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第一、三单元。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2日、16日和23日举行三次全体大会,毛泽东分别在5月2日和5月23日的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会后,毛泽东的两次讲话被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于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正式发表。《讲话》的主要论述与基本精神,给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新方向,也提供了文艺创造的新动力。1942年之后,延安和各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和文艺激情,到群众中去生活和学习,到斗争中去工作和创作。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以秧歌剧、活报剧为代表的群众文艺运动应运而生,以歌剧《白毛女》、小说《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为代表的新的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反映新时代的生活,表现新的主题与人物,成为文艺活动的新走向与新时尚,由此开创出了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光辉而灿烂的全新局面。今天的文艺工作与过去延安时期的已经完全不同,我们走进了新世纪、新时代,面对着新的形势,承担着新的任务,但毛泽东的《讲话》里的重要论述与基本要义仍需要我们很好地学习与继承,延安时期的文艺精神仍需要我们努力发扬与光大。习近平总书记继承毛泽东《讲话》中文艺“为着人民大众”的思想精髓,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得“高扬人民性的文艺道路”更为明确、更加突出。我们在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从《讲话》有关文艺的“大众化”、向着人民大众的“普及”与“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的精辟论述中,汲取重要的思想元素,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在深入时代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的过程中,更新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努力创作以人民为主角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和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涵养人民的精神世界,以及推动文艺的繁荣和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作出自己更新更大的贡献。(摘编自白烨《文艺的“大众化”与向着人民的“普及”——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3周年》)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前的文艺作品是“流”不是“源”,人民生活才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B. 文学家艺术家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避免成为空头文学家或者空头艺术家。C. 《讲话》给文艺工作者指明方向、提供动力,助力开创中国现代文艺新局面。D.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以秧歌剧、活报剧为代表群众文艺运动大量出现。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可以继承和借鉴古人的或者外国人的文艺作品,但是要注意鉴别和排除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B. 人类社会生活比文艺作品更生动丰富,人民却更倾向于文艺作品,是因其更能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斗争。C.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涵养人民精神世界、推动文艺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作贡献。D. 如今的文艺工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延安时期的文艺精神,我们要有所选择地发扬与光大。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团结就是力量……”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由牧虹和卢肃创作于1943年,是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的幕终曲。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倡文艺工作者要 ① ,为人民群众服务。牧虹和卢肃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也响应号召,组织小分队深入农村。火热的生活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他们一边忙于宣传工作,一边 ② 。为了反映八路军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奋勇抵抗日寇侵略的场景,牧虹和卢肃执笔创作了一部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并在排练过程中为该剧增加了一个幕终曲,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由此诞生。这首歌歌词朗朗上口,节奏铿锵有力,不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 ③ ,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4. 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语言表达极有力度。请从用词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岩(节选)罗广斌 杨益言天色黄昏时,坑渐渐挖成了,只是还没有水。也许,过一夜,或者,再挖深一点,会有地下水的。如果有了一潭清泉,渣滓洞几百个战友,就不会再为干渴所苦恼了。不过,许云峰感到,敌人决不会容许有这种行为的。因为这将直接破坏他们故意断水的迫害活动。而且,找寻水源也还是一种简单的反抗办法。但是,挖掘水坑也还是必要的,这能有力地团结战友,锻炼斗志,鼓舞信心……第二天早晨,许云峰离开了铁门,走到牢房后面的铁窗边,把头伸在小窗的铁柱间,向外探望。果然,正像他昨夜想象的那样,山泉已浸满了土坑,一池清水。映着碧天,闪动微微的涟漪。这时,女室也来人舀水。转角处,忽然跑来一个全身灰布军装的人,他是龙光华,许云峰看出他戴着褪色的军帽,有着一双火一样热情豪爽的眼睛,衣袖高高地卷起,露出两只黝黑的手臂,他大步走到潭边,毫不犹豫地用水罐满满地舀了一罐。抬起头就跑了……不到一分钟,龙光华又出现在水坑边,他又满满地舀了一罐。他又来了,又去舀水……许云峰不知道这战士为什么这样匆促地舀水,但从他正直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舀水绝不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许云峰完全相信,人民队伍里培养出来的子弟兵,只能是为着高尚的目的,才接连地取走那么多的水。“你躲在这里?楼七室早就收风了!”敌人的干涉出现了,尖锐的斗争就在许云峰眼前展开……“你在这里挖坑?”被唤作狗熊的特务,把几团污泥,踢进了水坑。“你干什么?”龙光华像在保卫人民的利益,挺身上前,质问特务:“天气热,你们故意断水!这个坑是我们挖的,不准破坏!”说完,战士瞪了特务一眼,又蹲下身去,舀了一罐清水。“把水送到哪里去?”“你管不着。我给缺水的牢房送水!”狗熊劈手夺下水罐,丢在水坑中。“把水罐捡起来!”龙光华愤怒地命令特务。“捡起来?”特务走到他面前,想要动手。“你来!”龙光华握着拳头,迎了上去。特务退后一步,踩了一脚污泥,突然亮出手枪,恶狠狠地叫喊:“龙光华,你要造反?走,到办公室去!”“走!”龙光华一挺身,昂然迈开脚步。一个暗影倏地掠过许云峰的心头:他不能不为龙光华的遭遇担心。而且,他已看出,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斗争的爆发!斗争既已爆发,就再不能犹豫,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胜利,不管为了胜利要付出多大代价!他发愁的是无法把自己想到的一切,告诉给自己的战友们……“不准打人!不准打人!”“不准特务行凶!”一片呐喊,从四面八方传来。许云峰关切地转过身来,走向人声喧嚷的牢门,站在风门口,他看见一个身体肥硕的特务,从办公室踱了出来。这个特务正是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被大家称为猩猩的所长。“龙光华白昼挖墙,图谋暴动,并且殴打看守人员,这还了得!”猩猩拖长了声音,妄图制服每间牢房的呐喊。敌人在公开挑战,而且造谣诬蔑!女牢中,头上扎着鲜红发结的姑娘,突然从牢门冲出来,望着楼上楼下所有的牢房,驳斥猩猩:“这完全是假话!我们亲眼看见,龙光华在后面舀水,特务故意撞去行凶!”“孙明霞,你亲眼看见的?!”猩猩阴险的目光,像要把这姑娘一口吃掉。“我们都看见的!”女室的战友,突然冲出牢房,在屋檐下站成一排,齐声说道:“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面对着女室的对证,猩猩发出一声冷笑。“你们看见了什么?龙光华已经全部招认了!”正在这时,满身鲜血的龙光华,突然从铁门边冲进地坝,摆脱了特务的追赶。几分钟的时间里,龙光华已经遍体鳞伤,几乎认不出他的面目。龙光华摇摇摆摆走到地坝当中,高举手臂挥动他的军帽:“特务破坏水——”“坑”字没出口,龙光华侧了侧身体,摇摇晃晃地跌倒在地上。鲜血从他嘴里不断涌流……女室的战友,眼里喷出怒火,她们扑向前去,救护血泊中的战友。“你们看见了吧?”猩猩狞笑着,“马上把水坑填平!凡是挖过水坑的,赶快出来自首!”“不准特务行凶!”几百人的声音,像决堤的洪水,像爆发的地雷。“谁敢填平水坑?”接着又是一声炸雷:“谁敢填平水坑?”猩猩连连后退,阴险的目光,打量着间间牢房里愤怒的面孔,他突然直起颈项怪声嚎叫:“啊!你们要暴动?……把机关枪给我架上!”猩猩凶横的脸上露出冷笑,向着牢房逼视着。“谁敢暴动?谁在这里指挥?嗯,怎么没有人说话?有勇气的就站出来,站出来呀!”几个特务气势汹汹地提着重镣,四处张望着,给阴险毒辣的猩猩助威。突然,“当啷”一声,楼上一个牢房传来的金属碰响铁门的声音,使猩猩猛然一惊。紧接着,一个洪亮的声音出现了:“住口!停止你们这一切罪恶活动!”猩猩慌忙一退,他不知道是谁,敢于蔑视他的威权,用这种命令语气挑战。定睛看时,他不由得周身猛烈一颤。楼八室的牢门口,出现了一个人影。“许云峰?”他张皇失措地朝后便退,禁不住怪叫出声:“你、你、你要干什么?”这时,神色自若的许云峰,已经崛立在牢门边,无所畏惧地逼视着连连后退的特务。无数的目光立刻支持着他的行动。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渐渐挖成的坑,许云峰进行了种种思考,这既表现了他的理性和前瞻性,又为后文敌人破坏水坑的行为做了铺垫。B. 小说中龙光华多次往返、匆促舀水的行为,为故事的发展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C. 小说以狗熊、猩猩等动物名称来称呼特务,突出了他们的兽性,具有讽刺意味,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蔑视的态度。D. 结尾处许云峰逼视着特务、战友以目光支持他的情节,与前文龙光华的挨打形成对比,突出了革命者团结意识的觉醒。7. 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从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极具领导者特质的革命者许云峰的形象。B. 龙光华关心战友,主动给缺水的牢房送水,不怕敌人的威胁,敢于抗争,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丝毫不屈服。C. 狗熊十分蛮横,他不仅将污泥踢进革命者辛苦挖成的水坑中,还劈手夺下龙光华的水罐,尽显其爪牙本性。D. 小说写人注重点面结合,既有对孙明霞的个体描写,又有对女室战友的群体描写,表现出她们的勇敢无畏。8. 请简要分析特务头子猩猩的心理变化过程。9. “水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吾友潘子实、李浩卿,皆虔伯之友也。二君数为予言虔伯,予因二君盖知虔伯也。虔伯之舅曰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里,力耕六十年矣,未有子,得虔伯为其女夫,予因虔伯盖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因二君使予为说。予曰:“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盖尝拒樊迟之请①,而又曰:“耕也,馁在其中矣②。”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也。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于耕,而不耕者亦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己而已也。今天下之事,举归于名,独耕者其实存耳,其余皆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作守耕说。(节选自归有光《守耕说》)材料二:或问:“书院有田③乎?”李子曰:“有哉!”曰:“田若是急乎?”李子曰:“闻之先生:‘天地非养无以物,圣人非养无以民,士非养无以成身。’故养者,天以之生,地以之行,人以之成。是故先王之士也与民异田则代耕何也?不如是,无以专志而业精也。故士所之庠序,别其冠衣,程其饩廪,端其术业,凡以异民也。后世则又选胜而区稔,拔其良聚焉,于是有积书之院、祭养之田,又以异士而考成也。”曰:“窃闻之,孔子:‘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敢问士易聚而难成,何也?”曰:“聚非其聚也。予尝蹑大梁之台,造院谒祠,登堂陟阁矣,丛篁茂林,长廊委翳,鸟鸣狸走。”问曰:“士奚不聚也?”曰:“无田。”曰:“知难聚而必田之,何也?”曰:“善身者不以二噎而捐食,善田者不以一歉而弃穑。故宁伪行欺世,而不可使天下无信道之名;宁矫死干誉,而不可使天下无伏义之称;宁田而难聚,聚而难成,而不可使天下无养士之人。”(节选自李梦阳《空同集》)【注】①盖尝拒樊迟之请:出自《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这一典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本质是为了培养懂得治理国家的知识分子,而非辛勤劳作的农民。②耕也,馁在其中矣:出自《孔子语录》: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③田:指学田。国家拨给或学校自行购买的土地,其收益作为学校的经费。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先A王B之士C也D与民E异F田G则代耕H何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见,表示被动,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用法不同。B. 遇,际遇,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意思不同。C. 害,妨害,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不同。D. 造,制造,与成语“天造地设”“闭门造车”中的“造”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有光十分钦佩唐虔伯的为人,通过好友对唐虔伯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又通过唐虔伯了解了其岳父。B. 唐虔伯请归有光为岳父的居室作说,归有光因其将岳父的住所命名为守耕而将说的名字命名为守耕说。C. 孔子虽然拒绝了樊迟的请求,但并不是因为孔子厌恶耕作,而是因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将学问作为本务。D. 对于书院的田地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李梦阳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他人的话来说明“养”的重要性。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2)善身者不以二噎而捐食,善田者不以一歉而弃穑。14. 对于耕种或学田,归有光和李梦阳分别提出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扬州送人刘绮庄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故人从此去,望远不胜愁。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桂”和“木兰”都是象征美好和雅致的事物,诗人以此烘托乘船人的身份不俗。B. “枫江”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竹箭流”给人行舟难驻之感,暗示时光飞逝。C. “不胜愁”以否定词强化离愁别绪的浓重,与张若虚“青枫浦上不胜愁”异曲同工。D. “落日”两句视听结合,上句为目之所及,下句为耳之所闻,进一步渲染了离别氛围。16. 这首诗和柳永《望海潮》中均使用了“柳”的意象,二者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对父、祖的遗言格外重视,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临终时对儿子庄宗诉说了三大遗恨,最后强调“_______,_______”,最终庄宗不负父命,消灭了仇敌。(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由万物按时节蓬勃生长,转而感叹自身生命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古人在宴饮、离别等场合中,经常会用到酒,因而在古诗文中常会出现盛酒的容器“樽”,如“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视觉和听觉的时间分辨率在数十毫秒这个量级。流星划过天际,电闪伴着雷鸣,孩子破涕而笑,掌声响起来……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都能在( )感受。相比之下,嗅觉在大众的眼中显得有些“迟钝”,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气味似乎难以捉模。嗅觉系统对进入鼻腔的信息是否只能“粗糙”加工?并非如此。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雯团队的研究揭示,时间在气味感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嗅觉系统会“登记”一次吸气中气味分子的动态过程,并将其投射到我们的知觉之中。气味分子犹如音符精灵,悄然携带着时间戳,织就了一段段气味随想曲。仅两个分子“音符”的时间顺序差异,便足以让我们感知到不同的“韵味”。有人觉得嗅觉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调查显示,如果必须在保留嗅觉和保留手机、电脑间进行选择,53%的年轻人选择放弃嗅觉。但是,被大部分人忽略的是,一日三餐,人间烟火的幸福其实大多是嗅觉的贡献。当我们咀爵食物时,食物释放的气味分子会顺着连通口腔和鼻腔的鼻后通路进入鼻腔,和嗅上皮上的嗅觉受体结合,从而塑造我们对食物风味的感知。一旦感冒鼻塞,舌尖上的美味便会黯然失色,一杯咖啡或是奶茶的小确幸也会大打拆扣。除了“吃”,气味还调节着我们的情绪状态,甜美的香草令心情放松,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味指纹,依靠鼻子,我们可以嗅出性别,识别自己和朋友的气味,还能凭借气味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或者伴侣。18. 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南地北 B. 朝朝暮暮 C. 潜移默化 D. 瞬息之间19. 下列选项中加引号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臭味相投”的变化相同的一项是( )A. 你可真“聪明”,自以为改动了一两个文字,就不会被发现是抄袭了吗?B. 我不得不说,他这种“灵活”处理方式,有时难免让人觉得不够真诚。C. 老张一向自诩为“老实人”,可却装可怜,从老袁那骗来了一把古董壶。D. 王小华就是我们班的“活宝”,只要他一开口,大家总能被逗得笑翻天。20. 文中第一、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1. 文中加点的“织就了一段段气味随想曲”,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2. 请仿照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快节奏时代,我们总焦虑于慢人一步,殊不知扎根的深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第一、三单元。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D 2. C3. ①. 到群众中去 ②. 从事文艺创作 ③. 在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4. ①大量使用绝对化的限定性词汇。文中大量使用“都是”“则是”“只能有”“此外不能有”“决不”“必须”等表示绝对判断的词语,这些词语斩钉截铁,不留任何商榷余地,极大地强化了论点的不容置疑。②精准运用具有鲜明褒贬色彩的评价性词汇。文中使用强烈的褒义词赞美人民生活,如“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用尖锐的贬义词批判错误观点和做法,如“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教条主义”,鲜明的褒贬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导向性。5. ①深入人民生活,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并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的优秀文艺遗产。②将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使作品更具普遍性,能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③传承和发扬延安文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以人民为主角、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和时代经典。(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9题答案】【答案】6 D 7. A8. ①猩猩出场时公然诬蔑革命者,面对女室战友的对证,他发出冷笑并威胁革命者自首,表现出耀武扬威的心理。②当牢房中几百名革命者愤怒的声音响起,猩猩“连连后退”“怪声嚎叫”,要求架上机关枪,表现出他的不安与强撑。③当许云峰站出来喝止他时,猩猩“猛然一惊”“慌忙一退”“猛烈一颤”“张皇失措”,这些表现展现出他慌乱和恐惧的心理。9. ①象征生存困境中的生命希望。在渣滓洞集中营,敌人故意断水,水坑代表着革命者在残酷的环境中对生命延续的渴望。②象征集体力量的凝聚。挖掘水坑是许云峰等革命者的集体行动,它象征着战友们团结一心、共同反抗敌人迫害的抗争精神。③象征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清澈的水坑“映着碧天,闪动微微的涟漪”,与环境恶劣的集中营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革命者们对自由、光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DFH11. D 12. B13. (1)孔子认为如果恰逢特定的时期,他是不畏惧亲自去做这件事的。(2)善于养生的人不会因为两次被噎就放弃进食,精于农事的人不会因为一年歉收便放弃耕作。14. ①归有光认为只有耕作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余都是为追求名声,使自己安逸享乐,强调了守耕的重要性。②李梦阳认为学田是士人专心学业、修身立节的保障,强调了学田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 ①《扬州送人》里的“柳”是诗人思念友人的直接寄托,诗人借折柳的行为,将内心对友人离去的不舍、牵挂和因分离而生的哀愁尽情抒发,“柳”在此是离愁别绪的具象化体现,是情感抒发的核心意象。②《望海潮》中的“柳”是众多写景意象之一,是构成繁华、美好城市图景的重要元素,词人侧重于通过它来展现杭州城美好的景致风貌,表达对杭州城的赞美,以及希望友人将这美景带回朝廷夸赞的期许。(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与尔三矢 ②.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③. 善万物之得时 ④. 感吾生之行休 ⑤. 人生得意须尽欢 ⑥. 莫使金樽空对月(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D 19. D20. “捉模”改为“捉摸”;“咀爵” 改为“咀嚼”;“拆扣”改为 “折扣”。21. 可以使用。理由:用“随想曲”比喻气味感知的动态过程,将抽象的嗅觉体验转化为具体的音乐意象,生动形象;前文将气味分子比作“音符精灵”,“织就随想曲”延续这一比喻,体现嗅觉系统对时间顺序的加工,符合“动态过程”的表述;增强文本的诗意与感染力,便于读者理解嗅觉感知的复杂性。不可以使用。理由:“织就”常用于具体事物如布料,与抽象的“气味随想曲”搭配不协调;气味是瞬时感知,而“织就”隐含持续过程,二者存在时间维度冲突;“织”属于触觉意象,与嗅觉描写产生感官错位。22. 示例一:清新的海风让思绪开阔,浓郁的咖啡使精神振奋示例二:淡雅的茉莉令心境平和,辛辣的肉桂让情绪激昂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扎根的深度,生命的高度在这个以速度丈量一切的时代,人们焦虑于慢人一步,却忘记了参天大树之所以能够高耸入云,正是因为它有深扎地下的根系。生命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其高度不取决于冲刺的速度,而取决于扎根的深度。当代社会的速度崇拜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优化”的系统中:算法优化我们的注意力,物流优化我们的等待时间,教育优化我们的成长路径。这种无处不在的效率主义,实际上重构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的“竞速学”理论警示我们,当社会将速度神圣化,人类反而可能失去把握真实时间的能力。速度文化的真正危机不在于让我们忙碌,而在于让我们失去了体验时间深度的能力——那种让思想沉淀、让技艺醇厚、让生命扎根的慢功夫。在认知层面,“扎根”代表着一种对抗浅薄知识态度。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却思考着宇宙的真理;张益唐在默默无闻的岁月里,持续攻克孪生素数猜想。这些思想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选择了认知的深度而非知识的广度。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在专注状态时会形成更稳固的神经连接,这意味着深度学习不仅能积累知识,更能重塑思维结构。当我们焦虑地刷着知识付费课程时,是否想过:知识的消化吸收需要认知上的“扎根时间”?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雨林中与原始部落共处多年,最终写就《忧郁的热带》,这种沉浸式研究方式在今天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可能被视为“低效”,但正是这种深度扎根,才能触及文明的本真。扎根的深层意义更在于确立生命的主体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匠人,穷尽一生描绘同一方洞窟;日本“人间国宝”级匠人,用六十年磨练一项技艺。这种近乎固执的专注,实际上是对抗时代异化的精神实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将一切变为可计算、可利用的资源。在这样的技术逻辑下,人也难免被工具化。而深度扎根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对这种工具理性的反抗——通过专注于某个领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重新获得存在的本真性。王阳明龙场悟道、梭罗瓦尔登湖隐居,这些精神事件无不表明:当一个人在某个点上扎根足够深时,反而能获得超越性的视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跑得多快,而在于我们扎根多深。在这个崇尚速度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品质。正是因为其扎根的深度,才拥有了穿越时空的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