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学段测试
初三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学校开展以“我的语文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 传承优秀文化
1.根据语境,补充古诗文。(7分)
1.最是诗文能寄情。“土地平旷,(1)”,是陶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隔篁
竹,闻水声,(2),心乐之”,是柳宗元初遇小石潭的欣喜;“(3),心忧炭贱愿天寒”,是白居易对贫困人民矛盾心理的怜惜;《卜算子·咏梅》中“(4),只有香如故”,是陆游于罡风中独持己志的高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5),(6)”是杜甫乱世中仍心怀众生的赤子肝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7)”,是幽居之人的孤寂高远。
2.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人尊为“诗圣”。他关注社会,心系百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其中“虽有嘉肴,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
C.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诗歌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东北风情。
D.“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中这些反映民间生活的歌谣,属于“风、雅、颂”中的“风”。
任务二 经典润泽心灵
3.(1)梳理填写以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关系表格。(6分)
(2)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以下对保尔一次次做出“选择”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保尔依然选择坚强面对,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战斗队伍,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投身革命。
②保尔看到朱赫来被匪兵押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扑上去和匪兵决斗,解救了朱赫来,即使被捕后,受尽严刑拷打之苦,他也没有说出朱赫来的下落。
③保尔和其他共青团员被调去参与修筑铁路,无论筑路队的工作条件如何艰苦,遭受武装土匪袭击时如何危险,每批在换工时,保尔都选择留下。
④伤寒过后,保尔第四次死里逃生后,没有听从母亲的话留在家乡,而是选择到城市继续战斗,发誓消灭资产阶级,建立属于人民大众的共和国。
A.②①④③B.④②③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任务三 实践语言表达
4.“青春赞歌”演讲比赛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请将下面演讲词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9分)
青春就好似一幅长长的画卷,上面描绘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甲)着中华民族勇毅前行、yì( )立于民族之林的力量。优秀青年们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 )刻在砥砺前行的史册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要学习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用实际行动讲述“中国故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yì( )立 镌( )刻
(2)文段(甲)处应填的词语是( )(3分)
A.推动 B.撼动 C.带动 D.牵动
(3)下列选项与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所指的年龄阶段明显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豆蔻 B.及笄 C.垂髫 D.弱冠
(4)演讲现场有一副对联,小文发现可以从文段中的画线句摘取内容作为上联,请帮他将对联补写完整。(1 分)
上联:
下联:岁月如歌,谱写多彩人生
二、阅读(42分)
(一)古诗阅读(5分)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释】①斩楼兰:出自《汉书·傅介子传》“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杀死楼兰王持王首而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描写天山孤拔,被积雪覆盖,即便五月仍不见花朵绽放,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
B.领联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C.颈联对仗,就一“晓”一“宵”来写,概括性强。
D.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既言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6.赏析“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抱”字的妙处。(2分)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宝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乘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⑤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执策而临之( )
(3)赦小过( )
8.下列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2分)
殆A开之不广B取之C不明D劝之不笃。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策之不以其道 以博聚英俊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中人皆可使为君子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D.其真不知马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11.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请分别谈谈甲乙两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2025 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春节前后,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共同主题,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过程俗称“过年”。
春节民俗众多,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宇、吃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等。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摘编自2024年12月5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①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
②有道是,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节庆之一,伴随着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春节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③如今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新春舞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逛庙会,捞鱼生,热闹非凡。而大多数过春节的美国人、英国人,则喜欢在家中布置诸如中国结、春联等新春装饰,参加华人社区举办的欢庆活动,看巡游,放烟花,品尝中国传统美食等。在法国,每逢春节,不仅是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一些知名连锁超市会开辟专柜销售中国食品。在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沙特、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④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春节文化传递出的喜庆感、包容性、互动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距离。
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7年曾计算过中国春运的里程数,当年春运总里程达到 12 亿公里,约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倍,几乎相当于飞到土星度了个假。海外媒体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春运,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这个“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集体活动”产生新奇感,更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
⑥中国春节文化里所包含的对家的无比珍视,对幸福、平安、和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信仰和追求,这是中国春节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春节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
⑦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不同的仪式感成为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所以,即便对中国春节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一知半解,但多一个能获得仪式感的途径、多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
⑧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聚变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已然成为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一扇重要窗口。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已经成为我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
B.“岁”表示庄稼成熟,“年”代表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调查发现,国内年味最浓的是华北地区,一半以上被调查者参加了家乡的传统民俗活动。
D.由于春节的古老性以及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中国春节将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国各地过年习俗纷繁多样,南北迥异,各具特色,例如南北方在年夜饭选择上的差异。
B.从南、北半球,从亚洲文化圈到欧美文化圈,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
C.海外媒体关注中国春运,不是对春运产生新奇感,而是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
D.中华文化聚变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成为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1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春节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4 分)
(四)现代文阅读Ⅱ(13 分)
千里山脉
黄水成
①咚的一声,遇上强对流了。忽上忽下,飞机像一叶小舟在浪尖上出没,这种失重感令人十分不舒服,浅睡中的我一下被颠醒过来。
②我拉开舷窗望去,窗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原来我们正在雪山上空掠过。气流冲击着连绵的山脉,山顶上翻卷着白色的浪。我在江南见过多场积雪。我惊异脚底的世界,这些起伏的山,每一座山头都被刀削斧劈一般。是什么力量,能把山打磨得如此棱角分明?
③有人告诉我这是祁连山。突然倒吸一口冷气,东西横豆两千里、南北纵横八百里的祁连山脉,此时竟在脚下。我把脸摁扁在舷窗上朝下方观看。此时,我看清脚下大片山脊,以及漫长的天际线,看到日落天边的寥廓,才真切感受到这星球经度与纬度的辽阔。
④放眼望去,白雪皑皑,看不见丁点绿色,脚下的每一座山头是那么的傲岸、苍凉。但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壮美,好像一旦站住了,就是一副傲然兀立的身骨,不要说常年风雪,就是刀削斧劈也大义凛然。除了白就是灰黑,它们仿佛都是筋骨毕露的汉子,雄赳赳。这里的山像极某个地方的人,可以不水灵,甚至粗糙,但个性鲜明,有棱有角,站住了,就是一个令人膜拜的姿势。
⑤祁连山,颠覆了我对山的认识。
⑥飞机一直在颠簸,翼尖处抖得厉害,钢铁与气流持续对抗,在祁连山上空弯出一道美丽的弧度。
⑦越过群山之巅,山峰如浪峰般徐徐退去。舷窗外的气流逐渐平息下来,飞机又恢复平稳的姿态。此时,前方是大片开阔的丘陵地貌,在积雪覆盖下,灰白相间,像大面积的皴染,把这片隆起的高原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出来。
⑧不一会儿,山峰和雪景几乎同时隐去,云层也不见了,阳光直直地倾泻下来。突然,我看见了一片“海”。感觉有阵风,正掠过那粼粼的水面,斑纹状的浪一波连着一波,齐齐向着岸边涌去,海风吹拂,碧波浩渺,远处的雪山一下成了漫长的海岸。
⑨怎么可能?西北哪来的海?
⑩仔细辨认才看清,竟是一片沙漠。高原地貌带来太多的视觉冲击,群山腹地竟出现沙漠,让人一时不知所措。不禁想起之前飞机掠过陕北时所看到的沟壑纵横的高原地貌,那缺少绿色覆盖的土层,经风雨日夜冲刷,纷纷脱落,辗转,漂泊,漂染了一条大河的颜色。那流浪的黄土,改变的何止是一条大河的方向,还有世代万千生灵的命运。
脚下这片沙漠,应该是气流长年冲刷加上雨雪剥蚀而留下的泥沙,在群山的包围中,气流经不住座座高山的阻拦,终于在开阔的群山腹地停下疲惫的脚步,被裹挟的泥沙也就此落下脚跟。缺少大河的帮助,它们冲积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片片小沙漠。
看到这片沙漠,让我对这片土地又多了一层敬意。苍凉或者风骨,这背后都有着沉重的分量。只有经过残酷的摔打,才能练就强劲的筋骨。电视画面見到的 高原生物总是那么彪悍,不要说狼和雪豹,就连岩羊都强悍无比,那奋起的蹄,还有那高高举起的大角,能让峭壁上的雪花飞抖。
此时,我无法分辨狼和雪豹的踪迹,眼睛死死地盯着脚下这片沙漠走神。我见过沙漠,一望无际的沙海就像一个凝固的洋面,每个起伏的沙丘都是凝固的波浪。然而,只要下一阵强风袭来,它便再翻出新的面孔,沙漠总在不经意间更新自己,永不疲倦。
每一座沙漠都是一片远逝的海。恍惚问,觉得它就是一片海,起码它曾经是海,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从海水换成了沙子,从蔚蓝变成金黄,从柔软变成了坚硬,这片土地上的生命需要重新面对,在另一个形态上重新演绎物竟天择的故事。想到这些,忽然觉得几千里的祁连山,更加伟岸。
15.文章移步换景,写了随着飞机的飞行作者的所见所感。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梳理文本内容。(4 分)
16.祁连山的哪些特征“颠覆了我对山的认识”?请简要概括。(3分)
17.文中两次提到飞机的颠簸,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8.你认为本文适合收录在《野望》杂志下列的哪个栏目,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3分)
栏目一:风土人情栏目二:自然哲思栏目三:风花雪月
三、写作(50分)
19.请以《特别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
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③不得抄袭和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名和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