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一、单选题1.春秋时期,参与田地争夺的人群非常普遍,各级贵族、上自周王、下至普通的官员,都加入田地争夺的行列中。甚至还发生了晋国的大夫郤至与周简王争夺田地,因为不能决断,最后双方到晋厉公那里去评理的事件。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C.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2.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到战国时期,秦、晋、楚等大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边地防守力量,往往把新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县制的发展说明( )A.是国家实力雄厚的象征 B.冲破了分封制的壁垒C.稳定了周朝的统治根基 D.实现国家制度的转型3.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国家治理的著述。这反映出当时已认识到( )著作 论述《尚书》 “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左传》 “官人,国之急也。”《墨子》 “尚贤,政之本也。”A.国家稳定乃治国之本 B.选贤任能关系国家兴衰C.百姓社稷是国家基石 D.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4.先秦某思想流派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主张。这反映了该学派的治国理念是( )A.尊道无为 B.隆礼重法 C.道德教化 D.严刑峻法5.历代以来有一部分儒者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甚至说他“才高学陋”,“不见圣贤”(程颐)。就连苏轼也说他“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荀卿论》)这主要是荀子( )A.强调个人自由,重视道德的价值 B.背离孔子仁爱思想与王道精神C.重视社会控制,发挥自然主义 D.主张人性本善,重视社会教化6.先秦时期某一学派思想家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其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并提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等思想。下列符合该思想家主张的是( )A.克己复礼 B.道法自然 C.兼爱非攻 D.君主专制7.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请你给它们确定一个主题,其中最为恰当的是( )成语 典故问鼎中原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孰不可忍 鲁卿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天子礼)奏乐舞蹈,孔子谓之:“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南门立木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A.社会变革 B.诸侯纷争 C.礼崩乐坏 D.思想解放8.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宗法制C.建立分封制 D.确立礼乐制9.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该思想家主张(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尚贤”C.逍遥自由 D.顺其自然,无为而治10.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齐国还设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这种局面(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标志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C.宣告了官学体系的瓦解 D.说明德治与法治之争兴起11.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反映三人共同主张的是( )A.“食有劳而禄有攻” B.“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1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材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 )A.忽视社会政治诉求 B.均维护了贵族利益C.无一适应时代潮流 D.追求理想社会秩序13.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王城洛阳城墙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赵国邯郸城墙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最长约4800米;郑、韩两国故都新郑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崩乐坏 B.华夏认同 C.诸侯混战 D.皇权旁落14.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在战争中求存,多延聘通晓治国之术的名士,以提升自身实力。如魏文侯当政时期,招纳群俊,广积贤人,使魏国“名过齐桓,秦人不敢窥兵于西河”。这些做法(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确立 B.加速了等级社会的瓦解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1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稿件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废除井田制,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16.《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作者认为( )A.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B.统治者要与民休息C.统一有利于结束战争 D.物极必反,柔能克刚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愚天下议己。卫鞅曰:“……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分析商鞅为推进变法而采取的策略。(2)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秦民大说(悦)”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出现“统一”趋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1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变革与大发展的时期。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现象①“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②“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③“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④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注释:田:耕种;甫田:公田;莠:杂草 ——《诗经·甫田》 ⑤“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⑥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1)根据材料,请你将表格“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现象”一栏中省略的①②③⑤这四项的内容补充完整。(2)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现象”一栏中选择两项相互关联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两项新现象之间的联系。(3)根据所学,请你列举该时期的一次变法运动及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并分析该变法运动的历史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摘自《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鲁国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按亩征税的田賦制度,史称初税亩。初税亩的具体做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田,复十取一。”——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摘自《礼记·檀弓》从以上材料中任意选择两则材料,提出一个论题,并对该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恰当,史实清楚,逻辑严谨)《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A C B A A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D A C A C17.(1)策略:提出变法理论依据:强国利民不循旧礼;立木取信建立政府公信力;严惩权贵彰显法治权威。(2)原因:奖励耕织提升经济收益;军功授爵打破阶层固化;统一度量衡便利民生;什伍连坐强化基层管理。18.(1)原因:小诸侯国数量减少;大诸侯国实力上升,不断兼并;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使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各国变法运动促进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分封制基础瓦解,推动郡县制确立。19.(1)①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周天子实力衰弱,诸侯纷争;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⑤井田制遭到了破坏(或答出公田被抛荒)。(2)两项新现象: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了破坏。(学生任意选择两项相互关联的内容,即可)阐述联系: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耕田效率提高了,也使得人们在“井田”之外可以开垦出大量的私田。随着私田的增多,公田就逐渐被抛荒,井田制也就遭到了破坏。(3)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列举任意一次变法运动即可)重要措施: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在民间实行十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等。(列举任意一项措施,即可)历史影响:①军事上: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秦国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③经济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答出两点即可)20.示例一论题:从井田制到初税亩,体现了社会变革的需要。论证:西周正式确立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是天下土地的主人,周天子将其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大夫。周天子的财政收入主要靠诸侯国君的进贡,国君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大夫的上缴,大夫的收入主要靠每一“井”土地中的“公田”收入。到春秋中后期,国君的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国君收入的确定性和不断增加,以保证扩充军备的需要,从而应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公田”之外,“私田”都须纳税,从而保证国君有稳定且增加的财政收入。鲁国之后,其它各国纷纷效仿,至此土地税正式出现,它标志着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税的出现,意味着国家汲取能力的大大增强,它适应了“周秦之变”的需要(或者“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示例二论题:“初税亩”的实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论证:井田制背景之下,耕种土地的庶人家庭负担大约是九分之一。“八家各私百亩”,但必须“同养公田”,其负担即(1/8)÷(1+1/8)=1/9,负担大约为11%;实行“初税亩”后,“今又履其余田,复十取其一”,即在原来的负担之上,再对余田增加十分之一,即(1/8+1/10)÷(1+1/8)=1/5,人民的负担实际为20%。孔子出生于“初税亩”实行之后(公元前551年),见妇人宁愿家属被老虎吃掉,也不愿搬下山去忍受苛政,所以有“苛政猛于虎”的感慨,实际上从侧面证实了“初税亩”推行后人民负担大大加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