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共61张PPT)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共61张PPT)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学习目标
栏目导航
新课导入
课程讲授
课堂小结
当堂评价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科学思维: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现象中归纳得到一般规律。
科学探究: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声音的产生原因与传播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活动,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利用科学探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听。。。
新课导入
流水潺潺
海浪澎湃
鸟语花香
琴声悠悠
电锯“吱吱”
飞机轰鸣
我们生活在声音
的海洋里
问题一: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程讲授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发声的鼓在振动.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得出结论:
蜜蜂:翅膀振动
蟋蟀:翅膀振动
大多数鸟:鸣膜振动
弦乐器:固体振动发声
管乐器:气体振动发声
“笑树”是怎样发出笑声的
长颈鹿为什么总是那么安静
(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长颈鹿没有发声器官)
问题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
利用水波类比声波,得出结论: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源发生振动会引起四周介质振荡,这种振荡方式就是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必须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2.在空气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源发生振动会引起周围空气振荡,这种振荡方式就是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必须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2.活动2 观察声音的波形视频展示教材第27页图2-1-4
总结:不同声音的波形是不同的。
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问题三:
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吗?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液体能传声吗?
声音也能在液体中传播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固体能传声吗?
得出结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3.声音传播需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某小报报道“一航天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这篇报道真实吗?为什么?
课堂练习
例1.下列符合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铃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连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的通话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大钟敲响后,将纸条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曲线
BD
问题四:
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通过上表可知: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3)声音在固体中 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
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课堂练习
例2.在运动会上,小明进入了100米短跑决赛。在比赛时,他做好起跑准备后,一听见终点线处的发令枪响他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请你帮他计算,当他起跑时,终点处裁判手里的秒表显示已经过了多长的时间?
t=s/v=100m÷340m/s=0.294s
例3.我们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s=vt=1500m/s×3s÷2=2250m
人怎样听见声音?
问题五:
人耳的构造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说明】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拓展:骨传导
我们平常听的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你知道吗?
唱片上记录声音的沟槽
课堂练习
例4.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         
骨(固体)
课外拓展
课堂小结
当堂评价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
A.水花溅起能使音叉发声
B.声音只能在水中传播
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D.真空不能传声
C
当堂评价
2.在敲响大古钟时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原因是(  )
A.人的听觉暂留
B.大钟仍在振动
C.是大钟的回声
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B
当堂评价
3.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  )
A.岸上的人能听到河水流动的哗哗声音
B.海边的人能听到波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C.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
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
C
当堂评价
4.如图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B
当堂评价
5.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
气温/℃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 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成正比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D
当堂评价
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某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884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音相隔2.43s,空气中声速340m/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
A.340m/s B.680m/s
C.5200m/s D.2600m/s
C
当堂评价
7.倒车雷达是汽车泊车或者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它的工作原理是在车的后保险杠设置雷达侦测器(超声波感应器),侦测出离车最近的障碍物距离,并发出警笛声来警告驾驶员。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车子处于静止启动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2ms,则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0.34m
B.若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2ms,则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0.68m
C.若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02m时,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3ms
D.若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02m时,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30ms
A
当堂评价
8.2023年4月,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多场音乐会,观众在多彩的音符中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笛子演奏时,是由空气柱    发声的,优美动听的乐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振动
空气
当堂评价
9.如图所示,小明认为实验中有绳子拴着袋子,绳子也可以传声,无法正明水能传播声音。请你提出一个改进意见: 
  。
10.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    (选填“快”或“慢”);吹奏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将绳子剪断,在手机下沉的过
程中,听是否有声音传出
固体

空气柱
当堂评价
11.观察如图情景,喇叭放上小纸屑(图甲),“土电话”(图乙)。
(1)图甲喇叭放音时,纸盆上纸屑“翩翩起舞”,说明     ‘
,用到的实验方法    。
(2)图乙用细线连接“土电话”并张紧细线,能实现10m间通话,这表明    。
(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    。
(4)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产生的
转换法
固体能够传声
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当堂评价
12.物理课堂上,老师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正在播放铃声的手机装入一玻璃罐中;
②将手机和玻璃罐一起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密封;
③用抽气机逐渐抽出袋中的气体;
④再打开透明塑料袋口。
(1)在抽气前,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铃声。
(2)在步骤③过程中,听到的手机铃声    (选填“越来越强”或“越来越弱”),对比步骤③与④中的现象可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    。
(3)在此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可得出结论:   。

越来越弱
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