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天河区期末考试高一生物学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某实验小组选取某生物不同类型的正常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基因1~8中只有一个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则该基因最有可能是基因2B. 图中7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但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C. 图中7种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D. 题图可说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 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和动物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干细胞,它们只分化不分裂B. 受精卵和早期胚胎因没有发生分化,故不具备细胞全能性C. 在分裂过程中,大肠杆菌染色体的端粒逐渐缩短最终引起细胞衰老D. 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等3. 图1为入体造血下细胞中DNA分子部分片段的平面结构示愈图,图2为该细胞中某个DNA复制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的甲链和乙链可作为图2过程的模板B. 图1的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C. 图2发生的过程,可以有多个起点D. 图2中的酶1、酶2分别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经典研究,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了减法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C. 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应用了差速离心法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5. 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雄蜂细胞进行假减数分裂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仅绘出细胞内两条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蜜蜂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B. 雄蜂产生精细胞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精细胞具有多样性C. 雄蜂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现象D. 雄蜂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会联会配对6. 下图表示豌豆植株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萨顿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 基因重组实质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基因的自由组合C. 图甲、乙所示个体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D. 图乙所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7. 通过研究马的化石发现,始祖马生活在丛林中,其短冠齿适合啃食嫩叶,多趾足适于在松软的丛林地面行走;现代马生活在草原上,其长冠齿适合啃食草本植物,单趾足适于在开阔的草原上奔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 足趾数与齿冠长度的演变体现了适应具有普遍性C. 现代马长冠齿的形成是马与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D. 马和驴前肢骨骼相似是共同由来学说的胚胎学证据8. DNA中的胸嘧啶甲基化后可自发脱氨基变为胸腺嘧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终止密码子被甲基化后会影响其与反密码子的碱基配对B. 某些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表型C. DNA胞嘧啶的甲基化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蛋白质变性和性状的改变D. 基因模板链中的甲基化胞嘧啶脱氨基后,不影响该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9.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A. 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B. 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 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0. 用同种花粉与异种花粉进行混合授粉,可帮助异种花粉突破柱头处的生殖障碍,促进不同种植物之间的远缘杂交,这就是著名的“花粉蒙导效应”。陆地棉是由非洲二倍体棉和美洲二倍体棉杂交、多倍化、驯化而来的异源四倍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农田中,出现花粉蒙导效应的概率较高B. 柱头处的生殖障碍是生殖隔离的一种表现C. 花粉蒙导效应有利于保持物种遗传的稳定D. 陆地棉是非洲二倍体棉进化而来的同一物种11.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绘出了第一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位置图谱,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所示基因控制性状均表现为伴性遗传B. 所示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有对应基因C. 伴X染色体显、隐性遗传具有不同的特点D. 四个与眼色表型相关基因互等位基因12. 图示为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利用3H标记精子中的全部遗传物质,不考虑其他变异。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可能有一半带有3H标记B. 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主要与过程Ⅰ和Ⅱ有关C. 过程Ⅰ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Ⅱ可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 受精卵中所有基因中的碱基总数和DNA分子中的碱基总数相等13. Bax蛋白和Bak蛋白在T淋巴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特定作用。为探究相关机制,科研人员分别用凋亡诱导试剂a和b处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细胞,计算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结果说明试剂a依赖Bak和Bax蛋白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B. 实验结果说明试剂b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效果优于试剂bC. 实验结果说明Bak蛋白和Bax蛋白协同参与细胞死亡D. 实验结果说明细胞凋亡与Bax蛋白、Bak蛋白的合成无关14. 研究人员将结核杆菌分别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A与B的培养基中(“+”代表含抗生素,“-”的多少代表抗生素浓度,“-”代表不含抗生素),对两种抗生素的药性进行分析。在37℃环境下培养24小时后,细菌生长情况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抗生素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菌生长情况B. 长期使用抗生素A可能会增大结核杆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C. 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原材料D. 与联合使用抗生素B相比,单独使用抗生素A抑菌效果更强15. 科学家通过实验获得如下图所示的水稻(2N=24)三体品系。正常水稻中雄性不育基因ms使植株不能产生花粉,显性基因Ms使植株能形成正常花粉,R控制椭圆粒种子,r控制长粒种子。当带有这两个显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连接到另一染色体片段上,形成一个额外染色体就成为三体。三体水稻减数分裂时,其他染色体都能正常配对,额外的染色体在后期随机分向一极,其中花粉中有额外染色体的配子无授粉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新品系三体水稻体细胞染色体为25条B. 该三体水稻自交,子代椭圆粒种子和长粒种子的理论比值为3:1C. 该三体水稻自交,子代会分离出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两种植株D. 该三体水稻自交,可通过种子性状判断子代是否具有Ms基因16. 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装配子代时,其外壳会错误包装宿主的部分DNA片段。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再侵染其他细菌时,所携带的原细菌DNA片段可能与后者发生基因重组。将含P22噬菌体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株A(野生型)、菌株B(色氨酸合成缺陷型)分别加入U形管的两臂,中部用滤膜(DNA、酶和病毒可通过,细菌不能通过)隔开。一段时间后,将右侧的B菌液接种在不含色氨酸的培养基上,B菌可以正常生长繁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32P标记A菌DNA,可判断B菌是否重组了A菌DNAB. A菌的部分DNA片段借助P22噬菌体重组到了B菌中C. 只将P22噬菌体换为T2噬菌体,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实验结果D. A菌被裂解后释放的某些DNA直接进入B菌,完成重组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17. 大熊猫(2N=42)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可使用试管动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蛋白B3(CyclinB3)可能与异常配子的产生有关,为进一步揭示B3的功能,研究者对正常雌熊猫与B3缺失雌熊猫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进行了对比,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显微镜观察大熊猫的减数分裂过程,常用雄性睾丸为材料,而不选雌性卵巢为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2)图中正常中期Ⅰ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个四分体,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3)研究过程中雄性大熊猫(AaXBY)与雌性大熊猫(aaXbXb)交配后代出现了一只基因型为AaXbXbY的个体,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导致形成该变异大熊猫的异常配子基因型是___________,该变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答2点)。(4)由图可知,B3缺失的卵母细胞形成了正常的纺锤体后,被阻滞于___________期,据图推测B3的功能可能是___________。18. 太阳鹦鹉(性染色体为ZW型)的眼色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太阳鹦鹉自然群体中眼色普遍为棕色,现于饲养群体中获得了甲和乙两个红眼纯系。为了确定眼色变异的遗传方式,某课题组选取甲和乙品系的太阳鹦鹉做正反交实验,再让正反交的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值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表型 棕眼雄 红眼雄 棕眼雌 红眼雌正交 6/16 2/16 3/16 5/16反交 3/16 5/16 3/16 5/16(1)据表分析,B/b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2)正交实验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棕眼:红眼=________,F1中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3)现对正交实验F1中的雌性进行测交,请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________。(4)反交F2中的红眼雌性太阳鹦鹉,大部分可以通过检测其体内的___________(答3种物质)来确定基因型。19.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研究微小RNA(miRNA)的科学家。miRNA是一类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下图表示线虫中微小RNA(miRNA)调控lin-14基因表达的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①需要的关键酶是_________,过程②中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2)请用文字和箭头写出图中涉及到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_________。如果过程①中出现差错,导致产物中一个碱基被替换,但是生物对应的性状没有发生改变,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_(答2点)。(3)RISC是由miRNA和蛋白质组装而成,能特异性调节lin-14基因的表达,据图分析机制是_________。(4)乳腺细胞中的Her-2/neu蛋白过度表达会导致细胞的不正常分裂从而容易引发癌症。科学家为探究miRNA能否特异性干扰Her-2/neu基因的过度表达。实验处理如下:甲组:乳腺细胞株系+无关miRNA;乙组:乳腺细胞株系+与Her-2/neu基因的mRNA互补的miRNA;丙组:…………①Her-2/neu基因可能是细胞中与癌变有关的_________基因②丙组的设计是:_________从RNA的结构多样性角度推测,甲组中“无关miRNA”的序列最佳设计应为:与乙组miRNA相比,_________。20. 糖原累积病(GSD)是一类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葡萄糖与糖原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该过程中控制任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均导致相应酶功能缺陷,进而引发GSD病。图2为三种GSD亚型患者家族系谱图,其中一种缺陷GSD是伴性遗传。控制甲酶、乙酶、丙酶的基因分别用A/a、B/b、G/g表示。不考虑新的突变和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说明、A/a、B/b、G/g基因对GSD(性状)控制方式为___________。(2)由图2可知,甲酶缺陷GSD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3)Ⅲ3患乙酶缺陷GSD的概率是___________,若丙酶缺陷GSD亚型在人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则Ⅲ7患丙酶缺陷GSD的概率约为___________。(4)若图2中Ⅲ3长期表现为低血糖,则不可能是___________酶功能缺陷所致。(5)为积极响应国家“三胎政策”,家系2和家系3中的Ⅱ4和Ⅱ5欲再生一个孩子,为优生优育,请给他们一些建议:___________。21. 簇生稻具有多稻粒着生成簇的特点。为确定调控簇生表型的机制,我国科研人员用叠氮化钠(NaN3)处理簇生稻(三粒一簇)种子,获得大量诱变株(M1),并从M1自交后代M2中筛选出2个非簇生稻突变体株系开展相关研究,最终确定BRD3基因参与调控簇生表型,部分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NaN3处理簇生稻种子,可能诱发的变异有___________(答2 点)。诱变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____。M2的突变株中仅筛选出2个非簇生稻突变体株系,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特点。(2)已知稻穗花梗中的油菜素甾醇含量调控稻粒着生性状的形成。非簇生稻突变株中的BRD3蛋白含量极低。在稻穗发育阶段,非簇生稻突变株花梗中的油菜素甾醇含量 显著高于簇生稻。推测BRD3蛋白在水稻簇生表型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 结合该机制分析F 弱簇生表型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3)研究发现簇生稻穗粒数增多,但稻穗粒偏小。若要培育簇生大粒水稻,请简单写出你的育种思路___________。2024学年第二学期天河区期末考试高一生物学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D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17题答案】【答案】(1)大多数雌性动物卵巢中的减数分裂没有完成,只有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分裂Ⅱ,而雄性睾丸中精原细胞数量多,减数分裂连续进行,易观察(2) ①. 21 ②.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3) ①. aXbXb ②. 雌性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雌性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b两条姐妹染色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4) ①. MⅠ中期 ②. 促进同源染色体的分离【18题答案】【答案】(1) ①. Z ②. 正反交结果中眼色表型与性别相关联,且反交雄性表型比例不同(2) ①. 9:7 ②. AaZBZb(3) (4)A(a)和B(b)基因转录的mRNA、或检测A(a)和B(b)基因控制形成的蛋白质以及通过基因测序检测相关基因【19题答案】【答案】(1) ①. RNA聚合酶 ②. 核糖核苷酸(2) ①. DNA→RNA→蛋白质 ②.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3)RISC与lin-14mRNA结合,抑制其翻译(4) ①. 原癌 ②. 乳腺细胞株系(不加miRNA) ③. 碱基序列无同源性(或碱基数目相同,顺序不同)【20题答案】【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2)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家系1中Ⅰ-1和Ⅰ-2表型正常,Ⅱ-2为患病的女儿(3) ①. 0 ②. 1/202 (4)丙(5)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21题答案】【答案】(1) ①.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②. 提高突变率,短时间获得新性状 ③. 不定向性、低频性(2) ①. BRD3蛋白抑制油菜素甾醇合成,油菜素甾醇含量低导致簇生 ②. 杂合子中BRD3蛋白含量适中,油菜素甾醇含量介于两者之间,表现为弱簇生(3)将簇生稻与大粒稻杂交,筛选簇生大粒个体,连续自交纯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