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古诗三首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题西林壁【宋】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雪梅【宋】卢 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任务一:古诗诵读读准字音mùsèshìyuánlú yuèxiánɡsāoxùnshū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题西林壁【宋】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雪梅【宋】卢 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读好停顿任务一:古诗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利。 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读准字音。学习评价表星级项目朗读任务一:古诗诵读古诗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聚焦观察谈感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观察档案整理人:默读三首古诗,想一想:观察者分别是谁?观察对象分别又是什么呢?填在表格中。任务二:整理档案古诗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聚焦观察谈感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任务二:整理档案跟着高手学观察——诗人篇观察档案整理人:白居易苏轼卢钺残阳、江水、露珠、月亮庐山雪、梅花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吟“吟”是一种古代诗歌的体裁。任务三:理解诗意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任务三:理解诗意傍晚。诗人傍晚在江边观察到的景色。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诗意: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受夕阳余晖照射的江面呈现出红色,未受夕阳余晖照射的江面呈现出青绿色。任务三:理解诗意夕阳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爱。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这里指珍珠。好像。任务三:理解诗意任务四:想象画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想象诗人观察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任务四:想象画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想象诗人观察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任务四:想象画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入夜之后,露珠与月亮上下呼应。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铺”换成“照”或者“射”好不好?道与“道”搭配更贴切,画面更加柔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读着诗句,结合插图,诗人的观察让你有了怎样的体会?观察细致,才能把江边的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从“夜”字,你发现了诗人观察的什么秘密?时间长观察诗人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景物生动地写出来的?比喻似似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任务四:想象画面诗人站在江边,看着美景,久久不愿离去,让我们带着情感诵读古诗。主旨概括学法梳理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活用注释展开想象学习观察步骤方法书写指导两个“日”,中间的写扁些,下面的更瘦长。中间撇捺不相交。右边是“今”不是“令”。作业设计1.背诵《暮江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一唱。2.完成观察档案。3.选择一个观察对象,坚持观察,并做好观察档案。观察时间 观察发现 观察感受诵读回顾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活用注释展开想象学习观察古诗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聚焦观察谈感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白居易苏轼卢钺残阳、江水、露珠、月亮庐山雪、梅花铺、半江瑟瑟半江红、似真珠、似弓1.观察要细致,要长时间观察。2.观察要注意景物变化。3.要学会生动表达。题西林壁【宋】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雪梅【宋】卢 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读准字音,读好停顿任务一:古诗诵读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任务三:理解诗意题壁诗题西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者简介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务三:理解诗意从正面看从侧面看写景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角度:正面侧面位置:远近高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启示:古诗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聚焦观察谈感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白居易苏轼卢钺残阳、江水、露珠、月亮庐山雪、梅花铺、半江瑟瑟半江红、似真珠、似弓1.观察要细致,要长时间观察。2.观察要注意景物变化。3.要学会生动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明理任务三:理解诗意看不清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给你什么启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任务四:想象画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象诗人观察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写《初入庐山三首》。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过庐山了。《记游庐山》中,诗人告诉我们怎么发现美。观察后要写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本诗作者能道出这样的道理,是因为经历了不同角度的细致观察。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带着感受诵读主旨概括雪 梅[宋] 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南宋诗人,号梅坡,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任务三:理解诗意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服输诗人放下评议雪与梅的高下。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思考: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通过“争”“未肯降”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拟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未若柳絮因风起——像柳絮一样唤醒春天。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及,比不上。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确实是比雪差三分,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诗人怎样写出了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这正是是“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雪胜在“三分白”,梅胜在“一段香”。诗人通过对比进行连续观察,表现梅和雪的特点。诗人既喜欢雪的白,又喜欢梅的香。带着这样的心情,才会细致地观察景物的特点。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雪 梅[宋] 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带着感受诵读主旨概括古诗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聚焦观察谈感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白居易苏轼卢钺残阳、江水、露珠、月亮庐山雪、梅花铺、半江瑟瑟半江红、似真珠、似弓1.观察要细致,要长时间观察。2.观察要注意景物变化。3.要学会生动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进行比较。2.观察要写出想法和感受。雪白梅香1.带着心情去观察,会更细致。2.通过对比进行细致观察。书写指导右上第一笔撇折在竖中线,第二笔是横撇,右下要写紧凑。“子”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要舒展。“车”作为偏旁时先竖后提,有部撇捺舒展,横不能漏。饱含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拓展延伸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继续完成观察档案,为后期的习作做好准备。作业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