大母婢也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其制稍异于前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五柳先生”“樊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B.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子向君王陈情谢贺,同书、疏、序、铭、赋等一样,都属于古文中的常用文体,都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陈事时使用。
C.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
D.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4)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
先妣事略(节选)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注],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
[注]缉纑: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迨:怠慢
B.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盖
C.期而生有光 期:期望
D.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遗:遗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汉族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十岁。
C.“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D.“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追忆了作者昔日的读书生活和家庭日常琐事,寄托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情真意切,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含蓄隽永。
B.《项脊轩志》写作者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一节,文字简约,寥寥几语,却接续前文,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一片深情。
C.《先妣事略》归有光母亲为母辛苦。自嫁入归府,她几年时间生育七孩,深受其苦;为摆脱生育之苦,她使用民间避孕偏方,却因此成哑。
D.《先妣事略》归有光母亲勤俭持家。她晚上总忙着缉麻线,常常到深夜;家境贫困,冬天还将烧过的炉灰和成炭团晒干以再次利用。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C.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D.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B.天下云集响应 云:云朵
C.函梁君臣之首 匣:用匣子装
D.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拜:授官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1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汉代设置了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的人才为秀才。晋时仍保留这种制度。这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追忆了作者昔日的读书生活和家庭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情真意切,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含蓄隽永。
B.《项脊轩志》写作者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一节,文字简约,寥寥几语,却接续前文,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一片深情。
C.《项脊轩志》作者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二”,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D.《项脊轩志》以回忆为基础,围绕一个特定的建筑,记述和建筑有关的人和事,以此表现人物,寄寓情感,语言质朴自然。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 ”两句通过写家中狗和鸡的不同活动,表达了对大家庭中道破落的深深感慨。
(2)我们在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可以联想到用笔相似,同样写草木繁茂却带给人荒凉衰败之感的姜夔《扬州慢》中的两句词:“ , 。”
(3)看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的秀美山水,小刚深受震撼,不断地默念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句子,如“ , ”。
《9.2《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归:女子出嫁。句意: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胜”,名词,光彩。句意:我又在庭院里夹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抵挡,挡住;/判处。句意: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句意: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B.正确。句意:到了晋朝建立的时候。
C.正确。句意: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句意: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D.“‘往往’不是古今异义词”错误。“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句意: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中的住持。句意: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错误。应该是成童的年龄。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省略句,“使(之)不上漏”,句意: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
C.省略句,“读书(于)轩中”。句意:自从我把头发给捆扎起来,到明亮宽敞的屋子里读书;
A.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意: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
B.判断句,“也”为标志。句意: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稍于前异”。句意:南阁子的规模比以前有一点儿不同。
C项和例句都为省略句。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除”等表示罢官错误,“表”无“谢贺”的作用。“除”表示授官。
故选C。
7.(1)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2)等到伯、叔分家了,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
(3)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4)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凡”,一共,总共;“得”,能够;“不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2)“迨”,等到;“异爨”,分家;“往往”,到处。
(3)“大母”,祖母;“先妣”,去世的母亲;“乳”,名词作动词,喂养;“抚”,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4)“比”,等到;“阖”,关闭;“不效”,没有效果,这里指科举上无所成就。
8.B 9.A 10.B 11.D 12.(1)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2)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迨”,等到。
C.句意:一年后,生下我。“期”,满一年。
D.句意: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遗”,赠送。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意恋恋”的主语为归有光,所以应在“有光”前面断开,排除B、C。
“中夜觉寝”是“促有光暗诵《孝经》”的时间状语,所以应在“促”前面断开,排除D。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束发’是古代汉族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错误。“束发”,将头发束起来,成童的年龄,一般是十五岁。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家境贫困”错误。由原文“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可知,家中并不贫困。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过”,探望、看望;“若”,你的;“类”,像。
(2)“遇”,对待;“捶楚”,责备,“后言”,背后责怪。
参考译文:
(一)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读书,长期以来却没有成就功名,而儿子的成功,却是可以盼到的!”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二)
先妣事略(节选)
归有光
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
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
13.D 14.B 15.A 16.D 17.B 18.(1)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家有老妪”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排除BC;
“妪先大母婢也”是判断句,可在主语“妪”后停顿,排除A。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云:名词作状语,像云朵一样。句意: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在。句意: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B.介词,凭借、根据;介词,因为。句意: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句意: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D.代词,它,指象笏;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这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错,汉代的“秀才”指优秀人才,科举考试中的“秀才”指“乡试”的考生。二者含义不同。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深化了前文的悲情”错,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表现的不是“悲情”。其中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一节,不但善写日常细微感觉,而且还写出了一个耐得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为下段议论伏笔。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你、你的;“竟日”,整天;“大类”,很像。
(2)“凡”,总共;“得不焚”,被动句;“殆”,大概。
参考译文: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读书,长期以来却没有成就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指日可待了!”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19. 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吠”“厅”“荠”“簇”“峨”“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