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想要通过变法图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其原因在于( )①法治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②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③他们试图移植的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 ④一个国家的法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 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材料表明,中华法系( )A. 重视维护君主专制B. 以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为基础C. 侧重维护商品经济秩序D. 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3. [2024扬州阶段练习]韩非子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北宋司马光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对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B. 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C.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人都必须尊重法律权威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人平等、公正司法的法律思想4. [2024浙江开学考]《左传》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社会的发展使刑罚成为必要。至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于鼎,李悝在魏国作《法经》,中国从而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中国古代法律确认、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③中华法系是在中国古代法律基础上发展而来④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5. [2024宁波期末]中华法系萌芽生长、发展成熟于中华大地,为数千年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作出重要贡献。它具有维系“大一统”的国家格局、价值规范相向而行、“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法律原则、强化吏治且从严治官等特征。这告诉我们( )①制定法律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 ②中华法系旨在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③要研究和传承中华法系优秀思想 ④我国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传统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 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这句话说明( )A. 生产方式决定法的产生与发展B. 法律对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C. 法律是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D. 法律的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7. 半夜楼上的“叮咣”声,窗外店铺大喇叭的吆喝声,不远处建筑工地的轰隆声……很多人都遭受过噪声的侵扰,“想静静”不容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夜间施工噪声等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该法颁布实施的根本目的是( )A. 保护公民一切权利,健全社会法治体系B. 强化监管主体责任,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C. 发挥法律在噪声污染防治中的规范作用,保障公众健康D. 发挥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政治职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8. [2024广安开学考]在资产阶级学者看来,平等、自由这样一些“纯粹观念”无疑就是法的重要内涵,法律的、政治的关系不外是法的外在表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反问道:“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 法反映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C. 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方式D.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9. [2024镇江期末·改编]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全面落实宪法规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这说明( )A. 任何法律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B. 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C.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 法的内容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10. [2024惠州阶段练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据此可知( )①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②阶级社会中的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③法所反映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④任何法律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1. [2024大同期末]2024年度国务院立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注重“小快灵”“小切口”立法,加快填补立法薄弱点和空白区,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的法治是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所决定的 ②我国正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法反映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 [2024扬州期末]《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这一规定( )①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和实际 ②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 ③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文化职能 ④反映了保障公民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3. [2024无锡期中]被告人张某某在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期间,低价收购死因不明的牛,并对收购的牛进行屠宰、分解、清洗等加工。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判决被告人张某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二十五万元。材料表明( )A.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B.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对等的C.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D. 我国法律的作用就在于打击违法犯罪14. [2024无锡期中·改编]新实施的体育法针对学校体育课时被占用的问题,指出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 )①政治职能 ②社会职能 ③文化职能 ④普遍约束力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 )A. 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B.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C.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D.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6. [2024徐州期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下列对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③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二、 非选择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17. 材料一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居民“同票同权”……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一些“老虎”“苍蝇”被绳之以法。材料二 针对电商平台饱受诟病的假货屡禁不止、山寨货层出不穷、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的现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该法明确提高了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罚款数额由此前最高五十万元调至二百万元。(1) 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什么?上述材料表明社会主义法律具有什么作用?课题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 D 材料与“法治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无关,①不符合题意。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不是失败的原因,②不符合题意。2. A 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也未涉及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B、D不符合题意。中华法系不侧重维护商品经济秩序,C不选。3. D 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人平等、公正司法的法律思想,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没有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法律,C不符合题意。4. B 材料未强调中国古代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②不选。材料未涉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法的内容的决定作用,④不选。5. D 制定法律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中华法系有利于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但这不是目的,②错误。6. A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法律产生的基础,而非法律的约束力,B不选。法律是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否认了法的阶级性,C不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错误。7. C “保护公民一切权利”说法太绝对,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颁布实施,让监管主体有法可依,未体现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且这不是该法颁布实施的根本目的,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法的社会职能,D不符合题意。8. C 材料体现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方式,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的产生和制定,A、D不选。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B不选。9. B 不是任何法律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A错误。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有利于全面落实宪法规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的职能,没有体现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也没有体现法的内容的决定因素,排除C、D。10. C 材料未涉及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①错误。材料未涉及任何法律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排除④。11. D 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法治受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的影响,并非决定,①错误。我国已经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错误。12. A 法不具有文化职能,③不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④错误。13. C 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产生,A不符合题意。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但不是完全对等的,B错误。张某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张某某进行判决,这表明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C符合题意。“就在于”表述错误,D错误。14. C 材料不涉及法的政治职能,①不符合题意。法律不具有文化职能,排除③。15.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A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B不选。材料强调依法治国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未强调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不符合题意。16. 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④入选。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这是法的两种产生方式,不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②不选。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这是我国法律的性质,不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③不选。17.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2) ①我国法律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我国法律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③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