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你可能不关注足球,也没去过江苏,但你这几天一定刷到过这些梗:“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人人都想当南哥”“淮安祝盐城6:1快乐”……这些网络热梗,其实都源于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
“苏超”开赛之初,很多人打开手机看到了一则“谁是真正的南哥”推送,才发现比的是足球而不是GDP。在网上,关于“散装江苏”的说法流传许久。由于省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又存在地理文化,各个地市“比学赶超”的心态尤为明显。足球这项运动的属性住了“散装江苏”的客观省情,使“散装江苏”的比拼有了的表现形式。
好酒不可贪杯,“玩梗”也要适度。网络传播时代,热梗可以迅速带火一款美食、一座城市、一种生活方式。这给“苏超”提了个酲,赛事承办水平、球员选拔机制、场馆配套服务能否与热度同步提升尤为关键。网络时代不缺热闹的“流量热梗”,理性回归事物本质,秉持长期主义做好深度培育发掘,“苏超”才不会“凉凉”。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差距 承接 形象化
B.差异 承接 具像化
C.差异 连接 形象化
D.差距 连接 具像化
2.下面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一味迎合流量,最后一地鸡毛,还是乘势蓄势借势,化为发展契机?
B.是乘势蓄势借势,化为发展契机,还是一味迎合流量,最后一地鸡毛?
C.是蓄势借势乘势,化为发展契机,还是一味迎合流量,最后一地鸡毛?
D.是一味迎合流量,最后一地鸡毛,还是蓄势借势乘势,化为发展契机?
3.以上选文出自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这是《人民日报》这个传统纸媒的网络传播平台。根据选文特点为这个公众号补写一句简介,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民日报评论
265.9万获赞 557.5万粉丝 9关注
认证:人民日报社
简介:
A.这里,秉承着人民日报评论的绵长血脉和丰厚土壤,依旧为你论事说理。
B.这里,秉承着人民日报评论的绵长血脉和丰厚土壤,却换了一种“姿势”。
C.这里,有“接地气”的网络语言,有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这里,连接你和我。
D.这里,秉承着人民日报评论的绵长血脉和丰厚土壤,关注时事政治与社会民生。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注:本文是爱因斯坦于1931年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最初发表在1931年2月17日的《纽约时报》,题目为“科学和幸福”。
看到你们这一支以应用科学作为自己专业的青年人的兴旺队伍,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来颂扬应用科学已经取得的进步,并且无疑地,在你们自己的一生中,你们将把它更加推向前进。我所以能讲这样一些话,那是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应用科学的时代和应用科学的家乡。
但是我不想这样来谈。我倒想起了一个娶了不称心的妻子的小伙子,当人家问他是否感到幸福时,他回答说:“如果要我说真心话,那我就不得不扯谎了。”我的情况也正是这样。试设想,一个不很开化的印第安人,他的经验是否不如通常的文明人那样丰富和幸福?我想并不如此。一切文明国家的儿童都那么喜欢扮“印第安人”玩,这是值得深思的。这样了不起的应用科学,它既节约了劳动,又使生活更加舒适,为什么带给我们的幸福却那么少呢?坦率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正当地去使用它。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大多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厌倦地工作着,他们在劳动中毫无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一点点可怜的收入。
你们会以为在你们面前的这个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反调。可是我这样做,目的无非向你们提一点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材料二】
注:本文选自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在清华大学201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题目为“用一生去追寻科学精神”。
同学们,你们成长在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因科学变得精彩纷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科学精神的激励下,不断驱除愚昧,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你们要追寻科学精神,做创新时代的引领者。
追寻科学精神,要有高尚的人文情怀。追求人类幸福与社会进步一直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文情怀始终引导着科学的前进方向。当你们走进科学殿堂,享受科学的美妙,沐浴科学精神的阳光雨露时,要努力培养人文情怀。1931年,爱因斯坦在一次对年轻人的演讲中说:“”这是一位伟大科学家对后辈的寄语。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但追求真理不能成为漠视自然、漠视生命、漠视人性的理由,不能成为违反法律、道德、良知的借口。伟大的科学家始终深情地凝望全人类,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科学家从不超脱于生活之外,相反他们无比热爱生活。希望同学们在追寻科学精神的过程中,涵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人文情怀。
4.根据材料一,下列填入材料二空白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来颂扬应用科学已经取得的进步,并且无疑地,在你们自己的一生中,你们将把它更加推向前进。
B.这样了不起的应用科学,它既节约了劳动,又使生活更加舒适,为什么带给我们的幸福却那么少呢?坦率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正当地去使用它。
C.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D.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认为应用科学的发展虽使生活更便利,但未能真正解放人类,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
B.爱因斯坦主张科学家应当专注于科学研究本身,保证科学思想的成果不成为祸害。
C.邱勇校长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D.两则材料都认为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应当是用科学造福人类。
6.从演讲词的特点出发审视这两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演讲都运用了多种手法增强感染力,如爱因斯坦以“印第安人”为例,邱勇引用爱因斯坦的演讲,均引发听众的思考。
B.两篇演讲语言风格严谨客观,体现了科学家环环相扣的理性分析过程,在讲话时都尽可能避免情感表达。
C.两篇演讲均具有明确的受众意识,如爱因斯坦面向青年学生,邱勇针对清华新生。
D.两篇演讲主题鲜明,围绕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展开,体现演讲的说理性和现实针对性。
7.若要为这两则材料阐释的共同观点补充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880年,巴斯德亲眼目睹了一名被疯狗咬伤的男孩因狂犬病发作离世,这深深刺痛了他。巴斯德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和精心优化,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狂犬疫苗。
B.2025年开年,国内大模型生态飞速演进,DeepSeek以一己之力掀起大众AI热潮,凭借其开放参数和高性价比模型引发广泛关注。
C.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及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克服疾病带来的障碍,在黑洞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被称为“轮椅上的宇宙之王”。
D.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
(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材料三】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篇》)
8.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
B.恃功业之大(依赖,依靠)
C.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迎合)
D.虽过莫彰(表扬)
9.、下面各项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能克终者盖寡”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中“盖”的词义相同,都表示推断,可以翻译成“大概”。
B.材料二中“微有矜放”与《促织》中“虫翘然矜鸣”中“矜”均读“jīn”,意思是“得意,骄傲”。
C.材料三中“以防己过”“每显予过”中“过”词义不同,分别为“犯过错”和“过错”。
D.材料三中“虚已外求”的“外”与“披迷内省”的“内”用法相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B.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C.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D.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11.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中的“疏”是一种文体,属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多分条陈述。
B.“元首”本意指“头”,后来用来比喻君主、帝王。
C.“胡越”中“胡”指古代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越”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在文中有关系疏远之意。
D.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触龙鳞”比喻激怒别人。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认为,开头做得好的帝王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帝王对待臣民的态度,民心所向能影响国家的安危。
B.魏征认为亲近之人和疏远之人都因畏惧太宗的威严不敢谏言,这种情况持续会损害唐太宗的圣德。
C.从唐太宗的言行可知,他希望臣子们在今后能坦诚直言,毫无保留地指出朝廷事务中的是非对错。
D.三则材料均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共同表现了魏征敢于直谏的品质和唐太宗对魏征的重视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
14.结合三则材料,请你从“理性表达”和“理性倾听”的角度做分析,谈谈君臣二人如何共同成就一段“以理性对话构建治国智慧典范”的历史。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嬴,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开篇从骊山的视角切入,以秦始皇兴建的阿房宫被付之一炬的史实奠定了全曲感叹历史兴亡的基调。
B.“当时奢侈今何处”,以设问引发思考,将往昔的奢华与眼前“草萧疏,水萦纡”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寄寓深沉感慨。
C.“至今遗恨迷烟树”中“迷”字既写出烟雾笼罩树木的朦胧之景,也暗含历史遗恨如迷雾般萦绕不散,虚实相生。
D.“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意在强调历史上的争霸战争无论输赢都推动了朝代更替,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6.这首小令与杜牧《阿房宫赋》都从阿房宫写起,以古讽今。但两篇作品借同样的“古”讽了不一样的“今”。请分析这两篇作品所讽喻的内容有何不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将六朝旧事和眼前流水衰草之景完美结合,以残存的衰败之景寄寓了对六朝相继灭亡的惆怅之情。
(2)孔子“?”的提问方式,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在《六国论》中,苏洵用“,”这一比喻讽谏北宋朝廷不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向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杨志——那个因为失陷了花石纲丢官,现在却又打点些钱财想去钻门路再图个“出身”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硌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林冲,他从没到过所谓“边庭”。据他从乡村父老那里听来的传说,那就是一片无边无垠的水草肥沃的地方,夕阳下时,成群的牛羊缓缓攒集到炊烟四起的茅屋的村落,然而远远地胡笳声动了,骑着悍马的毡笠子的怪样的“胡儿”会像旋风似的扫过这些村落,于是牛羊没有了,只剩下呼爷觅儿的汉人和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边庭”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来的时候,他林冲的朴忠的农民意识便朦胧地觉到自己的学习武艺就不但是仅仅养活自己一张嘴,却有更加了不起的意义了。“边庭”哪!这不熟识的“边庭”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啊!
但是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的第二年,他林冲看见了许多新的把戏;他毫无疑惑地断定那些口口声声说是要雪国耻要赶走胡儿的当朝的权贵暗地里却是怎样地献媚胡儿怎样地干那卖国的勾当!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经这么自己一问,林冲倒弄糊涂了。昨天在山坡下和青面兽厮杀的时候,他是一刀紧一刀地向敌人的要害处砍去的。虽然和这位“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的汉子,原来亦是无仇亦无怨,但作为一个不是无抵抗的善良安分的老百姓而言,林冲那时候却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伤害了那汉子的生命,原是冠冕堂皇,问心无愧的。可是现在?现在呢!尽管这青面汉子在他豹子头林冲眼前已经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然而好像是将他从卧房中赶出来,乘他睡眼嚎咙就一刀砍了那样的事,也不是豹子头林冲做的。这须吃江湖上好汉们耻笑哪!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呀,林教头,是你!”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18.下列关于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杨志的一番话为引子,引发林冲的回忆与思考,巧妙地串联起林冲过往经历与当下处境,使情节自然流畅。
B.林冲提刀出门这一情节,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此后林冲在是否杀人以及杀谁的问题上反复纠结,推动情节不断发展。
C.林冲与巡夜小喽啰的对话情节,既暂时缓解了紧张氛围,又通过小喽啰的话语勾起林冲对“白虎堂”往事的回忆,丰富了情节层次。
D.小说结尾林冲回到卧房重新思考梁山泊寨主之选,与开篇因杨志话语陷入沉思相呼应,使情节结构完整,余味悠长。
19.下列对小说语言表达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如选文第二段,细腻地展现了林冲内心的波澜,使读者能深入理解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B.文中“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呼爷觅儿的汉人和烧残的茅屋”等语句,以简洁凝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边庭的景象,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氛围。
C.“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冷月、疏星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烘托林冲当时暴躁愤怒的心情。
D.小说语言兼具古典韵味与通俗性,如“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等口语化表达,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增添了语言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20.作者通过林冲与杨志、王伦的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对比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分别有何作用。
21.与《水浒传》的写法相比,茅盾的这篇小说则是一篇“在林冲心里展开的故事”。请你围绕这句话对这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做具体分析。
七、语言文字运用
2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千万不要小瞧了《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这个关系有一个专有名字,叫宗亲,它属于中国。你要想真正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社会结构,不了解宗亲关系是不可以的。什么是中国?人与人的宗亲。《红楼梦》是研究中国式社会关系和中国式社会结构的标本与化石。在传统中国,为什么建立法治社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红楼梦》早就告诉我们了,我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判官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公民,而是三姨家的五叔叔的二姐夫的连襟的表弟,这就不好办了。(毕飞宇《关于<红楼梦>答新京报记者问》
以《红楼梦》中香菱的遭遇为例,谈谈对毕飞宇这段话的理解。
八、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人们会借助多种传播媒介了解社会,与人沟通。与此同时,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与个性化表达也给人带来了许多烦恼,尤其是“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把无形的伤害性极强的刀。
今年六月初,董宇辉受邀到安徽合肥出席网络文明大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疯狂且无底线的攻击,他说:“我们可以表达情绪,但请别情绪化地表达。”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答案】1.B 2.D 3.D
【答案】4.C 5.B 6.B 7.A
【答案】8.D 9.A 10.C 11.D 12.B 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2)这四个方面,前代君王用来得福,深明事情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 14.①魏征以历史兴衰、现实隐患为据,理性谏言,善用比喻与对比;太宗以“三镜”自省,下诏求谏,化个人反思为制度。
②共同智慧:君臣以事实为依据,以治国效果为共识,共同构建“直言—纳谏—治国”的良性政治生态,成为君臣理性协作的典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材料二:
骄傲情绪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享乐不可极端化,志向不可过偏、过高。这四个方面,前代君王用来得福,深明事情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陛下在贞观初年,孜孜追求,毫不懈怠,委屈自己而顾念别人,总像是还怕自己做得不够。近年以来,已经出现骄傲放纵的苗头,仗恃功业之大,蔑视前代君王,认为比前代圣人智者还要贤明,心里轻视当代人才,这是骄傲情绪在滋长。想干什么,都任情由意,即使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听从劝告,终觉违心背性、耿耿于怀,这是欲望在走向放纵。志在嬉戏游乐,感情总不厌倦满足,虽然还没有全然妨碍政事,但不再专心治国,这就是享乐将要走向尽头了。天下安定,四方的少数民族诚心归附,仍然使兵马劳累远征,对边远之地进行问罪,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亲昵款款的小人曲意奉迎您的旨意而不肯谈歧见,被您疏远的人畏惧您的威严而不敢进谏言,这样延续下去不改变,您的圣德将受到损害。
材料三:
太宗后来曾经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答案】15.D 16.
①《山坡羊·骊山怀古》由阿房宫的“奢侈今何处”反思历史的兴衰无常,表达了对历代王朝更迭、繁华易逝的感慨。带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沧桑和劝诫的意味。
②《阿房宫赋》借秦建阿房宫奢靡亡国的历史,警示晚唐统治者吸取教训,戒奢恤民,避免重蹈覆辙。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批判色彩。
17.【答案】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答案】18.B 19.C 20.
①人物塑造:林冲与杨志对比,杨志一心求官、追名逐利,林冲认清官场腐朽不再抱有幻想,突出林冲对现实认知更清醒、性格更具反抗性;林冲与王伦对比,王伦嫉贤妒能、心胸狭隘,林冲有胸怀、具领导眼光,凸显林冲人格更成熟、有大局观。
②主题表达:借林冲与杨志对比,批判官场腐朽,展现林冲挣脱封建仕途观念束缚的觉醒,深化对封建制度批判主题;借林冲与王伦对比,强调梁山需胸怀与格局的领导者,突出梁山发展应摒弃狭隘、走向更正义道路,深化对梁山发展及正义主题的思考。 21.这篇小说运用心理描写为主导和内心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呈现“在林冲心里展开的故事”,具体表现为:
①以大量心理描写,展现林冲内心复杂情绪与思想变化,如回忆过往遭遇的痛苦、对“边庭”意义的思索、对杨志与王伦的看法等,让故事核心围绕林冲内心思绪推进。
②采用内心视角叙事,以林冲的感知、回忆、思考为线索,串联起过往经历与当下行动(提刀出门、遇小喽啰、思考寨主等 ),读者跟随其内心深入精神世界,故事围绕内心冲突与成长展开。
22.【答案】示例:
在《红楼梦》里,香菱本是甄士隐之女,却命运多舛,被拐后成为薛蟠妾室,自此深陷薛家复杂宗亲关系网。薛家作为金陵四大家族,势力庞大且与其他家族利益紧密相连。薛蟠骄横残暴,常虐待香菱,按法治理他本应受惩、香菱应得公道。然而,薛家凭借宗亲势力,在薛蟠打死冯渊等事上上下疏通、肆意包庇,让薛蟠逃脱法律制裁。这生动印证了毕飞宇所言,在传统中国,宗亲关系使法律面对的常非个体而是庞大宗亲群体,严重阻碍了法治社会建立,香菱的悲惨遭遇便是这一困境的鲜明例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要精准把握毕飞宇观点核心,即《红楼梦》的宗亲关系能反映中国式社会结构,且这种复杂关系使传统中国建立法治社会困难重重。题目要求以香菱遭遇为例谈理解,这就需先梳理香菱身世,她从甄家千金沦为薛蟠妾室,卷入薛家宗亲网络;再分析其中宗亲关系体现,如薛家势力庞大、与其他家族利益交织;最后阐述这种关系如何阻碍法治,像薛蟠犯法后薛家利用宗亲势力让其逃脱制裁,以此建立香菱遭遇、宗亲关系、法治社会建立艰难这三者间的紧密联系,深入理解毕飞宇观点。
23.略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