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全民守法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全民守法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课题4 全民守法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22连云港期末]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涉案火锅店老板付某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同时被责令公开赔礼道歉,支付惩罚性赔偿金1 376万元。据悉,该火锅店反复使用废弃火锅油脂,持续时间达19个月,销售金额达137万余元。这体现了(  )
①国家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国家履行打击违法犯罪的职能 ③我国公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 ④公民应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2024无锡期末]张三在某商场购买了一台空调,使用不久后就发现该空调存在制冷效果差的问题。在多次与商场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张三纠集数人砸毁了商场部分设施。随后,张三被人民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A. 人民法院要做到依法行政
B. 要确保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C. 要通过合法手段理性维权
D.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的
3. 在大中小学校青少年学生中组织开展“国旗下讲宪法”等参与度高、具有仪式感的宪法宣传活动,召开一次法治主题班会、举行一次法治主题升旗仪式、观看一部法治教育片、学唱一首法治歌曲、编辑一期法治黑板报(手抄报),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国家意识、规则意识。上述开展的宪法宣传活动能(  )
①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②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③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边界,提高社会的法治化水平 ④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针对“自媒体”账号存在的一系列乱象问题,开展了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向所有“自媒体”账号运营者及相关平台传递出两个信号:一是“自媒体”绝不是“法外之地”,以守法为基、以诚信为本、以崇德立身,才是最安全的生存之本、最有前途的发展之道;二是依法治网已成常态,依法办网势在必行。开展此次专项行动,旨在(  )
①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树立政府权威 ②促进网络平台合法合规运营、健康有序发展 ③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益 ④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 作为“线上线下”同步的应用场景,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法治民e坊”以瓯海区人大代表为法治“代言人”,构建群众学法零距离讲堂,依托法律专业人士开展法律帮扶、法治政府建设监督等活动。“法治民e坊”的成立(  )
①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推进基层治理 ②密切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③使党的方针政策成为公民遵守的法律、法规
④形成了对行政执法的全方位、全流程监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2024常州阶段练习]近年来,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选取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的民法案例,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案释法,让民法典走到群众的身边、走进群众的心里。人民法院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B. 促进司法公正,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C. 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为公民诉讼提供新途径
D. 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7. 某人民法院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开展青少年广泛参与的“开放式”法治宣教。“走出去”就是到学校、社区,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请进来”就是通过公众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在校师生走进法院,近距离了解法院工作。该法院的做法有利于青少年(  )
①感受法庭威严,增强对法律的敬畏 ②培养法律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③参与案件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履行监察职能,提高司法工作效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2024宿迁期末]某地人民法院走进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宣传活动。法官们以案释法,为居民解读民法典中与土地流转、高价彩礼等相关的法规,居民与法官积极互动交流。人民法院开展普法宣传的意义是(  )
A. 促进司法审判权逐渐向社会基层下放
B. 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C. 诠释法治价值,有利于彰显执法必严
D. 有利于增强群众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
9. [2024扬州期末]2024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该案例库收录的是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的具有参考示范价值的案例。这一举措有利于(  )
①办案时坚持以事实为准绳,以法律为根据 ②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提高办案质效 ③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④案例库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2024威海期末]2024年4月26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面向师生、家长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形成长效治理机制。防治学生欺凌需要(  )
①各级人大规范权力的运行 ②教育部等行政机关积极履职尽责 ③公安部等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④广大师生等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某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走进居民小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案例、耐心答疑解惑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帮助居民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开展上述活动(  )
①有利于树立居民的法治意识,提高居民依法行政的能力 ②有利于引导居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 ③有利于居民学法守法用法,依法治国 ④有利于促进全民守法,使公民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2. [2024泰州期中]高一某班学习小组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以下名言。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据材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
①保障人民合法权利,立良善之法 ②严格执法,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③公正司法,通过结果公正实现程序公正 ④强化公民对法律的认可,推动法律实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2024大同期末]近年来,T市委网信办加强统筹谋划,充分结合短视频的特点,通过小剧情和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释法、说法、普法,让法律融入老百姓生活,将普法宣传工作生动化、生活化,其中《巧用短视频 普法入人心》被列入全国网信系统网络普法优秀案例。T市的做法(  )
①突破传统法治宣传局限性,有利于提升网络普法实效 ②是基于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③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 ④妥善协调了各方的利益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法治国家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国家治理应做到“德主刑辅” ③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 ④讲道德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讲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我国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及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一律公开进行,允许公民到庭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实行公开审判制度有利于(  )
①提高审判活动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
②预防常见的违法行为,杜绝犯罪活动发生
③对公民进行法治宣传,增强公民法治观念
④全面调查案件事实,收集和保存诉讼证据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2024泰安期末]李某晨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某小区21楼故意将一个玻璃杯从客厅阳台丢到楼下学校操场,砸中正在学校操场上锻炼的学生叶某某,致其头部重伤二级。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晨有期徒刑十年。依据材料可以得知(  )
①进行高空抛物要时间、地点恰当,并且充分考虑承担的法律后果 ②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各界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③人民法院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坚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④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 非选择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17. [2024无锡期末]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合法权益被侵害案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4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通过引领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从严处理学生欺凌、妥善处理校园纠纷等促推家庭保护与学校保护不断落实。
《意见》强调,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等,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对于主观恶性深、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特别是屡教不改的,绝不姑息纵容,坚决依法惩治,确保司法公正。有学者指出,实施《意见》有利于让全社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让全社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课题4 全民守法
1. C 该火锅店因反复使用废弃火锅油脂,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而遭到处罚,这体现了国家履行打击违法犯罪的职能,也启示公民应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没有体现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①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没有体现我国公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③与题意不符。
2. C 政府要依法行政,人民法院要做到公正司法,A错误。人民法院没有检察权,B错误。张三纠集数人砸毁了商场部分设施,被人民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启示我们要通过合法手段理性维权,C符合题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D错误。
3. C 开展宪法宣传活动,不涉及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排除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边界不是开展宪法宣传活动所明确的,排除③。
4. D 开展此次专项行动不是为了树立政府权威,而是为了促进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不符合题意。司法公正的主体是司法机关,本题采取措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是行政机关,③不符合题意。
5. A 党的方针政策不一定是法律、法规,材料未体现党的方针政策成为公民遵守的法律、法规,③不选。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监督政府,但并不是“形成了对行政执法的全方位、全流程监督”,④不选。
6. A 各级人民法院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的身边,深化群众对民法典的认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A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民法院举行普法活动,司法公正是对我国司法机关的要求,B与题意不符。普法宣传形式的创新与提供诉讼新途径没有关系,C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人民法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不涉及协调各方利益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D与题意不符。
7. A 材料并未强调让青少年参与案件审理,且青少年也无权参与案件审理,③错误。监察机关履行监察职能,司法机关提高司法工作效率,④错误。
8. D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材料中的做法不能促进司法审判权逐渐向社会基层下放,A不选。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和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的主体是政府,B不选。人民法院走进社区能更好地促进法律的宣传,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与执法必严无关,且执法的最重要主体是行政机关,C不选。人民法院开展普法宣传,有利于增强群众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D入选。
9. C 办案时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①错误。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④错误。
10. C 防治学生欺凌与各级人大规范权力运行无关,①不选。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而不是公正司法,③不选。
11. B “居民依法行政”说法错误,①错误。在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③错误。
12. D 材料不涉及立良善之法,排除①。公正司法,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③错误。
13. B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②错误。材料不涉及妥善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④不选。
14. B 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德主刑辅”说法错误,排除②。讲道德、守法律均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国家治理既要讲法律,也要讲道德,排除④。
15. A “杜绝犯罪活动发生”说法太绝对,②不选。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与收集和保存诉讼证据无关,④不选。
16. D 高空抛物是违法行为,①不选。材料与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无关,②不选。
17. ①立法机关科学立法,为未成年人保护提供法律保障。②执法机关严格执法,打击损害未成年人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③引导全民守法,公民自觉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④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坚决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