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三章 光和眼睛3.6 凸透镜成像规律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栏目导航新课导入课程讲授课堂小结当堂评价学习目标物理观念: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科学思维:建立凸透镜成像模型,为后面将透镜应用于生活打下基础。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科学态度与责任:根据实验探究时现象的观察与数据的记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已经学习了《奇妙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透镜分几类?凸透镜和凹透镜新课导入图片中使用的是什么透镜?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图片中的是凸透镜,因为它能将光线会聚起来下面是通过水滴看到的图像,水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你想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怎样的吗?FF2f2f物距u像距v几个术语:焦距f、物距u、像距v课程讲授提出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实验器材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成在光屏中央?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三心等高)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1.提出问题成像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 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像距 v 可能跟物距u、透镜的焦距 f 有关OFF物距u像距v光屏光心3. 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蜡烛凸透镜 f =10cm光屏光具座物距u像距v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使成像在光屏中央4.获取与处理信息观察物距在两倍焦距之外、两倍焦距、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一倍焦距之内时,物体成像的情况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正倒 大小 虚实4.进获取与处理信息(f =10cm)①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特点。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正倒 大小 虚实 32 倒立 缩小 实像 13.525 倒立 缩小 实像 16.5②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处,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特点。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正倒 大小 虚实 20 倒立 等大 实像 204.获取与处理信息(f =10cm)③把蜡烛移到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特点。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正倒 大小 虚实 18 倒立 放大 实像 20.415 倒立 放大 实像 21.34.获取与处理信息(f =10cm)④把蜡烛移到一倍焦距处,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特点。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正倒 大小 虚实 10 不成像 4.获取与处理信息(f =10cm)⑤把蜡烛移到一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特点。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正倒 大小 虚实 8.5 正立 放大 虚像 —6.5 正立 放大 虚像 —4.获取与处理信息(f =10cm)情景再现物距 像的特点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u>2fu=2ffu=f u倒立倒立倒立正立缩小放大放大等大实像实像实像虚像不 成 像像距fv=2fv>2f5. 分析与论证(f =10cm)评估与反思1.当成实像时,如用手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光屏上的像可能有什么变化?FFf2.在实验中,你能发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3.在实验中,能发现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4.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5.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规律总结课堂练习例1.如图所示,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假设光具座足够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时,光屏应放在图中D区域才可能呈现清晰的像B.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C.若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则蜡烛可能放在图中B区域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C区域B课堂小结1.物理课上,同学们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物体,透过凸透镜不能看到的像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C.倒立放大的像 D.倒立缩小的像当堂评价B2.点燃蜡烛,烛焰通过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甲成缩小的像。现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乙替代透镜甲,且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烛焰通过凸透镜乙所成的像是(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虚像C.倒立的虚像 D.正立的实像A3.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表面约400km的“天宫”空间站上通过天地连线,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科学课。如图为王亚平老师做“水球”实验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球”相当于凸透镜B.“水球”对透过它的光有发散作用C.王亚平远离“水球”时,她的像会变大D.图中通过“水球”看到王亚平的像是虚像A4.如图1,在装有水的杯子里,小红将一支铅笔分别紧贴杯壁内、外竖直放置,两次都观察到铅笔放大的像,俯视图如图2、图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2中铅笔向前移,像一直变小B.图2中铅笔向前移,像先变小后变大C.图3中铅笔向后移,像一直变大D.图3中铅笔向后移,像先变小后变大A5.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结合图示以及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实验序号 ① ② ③物距(cm) 2.40 3.05 3.50像距(cm) 4.60 7.85 11.70①根据上表中凸透镜成虚像时的数据,可得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为凸透镜成虚像时, 。②若要使凸透镜中正立的像变大,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应 一些(选填“远”或“近”)。③物理课本在物距L1时成放大正立的像,在物距L2时成倒立缩小的像,请比较L1、L2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物距越大,像距越大远时,物距小于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L1<L2,成放大正立的虚像6.某学习小组用图甲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实验,绘制了像距v随物距u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蜡烛放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此时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放一个凹透镜,若想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5远离7.如图所示,a、b是由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该凸透镜的焦距f=10cm。请判断:(1)S经凸透镜成的像相对于S是 的像(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A.放大 B.缩小 C.等大 D.正立 E.倒立(2)S离凸透镜的距离为u,则u 10cm(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A、D小于8.小伟让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到光通过透镜后会聚在光屏的点F上(如图甲),这个点离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10.0cm。小伟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中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把这个凸透镜固定在零刻度线的位置不动,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的实像,他把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把光屏向 移动,光屏上才会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缩小左9.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如下:(1)实验前,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与凸透镜的光心在同一高度。(2)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当物距u<f时,烛焰成正立放大虚像;当u=f时,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当u>f时,烛焰成 (填“正立实像”“正立虚像”“倒立实像”或“倒立虚像”)。同学们分析得出:像的虚实由 大小关系决定。不能倒立实像物距和焦距(3)若仅将图甲中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直径较小的凸透镜,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4)若仅将图甲中凸透镜换成直径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则需将光屏 (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5)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4cm/s和2cm/s的速度,同时沿光具座匀速向左运动,经过2.5s,光屏上成清晰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变暗向左等大(共41张PPT)第三章 光和眼睛3.6 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分析 放大镜学习目标栏目导航新课导入课程讲授课堂小结当堂评价学习目标物理观念:会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建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模型,并用之解决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问题。科学探究:通过凸透镜成像光路的分析,进一步完善探究实验的过程。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分析,增强利用物理知识改造自然服务生活的意识。下面是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图像。提问:你想知道上面图片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于什么光学器材吗?新课导入回顾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课程讲授···FFO···FFO··FFO·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分析···FFOFFf作图研究u>2f f利用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FFf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②FFff2f 倒立放大实像③FFfu=f 不成像④FFfu⑤课堂练习例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光具座上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如图放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C.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D.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到适当位置,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D例2.如图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果保持凸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将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的刻度线处,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光屏移动到65cm的刻度线上时,会再次成清晰的缩小的像B.将光屏移动到65cm的刻度线上时,会再次成清晰的放大的像C.将光屏移动到70cm的刻度线上时,会再次成清晰的缩小的像D.将光屏移动到70cm的刻度线上时,会再次成清晰的放大的像A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放大镜成像原理图放大镜成像特点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思考:小结成像特点:1.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生活中的放大镜例3.如图所示,在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观察花朵的过程中,当放大镜从紧贴花朵的位置逐渐远离花朵移动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先观察到缩小的像再观察到放大的像B.总是观察到放大的像C.先观察到虚像,再观察到实像D.先观察到倒立的像,再观察到正立的像C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实像和虚像平面镜成虚像放大镜成虚像实像和虚像例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1)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射入,经透镜后会 聚于A点,测得A点距透镜10cm,则透镜的焦距是( )cm。(2)若烛焰放在距上述透镜8cm处,经透镜可得 到一个 像。 (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3)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12cm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 像。(4)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 像。正立 、放大、虚倒立、放大、实倒立、缩小、实10课堂练习例5.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1)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abcdeFFf2fabcdeFFf2f(2)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远。(3)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会出现像。例6.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6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 。例7.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则应该使报离放大镜 一些(选填“近”或“远”),且保持物距在 的范围之内。远小于焦距课堂小结完成配套课后练习。1.如图为某书的插图,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插图的像。若凸透镜正对插图由远处逐渐靠近插图,则看到插图的像的先后顺序可能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丙→甲→丁→乙C.乙→丙→甲→丁 D.丙→甲→乙→丁当堂评价B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两次实验,且均规范操作。他将发光体分别放在距同一凸透镜10厘米和12厘米处,且分别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其中只有一次在光屏上能找到清晰像。关于该像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像距小于10厘米,放大的虚像B.像距小于12厘米,缩小的实像C.像距大于20厘米,放大的实像D.像距等于24厘米,等大的实像C3.在光具座的A点处放置一发光物体,从焦距f甲为5厘米、f乙为10厘米、f丙为20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在BC间移动光屏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选择的凸透镜为( )A.甲 B.乙 C.甲、乙 D.乙、丙C4.如图所示是某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中有关数据可知(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B.当物距u=30cm时,像距v=30cm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D.当物距u=15cm时,成的是放大的像D5.小明利用放大镜观看数学课本上的内容。下列不能被放大的是( )A.线段长度 B.图形面积 C.角度大小 D.字体大小6.如图所示的是小明通过凸透镜看花朵成放大的像的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朵的放大的像是正立的实像B.花朵正好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C.花朵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小于凸透镜的焦距D.若凸透镜远离花朵,则花朵的像会一直变小CC7.如图所示为小南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当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小南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20cmB.若小南在凸透镜上沾了一小滴墨汁,光屏上的像将会缺损C.若只将透镜移到65cm刻度处,光屏上将呈接到清晰缩小的像D.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为使像能呈接在光屏中心,应向下移动光屏C8.如图是小明利用凸透镜观察“2024”字样的情景,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是“24”的 (选填“虚”或“实”)像,若想让观察到的像更大一些,他可以将凸透镜适当 (选填“远离”或“靠近”)字样。实靠近9.小明送给奶奶一张龙年邮票——“天龙行健”,奶奶借助放大镜能够清楚地欣赏到邮票上的图案,如图所示。放大镜的镜片对光线具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图中邮票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透镜的1倍焦距,此时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邮票正立、放大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会聚小于虚像10.如图甲所示一幅漫画立在桌面上,小明把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放大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水杯构成的凸透镜的焦距为f,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放大,此时老鼠到水杯的距离满足 (选填“f<u<2f”“u>2f”或“u<f”)。若想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变大一些,应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水杯与漫画的距离。f<u<2f减小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上,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 的实像,然后将蜡烛向左移动,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主光轴上放大靠近12.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图。(1)若在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的实像,已知b点为透镜的二倍焦距处,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侧a、b、c三点中的 点处,照相机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2)点光源S发出三条光线,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焦点,请你画出三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路径,并确定其像的位置S′。a答案:如图所示13.“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已于2016年10月11日在江西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其中刘贺玉印是确定海昏侯墓主人身份的决定性证据,它只有大拇指般大,它的宽度只有约2.1cm。如图所示,a是玉印的上部,b是玉印的底面。江西省博物馆为了让观众能同时欣赏到该文物的a、b两部分,没有采用高科技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普通的光学知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图c所示,在展览时除把它放在水平的透明玻璃支架上外,在这个支架下方还放有A,它是 ,利用 特点能看到玉印的底部,观众能在A中看到玉印正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虚像,若A中玉印的像与水平面恰好垂直,则A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B是 (填光学仪器名称),B和玉印的距离小于 时,观众能从B的上方透过B看到玉印正立、放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等大45°凸透镜一倍焦距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mp4 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x 第2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分析 放大镜.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