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2024扬州期末]“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A. 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B.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制C.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 [2024扬州期中]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材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总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要求 ③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④能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宪法符合我国国情,能充分体现全体公民共同意志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4.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法治中国建设成效卓著。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①有利于切实保证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 ②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③必须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是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体决定的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5. [2024惠州阶段练习·改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要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 ④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 [2024眉山期末]2024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同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全国两会,传递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新进展:政府工作报告对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作出部署;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回顾一年来加强相关领域立法取得的显著成绩;“两高”报告传递“能动司法”“如我在诉”理念,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要把坚持政协的领导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②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③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7. [2024邢台期末·改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根据材料,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③依法执政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④党的领导要依靠法治来加强和改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8. [2024镇江期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依法治国提升到新的高度(如下图所示)。◆关于依法行政,提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关于公正司法,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关于建设法治社会,提出“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共同表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人民主体地位C.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D.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9. “好意同乘”俗称搭便车,其本质是一种助人为乐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条规定:“非营运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无偿搭乘人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应当减轻其赔偿责任,但是机动车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这项规定( )A. 贯彻落实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B. 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坚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 保护了同乘双方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D. 旨在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0. 某市社区治理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打破化解矛盾仅靠干部单向协调的思维惯性,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把群众代表请上“评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评共商共断群众诉求的是与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种做法( )①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②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③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 ④结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下列说法能反映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是( )①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④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 [2024扬州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现代法治的文化根基与智慧宝库。荀子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这启示我们( )①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 ②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③既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 ④先要抓好德治,再辅之以法治,最终实现依法治国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3. [2024辽宁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 )①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 ②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化法律权威地位 ④充分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利益,减少助人者的后顾之忧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4. [2024衡水阶段练习]依法治国,是治身;以德治国,是治心、治思想、治价值观。前者靠法律惩戒,后者靠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以德治国是基础,依法治国是手段。由这段话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②法治重教化作用,德治重规范作用 ③法律惩戒优于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 ④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5. [2024锦州期末]2024年3月19日,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香港特区行政与立法良性互动,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凝聚起维护国安、爱国爱港的强大合力,依法高效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香港特区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堵塞了漏洞、补齐了短板,聚精会神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基础更加牢固。由此可见( )①我国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在不断提高②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6. [2024无锡期末]李某与吴某等四人在江边散步。因琐事发生争执,吴某跳入长江,李某跳江施救,吴某最终获救,但李某却不幸溺亡。后李某的父母把吴某等人诉至人民法院,请求各项赔偿80万元。人民法院综合考虑李某救助行为及所起作用、原告受损情况等,判令吴某补偿李某父母4万元。该案例中人民法院的判决主要依据的是( )A. 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B.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C.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D. 保证人民根本权益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 非选择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17. [2024徐州阶段练习]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规范,也是法治要求。2023年10月 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公布,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人认为,广大人民群众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就能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课题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 D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2. D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而非最根本的要求,②错误。3. C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而不是所谓的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①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错误。4. C 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保证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维护人民主体地位,①不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不是国体,④错误。5. A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③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错误。6. D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①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②不符合题意。7. C 材料强调的是党和法的关系,没有涉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①不符合题意。依法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③错误。8. B “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共同表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B符合题意。9. B 材料未体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A不选。我国法律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C错误。该规定的目的并不是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D不选。10. A 材料强调的是基层群众自治,不涉及基层政权,③错误。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④错误。11. C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这一要求强调了既要重视科学文化修养,也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只强调了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①不符合题意。③揭示的是“德”和“财”的关系,未体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不符合题意。12. A 应该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排除③。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先后之分,排除④。13. C 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道德的教化作用,①错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不是这一规定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错误。14. B 法律起规范作用,道德起教化作用,②错误。法律惩戒与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并没有谁优谁劣的关系,③错误。15. D 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没有体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不符合题意。16. C 我国基本国情与题意无关,A不符合题意。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材料与平等无关,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保证人民根本权益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D不符合题意。17. 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广大人民群众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有助于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党的领导。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爱国主义教育法需要全体人民共同贯彻落实。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