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力(第4课时) (课件 22张ppt+教案+练习+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节 力(第4课时) (课件 22张ppt+教案+练习+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1节 力
(第4课时)
浙教版 八年级上
创设情境
很显然,这是因为物体受到一个方向朝下的力的作用。
水为什么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探究实践
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的作用。
生活中,你可以随处发现物体落向地面的现象。
抛出去的蓝球落向地面
树叶飘落
雨滴下落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作重力。
探究实践
成熟的苹果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作用,会从树上落到地面。请再举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
思考与讨论
苹果落地
我们在爬楼梯时感到疲惫;
人的头发之所以自然下垂;
人类能够稳定地站在地面;
从高处滚落的石块、滑落的泥土或是崩塌的山体;
无论向哪个方向投掷物体,最终它们都会落回地面;
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
……
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探究实践
苹果落地
树叶飘落
运动动员落地
水往低处流
请说明这些生活中重力存在的事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地球

苹果
树叶
地球
地球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运动员
地球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周围的一切物体。
探究实践
探索活动
1.如图2.1-17,将装有染色水的水槽放在铁架台底座旁边,用细线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让小球位于水里。待小球静止时,观察细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并在图上画出这个夹角。
重力的方向
2.再把铁架台倾斜一定的角度待球静止时,观察细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并在图上画出这个夹角。
3.根据实验现象确认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实验结论
重力方向与水平面垂直。

水平面
探究实践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重垂线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线是竖直的。
工人砌墙
建筑工人在砌砖时常常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来确定竖直方向,以此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扔出去的铅球
空中飞行的飞机
探究实践
请画出下图物体的重力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上坡的汽车
滚动的足球

探究实践
如图2.1-19所示,画出人在地球的不同位置时,他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思考与讨论




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球的球心,与水平面垂直。
探究实践
你能用重垂线做一个水平仪吗?
重垂线
用水平仪检查工作台是否水平。
水平仪
原理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请将你的作品跟同学交流。
实践活动
探究实践
将身边质量不同的物品放在手中掂掂,可以感受到质量不同的物体轻重并不相同。
这表明质量不同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并不相同。
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找出两者之间大小的关系。
相同体积的铁、铜、铝,铜质量最大,铝质量最小。
探究实践
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
如图2.1-20,重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弹测力计测量。钩码的质量是已知的,实验中可以选取钩码为被测物体。
1.每小组准备1个弹簧测力计、4个质量均为100g的钩码。
2.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1-4个钩码受到的重力,测量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2.1-1中。
测量重力
钩码数(只) 1 2 3 4
质量(千克)
重力(牛)
重力 / 质量(牛 / 千克)
0.1 0.2 0.3 0.4
0.98 1.96 2.94 3.92
9.8 9.8 9.8 9.8
探究实践
3.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建立如图2.1-21的直角坐标系。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上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①标出单位长度表示的重力和质量;
②标出重力和质量相对应的点;
③将点连成光滑的线。
3.92
2.94
1.96
0.98
0.1 0.2 0.3 0.4




m=0时,G=0。图像过原点。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结论
重力
质量
=9.8N/kg
探究实践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 9.8 牛 / 千克。
g表示 9.8牛 / 千克。
G
m
=g
公式
即G=mg
在粗略计算中,g可取10牛/千克。
质量为 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 牛。
说出g= 9.8牛 / 千克表示的意义。
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探究实践
例题 一块质量为0.2kg的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受到的重力是 490N,他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解:由G=mg 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
G木=m木g=0.2kg×9.8N/kg=19.6N
答:木块受到的重力是19.6N,人的质量是50kg。
G人
g
m人=
人的质量:
490 N
9.8N/kg
= 50 kg
=
公式
代入
结果
带单位代入,结果有单位。
迁移应用
1.踢出去的足球,若不计空气的阻力,那么足球的受力情况是 ( )
A.只受重力的作用
B.受踢力和重力作用
C.受到一个沿飞行方向的踢力作用
D.不受力的作用
A
2.如图中正确表示物体的重力方向的是(  )
A. B. C. D.
C
迁移应用
3.关于公式G=mg,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力是质量的g倍
B.g是重力和质量的比值
C.在同一地点,g为定值
D.在质量一定时,不同地区,重力随g的变化而变化
A
4.从山坡公路上滑行下来的汽车,在滑行过程中,受到的重力( )
A.大小不变,方向变化 B.大小增大,方向不变
C.大小减小,方向变化 D.大小不变,方向不变
D
迁移应用
5.把质量为90 kg的物体从地球带到月球上,月球上引力为地球的1/6,关于该物体在月球上的质量和重力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质量为15 kg,重力为150 N
B.它的重力为900 N,质量为15 kg
C.它的质量为90 kg,重力为150 N
D.它的质量和重力都不发生变化
D
6.如图所示是桥头限重标志牌,一辆卡车自重为1.5x105N,车上装有6×104kg的钢材。g取10N/kg。求:
(1)这辆卡车总重是多少
(2)这辆卡车通过该桥是否违章
G总=7.5x105N
m总=7.5x104kg=75t
违章
板书设计
第1节 力(第4课时)
定义
大小
G=mg
方向
竖直向下
重力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力(第4课时)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与要求】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并能说明其意义。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科学思维:利用重力方向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和重力方向;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
4.态度责任: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科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括重力的产生、重力的三要素和重力的应用。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教师要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水为什么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很显然,这是因为物体受到一个方向朝下的力的作用。 引入课题
重力的存在 提出问题:一个方向向下的力是谁施加的?叫什么力? 思考讨论: 生活中,你可以随处发现物体落向地面的现象。 归纳提升: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的作用。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作重力。 思考与讨论 成熟的苹果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作用,会从树上落到地面。请再举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 我们在爬楼梯时感到疲惫; 人的头发之所以自然下垂; 人类能够稳定地站在地面; 从高处滚落的石块、滑落的泥土或是崩塌的山体; 无论向哪个方向投掷物体,最终它们都会落回地面; 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 从生活现象感知重力的存在。
重力的方向 探索活动 1.如图2.1-17,将装有染色水的水槽放在铁架台底座旁边,用细线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让小球位于水里。待小球静止时,观察细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并在图上画出这个夹角。 2.再把铁架台倾斜一定的角度待球静止时,观察细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并在图上画出这个夹角。 3.根据实验现象确认重力的方向。 实验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方向与水平面垂直。 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思考讨论: 归纳提升:重垂线,水平仪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建筑工人在砌砖时常常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来确定竖直方向,以此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完成任务:请画出下图物体的重力方向。 思考与讨论 如图2.1-19所示,画出人在地球的不同位置时,他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解释: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球的球心,与水平面垂直。 实践活动 你能用重垂线做一个水平仪吗? 实验中水面的作用是设置水平面。
重力的大小 探索活动 如图2.1-20,重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弹测力计测量。钩码的质量是已知的,实验中可以选取钩码为被测物体。 1.每小组准备1个弹簧测力计、4个质量均为100g的钩码。 2.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1-4个钩码受到的重力,测量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2.1-1中。 3.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建立如图2.1-21的直角坐标系。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上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 9.8牛 / 千克。公式:G=mg 例题 一块质量为0.2kg的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受到的重力是 490N,他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通过测量,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像。 强调解题规范。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力(第4课时)
核心概念聚焦
1.下列物体受到的重力最接近2N的是( )
A.两个鸡蛋 B.一个苹果 C.一枚大头针 D.一把学生用的椅子
2.重力对人类非常重要,如果重力消失,那么下列哪种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 )
A.茶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 B.运动员举杠铃不必用力
C.人与地面成任何倾角都不会摔倒 D.用弹簧秤测拉力,其读数为0
3.NBA球星库里以投篮“变态准"著称,篮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竖直向下力的施力物体是( )
A.手 B.篮板 C.空气 D.地球
4.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线和一个重物制成的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
重垂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重垂线的原理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B.甲图中利用重垂线可以检查墙体是否竖直
C.乙图中利用重垂线可以检查窗台是否水平
D.重垂线在月球表面不能检查物体是否竖直
5.如图中正确表示物体的重力方向的是(  )
A. B. C. D.
6.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
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7.关于公式G=mg,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力是质量的g倍 B.g是重力和质量的比值
C.在同一地点,g为定值 D.在质量一定时,不同地区,重力随g的变化而变化
8.下列计算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所受重力的运算过程正确的是( )
A.G=mg=5×9.8牛/千克=49牛 B.G=mg=5千克×9.8牛/千克=49牛
C.G=mg=5千克×9.8=49牛 D.G=mg=5千克×9.8牛=49牛
9.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重力方向的实验装置。
(1)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后,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
观察到悬线OA与水平线的夹角 (填“变化”或“不变”)。
(2)若要进一步验证重力的方向,还应进行的操作是 。
(3)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
建筑工人经常使用的 就是该原理的应用。
核心素养提升
10.智能手机都有这样的功能:你先把手机竖着拿在手里,然后将它转90°横过来,手机的页
面也跟随你的动作做出反应,也转90°。这种人性化的功能,取决于手机内部安装有重力
传感器:它由一个重物和两个相互垂直的对力敏感的传感器组成,用来判水平方向。关于
手机竖放和横放时,重力传感器中的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物受到重力的大小发生变化 B.重物的重心发生变化
C.重物受到重力的方向发生变化 D.重物对每个传感器的力发生变化
11.珠峰测量队员在珠峰顶用弹簧测力计测某物体的重力比在同纬度低海拔地区小的原因
是( )
A.队员的质量变小 B.气压变小 C.地球的吸引作用变小 D.温度变低
12.科学实验中,重力有时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会产生影响。下列实验中的做法不是为了减
小或避免重力影响的是(  )
13.如图是一只小狗在太阳系不同行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一名质量为
50千克的中学生在火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 牛,
质量是 千克。已知g地=10牛/千克。
14.月球上某月壤样品的体积为90cm3,,测得其密度为
0.8g/cm3。已知物体在月球上受到月球吸引力的大小是其
在地面受到重力的1/6,求:
(1)该月壤样品的质量;
(2)该月壤样品在月球上的重力(g取10N/kg)。
创新素养应用
物块质量 100g 200g 300g
测力计示数 1N 2N 3N
15.小金同学想把弹簧测力计改装成 “质量秤”。他用量程为 5N 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的
物块的重力,所得数据记录于表中。(g 取 10N/kg)
(1)小金改装的原理是 (填公式)。
(2)利用该 “质量秤” 可测得最大物体质量
为 g。
(3)已知月球上的 g 约为地球上的,若把如图弹簧测力计移至月球表面。称量同一物体
时指针的示数将 (选填字母)。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
核心概念聚焦
1.B 2.D 3.D 4.D 5.C 6.B 7.A 8.B
9.(1)不变;(2)剪断悬线OA,观察小球下落的方向;(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垂线.
核心素养提升
10.D 11.C 12.B 13.191.25;50 14.72g 0.12N
创新素养应用
15.(1)m=G/g;(2)500;(3)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