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法治国家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法治国家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课题1 法治国家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24亳州阶段练习]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下面对法治国家的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坚持权力至上 ②坚持良法之治 ③保障公民的所有权利 ④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2024漳州开学考]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表明(  )
①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加严格 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 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 [2024无锡期末]某校举办“新时代我国的宪法新发展”成就展: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一项项制度举措有力推动了宪法实施,让宪法精神在全社会落地生根。若给此展会拟定一个主题,你认为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维护自身权利,承担法定义务
B.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C. 崇尚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D. 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
4. [2024无锡期中]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因为宪法法律(  )
A. 具有强制性,能够杜绝社会不法行为的发生
B. 作为社会治理的准绳,能够维护公民的一切权益
C. 具有平等性,体现了全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D. 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
5. [2024眉山期末]中央宣传部坚持扎实有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宪法精神,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营造浓厚法治氛围。这表明(  )
A. 只有学习宪法才能凝聚全体公民的意志
B.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依宪治国
C. 宪法明确地规定了具体法律应包含的内容
D. 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本质
6.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充分体现了法治国家(  )
A.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B.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C. 坚持良法之治
D.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7.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在《周公》一文中写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下列选项与王安石观点最接近的是(  )
①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实现依法治国要先抓德治,辅之法治 ③治理国家应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④治理国家首先要坚持科学立法,立良善管用之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下面漫画《有权不可任性》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启示是(  )
有权不可任性
①通过完善的法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②坚持良法之治,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③能够督促政府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实现善政
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反腐机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抗日战争期间,“马锡五”在陕甘宁边区是个很响亮的名字。马锡五审判刑事案件,重证据和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审判民事案件,总是深入群众。他既坚持原则、坚决执行边区政府的政策法令,又照顾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善良风俗,把审判与调解结合起来。马锡五审判的结果是非分明,说理充分,符合政策法令,合乎人情事理,群众也受到生动而实际的教育。马锡五的审判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是(  )
①行政人员要独立行使立法权,力求办案结果公正 ②要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③要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尊重和维护公序良俗 ④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全国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多措并举培育宣传宪法、崇尚宪法、依宪治国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环境,为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建设法治中国,要(  )
①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②引导公民主动学法、自觉守法 ③发挥好党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 ④推动人民法院独立行使检察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要实现文明立法、科学执法、公正司法、平等守法 ③总目标在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④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 [2024扬州期末]为了解决当下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使用网络现状的突出问题,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如下图所示)。该条例的出台(  )
A. 表明了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一种基本形式
B. 体现了立法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保障人民权利
C. 根本目的在于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D. 完善了法律服务体系,共建未成年人保护良好生态
13. [2024宁波期末]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该法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法的颁布实施(  )
①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②有助于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 ③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完善了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2024唐山期末]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这对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是(  )
A. 不断完善法律服务机制
B. 立规矩就能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C.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D.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5. [2024连云港阶段练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豪的名言名句。分析下面的“三苏”名句,其中与依法治国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A.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规范国家权力运行
C. 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D.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16. [2024连云港期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66号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强 2023年10月16日
该条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 法律是经民主程序制定的,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B. 国务院立良善之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C. 国家完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D. 筑起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 非选择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17. [2024泰州期末]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此次修改对于不断健全立法体制机制,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效,加快形成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据此,有人认为,只要形成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就能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结合材料,运用“法治国家”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课题1 法治国家
1. D 法治国家的内容有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2. D 材料未涉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没有体现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②不符合题意。
3. C 材料不涉及维护自身权利,承担法定义务,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行政机关,不涉及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从某校举办“新时代我国的宪法新发展”成就展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展会主要强调崇尚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C正确。材料强调对宪法的宣传,不涉及司法机关,没有体现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排除D。
4. D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因为其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D符合题意。“能够杜绝社会不法行为的发生”表述错误,A错误。宪法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准绳,能够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B错误。我国法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和信念,C错误。
5. D “只有学习宪法才能凝聚全体公民的意志”夸大了学习宪法的作用,A错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不是实现依宪治国,B错误。宪没有法明确地规定具体法律应包含的内容,C错误。中央宣传部坚持扎实有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宪法精神,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营造浓厚法治氛围,这表明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本质,D正确。
6. B 材料强调的是宪法对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未体现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A、C、D不选。
7. B 实现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而不是先抓德治,辅之法治,②不选。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道德的教化作用,③不选。
8. B 漫画未体现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也不强调督促政府完善法律实施机制以实现善政,②③不符合题意。
9. C “行政人员独立行使立法权”说法错误,①错误。材料中未体现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④不选。
10. A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③错误。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④错误。
11. D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不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不选。
12. B 材料不体现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一种基本形式,A不符合题意。为了解决当下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使用网络现状的突出问题,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体现了立法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保障人民权利,B符合题意。条例的出台有利于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但这不是根本目的,C错误。材料未体现完善法律服务体系,D不符合题意。
13. C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颁布实施明确的,①错误。不是该法的颁布实施不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错误。
14. D 材料没有涉及完善法律服务机制,A不符合题意。“立规矩就能有效规范权力运行”这一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以德治国,C不符合题意。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这对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D符合题意。
15. B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体现的是国家纲纪不能任意破坏,没有体现坚持以德治国,排除A。“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体现的是腐败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规范国家权力运行,B正确。“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体现的是疑罪不可罚,没有体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C错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体现的是遇事保持镇静,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与其不对应,D错误。
16. B 材料不能体现法律是经民主程序制定的,A不选。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这表明国务院立良善之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B正确。国务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在健全和完善我国法律制度,而不是在完善法律实施机制,C不选。“筑起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最后一道防线”强调的是公正司法,而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但材料的主体是政府,D不选。
17. 该观点是片面的。①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坚持良法之治。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建设法治国家必须要有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它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②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③良法之治和良法善治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