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大庆实验中学2023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分单项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16小题48分,材料题4题52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 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发现房址、食物加工场等遗迹。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动物 骨骼和植物等遗存,其中石器分类明确,有斧、铲、刀、镰等生产工具,矛、弹丸等狩猎工具,磨盘、磨球、纺轮等生活用具,簪、璜等装饰品。这体现出( )
A 原始农业出现 B. 私有财产增加 C. 贫富分化明显 D. 早期国家产生
2. 公元84年,汉章帝下诏:“自牛疫已来,谷食连少……刺史、二千石不以为负。(公众号悦爱学堂)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饷,贳(借)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三年。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该措施( )
A. 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 B. 体现了农业政策的灵活
C. 造成了户籍管理的混乱 D. 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3. 二战以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凸显,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建立“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各国普遍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如美国的“粮食银行”、中国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粮食价格暴涨时,国际小麦理事会协调成员国释放储备粮稳定市场。与此同时,钢筋混凝土粮仓、机械化装卸设备及冷链技术的普及,大幅提升了粮食储存的效率与安全性。材料表明( )
A. 技术革新决定储存能力 B. 国际协调与制度建设结合 C. 单一国家主导储备体系 D. 文化传统影响储存的方式
4.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棉纺织、蚕桑丝织、米粮等行业在农业结构变迁的前提下,出现了区域分工,横向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的整合经济体系,纵向上与乡村构成了连锁性生产消费关系。材料反映了当地( )
A.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B. 市镇呈现专业化趋向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5. 1969年,白宫城市政策研究小组发布《示范城市——迈向新联邦主义》报告,谴责过去几十年里联邦政府“过度管制导致了浪费和挫败”。白宫关于福利支出的报告也指出“贫困文化取代缺乏医疗、教育等成为中心城市贫困居民困境的根源”。1973年,白宫宣布暂停多项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的资助项目。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 不断强化国家宏观调控 B. 利用社区加强基层治理
C. 福利政策尚未落到实处 D. 城市治理模式转型倾向
6. 哪吒的前世今生背后,实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流动。下表是不同时期文艺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唐朝 《开元传信记》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护持佛法,拥护国土。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
宋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玉帝驾前大罗仙……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
明朝 《封神演义》第12回描写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
清朝 京剧《哪吒闹海》戏文:“俺本是陈塘关总兵子,七岁敢把龙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绫困住老龙皮!”
A. 文艺作品是研究古代思想的第一手史料 B. 宋元时期三教学说合流并相互渗透
C. 明清时期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D. 关于哪吒形象的最早记载是在唐朝
7. 1913年,《东方杂志》刊载《国民今后之道德》一文,提出“夫道德有体有用,体不可变而用不能不变”,同时也强调,“苟于新社会无特别冲突之点,均不宜轻议更张”。这体现了作者( )
A. 激发国民革命热情的愿望 B. 革新社会秩序的主张
C. 排斥西方道德观念的立场 D. 倡导渐进变革的理念
8. 下图展示了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夏商周部族聚集核心区“三大区域板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地缘因素影响早期文明格局 B. 铁犁牛耕是大河文明扩张的动能
C. 南北方文化对抗与交融并存 D. 早期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
9. 1862年,有官员上疏道:“欲正人心、厚风俗以开太平,非崇正学以兴教化不能也……贱考据而崇理学。”朝廷赞同其上疏并下诏强调“悉以程朱讲义为宗……以格致诚正为本务,身体力行,务求实践,不徒以空语灵明,流为伪学”。清廷推崇理学旨在( )
A. 弘扬乾嘉考据务实精神 B. 强化传统意识形态权威
C. 重新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D. 冲破经世致用思想桎梏
10. 古典时期希腊哲学家对理想国的追求,不仅包括对理想政体的讨论,还包括对理想城市形态的设计,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很多哲学家已认识到,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帮助不同类型的政体发挥出最大的优势。这表明( )
A. 古希腊哲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 B. 城市规划与古希腊政体关系密切
C. 城邦制度有利于城市规划的进步 D. 政体讨论成为古希腊哲学主方向
11. 19世纪,大量欧洲人移民拉丁美洲,他们带来了欧洲的语言、宗教、饮食等文化元素,与当地印第安人、黑人等族群在生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广泛交融,出现了融合多种族特色的音乐形式与舞蹈样式。据此推知,当时( )
A. 种族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B. 不同族群文化实现平等交流
C. 欧洲文化主导拉美文化发展 D. 拉美经济出现单一性的趋势
12. 公元374年,匈奴攻东哥特,导致其兵败自绝。公元376年,匈奴准备进攻西哥特,西哥特向东罗马请降。因东罗马未履行条件,西哥特武力占领东罗马麦西亚地区。这表明匈奴西迁( )
A. 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 B. 推动了欧洲文化融合
C. 强化了欧洲军事联盟 D. 加剧了欧洲政治分裂
13. 19世纪,英法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自由劳动力,先后废除了奴隶制。但在1811年到1870年间,仍有将近190万名奴隶输入巴西,有55万名奴隶输入古巴。这反映出( )
A. 殖民统治下拉美经济停滞不前 B. 西方国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C.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 拉美国家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14. 唐代通过官府组织的自凉州(甘肃武威市)至敦煌再向伊州、西州、庭州(三地今属于新疆)的运输,剑南道(治所为今成都)之练进入西域。胡商的贸易更将剑南之练通过市场环节,带到丝绸之路上的各个角落,河西白练贸易圈逐渐形成。唐政府该举措( )
A. 加快陆上丝绸之路发展 B. 体现唐代兼收并蓄政策
C. 提升西域地方治理水平 D. 说明政治中心西移趋向
15. 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城修建了缪斯宫、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动物园里有许多外来的动物,包括阿拉伯绵羊、印度大象、巴克特里亚骆驼、叙利亚棕熊、希腊白熊、黎凡特狮子等。这些举措( )
①有助于托勒密王国的科学研究 ②推动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③印证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④加速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6. 殖民时期,板球运动被英国殖民者带到印度。1971年,印度板球队击败英国队,印度人欣喜若狂,“民众涌入孟买的街头,欢呼者手舞足蹈,喇叭声不断狂鸣,完全是一派狂欢节的景象。”这反映了印度( )
A 体育运动水平超越英国 B. 体育事业摆脱西方控制
C. 体育精神瓦解种姓制度 D. 体育运动承载民族情感
二、材料题(本部分共4个小题,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研究发现,17世纪的英荷贸易战,20世纪30年代的斯穆特—霍利(美欧)贸易战,70年代之后的日美贸易战、美苏贸易战。他们多发生在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因而涉及的产业领域广,具有世界性影响,同时持续时间长,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由美国主动挑起的大的贸易战,都会延续几年甚至数十年。
——摘《关于世界贸易史的几个事实》
材料二 美国关税法案表(部分)
时间(年) 法案 针对进口关税的调整内容
1789 《1789年关税法》 共列举81种征税商品,对其中30种商品课征特别关税,其余课征一般关税,从价征收,税率从7.5%到15%
1833 《1833年关税法》 南北势力斗争出台妥协法案,降至1816年关税水平
1857 《1857年关税法》 下调关税,回应英国废除《谷物法》
1861~1865 《战时关税法案》 平均关税由18%提高到40%
1894 《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 民主党控制国会,实施关税削减政策
1930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从农产品扩展到所有商品,将美国的进口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
1934 《互惠贸易协定法》 降低关税,赋予总统谈判关税的权力
1962 《贸易扩大法案》 加大减税力度,投权总统50%的关税减免权和针对从价税不足5%的商品全额关税减免权
——摘编自白彦锋、赵聪《美国关税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贸易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高关税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围绕“国家与航海事业”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当然理学家也会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熔铸其中。这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着沟通中国与欧亚内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较早关注到这条通道。据学者考证,希罗多德笔下的这条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由于地域广袤,不同时期通道的涵盖范围不同且呈现出差异显著的发展阶段。“草原丝绸之路”在辽元时期达到鼎盛,但随着元朝的覆灭,尤其是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对立,这条通道走向表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
——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万里茶道兴起的背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越南北部是东南亚古代铜鼓较为集中的地区。铜鼓还广泛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并流传到印尼。印尼没有单独存在青铜器时代,所有青铜器都是成熟期的形态,这说明印尼的古代铜鼓主要是外部输入的。起初,中国的百越民族在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中,把铜鼓文化传播到东南亚。铜鼓文化又通过来往于中国南海的船只得以传播到印尼群岛,并逐渐渗入当地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印尼各地的铜鼓在体积、风格、纹饰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且明显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周代至汉代的铜器传统,铜鼓上的纹饰包括了东南亚史前期和民族艺术常见的几何图案和象征主题。除爪哇岛外,印尼有铜鼓的其他地方大都是孤立存在的,除非铜鼓是由强大的酋长有意识地进口,否则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被贩运至东南亚的边缘地带的。
——摘编自梁志明、郑翠英《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
材料二 楚雄万家坝曾出土过一面铜鼓和六个编钟的乐器组合,人们还在昆明石寨山发现过铜鼓和芦笙同在的场景。关于铜鼓作为乐器的文字记录有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唐太宗伐其国(高昌),尽得其乐。其器有竖箜篌、琵琶……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鼓、铜钹具等十五种。”清代《广南府志·风俗》中有“花土獠……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铜鼓舞是云南文山州壮族、彝族中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是文山人民铜鼓文化、稻作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2006年“彝族壮族铜鼓舞”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肖怡婷、杨欣颖《滇式铜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铜鼓文化在印尼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研究铜鼓文化可搜集哪些类型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承和保护铜鼓文化的意义。
大庆实验中学2023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分单项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16小题48分,材料题4题52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D
二、材料题(本部分共4个小题,共计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多发生在世界主要大国之间;涉及产业领域广;具有世界性影响;持续时间长。
(2)影响:激化国际经贸冲突,引发贸易对抗,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破坏多边合作机制、加剧国际政治对抗,间接助长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崛起;滋长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8题答案】
【答案】论题:国家战略影响航海事业发展
论述:从航海目的而言,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的政治任务,其260余艘宝船和2.7万人的超大规模船队,本质上是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皇家外交使团”。航海也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未能持续。西方航海家的航行承载着寻找新航路、获取黄金的经济使命。因持续的经济驱动,西方航海事业形成了“无量数之哥伦布”的延续性发展。
从航洋观念而言,明朝由于“倭寇”骚扰,长期实行海禁政策,将海洋视为消极防御对象,限制了航海活动,体现国家对海洋重视度不够。而欧洲国家对海洋持积极探索的态度,并在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不断学习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为远洋航行发展打下基础。西葡两国王室也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这种观念差异使中国错失大航海时代的历史机遇。郑和航海的昙花一现与西方航海事业的持续繁荣,是不同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
总之,只有将海洋发展纳入国家长期战略,才能避免历史重演。这一历史启示对当代海洋强国建设仍具现实意义。
(全文表述通畅)
【19题答案】
【答案】(1)
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
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2)
特点: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阶段特征明显。
背景:元灭亡后的明蒙冲突使草原丝绸之路衰落;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依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
【20题答案】
【答案】(1)特点:以外部输入为主;以越南等其他东南亚地区为中介;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密切;逐渐融入本土文化;路径多元,相对独立发展;存在主动引进的倾向。(答出三点即可)
(2)史料类型:考古发现的历史遗存(实物);史书、地方志等文献的记载;民俗文化考察(调查)结果。(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地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提供材料;为发展旅游业,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纽带。(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