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一、单选题1.《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发展状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其反映了 (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经济繁荣 C.门阀垄断政权 D.土地兼并严重2.宇文泰在执掌西魏朝政期间,采用汉族士人苏绰建议,颁布了“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条诏书,让地方官遵照执行,牧守令长不通者不能为官,还开设学校,选拔中下级官吏学习其内容。六条诏书的颁布( )A.开启北方政权封建化进程 B.巩固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局面C.奠定后世心学的理论基础 D.体现儒道法相结合的治国理念3.据《晋书》载,憨怀太子“于宫中为市,使人屠酤……又令西园卖葵菜、篮子、鸡、面之属,而收其利”。司马晏派遣部将覆察诸官钱帛,陆云劝谏说:“伏见令书,以部曲将李咸……给使徐泰等覆校诸官市买钱帛簿。”此类记载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A.社会呈多元发展与变革态势 B.门阀政治赖于商业贸易C.民间贸易助益财政收入增长 D.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消解4.如表所示为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基本情况。这可用于探究当时( )户数 人口 兵力 面积魏 103万人 443万人 60万人 291万平方公里蜀 28万人 94万人 10.2万人 106万平方公里吴 52.5万人 230万人 23万人 145万平方公里A.国家统一进程加快 B.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C.三国竞争异常激烈 D.鼎立局面出现了瓦解5.云冈石窟中雕琢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窟龛,造像面容清秀、雕饰奇丽,服饰也体现出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的典型装扮。同样的“秀骨清像”也出现在北魏迁都洛阳后雕琢的龙门石窟中。这体现了当时( )A.佛教文化的盛行 B.民族交融的加强C.南朝文化的优势 D.民族隔阂的消除6.十六国时期“中原残荒,坞壁盈世”。坞壁(也称坞堡)以一种特殊的土地占有形态,兼具政治.军事和地方社会基层组织职能,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色彩。坞壁主通过宗族实现对乡党和流民的控制。统治者因从坞壁攫取大量资源而优抚坞壁主,承认其合法身份及坞壁作为社会基层机构的地位。据此可知,坞壁的发展( )A.导致人身依附关系普遍化 B.强化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蔓延 D.减少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7.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8.估税制是东晋南朝特有的一种税制。“估税”就是交易税,有文券的“输估”可称为“契税”,用于大宗或特定商品的交易,零星、分散、不立文券的经常发生的小额交易,称之为“散估税”。估税制的出现(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便利了门阀士族的敛财C.成为了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D.引发了商人市民的斗争9.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堂弟)以诛晋元帝宠臣刘隗为名进攻东晋都城建康。在击败朝廷军队后,他自任丞相,并在湖北武昌遥控朝廷。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士族集团势力强大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10.魏晋南北朝时期,羯族的后赵“续定九品”“典定士族”,氐族前秦“优礼耆老,修尚儒学”,鲜卑前燕“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这表明当时( )A.“渐慕诸夏之风”流行 B.民族隔阂业已消除C.西晋的统治政策开明 D.北方民族弃牧从耕11.魏晋时期,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这说明( )A.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北方经济日趋衰落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12.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这一变化( )A.使得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D.推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13.北魏为吸引邻国人“归国”,对归顺北魏的汉人上层和少数族人首领赐授“客”身份。“客”能够受封爵位和受任职官、获得物质赏赐。尤其对少数族人的客,北魏统治者还实行赐婚的做法。然而获得“客”身份者的后代只继承他们的爵位,不能承袭他们“客”的身份。北魏推行赐客制旨在( )A.推动民族间的交融 B.保护特权阶层利益C.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D.维护王朝统治秩序14.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皇权与世族互相依赖 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C.世族专权的政治局面 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15.北魏在沿边诸地设置州郡,并设置“护匈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校尉”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这些措施( )A.延续了历朝的民族政策 B.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C.适应了政治改革的形势 D.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1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北方少数民族穿起了汉族服装,孝文帝甚至率“群臣皆服汉衣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动荡导致服饰混乱 B.少数民族服饰成为时尚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交流 D.统治阶级强推汉化政策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材料三 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忧之。”——摘自《宋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2)这一时期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乾坤众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墓志是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以下是北魏彭城武宣王妃李氏墓志:妃讳媛华,陇西狄道县都乡和风里人……妃既善母仪,兼闲妇德,三从有问,四教无违……亡祖讳宝……亡父讳冲,司空,清渊文穆公……兄延寔,督光州诸军事、清渊县开国侯。姊长妃,适故使持节、镇北将军、相州刺史、文恭子荥阳郑道昭。……子子讷,今彭城郡王。妃陇西李氏,父休纂。——摘自《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并且采取其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主观动机无非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在客观上,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承十六国破坏局面以后的北方社会经济,有了继续发展的可能,并给以后隋唐时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繁荣准备了前提;其他的改革措施,又缩短了鲜卑族人向封建化飞跃的过程,为鲜卑族和汉族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各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因此孝文帝不失为一位有卓见的政治家。——摘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东汉末年的分裂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战,文化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摘编自[日]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A B B A C A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D C C C17.(1)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炎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北方耕作技术传到南方地区。(任答4点)(2)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统治政策;科学技术的推动;民族关系;社会稳定;自然地理环境;国际或外部环境等。18.(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多;民族成分繁杂。(答对任意三点)(2)意义:推动了民族交流融合;为隋唐开放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奠定基础;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答对任意三点)19.(1)史料价值:《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是研究北魏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对研究北魏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交融等(或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重要价值;墓志作为实物史料可以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局限性,可能存在墓主人或其家人美化、夸大等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进行互证。(2)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缓解阶级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繁荣;客观上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开创了新的制度;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0.示例一 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与国家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阐述:东汉末年,中央集权崩溃,地方豪强崛起,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随后西晋短暂统一,但不久又出现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这种政权的频繁更替和战乱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权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在地方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对国家政权产生了直接影响。战乱和政权更替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依附于豪强大族的佃农或流民。与此同时,世家大族通过土地兼并和经营庄园,积累了大量财富,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减弱。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通过特权垄断了官僚体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上层社会。门阀士族不仅在政治上拥有特权,在经济上也占据优势地位,对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与国家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权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减弱。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示例二 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多元化的政治格局。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东汉末年,豪强并起,汉室衰微,三国鼎立局面初现,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上相互角逐又各自为政。曹魏重法家,推行九品中正制以选官,聚拢人才;蜀汉以兴复汉室为旗号,政治上延续汉制,凝聚人心;东吴则依靠江东士族,凭长江天险偏安一方。西晋短暂统一后,八王之乱使国家陷入混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在政治上相互碰撞与融合,五胡十六国政权林立,政治形态多样。东晋在南方建立,与北方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的更迭,士族与寒门势力在政治舞台上此消彼长;北朝则有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积极汉化,在政治制度上学习汉族,促进民族融合,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演变为北齐、北周,政治格局不断变动重组。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民族融合、地方势力发展、战乱纷争等因素,形成了复杂多元且不断演变的政治格局,为后续大一统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多民族融合与制度探索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