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2024-202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瓷器之所以流传千年,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既来自卓越超群的器物之美,更源于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景德镇瓷器如同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递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唯有把握好蕴藏其中深邃而博大的精神性、文化性,深思之、挖掘之、弘扬之,才能将这颗文化明珠擦得愈加光亮,进一步以文化之光润泽今人的精神家园。“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域瓷器半域窑。”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100多年近现代陶瓷发展史,是一块为瓷而生的土地。景德镇的地域文化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柔美,又兼具赣北山区的粗犷与豪放,进而塑造出景德镇瓷器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千年辉煌。景德镇盛产瓷石,瓷石可以用来制釉,制釉工艺中有“灰釉”,使用它会让瓷器表面更加光亮、发青。再加上魏晋南北朝等各历史时期,北方定窑、磁州窑,南方龙泉窑、越窑的大量工匠来到景德镇,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推动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开拓创新。公元 10世纪,景德镇打破了“南青北白”(南方造青瓷、北方造白瓷)格局,创造性地将“南青”与“北白”相结合,烧制出了青白瓷。景德镇青白瓷以其莹缜如玉的釉色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并出口远至埃及。“天青色等烟雨,卵白釉等苏麻离青。”随着 14世纪上半叶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商品贸易,来自波斯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传入中国,与景德镇的卵白瓷相遇,由此点亮了一个全新而经典的瓷器品类———青花瓷。元青花的横空出世令人惊艳,大气丰富的器型,挥洒自如的笔意,繁而不乱的细腻构图,特别是幽蓝华美的青花发色和白中泛青的剔透釉面,更是堪称完美的结合。元青花烧制成功之后,迅速销往西亚、欧洲等地,景德镇出现了成为世界制瓷中心的雏形。自古以来,陶瓷就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青花图案也蕴含着文化交流的印记。如最常见的缠枝纹,这种纹饰的产生、发展既和埃及的莎草纸、古希腊和罗马的茛苕纹、店印度的忍冬纹有渊源,也和陶器、青铜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有关联。景德镇的匠人们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东西方文化在原料上、图案上、器型上的结合,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的青花瓷品类,并随着郑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动,走向了世界各地。除了陶瓷贸易的兴盛,景德镇制瓷技艺也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推广。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民窑开始兴盛,官搭民烧或者民窑直接生产的官样瓷器,推动青花瓷等制瓷工艺开始向国内外其他地区流传。如云南建水窑 2020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所出青花瓷判断为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通过云南地区和红河流域,青花瓷工艺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传到了越南等地区。越南河内升龙府考古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和越南瓷器为中越陶瓷工艺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例证。另外,土耳其伊兹尼克也是著名的陶都,十五世纪时,该地的工匠们也曾模仿中国的青花瓷。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重要见证。(摘编自翁彦俊《瓷越千年:景德镇陶瓷与东西文明互鉴》)材料二: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是在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创新超越中得以展现的。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每种文明都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文明形态,既有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也有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一个静止停滞的形态,而是不断更新演进的形态,内涵与外延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只有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拓宽文明视野,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的文明创造,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明大格局大气象,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注入生机与活力。(摘编自陈明琨《深刻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14世纪,景德镇的卵白瓷与波斯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结合,点亮了青花瓷这种经典的瓷器品类。B. 云南建水窑考古发掘的青花瓷来自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是中越陶瓷工艺和文化交流的见证。C. 景德镇青花瓷的缠枝纹融合了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多元文化元素,体现了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成果。D.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打破各国自我封闭的困境,推动人类文明在开放包容中实现共同进步。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景德镇瓷器流传千年风靡世界,只因为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丰盈的精神世界。B. 世界上每种文明都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因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会有多样性。C. 没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这些条件,难以成就千年瓷都的辉煌。D. 各国自我封闭会让人类文明丧失活力,只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互学,就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______)A. 改编自《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剧片段搬上了春晚舞台,法国导演改变原尾声唱法,使其更符合春晚的联欢氛围。B. 李子柒在作品《紫气东来》中使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隐花”技法,为奶奶亲手制作了一个漆器衣柜。C. 东方人的经典饮品茶与西方人的经典饮品咖啡,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如今又诞生了抹茶拿铁这样的融合产品。D. 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此小说的核心意象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竹叶舟”的故事。4.请指出材料一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5.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蜜蜡色的篝火江洋才让老桑扎西和他的黄马西拉到达了坡格萨尔草原赛马会会场入口,一个胖保安伸展双臂将他们拦下。胖保安大声说:“马匹注册号。”老桑扎西骑在马上说:“啥号?”“只有在坡格萨尔草原民间赛马促进会注册了的马匹才能参会。”胖保安不耐烦地说,“你的马没注册来参什么赛?”老桑扎西说:“还有这规则?”西拉着急进会场,不停地用蹄子踏着路面。老桑扎西一时不知道怎么办。见老桑扎西不离开,胖保安吼道:“下马说话。你这没钱注册的家伙。”老桑扎西说:“凭什么?”胖保安说:“到了这里就得听我的,我是坡格萨尔草原民间赛马促进会的金牌保安。”马匹认证处负责人贡嘎巴德走了过来,他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了推,对胖保安说:“年轻人,不要粗暴地对待一匹马,也不要粗暴地对待一个爱马的人。”一辆黑色的轿车驶来。老桑扎西认出这是坡格萨尔草原民间赛马促进会会长达维的车。达维走过来,问胖保安:“你紧张个啥?”胖保安表情扭曲,身子颤抖,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气势。胖保安说:“我看到会长的威仪就不由自主地紧张。”达维心满意足地摸了摸他的肩膀,说:“俄才,你真的是个很尽责的人。看这个情形,你是在执行我的命令。干得好,俄才!”俄才说:“会长,这个人是来搅闹会场的,您说该怎么办?”达维好像并不怎么在意,扭头看向贡嘎巴德,说:“巴德,这种事该怎么处理?”贡嘎巴德扶了扶眼镜,说:“没有哪条法令规定人家不能来。当然,你可以把他拦下来,因为他的马确实没在促进会注册过。”达维想了一想,说:“俄才,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处理。”说完,他走向轿车,乘车离去。目送会长的车驶远后,俄才转身对老桑扎西说:“你的黄马有传染病,我必须把它隔离起来。”老桑扎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睁开因愤怒而紧闭的眼睛之时,他和西拉已被关进了一个离会场不远、跟一间屋子一般大小的铁笼子里。西拉在笼子里不断地走动,时不时地把头往铁栅栏上蹭。老桑扎西坐在铁笼子的一个角落,眼睛里满是悲凉。老桑扎西觉得自己该反思了。自己刚才太冲动了,不该跟保安置气。保安不让进,离开就是了。现在倒好,想走都走不了。不过话说回来,自己只是想参加一场赛马比赛,让人们知道有一匹叫西拉的好马而已,可没想到只有在促进会注册了的马匹才有资格参赛。这是什么破规则?过了一会儿,他看到会场内的场景开始发生变化。起先,几个骑手相互耳语几句,慌张地骑上马离去。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些骑手匆匆骑上马离去。离开的人越来越多,不到半小时,原本热闹的会场冷清了下来。这时,广播里传出贡嘎巴德的声音:“大家不要误会啊,老桑扎西的黄马西拉没得什么传染病。现在,我们已经查明了事情的原委,那个涉事的保安已经被会长开除了。”听到广播,离去的骑手又掉转马头往回赶。老桑扎西看到俄才走了过来。俄才看上去非常不开心,他走到门边,用一把铜钥匙划拉着铁笼上的锁。门开了,俄才瘫倒在铁门旁,满脸沮丧。老桑扎西牵着西拉走出铁笼,慢慢地走到会场边。贡嘎巴德走到老桑扎西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你这马是匹好马!”老桑扎西转过身,透过贡嘎巴德眼镜的镜片,看着他真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老桑扎西说:“谢谢您,我知道西拉的实力,我一定会让大家看到它的风采。”贡嘎巴德笑了笑,说:“我相信你和西拉。不过,改变不合理的规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智慧。”此时,马匹认证处的另一位负责人昂森格走了过来,他的下巴上那根油亮的小辫子随着他的步伐一晃一晃的。昂森格笑着对老桑扎西说:“年轻人,对不住啦!比赛有比赛的规则,我们不能破坏规则。”老桑扎西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和西拉无论如何也参加不了这场赛马会了。西拉驮着老桑扎西奔向远处的草原。西拉在草原上狂奔,仿佛要把所有委屈和愤怒都发泄出来。西拉跑了好几阵,老桑扎西勒住缰绳,让西拉慢下来。他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一片陌生的草原。这里的草长得格外茂盛,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清澈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老桑扎西下了马,牵着西拉来到河边,让它喝水。西拉喝了几口水,便开始低头吃草。它那状态是多么放松自在!老桑扎西记得阿爸说过,马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们能听懂人的语言,能感受到人的情感。老桑扎西相信,西拉一定能理解他的心情,一定能和他一起实现梦想。这时,老桑扎西听到了一阵马蹄声,心中一紧,以为是促进会的人来找他麻烦。当骑手们走近后,他看出那些人都是当地的牧民。一位年长的牧民笑着对老桑扎西说:“欢迎来到塔公草原。我们和你一样,都是爱马之人。我们想邀请你参加我们自己组织的一场小型赛马比赛。比赛就在明天。”老桑扎西听了,心中一阵惊喜,激动地说:“真的吗?你们愿意让我参加?”那位年长的牧民点了点头,说:“我们的比赛没有促进会的那些规则。只要你有一匹好马,只要你热爱赛马,就可以参加。”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牧民们邀请老桑扎西去他们那儿过夜。当他们到达牧民们的居住地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牧民们在户外生起了篝火。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烤肉,喝着奶茶。蜜蜡色的火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大家的欢声笑语飘荡在草原的夜空。老桑扎西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无比温暖。他想起白天待过的铁笼子,觉得眼前的才是真正的草原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规则和束缚,只有对马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明天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让所有人都知道,他老桑扎西和他的西拉是不会轻易被打败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黄马西拉的举动引起了保安俄才的不满,他迁怒于老桑扎西,要求老桑扎西下马说话,老桑扎西不答应,贡嘎巴德走过来劝说俄才。B. 贡嘎巴德认为老桑扎西和西拉可以来到坡格萨尔草原赛马会比赛地,但他们无权参赛,此处贡嘎巴德拥有公正之心。C. 得知老桑扎西和西拉被关起来的消息,骑手对赛马会举办方十分不满,通过弃赛的方式对举办方施压,老桑扎西和西拉才恢复自由。D. 小说主要以老桑扎西的视角行文,叙写了他在一天中的经历,展现了他这样一个深爱马匹,追求梦想,为人谦逊的草原青年的形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表情扭曲,身子颤抖”表现了俄才在会长面前猥琐之态,这一情态与他对老桑扎西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B.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让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多次写贡嘎巴德的眼镜,描写昂森格下巴上的小辫子。C. 小说写塔公草原上的草、河、阳光,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既表现了塔公草原环境优美,又映衬出老桑扎西的心境。D. 小说结尾写到老桑扎西发誓,卡夫卡《变形记》结尾写到父亲暴力对待格里高尔,两处结尾都营造出紧张的气氛,有力地收束全文。8.小说安排的达维和昂森格这两个人物都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请简要说明。9.小说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的?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攻丰,不能取,沛公还之沛,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节选自班固《汉书 高帝纪》)材料二: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三》)材料三:夫公家之事,知无不为,见无礼于君,如鹰鹯之逐鸟雀。案子房之少也,倾家结客,为韩报仇。此则忠义素彰,名节甚著。其事汉也,何为属群小聚谋将犯其君遂默然杜口俟问方对?倘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者邪?且将而必诛,罪在不测。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为国之道,必不如斯。然则张良虑反侧不安,雍齿以嫌疑受爵,盖当时实有其事也。如复道之望、坐沙而语,是说者敷演,妄溢其端耳。(节选自刘知几《史通 暗惑第十二》)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为属群小A聚谋B将犯C其君D遂默E然F杜口G俟问H方对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畔,同“叛”,指背叛,与《孟子 公孙丑下》中“亲戚畔之”的“畔”意思相同。B. 文中“天下属安定”与后文“以此属取天下”的“属”意思不同。C. 彰,表彰,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同。D. 害,指损害,成语“害群之马”中的“害”与此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魏国人周市进攻丰、沛两地,并派人游说雍齿。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并替魏国镇守丰邑。B. 张良认为,将领们担心因往常的过失被猜疑而遭诛杀,同时也担心因土地有限而无法全部获得封赏,于是想要谋反。C. 司马光认为张良本应知无不言,却并没有立即进谏,大概是因为他想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D. 材料三先表明对待公家之事的态度,再以假设性问题引导读者,并进行推理,最后诊断史书表述的正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②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14.材料三中,刘知几对《资治通鉴》记载的“复道望见诸将谋反”一事提出质疑。请结合三则材料,简析其质疑的合理性。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唐】王维绛帻鸡人①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②头。【注】①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②凤池:凤凰池的简称,指中书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从标题可以推断,贾诗描绘了大明宫早朝的盛大场景,作为酬和之作的王诗,则进一步展现了早朝的庄严辉煌。B. 首联描写天刚破晓时,宫中就开始忙碌起来,各级官吏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均展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C. 颈联从细节处落笔,通过描写仙掌挡日、香烟缭绕来表现大唐朝堂的雍容华贵,赞叹之余也暗含劝谏节俭之意。D. 尾联以皇帝退朝后的场景作结,朝罢之后,贾舍人等官员将要到中书省继续处理政务,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16.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请结合全诗分析此特点。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 家在翠湖附近的小敏,看到成群结队来昆明过冬的海鸥,不禁想到了《客至》中“______,______”。(2) 小聪常熬夜玩手机,爸爸发现后,引用《五代史 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提醒他不要沉迷其中。(3) 水是古诗文中屡见不鲜的意象,自古便是诗人们感慨时光流逝的载体,如“______,______”。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中国百姓来说,除夕的团圆饭堪称一年中最豪华的一顿饭,也是母亲一年中最为辛苦的一顿饭。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随着旧历新年的脚步愈来愈近,母亲就如同一个“临战”的士兵。腌制鸡鸭鱼肉、制作蒸炊年糕,等这些比较复杂的菜品做完,年关也近了。团圆饭的丰俭随家境而定,但一般总是力求丰盛以图个好兆头。除夕宴是、喜乐的: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觥筹交错,达于夜阑。守岁算是余兴,鞭炮声,花灯影影绰绰,孩子们四处游荡。新正的午宴是开春第一宴,其重要性仅次于除夕宴。不同的是,除夕是大鱼大肉的盛宴,而这一顿饭却是全素的、的。食材品种繁多,蔬菜、豆制品、干货,这些原料经过母亲的构思和巧手,幻化成一盘盘搭配和谐、极富美感的菜肴,如木耳茭白、胡萝卜面筋、胶东白菜粉丝,或煎,或炒,或烩,。饮食之道,也是讲究张弛的,人们的肠胃被连续的酒肉大宴弄得疲惫不堪,一旦面对这桌全素席,当然是惊喜的——这是来自春天田野的味道,夹杂着炊烟和露珠的气息。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郑重 此起彼落 清丽 五彩缤纷B.肃穆 错落有致 清丽 琳琅满目C.郑重 此起彼落 清雅 五彩缤纷D.肃穆 错落有致 清雅 琳琅满目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______)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这种夹杂着炊烟和露珠气息的味道来自春天的田野”,二者语义相近,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其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2022年3月的一场酒水专场直播中,某明星在屏幕前推销着某品牌虎年生肖酒:“我和董事长认识十几年了,昨晚我把他灌醉了,让他签合同给我定价权。”“这款品牌虎年生肖酒,酒厂肯定要亏钱的,市场价一直4万多(一箱),我2万多就卖。”“这种酒一年只生产一次,喝一瓶少一瓶,非常有收藏价值!”该明星说的是真的吗?这件事情引发了网民的热议,特别是对互联网信息治理与监管的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一位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发表观点。①______,任何人在网络空间的言行,都不得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国家网信办表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一方面扎实推进网络立法,努力健全制度体系,网信办将酝酿制定涉及行政复议和网络诚信、网络金融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对违法违规信息处置、约谈、行政执法程序作出全面规范,加强监管。②______。网信办将针对虚假信息、非法网络营销等近期较为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日常持续清理造谣传谣、侵权假冒等不良网络生态信息,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2.能分辨信息的真伪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要分辨信息真伪,一看事实是否缺位,二看是否简单断言,三看有无情绪煽动。上述材料中某明星所传播的信息是否可靠?请说出你的理由。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见现代文阅读 1材料二)。2025年6月7日,央视新闻报道:全国各考场外多见家长们身着旗袍,手捧鲜花,以充满仪式感的方式为考生打气助威!不少家长表示,这不仅是为孩子加油,更寄托着对家族兴旺和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期盼。2025年6月9日,广西考生刘燕肩挑扁担,用蛇皮袋装着行李,独自平静走出考场的身影,被镜头记录。面对采访,她平静地说:“读书是为了明理,是为了将来有能力帮助像我家乡一样的地方。”张载的箴言为后人提供了崇高的精神坐标,后面两则材料则展现了不同的人生状态和对不同的精神价值的追求。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参考答案1.B2.C3.B4.①引资料(引用),引用俗语“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域瓷器半域窑”,语言凝练、富有韵律,生动概括了景德镇的地理特征(依山傍水)和产业特点(窑厂密布、瓷器生产规模庞大),增强说明的文学性和说服力。②列数字,通过具体年份(2000年、1000年等)分阶段列举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清晰展现其制瓷历史的悠久性与延续性,突出其“为瓷而生”的独特地位,增强说明的准确性和权威性。5.①材料一重点介绍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史及其在东西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②材料二重点阐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③两则材料都聚焦文明交流互鉴,材料一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例证,可作为材料二的事实论据;材料二可以作为材料一的理论依据。6.B7.D8.①小说写达维对俄才的工作给予肯定,并让俄才全权处理老桑扎西的事,引出俄才将老桑扎西和西拉关进铁笼子等情节。②小说写昂森格指出不能破坏比赛规则,引出老桑扎西对参加坡格萨尔草原赛马会彻底绝望,选择离开,并在无意中进入塔公草原这些情节。9.①通过以下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对不合理的规则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赞美、向往和追求。②环境氛围的强烈反差:“铁笼子”所象征的压抑、禁锢,而塔公草原上充满了自由、温暖与生机的气息。③人物关系与态度的截然不同:坡格萨尔赛马会上的工作人员(保安、会长、负责人)表现出的冷漠、仗势欺人与囿于规则,与塔公草原牧民展现的真诚、热情、包容与规则纯粹(基于共同热爱)形成直接对比。④对待规则也形成鲜明对立:坡格萨尔草原赛马会注重规则,却偏离了赛马精神;塔公草原牧民自己组织的小型赛马比赛具有包容性,不讲那些规则,规则服务于纯粹的热爱本身,目的仅为竞技与交流。⑤人马状态的显著转变:在赛马会场经历阻拦、囚禁后,老桑扎西与西拉陷入挫败、愤怒与焦躁;而在塔公草原被接纳后,他们则感受到惊喜、温暖、希望与放松自在,状态焕然一新。10.BDG11.C12.A13.①陛下以平民的身份起事,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自己的旧交和亲近喜爱的人,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②倘若诸将聚集密谋,企图制造祸乱,即使在台上低声私语,尚且害怕被人察觉。14.①职责矛盾:张良作为心腹谋臣,若真察觉谋反应主动进谏,而非等到被问时才回答有人谋反之事;②行为反常:谋反需高度隐蔽,但诸将竟公然“坐沙中语”毫无避忌违反常理;对比“密言台上,犹惧觉知”,公开谋反的记载不合逻辑。③历史逻辑:刘知几以张良早年“倾家结客为韩报仇”的忠义形象作对比,质问其“默然杜口俟问方对”的消极态度不符合其人设,凸显情节矛盾。15.C16.①意象雄浑,铺展盛世威仪(笔力雄壮)。“九天闾阖”“万国衣冠”以天界门户喻宫门,以万邦使臣朝拜显帝国威势,空间纵深感极强;“仙掌”“衮龙”借日影移动、香烟缭绕的细节,将皇权神圣化,意象宏大而庄严。②境界恢弘,彰显大唐气象(气象浑厚)。时间上,从“鸡人报晓”到“日色初临”,贯穿早朝全过程,时序井然中见庄严;空间上,由宫门(闾阖)至殿阶(仙掌),再至御座(衮龙),最后延伸至中书省(凤池),层层推进,格局开阔。③笔法凝练,细节暗蕴磅礴(雄浑相生)。以“开”“拜”“动”“浮”等动词串联场景,简劲有力;尾联“佩声归向凤池头”以玉佩轻响暗示重臣身份,于细微处见庙堂气度,举重若轻。17.(1)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18.C19.B20.①原文用判断句,强调“田野的味道”,改句用陈述句,意在强调味道的来源;②原文“夹杂着炊烟和露珠的气息”单独成句,更突出了这桌全素席清雅的特点,是更符合语境的表达。21.①但自由是以秩序为前提的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日常治理和专项整治22.观点:不可靠。理由:①合同没有法律保障。②不符合事实。③有情绪煽动。23.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