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
一、单选题
1.自汉武帝拓边西北开始,政府就依据《尚书·禹贡》中的三危、弱水、黑水等古地名命名当地山川。这些新命名的山川并未被视作新开辟的领土,而是被视作自古以来就从属于华夏政权。这一做法( )
A.促进了中外交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体现了制度创新 D.服务于边疆治理
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 《周髀算经》 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A.A B.B C.C D.D
3.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4.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汉代诸侯王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但是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嗣。如果正妻无子,则国除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这一政策旨在( )
A.彰显汉律的权威 B.强化儒学正统地位
C.加强对地方控制 D.维护嫡长子的权益
5.史学家黄仁宇把秦汉两朝称为华夏第一帝国,其观点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虑之上的。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有( )
①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②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蓬勃发展
③均对北方匈奴势力采取过大规模军事行动
④西汉为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出现《农政全书》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
6.如表展示了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
著作 作者 中国史学地位 史学家对其评价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 东汉·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郑樵:“断代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
《汉纪》 东汉·苟悦 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 顾炎武:“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
《东观汉纪》 东汉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书 范晔:“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
A.华夏文明富有活力 B.官修史书居于主导
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 D.史学体例日趋完备
7.汉文帝接受了大臣“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的建议,鼓励臣民向边境运粮;汉武帝则在大破匈奴后,转而采取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大规模募民屯田的做法。这一转变( )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B.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D.加速了中原经济的衰落
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示意图(局部)。该时期是( )
A.战国后期 B.西汉初期 C.东汉末期 D.北朝时期
9.下图是东汉绿釉陶水亭,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下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豪强拥有私人武装 B.诸侯王威胁到中央
C.外戚宦官拥兵自重 D.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10.西汉前期,丞相多由功臣担任。西汉中后期,丞相多出自精通儒学的“布衣”,皇帝更注重丞相的品德而非执政能力,与丞相的关系也比较疏远。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①积功劳为官的选拔方式被废除②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淡化
③官方主流思想的变化 ④中央行政中枢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 )
A.设立中外朝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推行刺史制
12.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13.《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成熟
C.国家取士政策的调整 D.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14.公元31年,汉光武帝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令还复民伍”,并两次下令开狱。光武帝此举意在( )
A.实现光武中兴 B.缓和阶级矛盾 C.打击豪强地主 D.恢复社会生产
15.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葬,不仅出土了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还出土了骆驼造型的编钟架构件鎏金青铜钩,这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这反映了汉代( )
A.游牧民族的南下较为频繁 B.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与骆驼
C.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先北方 D.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
16.《管子》记载:“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与上述经济思想相符合的是( )
A.改革币制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抑制商业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材料二: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刚即位,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把本属于王国的部分领土新立为侯国,并改变其隶属关系,使之归属于附近汉郡。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让他们与丞相为首的大臣就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大臣数诎”。为了襄赞大业,汉武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下诏严斥地方官不举荐人才,由此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景象。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推行制度变革的原因及制度变革的举措。
18.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类型 简介
车马出行图 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
宴飨图 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乐舞图 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摘编自王博灏《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中的折射》
(1)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
(2)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请举例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画像石,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
描绘了汉代纺织的工序,即调丝、络丝、并丝;踏机织作(使用了脚踏提综式斜织机)。
左上为酒肆,二人正在沽酒;右侧是杂行,室内三人正在议价;中间一组人面谈交易。中排有人执物入市交易。右下是粮行;另外三对人,提秤称物。
描绘了孔子弟子曾参恭顺地跪坐在母亲身后,双手呈作揖状举至胸口,母亲坐在织布机前。上面刻有“曾子质孝”等文字。
——摘编自黄晓峰《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等
(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画像石呈现的汉代社会景象。
(2)分析汉代画像砖的史料价值;若进一步研究汉代社会,列出可信度较高的其他史料。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桑弘羊,商人家庭出身,自幼接触工商业。汉武帝即位后(公元前141年)他被召入宫廷。他主张严刑峻法,既认可商鞅重农抑商的理念,又赞扬管仲重视工商业的做法。公元前120年,他正式主持财政改革。公元前119年,朝廷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工商业者征税并鼓励揭发隐产漏税行为,最终“得民财产以亿计……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接管盐铁事务,继续推行盐铁官营专卖政策。汉武帝晚年,朝廷政策转向“禁苛暴,止擅赋”。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桑弘羊与霍光等共同受命辅政。他对霍光所奉“与民休息”的政策有抵触情绪。公元前81年,他在盐铁会议上反对废除盐、铁、酒的官营政策。公元前80年,他卷入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桑弘羊的经历是汉代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C B D A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C D D C
17.(1)史料价值: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合理推断: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原因: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匈奴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财政收入增加。举措:统一货币铸造;盐铁官营;颁布推恩令;实行察举制,任用贤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术)。
18.(1)风貌:社会经济繁荣;崇尚礼仪文化;尚武之风盛行;娱乐生活丰富;贵族奢侈享乐。
(2)示例: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9.(1)纺织技术先进,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宣扬孝道,尊崇儒学;重视丧葬。(任三点)
(2)汉代画像砖是一手史料、实物史料,描绘生活细节,有助于认识汉代的社会风貌;但画像砖有主观色彩。文献史料:《史记》、《汉书》, 乐府诗等。(任一史实)
20.示例一:论题:人生选择应与国家前途同频共振。
阐释:西汉初年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创造并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但豪强势力在此过程中占据了巨额收益,中央政府相对势弱,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汉武帝即位后,励精图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以应对内忧外患。桑弘羊为汉武帝主持财政改革,推行算缗、告缗令,打击不法豪商,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平准均输,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也大幅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稳固边疆创造了条件。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耗竭,民众生活日益艰难,“与民休息”重新成为国家的指导政策。桑弘羊为了自己所主导的政策的延续性,反对“与民休息”政策,这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结论:由此可见,个人选择应与国家前途同频共振,个人才能的施展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时代巨变之时,应客观理性看待自身成就,不能抱残守缺,而要将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利益之中。示例二:论题:个人命运与时代进程相互影响。
阐释:桑弘羊出身富商家庭,对工商业经营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汉初学术思想尚未统一,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法家、儒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桑弘羊认可法家思想,为其后来的财政改革赋予了强硬的色彩。桑弘羊主持财政改革后,推行算缗、告缗令,打击不法豪商,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平准均输,全面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这些举措一方面给豪强富商带来巨大打击,另一方面民众的生活也受到政府全面管控,在此过程中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充分体现了法家强化集权、藏富于国的理念。但法家统治的弊病同样存在,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对内高压统治,对外连年征战,国家财富日益耗竭,民众生活日益艰难,政府遭遇统治危机,最终桑弘羊经济改革中的一部分措施被摒弃。
结论:由此可见,个人认识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参与国家治理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时代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