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田心中学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田心中学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田心中学多校期末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案对应的字母代号填涂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无效,不予记分。
3.作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无效,不予记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家事变国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启“依法带娃”新时代。该法律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并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这体现了(  )
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②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③国家主席具有公布法律的职权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河街考察。他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为此,湖南在文化强省建设的道路上,需要(  )
①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政府履行文化建设职能,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③监察机关公正司法,打击侵害文化遗产的犯罪行为
④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图警示我们(  )
A.法定义务须履行,违反义务要担责
B.权利意识要增强,行使权利要依法
C.权利义务不可弃,两者统一记心中
D.义务皆有强制性,不可推卸要履行
4.下表是小南整理的四组关键词,其内容符合表格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x Y
① 国家富强 中国梦
② 全面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
③ 名誉权 人格尊严权
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毛泽东指出:“一个团体要有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据此,对下列各项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宪法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④其他国家机构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6.下列属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是(  )
A.依法纳税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D.受教育权
7.知识竞赛开始了!下面是九年级(1)班追梦小组抽到的题目,其中适合填写在下图中“”处的是(  )
A.适龄儿童按时、就近入学 B.参加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C.每月按时申报并缴纳税款 D.检举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
8.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最大的人权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社会公平正义
C.坚持依宪施政 D.人民幸福生活
9.针对社区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问题,小明所在区的居民委员会采取“居民议事厅”的方式,召开议事会议,集思广益,制定解决方案并及时向居民公开。这表明(  )
A.居委会是党领导居民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D.居委会作为国家机关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0.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下列对平等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真正的平等就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B.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D.在法律意义上,平等是指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11.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
唤醒“第二十条” (  )
①表明了人民法院依法行政
②有利于人民群众感受司法公正
③说明了有了法律就能实现正义
④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几位同学对话的主题是(  )
小江:穿越马路必须走人行横道。 小军:上下学路上,要远离危险区域。 小倩:突发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
A.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 B.关注身体健康,满足精神需求
C.注意自我保护,抵制不良诱惑 D.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13、14、15每题8分,16、17每题14分,共52分)
13.(8分)材料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已家喻户晓。它之所以广为人知,一个重要原因莫过于写出了人们对追求自由的那种执着和义无反顾的精神。
材料二 疫情期间,一名国外返京女子,返京后不按规定居家隔离,执意外出跑步且不戴口罩。面对社区防疫人员劝说,该女子不但不听劝告,还大喊“救命啊,有人骚扰”。随后民警赶到对其发出警告,要求其必须按规定居家隔离14天,不允许外出。
材料三 当有人反对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时,馆长回答说:“我们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自由平等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体现了公民的权利平等的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因为是乞丐或者拾荒者而剥夺了他们进入图书馆的权利。图书馆馆长的话恰好印证了他没有法律依据拒绝乞丐和拾荒者的进入,这正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馆长有义务依照法律来执行。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谈一谈自由和法治的关系。(4分)
(2)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珍视自由?(4分)
14.(8分)材料一 2023年3月10日,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郑重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材料二 坚持宪法至上,维护宪法权威,某校组织了“‘宪’给你一生的守护”主题活动。
(1)材料一中习主席铿锵的誓言,郑重的承诺,彰显对宪法权威的尊崇。请你据此谈谈宪法的地位。(4分)
(2)材料二中学生手捧宪法,心有宪法。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增强宪法意识?(4分)
15.(8分)【法治中国,人人有责】
日前,上海轨道交通出台新规:乘客在10分钟内可免费进出同一地铁站。这一调整大大方便了实际未搭乘地铁但因特殊情况需短时进出地铁站的乘客。而这一规则调整源于大学生的一次维权诉讼。大学生小罗在上海地铁徐家汇地铁站短时间内同站进出后被扣3元乘车费。小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损害,于是和同学一起将上海地铁公司诉至法院。最终,双方和解撤诉,地铁公司退还了小罗3元车费。为了3元乘车费较真,值不值?
为了3元乘车费较真,你认为值不值?请运用法治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8分)
16.(14分)【国家制度,彰显优势】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某校初二(1)班道德与法治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两会学习实践活动,收集了如下资料:
材料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传递出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多个地方人大常委会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立法等多种方式助力地方新质生产力布局勇争先、走在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有企业不仅要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还要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关键作用; 人民政协通过广泛联系各界群众,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 民族地区结合本区域具体实际,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制度的?(7分)
材料二 中国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愿,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彰显出巨大优势。
(2)为了号召师生学习两会精神,感悟制度优势,校团委准备开展手抄报比赛。请分别从价值导向、主题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为参赛作品提出要求。(7分)
17.(14分)【粮食安全国之根本】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法,将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粮食安全保障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公民要推进粮食节约,在节粮、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耕好“无形良田”。
(1)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法表明了什么 (5分)
(2)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减少浪费,请你为国家献计献策。(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4分)
(3)为贯彻粮食安全保障法,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5分)
答案解析部分
1.B
2.A
3.A
4.B
5.B
6.D
7.A
8.D
9.C
10.A
11.C
12.D
13.(1)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会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2)①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②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14.(1)①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③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④对于一切组织和个人,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⑤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⑥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⑦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
(2)①学习宪法。了解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领会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②认同宪法。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③践行宪法。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15.小罗的行为值得。
①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维护权利;
②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④依法维权能推动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维护规则公平公正,建设法治中国。个人放弃维权,不仅个人权利无法实现,群体的权利更会沦为空谈;
因此,公民要积极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共同努力建设法治中国。
16.(1) ①“人大常委会积极行动”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国有企业发挥关键作用”体现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③“人民政协广泛联系群众”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民族地区结合本区域具体实际”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⑤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其实质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 ①价值取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②主题内容:体现两会精神,彰显制度优势,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③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有创意。
17.(1)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我国重视粮食安全,通过法律保障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
(2)法律角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浪费粮食行为的惩处力度。道德角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约粮食的意识。
(3)青少年应学习粮食安全保障法,增强节约粮食的意识,积极宣传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粮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